首頁 > 中醫(yī)文化 > 中醫(yī)古籍 > 清朝 > 正文

臨證指南醫(yī)案

信息來源:國醫(yī)小鎮(zhèn)發(fā)布時間:2018/5/10

中風

錢偏枯在左。血虛不縈筋骨。內(nèi)風襲絡(luò)。脈左緩大。(肝腎虛內(nèi)風動)制首烏(四兩烘)枸杞子(去蒂二兩)歸身(二兩用獨枝者去梢)淮牛膝(二兩蒸)明天麻(二兩面煨)三角胡麻(二兩打碎水洗十次烘)黃甘菊(三兩水煎汁)川石斛(四兩水煎汁)小黑豆皮(四兩煎汁)用三汁膏加蜜。丸極細。早服四錢。滾水送。

陳(四七)肝血腎液內(nèi)枯。陽擾風旋乘竅。大忌風藥寒涼。

炒杞子桂圓肉炒菊花炙黑甘草黃(去心)牡蠣金失血有年。陰氣久傷。復(fù)遭憂悲悒郁。陽挾內(nèi)風大冒。血舍自空。氣乘于左。口肢麻。舌喑無聲。足痿不耐行走。明明肝腎虛餒。陰氣不主上承。重培其下。冀得風熄。議以河間法。

熟地(四兩)牛膝(一兩半)萸肉(二兩)遠志(一兩半炒黑)杞子(二兩)菊花(二兩炒)五味(一兩半)川斛(二兩四錢)茯神(二兩)淡蓯蓉干(一兩二錢)加蜜丸。服四錢。

沈(四九)脈細而數(shù)。細為臟陰之虧。數(shù)為營液之耗。上年夏秋病傷。更因冬暖失藏。入春地氣升。肝木風動。遂令右肢偏痿。舌本絡(luò)強。言謇。都因根蒂有虧之癥。庸俗泄氣降痰。發(fā)散攻風。再劫真陰。漸漸神憒如寐。倘加昏厥。將何療治。議用仲景復(fù)脈法。(液虛風動)復(fù)脈湯去姜桂。

又操持經(jīng)營。神耗精損。遂令陰不上朝。內(nèi)風動躍。為痱中之象。治痰攻劫溫補。陰愈損傷??蓍氯丈酢P乙杂幭L小安。今夏熱益加發(fā)泄。真氣更虛。日餌生津益氣勿怠。大暑不加變動。再商調(diào)理。固本丸去熟地加北味。

天冬生地人參麥冬五味金(六九)初起神呆遺溺。老人厥中顯然。數(shù)月來夜不得寐。是陽氣不交于陰。勿謂痰火。專以攻消。乃下虛不納。議與潛陽。

龜腹甲心熟地炭干蓯蓉天冬生虎脛骨淮牛膝炒杞子黃柏盧嗔怒動陽。恰值春木司升。厥陰內(nèi)風乘陽明脈絡(luò)之虛。上凌咽喉。環(huán)繞耳后清空之地。升騰太過。脂液無以營養(yǎng)四末。而指節(jié)為之麻木。是皆痱中根萌。所謂下虛上實。多致巔頂之疾。夫情志變蒸之熱。閱方書無芩連苦降羌防辛散之理。肝為剛臟。非柔潤不能調(diào)和也。(陽升熱蒸液虧)鮮生地元參心桑葉丹皮羚羊角連翹心又生地阿膠牡蠣川斛知母汪(五三)左肢麻木。膝蓋中牽縱忽如針刺。中年后。精血內(nèi)虛。虛風自動。乃陰中之陽損傷。(陰中陽虛)淡蓯蓉干(二兩)枸杞(三兩)歸身(二兩)生虎骨(二兩)沙苑(二兩)巴戟天(二兩)明天麻(二兩)桑寄生(四兩)精羊肉膠阿膠丸。早服四錢。交冬加減。用人參丸服。

錢(五八)用力努掙。精從溺管瀝出。已經(jīng)兩耳失聰。腎竅失司。顯然虛象。凡腎液虛耗。肝風鴟張。身肢麻木。內(nèi)風暗襲。多有痱中之累。滋液熄風。溫柔藥涵養(yǎng)肝腎。經(jīng)言肝為剛臟。而腎臟惡燥。

若攻風劫痰。舍本求末矣。(陰陽并虛)熟地枸杞蓯蓉石菖蒲當歸沙苑巴戟遠志張(四九)中風以后。肢麻言謇。足不能行。是肝腎精血殘憊。虛風動絡(luò)。下寒。二便艱阻。凡腎虛忌燥。

以辛潤溫藥。

蓯蓉枸杞當歸柏子仁牛膝巴戟川斛小茴陳(五九)中絡(luò)舌喑不言。痛自足起漸上。麻木脹。已屬痼疾。參苓益氣。兼養(yǎng)血絡(luò)。僅堪保久。

人參茯苓白術(shù)枸杞當歸白芍天麻桑葉周大寒土旺節(jié)候。中年勞倦。陽氣不藏。內(nèi)風動越。令人麻痹。肉心悸。汗泄煩躁。乃里虛欲暴中之象。議用封固護陽為主。無暇論及痰飲他歧。(陽虛衛(wèi)疏)人參黃附子熟術(shù)某陽明脈絡(luò)空虛。內(nèi)風暗動。右肩胛及指麻木。(胃虛表疏)玉屏風散加當歸天麻童桑。

俞(氏)寡居一十四載。獨陰無陽。平昔操持。有勞無逸。當夏四月。陽氣大泄主令。忽然右肢麻木。

如墮不舉。汗出麻冷。心中卒痛。而呵欠不已。大便不通。診脈小弱。豈是外感。病象似乎痱中。其因在乎意傷憂愁則肢廢也。攻風劫痰之治。非其所宜。大旨以固衛(wèi)陽為主。而宣通脈絡(luò)佐之。(衛(wèi)虛絡(luò)痹)桂枝附子生黃炒遠志片姜黃羌活唐(六六)男子右屬氣虛。麻木一年。入春口眼歪邪。乃虛風內(nèi)動。老年力衰。當時令之發(fā)泄。忌投風藥。宜以固衛(wèi)益氣。(氣虛)人參黃白術(shù)炙草廣皮歸身天麻煨姜南棗凡中風癥。有肢體緩縱不收者。皆屬陽明氣虛。當用人參為首藥。而附子黃炙草之類佐之。若短縮牽攣。則以逐邪為急。

胡(五六)陽明脈絡(luò)已空。厥陰陽氣易逆。風勝為腫。熱久為燥。面熱。喉舌干涸。心中填塞。無非陽化內(nèi)風。胃受沖侮。不饑不納矣。有年久延。頗慮痱中。(風陽燥熱)羚羊角連翹丹皮黑山梔青菊葉元參花粉天麻張(五七)痱中經(jīng)年。眩暈汗出。陽氣有升無降。內(nèi)風無時不動。此竟夜不寐。屬衛(wèi)陽不肯交于營陰矣。沉痼之癥。循理按法。尚難速效。紛紛亂藥。焉望向安。議用固陽明一法。(胃虛陽升)桂枝木生黃川熟附炒遠志龍骨牡蠣姜棗劉(七三)神傷思慮則肉脫。意傷憂愁則肢廢。皆痿象也。緣高年陽明脈虛。加以愁煩。則厥陰風動。

木橫土衰。培中可效。若窮治風痰。便是劫爍則謬。

黃于術(shù)桑寄生天麻白蒺藜當歸枸杞菊花汁加蜜丸包老年隆冬暴中。乃陰陽失交本病。脈左大右濡。內(nèi)風掀越。中陽已虛。第五日已更衣。神憊欲寐。宗王先生議。陽明厥陰主治法以候裁。(肝胃同治)人參茯苓白蒺藜炒半夏炒杞子甘菊某陽明虛。內(nèi)風動。右肢麻痹。痰多眩暈。

天麻鉤藤半夏茯苓廣皮沈風中廉泉。舌腫喉痹。麻木厥昏。內(nèi)風亦令阻竅。上則語言難出。下則二便皆不通調(diào)??脊湃藚卧摺C坑梅枷阈[解毒。勿令壅塞致危也。(胞絡(luò)熱邪阻竅)至寶丹四丸勻四服。

葛(三八)年未四旬。肌肉充盈。中病二年。猶然舌強言謇。舌濃邊紫而納食便溺仍好。乃心胞絡(luò)間。

久積之熱彌漫。以致機竅不靈。平昔酒肉助熱動風為病。病成反聚于清空之絡(luò)。醫(yī)藥之治痰治火。直走腸胃。是以久進多投無效。(至寶丹)程脈濡無熱。厥后右肢偏痿??谏嗤?。聲音不出。此陰風濕晦中于脾絡(luò)。加以寒滯湯藥。蔽其清陽。致清氣無由展舒。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湯益氣。仍能攻風祛痰。若曰風中廉泉。乃任脈為病。與太陰脾絡(luò)有間矣。(風濕中脾絡(luò))人參茯苓新會皮香附汁南星(姜汁炒)竹節(jié)白附子(姜汁炒)呂(五九)陽邪襲經(jīng)絡(luò)而為偏痱。血中必熱。艾灸反助絡(luò)熱。病劇廢食。清涼固是正治。然須柔劑。不致傷血。且有熄風功能。(艾灸絡(luò)熱)犀角羚角生地元參連翹橘紅膽星石菖蒲楊中后不復(fù)。交至節(jié)四日。寒戰(zhàn)汗泄。遂神昏不醒。是陰陽失于交戀。真氣欲絕。有暴脫之慮。

擬進回陽攝陰法。(脫)人參干姜淡附子五味豬膽汁又人參(三錢)附子(三錢)又人參附子五味龍骨牡蠣龔(五七)厥癥。脈虛數(shù)。病在左軀。腎虛液少。肝風內(nèi)動。為病偏枯。非外來之邪。(腎陰虛肝風動)制首烏生地杞子茯神明天麻菊花川斛徐(四一)水虧風動。舌強肢麻。中絡(luò)之象。當通補下焦。復(fù)以清上。

熟地淡蓯蓉杞子牛膝五味遠志羚羊角茯苓麥冬菖蒲蜜丸丁大寒節(jié)。真氣少藏。陽挾內(nèi)風旋動。以致痱中。舌邊赤。中有苔滯。忌投攻風劫痰。益腎涼肝。

治本為法。

生地元參麥冬川斛遠志石菖蒲蔗漿曾(五二)脈弦動。眩暈耳聾。行走氣促無力。肛痔下垂。此未老欲衰。腎陰弱。收納無權(quán)。肝陽熾。虛風蒙竅。乃上實下虛之象。質(zhì)濃填陰。甘味熄風節(jié)勞戒飲??擅馄椭?。

虎潛去鎖陽知母。加大肉蓯蓉煉蜜丸。

張脈細小帶弦。冬季藏納少固。遂至痱中。百余日來。諸患稍和。惟語言欲出忽謇。多言似少相續(xù)。此皆腎脈不營舌絡(luò)。以致機竅少宣。乃虛象也。早用地黃飲子煎法以治下。晚用星附六君子以益虛宣竅。

某(嫗)今年風木司天。春夏陽升之候。兼因平昔怒勞憂思。以致五志氣火交并于上。肝膽內(nèi)風鼓動盤旋。上盛則下虛。故足膝無力。肝木內(nèi)風壯火。乘襲胃土。胃主肌肉。脈絡(luò)應(yīng)肢。繞出環(huán)口。故唇舌麻木。肢節(jié)如痿。固為中厥之萌。觀河間內(nèi)火召風之論。都以苦降辛泄。少佐微酸。

最合經(jīng)旨。折其上騰之威。使清空諸竅毋使?jié)崽祲鸦鹈杀巍D藭核帣?quán)衡也。至于頤養(yǎng)工夫。

寒暄保攝。尤當加意于藥餌之先。上午服。

金石斛(三錢)化橘紅(五分)白蒺藜(二錢)真北秦皮(一錢)草決明(二錢)冬桑葉(一錢)嫩鉤藤(一錢)生白芍(一錢)又前議苦辛酸降一法。肝風胃陽已折其上引之威。是諸癥亦覺小愈。雖曰治標。正合歲氣節(jié)候而設(shè)。思夏至一陰來復(fù)。高年本病。預(yù)宜持護。自來中厥。最防于暴寒驟加。致身中陰陽兩不接續(xù)耳。議得攝納肝腎真氣。補益下虛本病。

九制熟地(先用水煮半日徐加醇酒砂仁再煮一日曬干再蒸如法九次干者炒存性八兩)肉蓯蓉(用大而黑色者去甲切片盛竹籃內(nèi)放長流水中浸七日曬干以極淡為度四兩)生虎膝骨(另搗碎研二兩)淮牛膝(鹽水蒸三兩)制首烏(四兩烘)川萆(鹽水炒二兩)川石斛(八兩熬膏)赤白茯苓(四兩)柏子霜(二兩)上藥照方制末。另用小黑豆皮八兩。煎濃汁法丸。每早百滾水服三錢。

議晚上用健中運痰。兼制亢陽?;饎语L生。從外臺茯苓飲意。

人參(二兩)熟半夏(二兩)茯苓(四兩生)廣皮肉(二兩)川連(姜汁炒一兩)枳實(麩炒二兩)明天麻(二兩煨)鉤藤(三兩)白蒺藜(雞子黃拌煮洗凈炒去刺三兩)地栗粉(二兩)上末用竹瀝一杯。姜汁十匙。法丸。食遠開水服三錢。

又近交秋令。燥氣加臨。先傷于上。是為肺燥之咳。然下焦久虛。厥陰繞咽。少陰循喉。往常口燥。舌糜。是下虛陰火泛越。先治時病燥氣化火。暫以清潤上焦。其本病再議。

白扁豆(勿研三錢)玉竹(三錢)白沙參(二錢)麥冬(去心三錢)甜杏仁(去皮尖勿研二錢)象貝母(去心勿研二錢)冬桑葉(一錢)卷心竹葉(一錢)洗白糯米七合。清湯煎。

又暫服煎方。

北沙參(三錢)生白扁豆(二錢)麥冬(三錢)干百合(一錢半)白茯神(一錢半)甜杏仁(去皮尖一錢半)又痰火上實。清竅為蒙。于暮夜兼進清上方法。

麥冬(八兩)天冬(四兩)苡米(八兩)柿霜(四兩)長條白沙參(八兩)生白扁豆皮(八兩)甜梨汁(二)甘蔗漿(二斤)水熬膏。真柿霜收。每服五錢。開水送下。

又夏熱秋燥。陽津陰液更傷??邶X咽喉受病。者屬陰火上乘。氣熱失降使然。進手太陰清燥甘涼方法甚安。其深秋初冬調(diào)理大旨。以清上實下。則風熄液潤。不致中厥。至冬至一陽初復(fù)再議。

燕窩菜(洗凈另熬膏一斤)甜梨(去皮核絹袋絞汁熬膏二十個)人參(另熬收三兩)九制熟地(水煮四兩)天冬(去心蒸二兩)麥冬(去心四兩)黃皮(生用四兩)炙黑甘草(二兩)五味(二兩蒸)云茯神(三兩蒸)又左關(guān)尺脈。獨得動數(shù)。多語則舌音不清。麻木偏著右肢。心中熱熾。難以鳴狀。此陽明脈中空乏。而厥陰之陽。挾內(nèi)風以糾擾。真氣不主藏聚。則下無力以行動。虛假之熱上泛。為喉燥多咳。即下虛者上必實意。冬至后早服方。從丹溪虎潛法。

九制熟地(照前法制八兩)肉蓯蓉(照前制四兩)天冬(去心蒸烘四兩)當歸(炒焦二兩)生白芍(三兩)川斛(熬膏八兩)黃柏(鹽水炒二兩)淮牛膝(鹽水蒸三兩)上為末。另用虎骨膠三兩。溶入蜜搗丸。服五錢。滾水送。

又太太諸恙向安。今春三月。陽氣正升。肝木主乎氣候。肝為風臟。風亦屬陽。卦變?yōu)橘?。兩陽相合。其勢方張。?nèi)風挾陽動旋。脂液暗耗而麻痹不已。獨甚于四肢者。風淫末疾之謂也。經(jīng)云。風淫于內(nèi)。治以甘寒。夫痰壅無形之火。火灼有形之痰。甘寒生津痰火風兼治矣。

天冬(四兩)麥冬(八兩)長白沙參(八兩)明天麻(四兩煨)白蒺藜(照前制四兩)甜梨汁(一斤)蘆根汁(流水者可用八兩)青蔗漿(一斤)鮮竹瀝(八兩)柿霜(四兩)先將二冬沙參天麻白蒺藜加泉水煎汁濾過。配入四汁同熬成膏。后加柿霜收。每日下午食遠服五錢。百滾水調(diào)服。

又下虛上實。君相火亢。水涸液虧。多有暴怒跌仆之虞。此方滋液救焚。使補力直行下焦。不助上熱。議鐵甕申先生瓊玉膏方。

鮮生地水洗凈搗自然汁二斤。綿紙濾清。隨和入生白沙蜜一斤。另置一鉛罐?;驁A鉛球。

盛前藥封堅固。用鐵鍋滿盛清水。中做井字木架。放罐在上。桑柴火煮三晝夜。頻添水不可住火。至三日后。連器浸冷水中。一日頃取出。入后項藥。

人參(蒸烘研細末六兩)白茯苓(蒸研粉十六兩)真秋石(銀罐內(nèi)候冷研一兩)三味拌入前膏。如干豆沙樣。收貯小口瓷瓶內(nèi)。扎好勿令泄氣。每早百滾水調(diào)服五六錢。

又立冬后三日。診得左脈小弦動數(shù)。右手和平略虛。問得春夏平安。交秋后有頭暈。左目流淚。足痿無力。不能行走。舌生紅刺。微咳有痰。此皆今年天氣大熱已久。熱則真氣泄越。虛則內(nèi)風再旋。經(jīng)言痿生大熱。熱耗津液。而舌刺咳嗽流淚者。風陽升于上也。上則下焦無氣矣。

故補肝腎以攝納腎氣為要。而清上安下。其在甘涼不傷脾胃者宜之。

制首烏(四兩)杞子(炒一兩半)天冬(去心二兩)茺蔚子(蒸二兩)黃甘菊(一兩半)黑豆皮(二兩)茯苓(蒸二兩)川石斛(熬膏八兩)虎骨膠(二兩水溶)上末以川斛膏同溶化?;⒐悄z搗丸。早上滾水服三四錢。

又久熱風動。津液日損。舌刺咳嗽。議以甘藥養(yǎng)其胃陰。老年納谷為寶。

生扁豆(四兩)麥冬(四兩)北沙參(三兩)天花粉(二兩)甘蔗漿(十二兩)柿霜(二兩)白花百合(四兩)熬膏。加飴糖兩許。每服時滾水調(diào)服三四錢。晚上服。

又液燥下虧。陽挾內(nèi)風上引。陰不上承。舌絡(luò)強則言謇。氣不注脈則肢痿乏力步趨。凡此皆肝腎臟陰本虛。鎮(zhèn)補之中。微逗通陽為法。以臟液虛。不受純溫藥耳。

水制熟地(四兩)阿膠(二兩)女貞實(二兩)豆皮(二兩)淡肉蓯蓉(一兩)茯神(二兩)旱蓮草(二兩)川石斛(三兩)用精羯羊肉膠為丸。早上滾水服四五錢。

又暫服煎方。

生地沙參茺蔚子黑豆皮川斛牛膝又晚服丸方。

九蒸桑葉(八兩)三角胡麻(四兩)九制首烏(三兩)白茯神(三兩)人參(二兩)炙甘草(一兩)酸棗仁(二兩炒)苡仁(二兩)上為末。桂圓肉三兩煎湯法丸。每服三錢。百滾水下。

又今年天符歲會。上半年陽氣大泄。見病都屬肝胃。以厥陰為風臟。而陽明為盛陽耳。陰陽不肯相根據(jù)。勢必暴來厥中。過大暑可免。以暑濕大熱。更多開泄。致元氣不為相接耳。然此本虛標實。氣火升騰所致。經(jīng)旨以苦寒咸潤酸泄。少佐微辛為治。議進補陽明泄厥陰法。

人參(一錢)生牡蠣(五錢)生白芍(二錢)烏梅肉(四分)川黃連(鹽水炒六分)熟半夏(醋炒清水漂洗一錢)上午服。

(丸方)人參(二兩)茯苓(三兩生)鹽水炒黃連(五錢)半夏(醋炒水洗凈一兩半)鹽水炒廣皮(二兩)枳實(麩炒一兩半)白蒺藜(雞子黃制一兩半)生白芍(一兩半)烏梅肉(蒸一兩)為末。竹瀝法丸。早上服三錢。百滾湯下。

又夏月進酸苦泄熱。和胃通隧。為陽明厥陰治甚安。入秋涼爽。天人漸有收肅下降之理。緣有年下虧。木少水涵。相火內(nèi)風旋轉(zhuǎn)。熏灼胃脘。逆沖為嘔。舌絡(luò)被熏。則絳赤如火。消渴便阻。

猶剩事耳。凡此仍屬中厥根萌。當加慎靜養(yǎng)為宜。

生雞子黃(一枚)阿膠(一錢半)生白芍(三錢)生地(三錢)天冬(去心一錢)川連(一分生)上午服。

又心火亢上。皆為營液內(nèi)耗。先以補心湯。理心之用。

人參(同煎一錢)川連(水炒六分)犀角(二錢鎊)元參(二錢)鮮生地(五錢)丹參(一錢)卷心竹葉(二錢)又苦味和陽。脈左頗和。但心悸少寐。已見營氣衰微。仿金匱酸棗仁湯方。仍兼和陽。益心氣以通肝絡(luò)。

酸棗仁(炒黑勿研五錢)茯神(三錢)知母(一錢)川芎(一分)人參(六分同煎)天冬(去心一錢)陳脈左數(shù)。右弦緩。有年。形盛氣衰。冬春之交。真不相維續(xù)。內(nèi)風日熾。左肢麻木不仁。舌歪言謇。此屬中絡(luò)。調(diào)理百日。戒酒肉。可望向愈。(痰火阻絡(luò))羚羊角陳膽星丹皮橘紅連翹心石菖蒲鉤藤川斛又羚羊角元參連翹花粉川貝母橘紅竹瀝又丹溪云。麻為氣虛。木是濕痰敗血。診左脈濡澀。有年偏枯。是氣血皆虛。方書每稱左屬血虛。右屬氣虛。未必盡然。

人參半夏廣皮茯苓歸身白芍炙草桑枝又經(jīng)絡(luò)為痰阻。大便不爽。昨日跌仆氣亂。痰出甚艱。轉(zhuǎn)方以宣經(jīng)隧。

炒半夏石菖蒲廣橘紅茯苓膽星枳實竹瀝姜汁葉初春肝風內(nèi)動。眩暈跌仆。左肢偏痿。舌絡(luò)不和。呼吸不爽。痰火上蒙。根本下衰。先宜清上痰火。

羚羊角茯苓橘紅桂枝半夏郁金竹瀝姜汁又風熱爍筋骨為痛。痰火氣阻。呼吸不利。照前方去郁金竹瀝姜汁。加白蒺藜鉤藤。

又炒半夏茯苓鉤藤橘紅金石斛石菖蒲竹瀝姜汁又人參半夏枳實茯苓橘紅蒺藜竹瀝姜汁風為百病之長。故醫(yī)書咸以中風列于首門。其論癥。則有真中類中。中經(jīng)絡(luò)血脈臟腑之分。其論治。則有攻風劫痰。養(yǎng)血潤燥。補氣培元之治。蓋真中雖風從外來。亦由內(nèi)虛。而邪得以乘虛而入。北方風氣剛勁。南方風氣柔和。故真中之病。南少北多。其真中之方。前人已大備。不必贅論。其類中之癥。則河間立論云。因煩勞則五志過極。動火而卒中。皆因熱甚生火。東垣立論。因元氣不足。則邪湊之。令人僵仆卒倒如風狀。是因乎氣虛。而丹溪則又云。東南氣溫多濕。由濕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故主乎濕。三者皆辨明類中之由也。類者偽也。近代以來。醫(yī)者不分真?zhèn)巍C坑们挤佬前霝醺郊毿?。以祛風豁痰。虛癥實治。不啻如枘鑿之殊矣。今葉氏發(fā)明內(nèi)風。乃身中陽氣之變動。肝為風臟。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榮。故肝陽偏亢。內(nèi)風時起。治以滋液熄風。濡養(yǎng)營絡(luò)。補陰潛陽。如虎潛固本復(fù)脈之類是也。若陰陽并損。無陰則陽無以化。故以溫柔濡潤之通補。如地黃飲子還少丹之類是也。更有風木過動。中土受戕。不能御其所勝。如不寐不食。衛(wèi)疏汗泄。飲食變痰。治以六君玉屏風茯苓飲酸棗仁湯之屬?;蝻L陽上僭。痰火阻竅。神識不清。則有至寶丹芳香宣竅?;蛐翛銮迳咸祷稹7m未備。實足以補前人之未及。至于審癥之法。有身體緩縱不收。耳聾目瞀??陂_眼合。撒手遺尿。失音鼾睡。此本實先撥。陰陽樞紐不交。與暴脫無異。

并非外中之風。乃純虛癥也。故先生急用大劑參附以回陽??旨儎傠y受。必佐陰藥。以挽回萬一。若肢體拘攣。半身不遂??谘坌啊I鄰娧藻?。二便不爽。此本體先虛。風陽夾痰火壅塞。以致營衛(wèi)脈絡(luò)失和。治法急則先用開關(guān)。繼則益氣養(yǎng)血。佐以消痰清火。宣通經(jīng)隧之藥。氣充血盈。脈絡(luò)通利。則病可痊愈。至于風痱。風懿。風痹。癱瘓。乃風門之兼癥。理亦相同。案中種種治法。余未能盡宣其理。不過略舉大綱。分類敘述。以便后人觀覽。余門仿此。(華岫云)徐評凡風淫所勝之病。自內(nèi)經(jīng)以及唐宋名家。皆以辛涼甘寒為本。而佐以驅(qū)風益血之藥。

至河間有地黃飲子之法。此乃治腎虛痱癥。有類中風。并非以此方治中風之急癥。乃近日諸醫(yī)遇中風之癥??傄匀藚⒏焦馂殚_手第一方。輕者不起。重者立斃。問所從來。曰本之葉先生。

余始亦信其說果從葉氏出。及閱此書。乃知此翁學有淵源。心思靈變。與前人所論。分毫不背。

其人參亦于病勢已退后。用以培元養(yǎng)氣。當病甚時。必于驅(qū)風之藥同用。其分兩亦不過幾分至錢。無不中度。乃今之竊附其門墻。盜取其余論者。事事相反。此翁有知。能無痛恨。而以此等邪說誣此翁以害人者。對此書能無愧死。

肝風

某內(nèi)風。乃身中陽氣之動變。甘酸之屬宜之。(肝陰虛)生地阿膠牡蠣炙草萸肉炭王陽挾內(nèi)風上巔。目昏耳鳴不寐。肝經(jīng)主病。

熟地炙炙龜甲萸肉五味磁石茯苓旱蓮草女貞子曹(三二)辛寒清上。頭目已清。則知火風由臟陰而起。剛藥必不見效。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qū)熱。治法大旨如此。

生地阿膠天冬元參川斛小黑豆皮陳(四五)操持煩勞。五志陽氣。挾內(nèi)風上擾清空。頭眩耳鳴。目珠痛。但身中陽化內(nèi)風。非發(fā)散可解。

非沉寒可清。與六氣火風迥異。用辛甘化風方法。乃是補肝用意。

枸杞子桂圓肉歸身炙草甘菊炭女貞子陸(四二)肝風陽氣。乘陽明之虛上冒。牙肉腫痛。議和陽熄風。

生地阿膠牡蠣天冬茯神川斛旱蓮草女貞子凌交節(jié)病變??偸翘摪Y。目泛舌強。脊背不舒。溲淋便澀。皆腎液不營。肝風乃張。當宗河間濁藥輕服。名曰飲子。

熟地(五錢)咸蓯蓉(八錢)炒杞子(三錢)麥冬(二錢)云苓(一錢半)川石斛(三錢)生沙苑(一錢)石菖蒲(一錢)遠志肉(四分)飲子煎法。

胡緩肝潤血熄風。

制首烏杞子歸身冬桑葉三角胡麻柏子仁茯神天冬黑豆皮蜜丸。

某高年水虧。肝陽升逆無制。兩脅如熱。則火升面赤。遇煩勞為甚。宜養(yǎng)肝陰和陽為法。

九蒸何首烏(四兩)九蒸冬桑葉(三兩)徽州黑芝麻(三兩)小黑豆皮(三兩)巨勝子(二兩即胡麻)浸淡天冬(去心一兩)真北沙參(二兩)柏子仁(一兩半去油)云茯神(二兩)女貞實(二兩)上為末。青果汁法丸。早服三錢。開水送。

張(氏)肝陽虛風上巔。頭目不清。陽明脈空。腰膝酸。議養(yǎng)血熄風。

菊花炭熟首烏牛膝炭枸杞子炭黑豆茯神沈沖氣左升。當鎮(zhèn)肝攝腎。(肝腎陰虛)地黃阿膠萸肉淡菜茯苓?。ㄋ娜┮蚩M思擾動五志之陽。陽化內(nèi)風。變幻不已。夫陽動莫制。皆臟陰少藏。自覺上實下虛。法當介以潛之。酸以收之。味濃以填之。偏寒偏熱。烏能治情志中病。

熟地萸肉五味磁石茯神青鹽鱉甲膠龜版膠即溶膠為丸。

朱(嫗)心中熱辣。寤煩不肯寐。皆春令地氣主升。肝陽隨以上擾。老年五液交枯。最有癇痙之慮。

生地阿膠生白芍天冬茯神小黑豆皮程(氏)伏暑深秋而發(fā)。病從里出。始如瘧狀。熱氣逼迫營分。經(jīng)事不當期而來。舌光如鏡。面黯青晦。而胸痞隱痛。正氣大虛。熱氣內(nèi)閉。況乎周身皆痛。衛(wèi)陽失和極矣。先擬育陰驅(qū)熱。肝風不旋。不致痙厥。五日中不興風波。可望向安。

生地阿膠天冬麥冬麻仁生牡蠣金(女)溫邪深入營絡(luò)。熱止。膝骨痛甚。蓋血液傷極。內(nèi)風欲沸。所謂劇則螈。痙厥至矣??偸窍麑?dǎo)苦寒。冀其熱止。獨不慮胃汁竭。肝風動乎。擬柔藥緩絡(luò)熱熄風。

復(fù)脈湯去參姜麻仁生鱉甲湯煎藥。

王(氏)痛從腿肢筋骨。上及腰腹。貫于心胸。若平日經(jīng)來帶下。其癥亦至。此素稟陰虧。沖任奇脈空曠。凡春交。地中陽氣升舉。虛人氣動隨升。絡(luò)血失養(yǎng)。諸氣橫逆。面赤如赭。饑不欲食。耳失聰。寤不成寐。陽浮。脈絡(luò)交空顯然。先和陽治絡(luò)。

細生地生白芍生鱉甲生龜甲生虎骨糯稻根煎藥送滋腎丸(一錢半)又前用滋腎丸。痛緩。面浮跗腫。血氣俱乏。內(nèi)風泛越。經(jīng)言風勝則動。濕勝則腫。陰虛多熱之質(zhì)。議先用虎潛丸。每服四錢。四服。

某(五三)下元水虧。風木內(nèi)震。肝腎虛。多驚恐。非實熱痰火可攻劫者。

生地清阿膠天冬杞子菊花炭女貞實胡久病耳聾。微嗆喉中不甚清爽。是陰不上承。陽挾內(nèi)風。得以上侮清空諸竅。大凡肝腎宜潤宜涼。龍相寧。則水源生矣。

人參(一錢秋石一分化水拌烘干同煎)鮮生地(三錢)阿膠(一錢)淡菜(三錢)白芍(一錢)茯神(一錢半)又陰虛液耗。風動陽升。雖諸恙皆減。兩旬外大便不通。斷勿欲速。惟靜藥補潤為宜。照前方去白芍。加柏子仁。

又大便兩次頗逸。全賴靜藥益陰之力。第納食未旺。議與胃藥。

人參茯神炒麥冬炙甘草生谷芽南棗又緩肝益胃。

人參茯神生谷芽炙甘草木瓜南棗周怒動肝風。筋脹脅板。喉痹。

阿膠天冬柏子仁牡蠣小麥吳脈弦小數(shù)。形體日瘦??谏嗝铀椤<绫吵竿?。肢節(jié)麻木。膚腠瘙癢。目眩暈耳鳴。已有數(shù)年。此屬操持積勞。陽升。內(nèi)風旋動。爍筋損液。古謂壯火食氣。皆陽氣之化。先擬清血分中熱。繼當養(yǎng)血熄其內(nèi)風。安靜勿勞。不致痿厥。(陽升血熱)生地元參天冬丹參犀角羚羊角連翹竹葉心(丸方)何首烏生白芍黑芝麻冬桑葉天冬女貞子茯神青鹽某(嫗)脈右虛左數(shù)。營液內(nèi)耗。肝陽內(nèi)風震動。心悸眩暈少寐。(心營熱)生地阿膠麥冬白芍小麥茯神炙草吉(三五)心悸蕩漾。頭中鳴。七八年中頻發(fā)不止。起居飲食如常。此肝膽內(nèi)風自動。宜鎮(zhèn)靜之品。佐以辛泄之味。

如枕中丹。(風陽擾神)王(氏)驚悸。微腫。內(nèi)風動也。

人參龍骨茯神五味煨姜南棗曹肝膽陽氣。挾內(nèi)風上騰不熄。心中熱。驚怖多恐。進和陽鎮(zhèn)攝方法。

龜甲龍骨牡蠣茯神石菖蒲遠志又神識略安。夜不得寐。胸臍閑時時閃爍欲動。乃內(nèi)風不熄也。進補心法。

生地丹參元參茯神棗仁遠志菖蒲天冬麥冬桔梗朱砂王(氏)神呆不語。心熱煩躁。因驚而后。經(jīng)水即下。肉腠刺痛。時微痞。頭即搖。肝風內(nèi)動。變痙厥之象(血去陽升)小川連黃芩阿膠牡蠣秦皮陳(嫗)虛風麻痹。清竅阻塞。(風陽阻竅)天麻鉤藤白蒺藜甘菊連翹桑枝包(嫗)右太陽痛甚。牙關(guān)緊閉。環(huán)口牽動。咽喉如有物阻。乃陽升化風。肝病上犯陽絡(luò)。大便欲閉。

議用龍薈丸。每服二錢。

又肝風阻竅。脈象模糊。有外脫之危。今牙關(guān)緊。咽痹不納湯水。雖有方藥。難以通關(guān)。當刮指甲末。略以溫湯調(diào)灌。倘得關(guān)開。再議他法。另以蘇合香擦牙。

鄭(三九)脈右弦。頭脹耳鳴火升。此肝陽上郁。清竅失司。

細生地夏枯草石決明川斛茯神桑葉陳夏季陽氣暴升。煩勞擾動。致內(nèi)風上阻清竅。口舌強。呵欠。機竅阻痹不靈。脈數(shù)。舌胎。忌投溫散。乃司氣所致。非表邪為病也。(絡(luò)熱竅痹)犀角羚羊角郁金菖蒲膽星鉤藤連翹橘紅竹瀝姜汁又清絡(luò)得效?;痫L無疑。忌投剛燥。

犀角羚羊郁金菖蒲連翹生地元參廣皮竹瀝姜汁又脈數(shù)面赤。肝風尚動。宜和陽熄風。

鮮生地元參羚羊角連翹菖蒲根鮮銀花麥冬汪如寐舌喑。面赤亮。汗出。未病前一日。頓食面頗多。病來倉猝。乃少陰腎臟陰陽不續(xù)。厥陰肝風突起。以致精神冒昧。今七八日來。聲音不出。乃機竅不靈。治法以固護正氣為主。宣利上焦痰熱佐之。若地冬養(yǎng)陰。陰未驟生。徒使壅滯在脘。急則治標。古有諸矣。挨過十四十五日。冀有轉(zhuǎn)機。(痰熱阻竅)人參半夏茯苓石菖蒲竹瀝姜汁江左脅中動躍未平。猶是肝風未熄。胃津內(nèi)乏。無以擁護。此清養(yǎng)陽明最要。蓋胃屬腑。腑強不受木火來侵。病當自減。與客邪速攻。純虛重補迥異。(肝胃陰虛)酸棗仁湯去川芎加人參。

又諸恙向安。惟左脅中動躍多年。時有氣升欲噫之狀。肝陰不足。陽震不息。一時不能遽已。

今谷食初加。乙癸同治姑緩。

人參茯神知母炙草朱砂染麥冬調(diào)入金箔又鮮生地麥冬(朱砂拌)竹葉心知母沖冷參湯席(五七)脈來弦動而虛。望六年歲。陽明脈衰。厥陰內(nèi)風暗旋不熄。遂致胃脈不主束筋骨。以利機關(guān)。肝陽直上巔頂。汗從陽氣泄越。春月病發(fā)。勞力病甚。此氣愈傷。陽愈動矣。法當甘溫益氣。

攻病驅(qū)風。皆劫氣傷陽。是為戒律(胃虛表疏)人參黃當歸炙草冬桑葉麥冬地骨皮花粉孫(氏)胃虛。肝風內(nèi)震。嘔痰咳逆。頭痛眩暈。肢麻。汗出寒熱。(胃虛痰滯)二陳湯加天麻鉤藤。

沈(五六)色蒼形瘦。木火體質(zhì)。身心過動。皆主火化。夫吐痰沖氣。乃肝膽相火犯胃過膈納食自少。

陽明已虛。解郁和中。兩調(diào)肝胃。節(jié)勞戒怒。使內(nèi)風勿動為上。(滋肝和胃)枸杞子酸棗仁炒柏子仁金石斛半夏曲橘紅茯苓黃菊花膏丸梁木火體質(zhì)。復(fù)加郁勃。肝陰愈耗。厥陽升騰。頭暈?zāi)垦P募?。養(yǎng)肝熄風。一定至理。近日知饑少納。漾漾欲嘔。胃逆不降故也。先當泄木安胃為主。(泄肝安胃)桑葉(一錢)鉤藤(三錢)遠志(三分)石菖蒲(三分)半夏曲(一錢)廣皮白(一錢半)金斛(一錢半)茯苓(三錢)又左脈弦。氣撐至咽。心中憒憒。不知何由。乃陰耗陽亢之象。議養(yǎng)肝之體。清肝之用。

九孔石決明(一具)鉤藤(一兩)橘紅(一錢)抱木茯神(三錢)鮮生地(三錢)羚羊角(八分)桑葉(一錢半)黃甘菊(一錢)沈年歲壯盛。脘有氣瘕。噯噫震動。氣降乃平。流痰未愈。睪丸腫硬。今入夜將寐。少腹氣沖至心。竟夕但寤不寐。頭眩目花。耳內(nèi)風雷。四肢麻痹。肌腠如刺如蟲行。此屬操持怒勞。內(nèi)損乎肝。致少陽上聚為瘕。厥陰下結(jié)為疝。沖脈不靜。脈中氣逆混擾。氣燥熱化。風陽交動。營液日耗。變亂種種。總是肝風之害。非攻消溫補能治。惟以靜養(yǎng)。勿加怒勞。半年可望有成。(怒勞傷肝結(jié)疝瘕)阿膠細生地天冬茯神陳小麥南棗肉王(五十)驚恐惱怒動肝。內(nèi)風陽氣沸騰。脘痹咽阻。筋惕肌麻。皆風木過動。致陽明日衰。先以鎮(zhèn)陽熄風法。(驚怒動肝)阿膠細生地生牡蠣川斛小麥茯神曹(氏)離愁菀結(jié)。都系情志中自病。恰逢冬溫。陽氣不潛。初交春令。陽已勃然。變化內(nèi)風。游行擾絡(luò)。陽但上冒。陰不下吸。清竅為蒙。狀如中厥。舌喑不言。劉河間謂將息失宜?;鹗⑺?。風自內(nèi)起。其實陰虛陽亢為病也。既不按法論病設(shè)治。至驚蟄雷鳴。身即汗泄。春分氣暖。而晝夜寤不肯寐。甚至焦煩。迥異于平時。何一非陽氣獨激使然耶。夫肝風內(nèi)擾。陽明最當其沖犯。

病中暴食。以內(nèi)風消爍。求助于食。今胃脈不復(fù)。氣愈不振。不司束筋骨以利機關(guān)。致鼻準光亮。肌肉浮腫。考古人虛風。首推候氏黑散。務(wù)以填實腸胃空隙。庶幾內(nèi)風可息。奈何醫(yī)者。

不曰清火豁痰。即曰膩補。或雜風藥。內(nèi)因之恙。豈有形質(zhì)可攻。偏寒偏熱。皆非至理。(風陽擾胃)生牡蠣生白芍炒生地菊花炭炙甘草南棗肉大凡攻病驅(qū)邪。藥以偏勝。如內(nèi)經(jīng)咸勝苦。苦勝辛之類。藉其克制。以圖功耳。今則情志內(nèi)因致病。系乎陰陽臟腑不和。理偏就和。宜崇生氣。如天地間四時陰陽迭運。萬物自有生長之妙。案中曰陽冒不潛。法當和陽以就陰。牡蠣體沉味咸。佐以白芍之酸。水生木也。地黃微苦。菊微辛。從火炒變?yōu)榭辔?。木生火也。益以甘草大棗之甘。充養(yǎng)陽明。火生土也。

藥雖平衍無奇。實參軒岐底蘊。世皆忽略不究。但執(zhí)某藥治何病者多矣。

經(jīng)云。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故肝為風木之臟。因有相火內(nèi)寄。體陰用陽。其性剛。主動主升。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肅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宮敦阜之土氣以培之。則剛勁之質(zhì)。得為柔和之體。遂其條達暢茂之性。何病之有。倘精液有虧。肝陰不足。血燥生熱。熱則風陽上升。竅絡(luò)阻塞。頭目不清。眩暈跌仆。甚則螈痙厥矣。先生治法。所謂緩肝之急以熄風。滋腎之液以驅(qū)熱。如虎潛。侯氏黑散。地黃飲子。滋腎丸。復(fù)脈等方加減。是介以潛之。酸以收之。濃味以填之。或用清上實下之法。若思慮煩勞。身心過動。

風陽內(nèi)擾。則營熱心悸。驚怖不寐。脅中動躍。治以酸棗仁湯。補心丹。枕中丹加減。清營中之熱。佐以斂攝神志。若因動怒郁勃。痰火風交熾。則有二陳龍薈。風木過動。必犯中宮。則嘔吐不食。法用泄肝安胃。或填補陽明。其他如辛甘化風。甘酸化陰。清金平木。種種治法。

未能備敘。然肝風一癥?;颊呱醵?。因古人從未以此為病名。故醫(yī)家每每忽略。余不辭杜撰之咎。特為拈出。另立一門。以便后學考核云(華岫云)徐評肝風即中風一類。南方最多。卻不必另立一門。

眩暈

徐脈左浮弦數(shù)。痰多。脘中不爽。煩則火升眩暈。靜坐神識稍安。議少陽陽明同治法。(痰火)羚羊角連翹香豆豉廣皮白半夏曲黑山梔某痰火風在上。舌干頭眩。

天麻鉤藤菊花橘紅半夏曲茯苓山梔花粉某酒客中虛。痰暈。二陳加術(shù)白蒺藜鉤藤天麻。

江(五十)脈弦動。眩暈痰多。胸痹窒塞。此清陽少旋。內(nèi)風日沸。當春地氣上升。最慮風痱。(內(nèi)風挾痰)明天麻白蒺藜桂枝木半夏橘紅茯苓苡仁炙草又頭額悶脹。痰多作眩。外臺茯苓飲加羚羊角桂枝竹瀝姜汁法丸。

吳(四五)診脈芤弱。痰多眩暈。心神過勞。陽升風動。不可過飲助升。治痰須健中。熄風可緩暈。

九蒸白術(shù)炒杞子白蒺藜茯苓菊花炭周內(nèi)風挾痰眩暈。吐出清水。

半夏茯苓廣皮天麻鉤藤菊花張肝風內(nèi)沸。劫爍津液。頭暈。喉舌干涸。(肝風)大生地天冬麥冬萸肉阿膠生白芍陳肝風動逆不熄。頭暈。

九制首烏(四兩)甘菊炭(一兩)杞子(二兩)桑椹子(二兩)黑芝麻(二兩)巨勝子(一兩半)牛膝(一兩半)茯神(二兩)青果汁法丸。

洪(四十)內(nèi)風逆。頭暈。

經(jīng)霜桑葉(一錢)炒黃甘菊花炭(一錢)生左牡蠣(三錢)黑豆皮(三錢)徽州黑芝麻(二錢)茯神(一錢半)某兩寸脈浮大。氣火上升。頭眩。甚則欲嘔吐。厥陰上干。久則陽明失降。土被木克。脾胃俱傷。

先當鎮(zhèn)肝陽。

制首烏豆皮炒杞子柏子仁紫石英茯神天冬南棗某操持驚恐。相火肝風上竄。目跳頭暈。陰弱欲遺。脈左弦勁。右小平。

生地白芍丹皮鉤藤天麻白蒺藜黃菊花橘紅王(六三)辛甘寒。眩暈已緩。此絡(luò)脈中熱。陽氣變現(xiàn)。內(nèi)風上冒。是根本虛在下。熱化內(nèi)風在上。上實下虛。先清標恙。(絡(luò)熱)羚羊角元參心鮮生地連翹心郁金石菖蒲又照前方去菖蒲郁金加川貝花粉。

某(二四)暈厥。煩勞即發(fā)。此水虧不能涵木。厥陽化風鼓動。煩勞陽升。病斯發(fā)矣。據(jù)述幼年即然。藥餌恐難杜絕。(陰虛陽升)熟地(四兩)龜版(三兩)牡蠣(三兩)天冬(一兩半)萸肉(二兩)五味(一兩)茯神(二兩)牛膝(一兩半)遠志(七錢)靈磁石(一兩)田(二七)煩勞。陽氣大動。變化內(nèi)風。直冒清空。遂為眩暈。能食膚充。病不在乎中上。以介類沉潛真陽。咸酸之味為宜。

淡菜膠龜版膠阿膠熟地萸肉茯苓川斛建蓮山藥漿丸。

嚴(四五)營虛。內(nèi)風逆。心悸頭暈。(營血虛)炒杞子柏子仁三角胡麻川斛生左牡蠣冬桑葉李(七三)高年頗得納谷安寢。春夏以來。頭暈。跗腫。不能健步。此上實下虛。腎氣衰。不主攝納。肝風動。清竅漸蒙。大凡腎宜溫。肝宜涼。溫納佐涼。乃復(fù)方之劑。(下虛)附都氣加車前淡天冬建蓮?fù)琛?/span>

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頭為六陽之首。耳目口鼻。皆系清空之竅。所患眩暈者。非外來之邪。乃肝膽之風陽上冒耳。甚則有昏厥跌仆之虞。其癥有夾痰。夾火。中虛。下虛。治膽。治胃。治肝之分?;鹗⒄?。先生用羚羊山梔連翹花粉元參鮮生地丹皮桑葉。以清泄上焦竅絡(luò)之熱。此先從膽治也。痰多者必理陽明。消痰如竹瀝姜汁。菖蒲橘紅。二陳湯之類。中虛則兼用人參。外臺茯苓飲是也。下虛者。必從肝治。補腎滋肝。育陰潛陽。鎮(zhèn)攝之治是也。至于天麻鉤藤菊花之屬。皆系熄風之品??呻S癥加入。此癥之原。本之肝風。當與肝風中風頭風門合而參之。(華岫云)徐評眩暈清火養(yǎng)肝。固為正治。但陽氣上升。至于身體不能自主。此非浮火之比。古人必用金石鎮(zhèn)墜之品。此則先生所未及知也。憶余初至郡中治病。是時喜用唐人方。先生見之。謂人曰。有吳江秀才徐某。在外治病。頗有心思。但藥味甚雜。此乃無師傳授之故。以后先生得宋板外臺秘要讀之。復(fù)謂人曰。我前謂徐生立方無本。誰知俱出外臺。可知學問無窮。讀書不可輕量也。先生之服善如此。猶見古風。所謂藥味雜。即指金石品也。因附記于此。

頭風

趙右偏頭痛。鼻竅流涕。仍不通爽。咽喉疳腐。寤醒肢冷汗出。外邪頭風。已留數(shù)月。其邪混處。

精華氣血。咸為蒙閉。豈是發(fā)散清寒可解。頭巔藥鉺。務(wù)宜清揚。當刺風池風府。投藥仍以通法。茍非氣血周行。焉望卻除宿病。(暑熱上蒙清竅)西瓜衣鮮蘆根苡仁通草煎送臘礬丸。

何(四一)右偏風頭痛。從牙齦起。(木火上炎)炒生地(三錢)蔓荊子(炒一錢)黃甘菊(一錢)茯苓(一錢半)炒杞子(二錢)冬桑葉(一錢)炒丹皮(一錢)川斛(一錢半)王(五一)中年陰中之陽已虛。內(nèi)風偏頭痛。冷淚出。(陰中陽虛)還少丹。

徐(四一)頭風既愈。復(fù)發(fā)。痛甚嘔吐不已。陽明胃虛。肝陽化風愈動??钟惺髦畱n。(胃虛風陽上逆)炒半夏茯苓苦丁茶菊花炭炒杞子柏子霜朱(五四)陽明脈弦大而堅。厥陰脈小弦數(shù)促。面赤。頭痛繞及腦后。驚惕肉。汗出。早晨小安。入暮偏劇。此操持怫郁。肝陽挾持內(nèi)風。直上巔頂。木火戕胃為嘔逆。陽越為面赤汗淋。內(nèi)因之病。加以司候春深。慮有暴厥痙之幻。夫肝為剛臟。胃屬陽土。姑議柔緩之法。冀有陽和風熄之理。復(fù)脈去參姜桂加雞子黃白芍。

王始用茶調(diào)散得效。今宜養(yǎng)血和血。

川芎歸身白芍(酒炒)白蒺藜(炒)桑枝朱(三四)頭風目痛昏赤?;痫L上郁最多。及詢病有三四年。遇風冷為甚。其衛(wèi)陽清氣。久而損傷。非徒清散可愈。從治風先治血意。

杞子歸身炒白芍沙苑菊花鉤藤頭風一癥。有偏正之分。偏者主乎少陽。而風淫火郁為多。前人立法。以柴胡為要藥。其補瀉之間。不離于此。無如與之陰虛火浮。氣升吸短者。則厥脫之萌。由是而來矣。先生則另出心裁。以桑葉丹皮山梔荷葉邊。輕清涼泄。使少陽郁遏之邪。亦可倏然而解。倘久則傷及肝陰。參入咸涼柔鎮(zhèn)可也。所云正者。病情不一。有氣虛血虛。痰厥腎厥。陰傷陽浮?;鹂盒帮L之不同。按經(jīng)設(shè)治。自古分晰甚明。茲不再述。至于肝陰久耗。內(nèi)風日旋。厥陽無一息之寧。痛掣之勢已極。此時豈區(qū)區(qū)湯散可解。計惟與復(fù)脈之純甘壯水。膠黃之柔婉以熄風和陽。俾剛亢之威。一時頓熄。予用之屢效如神。決不以虛諛為助。(邵新甫)

虛勞

王(二二)此少壯精氣未旺。致奇脈綱維失護。經(jīng)云。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今納谷如昔。當以血肉充養(yǎng)。(陰虛)牛骨髓羊骨髓豬骨髓茯神枸杞當歸湖蓮芡實溫(三二)陰虛督損。六味加麋角膠秋石川石斛膏。

陳(十七)勞在出幼之年。形脈生氣內(nèi)奪。冬月可延。入夏難挨。由真陰日消爍。救陰無速功。故難治。兩儀煎。

陳(二一)春病至夏。日漸形色消奪。是天地大氣發(fā)泄。真氣先傷。不主內(nèi)守。為損怯之癥。不加靜養(yǎng)。

損不肯復(fù)。故治嗽治熱無用。交節(jié)病加。尤屬虛象。脈左數(shù)甚。肛有漏瘍。最難全好。

熟地炒山藥建蓮茯苓豬脊筋徐(四一)清金潤燥熱緩。神象乃病衰成勞矣。男子中年。行走無力。寐中咳逆。溫補剛燥難投。

天冬生地人參茯苓白蜜黃(二六)陰傷勞損。

清阿膠雞子黃生地麥冬麻子仁炙甘草南棗某攝陰得效。佐以益氣。合補三陰之臟。

人參熟地炒杞子五味牛膝炭建蓮炒山藥芡實錢陽外泄為汗。陰下注則遺。二氣造偏。陰虛熱勝。腦為髓海。腹是至陰。皆陽乘于陰。然陽氣有余。益見陰弱。無以交戀其陽。因病致偏。偏久致?lián)p。坐功運氣。陰陽未協(xié)。損不肯復(fù)。頗為可慮。今深秋入冬。天令收肅。身氣泄越。入暮灼熱??偸顷幘珦p傷。而為消爍耳。

川石斛炒知母女貞子茯神糯稻根小黑豆皮又暮夜熱熾。陰虛何疑。但從前表散。致衛(wèi)陽疏泄。穿山甲鉆筋流利后。致經(jīng)絡(luò)氣血劫撒。內(nèi)損不復(fù)。衛(wèi)陽藩籬交空。斯時亦可撐半壁矣。失此機宜。秋收冬藏主令。其在封固蟄藏耳。張季明謂元無所歸則熱灼亦是。

(丸方)人參河車熟地五味蓮肉山藥茯苓食后超時服六神湯。

張(六七)有年呼氣頗和。吸氣則脅中刺痛。是肝腎至陰臟絡(luò)之虛。初投辛酸而效。兩和肝之體用耳。大旨益腎當溫。復(fù)入涼肝滋液。忌投剛燥。

大熟地天冬枸杞柏子霜茯苓桂圓肉女貞子川斛蜜丸徐今年長夏久熱。傷損真陰。深秋天氣收肅。奈身中泄越已甚。吸短精濁。消渴眩暈。見癥卻是肝腎脈由陰漸損及陽明胃絡(luò)。納谷減。肢無力。越人所云。陰傷及陽。最難充復(fù)。誠治病易。治損難耳。

人參天冬生地茯神女貞遠志鐘(二十)少年形色衰奪。見癥已屬勞怯。生旺之氣已少。藥難奏功。求醫(yī)無益。食物自適者。即胃喜為補。扶持后天。冀其久延而已。

魚鰾湖蓮秋石芡實金櫻子周(七十)脈神形色。是老年衰憊。無攻病成法。大意血氣有情之屬。栽培生氣而已。每日不拘用人乳?;蚺H?。約茶盞許。燉暖入姜汁三分。

某(女)交夏潮熱口渴。肌膚甲錯。此屬骨蒸潮熱。

生鱉甲銀柴胡青蒿黃芩丹皮知母湯(女)天癸未至。入暮寒熱。此先天真陰不足。為損怯延挨之病。腹膨減食治在太陰厥陰。

熟白術(shù)(二錢)生濃樸(一錢)當歸(二錢)丹皮(一錢半)淡黃芩(一錢)生鱉甲(五錢)此一通一補之法。白術(shù)補太陰。濃樸通陽明。當歸補厥陰。丹皮泄少陽。黃芩清氣分之熱。

鱉甲滋血分之熱也。

陳(十二)稚年陰虧陽亢。春陽化風地升。暮熱晨汗。肌柔白。脈數(shù)虛。非客邪清解。仿仲景復(fù)脈法。

本方去姜桂加甘蔗汁。

王(十二)稚年純陽。諸陽皆聚于骨。陰未充長。陽未和諧。凡過動煩怒等因。陽驟升巔為痛。熟寐痛止。陽潛入陰也。此非外邪。常用錢氏六味丸。加龜甲知母咸秋石。以滋養(yǎng)壯陰。

曹(十三)肌肉蒼赤。脈小數(shù)疾。童真陰未充長。囊下肛前。已有漏卮。陽獨升降。巔竅如蒙。常與壯水制火。猶慮變幻損怯。生六味去萸肉。加生白芍黃柏知母人中白。蜜丸。

施(三二)脈尺垂。少藏。唾痰灰黑。陰水內(nèi)虧。陽火來乘。皆損怯之萌??杉轿竿硬投?。年歲已過三旬。茍能靜養(yǎng)百天??梢猿渫?。

熟地天冬川斛茯神遠志山藥建蓮芡實秋石豬脊髓丸張勞煩。夏秋氣泄而病。交小雪不復(fù)元。咽中微痛。血無華色。求源內(nèi)損不藏。陰中之陽不伏。

恐春深變病。

熟地炭清阿膠川斛浸白天冬秋石(二分)許(三二)陰傷及陽。畏風外冷。午后潮熱。舌絳渴飲。剛峻難進。腰脊墜。音啞。心嘈。姑與柔陽滋液。

首烏枸杞天冬黑豆皮茯神建蓮黃當純陽發(fā)泄之令。辛散亂進?;鹕Q矢蓺獯?。病根在下焦。陰虛成勞。最難調(diào)治。

熟地炒山藥五味芡實茯神湖蓮又照前方加人參。

宋勞損三年。肉消脂涸。吸氣喘促。欲咳不能出聲。必踞按季脅。方稍有力。寐醒喉中干涸。直至胸脘。此五液俱竭。法在不治。援引人身脂膏。為繼續(xù)之算。莫言治病。

鮮河車人乳汁真秋石血余灰吳(二八)遺濁已久。上冬喉中哽噎。醫(yī)投寒解。入夏不痊。緣腎陰為遺消爍。龍雷不肯潛伏。于冬令收藏之候。反升清空之所。內(nèi)經(jīng)以少陰之脈循喉嚨。挾舌本。陰質(zhì)既虧。五液無以上承。徒有浮陽蒸灼。柔嫩肺日傷。為痹為宣。不外陰虛陽亢。但養(yǎng)育陰氣。貴乎寧靜。夫思煩嗔怒。誦讀吟詠。皆是動陽助熱。不求諸己工夫。日啖草木藥汁生氣暗傷。豈曰善策。然未嘗無藥也。益水源之弱。制火炎之熾。早用六味減丹澤。加阿膠秋石龜膠牡蠣湖蓮肉之屬以入下。介以潛陽。滋填澀固。卻是至靜陰藥。臥時量進補心丹。寧神解熱。俾上下得交。經(jīng)年可冀有成。(陰虛陽?。┥蛎}細澀。入尺澤。下元精虧。龍旺火熾。是口齒齦腫。皆下焦之虛陽上越。引火歸窟。未嘗不通。只以形瘦液少。慮其劫陰。致有瘍癰起患。當預(yù)慮也。虎潛去廣歸鎖陽。加山藥蓯蓉青鹽。羊肉膠丸。

安脈堅。咽阻心熱。得噯氣略爽。腰膝弱。精滑自遺。必因驚恐。傷及肝腎。下虛則厥陽沖逆而上。法宜鎮(zhèn)逆和陽。繼當填下。

生白芍桂枝木生牡蠣龍骨茯神大棗小黑豆皮鄭脈數(shù)。垂入尺澤穴中。此陰精未充早泄。陽失潛藏。汗出吸短。龍相內(nèi)灼。升騰面目。肺受熏蒸。嚏涕交作。兼之胃弱少谷。精濁下注。溺管疼痛。肝陽吸其腎陰。善怒多郁。顯然腎虛如繪。議有情之屬以填精。仿古滑澀互施法。

牛骨髓(四兩)羊骨髓(四兩)豬脊髓(四兩)麋角膠(四兩)熟地(八兩)人參(四兩)萸肉(四兩)五味(三兩)芡實(四兩)湖蓮(四兩)山藥(四兩)茯神(四兩)金櫻膏(三兩)膠髓丸。

曹(二一)精氣內(nèi)奪。冬乏收藏。入夜氣沖嗆逆。不得安寢。皆勞怯之末傳。難治。

人參鮮紫河車茯苓茯神五味紫衣胡桃肉姚(二三)脈左細右空。色奪神夭。聲嘶。乃精傷于下。氣不攝固。而為咳汗。勞怯重病。藥難奏功。用大造丸方。

程脈左弦搏。著枕眠臥。冷痰上升。交子后干咳。此腎虛陽不潛伏。乃虛癥也。從攝固引導(dǎo)。勿驟進溫熱燥藥。

熟地炭生白芍山藥茯苓丹皮澤瀉車前牛膝胡桃肉蔣脈細促。三五欲歇止。頭垂欲俯。著枕即氣沖不續(xù)。此腎臟無根。督脈不用。虛損至此。必無挽法。

熟地五味茯苓青鉛豬脊髓朱(二九)真陰久傷不復(fù)。陽氣自為升降。行動即覺外感。皆體質(zhì)失藏。外衛(wèi)不固矣。治在少陰。用固本丸之屬。加入潛陽介類。

固本丸加淡菜秋石阿膠。

金(二二)虛癥五年。真陰既損不復(fù)。長夏陰不生成。陽擾升越巔頂而為痛脹。目患不痊。病根亦在肝腎。與潛陽以益乙癸。磁石六味加龜甲。

胡厥陽上沖。心痛振搖。消渴齒血。都是下焦精損。質(zhì)重味濃。填補空隙??杉狡湫?。

熟地(四兩)五味(二兩)茯神(二兩)建蓮(二兩)芡實(二兩)山藥(二兩)人乳粉(二兩)秋石(二兩)生精羊肉膠丸。早服四錢。

程今年厥陰司天。春分地氣上升。人身陽氣上舉。風乃陽之化氣。陰衰于下。無以制伏。上愈熱。斯下愈寒。總屬虛象。故龜膠人乳。皆血氣有情。服之小效者。非沉苦寒威也。茲定咸味入陰。介類潛陽法。

炒熟地龜膠阿膠炒遠志炒山藥湖蓮六七日后。仍進瓊玉膏減沉香。

蔣(三五)肝厥。用咸味入陰。水生木體。是虛癥治法。夏令大氣主泄。因煩勞病發(fā)。勢雖減于昔日。而脈癥仍然。必靜養(yǎng)經(jīng)年。陰陽自交。病可全去。議介類潛陽。佐酸味以斂之。

熟地柏子霜萸肉五味鎖陽淡菜膠海參膠真阿膠龜版膠茯苓湖蓮芡實青鹽金肝血腎精無藏。陽乏根據(jù)附。多夢紛紜。皆陽神浮越。當以介屬有情。填補下焦。

熟地淡菜阿膠萸肉小麥龍骨牡蠣又腎虛氣攻于背。肝虛熱觸于心。都是精血內(nèi)奪。神魂不主根據(jù)附。此重鎮(zhèn)以理其怯。填補以實其下。血肉有情。皆充養(yǎng)身中形質(zhì)。即治病法程矣。

熟地牡蠣淡菜五味萸肉龍骨杞子吳(十八)診脈細數(shù)。左垂尺澤。先天最素薄。真陰未充。當精通年歲。陰氣早泄。使龍相刻燃。津液暗消。有虛怯根萌。藥宜至靜純陰。保養(yǎng)尤為要旨。知柏六味去丹澤。加龜甲天冬。豬脊髓丸。

錢(五十)據(jù)說熱自左升。直至耳前后脹。視面色油亮。足心灼熱。每午后入暮皆然。上年用茶調(diào)散。

宣通上焦郁熱不應(yīng)。此肝腎陰火乘竅。卻因男子精虧。陽不下交。經(jīng)言以滋填陰藥。必佐介屬重鎮(zhèn)。試以安寢竟夜乃安。參陽動陰靜至理。

熟地龜版萸肉五味茯苓磁石黃柏知母豬脊髓丸。

顧(二二)陰精下?lián)p。虛火上炎。脊腰髀酸痛。髓空。斯督帶諸脈不用。法當填髓充液。莫以見熱投涼。

熟地(水煮)杞子魚膠五味茯神山藥湖蓮芡實金櫻膏為丸。

陳(二十)喉痹。目珠痛。吸氣短促。曾咯血遺精。皆陰不內(nèi)守。孤陽上越諸竅。當填下和陽。

熟地枸杞炭旱蓮草菊花炭女貞茯苓某(三二)心煩不寧。目彩無光。少陰腎水枯槁。厥陽上越不潛。議用填陰潛陽。

人參(一錢半)熟地(五錢)天冬(一錢)麥冬(三錢)茯神(三錢)龜版(一兩)某(女)渴不欲飲。陰不上承。況寐醒神識不靜。易驚汗出。法當斂補。

人參熟地炭萸肉炭茯神五味炒遠志邵精血傷。氣不潛納陽浮擾神。則魂魄不寧。臟陰不安其位。

人參炙草建蓮茯神龍骨金箔盧有形血液。從破傷而損。神氣無以擁護。當此冬令藏陽。陽微畏寒。奇脈少津。乏氣貫布。行步欹斜。健忘若憒。何一非精氣內(nèi)奪之征。將交大雪。純陰無陽。冬至一陽來復(fù)也。見此離散之態(tài)。平素不受暖補。是氣元長旺。今乃精衰氣竭之象。又不拘乎此例也。(陽虛)人參鹿茸歸身炒杞子茯苓沙苑馬陰精走泄于下。陽氣郁冒于上。太沖脈衰。厥氣上沖。陡然癇厥。陰陽既失交偶。內(nèi)隨陽掀旋。陽從汗泄矣。宜遠房幃。獨居靜室。醫(yī)治之法。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大封大固。以蟄藏為要。

百日可效。經(jīng)年可以復(fù)元。

淡蓯蓉五味遠志茯神芡實建蓮生羊腰子孫(四二)形軀豐溢。脈來微小。乃陽氣不足體質(zhì)。理煩治劇。曲運神機。都是傷陽之助。溫養(yǎng)有情。栽培生氣。即古圣春夏養(yǎng)陽。不與逐邪攻病同例。用青囊斑龍丸。

某(二十)少壯形神憔悴。身體前后牽掣不舒。此奇經(jīng)脈海乏氣。少陰腎病何疑。

淡蓯蓉甘枸杞當歸牛膝沙苑茯苓某陰陽二氣不振。春初進八味。減桂之辛。益以味芍之酸。從陽引陰。兼以歸脾守補其營。方得效驗。茲當春升夏令。里虛藏聚未固。升泄主令。必加煩倦。古人謂寒則傷形。熱則傷氣。是當以益氣為主。通攝下焦兼之。仿內(nèi)經(jīng)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為法。非治病也。乃論體耳。

夏季早服青囊斑龍丸方法。

鹿茸鹿角霜鹿角膠赤白茯苓熟地蓯蓉補骨脂五味子晚服歸脾。去木香。加枸杞子。

王(氏)凡女科書。首篇必論調(diào)經(jīng)。既嫁必究孕育。結(jié)十載。未能得胎。病在至陰之臟。延及奇經(jīng)八脈。述經(jīng)遲晨泄。心若搖漾。得食姑緩。肛瘍久漏。都屬下?lián)p。

人參麋茸紫石英茯苓當歸補骨脂棗艾湯泛丸。

汪(氏)女科首列調(diào)經(jīng)。今經(jīng)不調(diào)和。耳鳴心漾。汗出。畏恐神痹。兩足皆冷兼浮腫。冬至節(jié)交。病甚于前。都因肝腎內(nèi)怯。陽不交陰所至。薛氏加減八味丸。淡鹽湯送三錢。

萬(二七)診脈數(shù)。左略大。右腰牽絆。足痿。五更盜汗即醒。有夢情欲則遺。自病半年。脊椎六七節(jié)骨形凸出。自述書齋坐臥受濕。若六淫致病。新邪自解。驗色脈推病。是先天稟賦原怯。未經(jīng)充旺。肝血腎精受戕。致奇經(jīng)八脈中乏運用之力。乃筋骨間病。內(nèi)應(yīng)精血之損傷也。

人參(一錢)鹿茸(二錢)杞子(炒黑三錢)當歸(一錢)舶茴香(炒黑一錢)紫衣胡桃肉(二枚)生雄羊內(nèi)腎(二枚)夫精血皆有形。以草木無情之物為補益。聲氣必不相應(yīng)。桂附剛愎。氣質(zhì)雄烈精血主臟。

臟體屬陰。剛則愈劫脂矣。至于丹溪虎潛法。潛陽堅陰。用知柏苦寒沉著。未通奇脈。余以柔劑陽藥。通奇脈不滯。且血肉有情。栽培身內(nèi)之精血。但王道無近功。多用自有益。

朱(三六)辛溫咸潤。乃柔劑通藥。謂腎惡燥也。服有小效。是勞傷腎真。而八脈皆以廢弛失職。議進升陽法。(陽虛奇脈兼?。┞谷咨惾貧w身杞子柏子仁杜仲菟絲子沙苑范(二一)父母弱癥早喪。稟質(zhì)不克充旺。年二十歲未娶。見病已是損怯。此寒熱遇勞而發(fā)。即內(nèi)經(jīng)陽維脈衰。不司維續(xù)。護衛(wèi)包舉。下部無力。有形精血。不得充涵筋骨矣。且下元之損。必累八脈。此醫(yī)藥徒補無用。

鹿茸杞子歸身巴戟沙苑茯苓舶茴香羊肉膠丸施沖氣貫脅上咽。形體日漸枯槁。此勞傷肝腎。而成損怯。由乎精氣不生。厥氣上逆耳。議以通陽攝陰。冀其漸引漸收。非見病治病之方法矣。(陰陽并虛)蓯蓉熟地五味枸杞柏子霜茯苓桑椹子砂仁青鹽羊肉膠丸。

王(三十)陽虛背寒肢冷。陰虛火升煩驚。宿病偏傷不復(fù)??傇谔摀p一門。鎮(zhèn)攝之補宜商。

早用薛氏八味丸。晚歸脾。去木香。

某肝腎損傷。八脈無氣。未老衰憊大著。姑議通陽守陰一法。俟明眼裁之。

淡蓯蓉熟地炭鹿角霜五味子肉柏子仁茯苓王(二九)搖精驚恐。肝腎臟陰大泄。陽不附和。陰中百脈之氣。自足至巔。起自涌泉。以少陰之脈始此。欲使陰陽翕闔。譬諸招集潰散卒伍。所謂用藥如用兵。

熟地枸杞當歸五味遠志龜版鹿鞭羊肉某脈虛細。夜熱晨寒。煩倦口渴。汗出。臟液已虧。當春氣外泄。宗內(nèi)經(jīng)凡元氣有傷。當與甘藥之例。陰虛者用復(fù)脈湯。

炙甘草(七分)人參(一錢)阿膠(二錢)火麻仁(一錢)生地(二錢)麥冬(一錢)桂枝(三分)生白芍(一錢半)某(二四)陰傷及陽。加以春夏大地陽氣主泄。真無內(nèi)聚。形神痿靡。大凡熱必傷氣。固氣。正以迎夏至一陰來復(fù)。

人參熟地五味炒山藥芡實建蓮張(二四)臟陰久虧。八脈無力。是久損不復(fù)。況中脘微痛。臍中動氣。決非滋膩涼藥可服。仿大建中之制。溫養(yǎng)元真。壯其奇脈。為通納方法。

人參生于術(shù)炙草茯苓熟地淡蓯蓉歸身白芍真潯桂枸杞五味蜜丸。服四錢。

許(十九)善嗔食減無味。大便溏瀉。三年久病。內(nèi)傷何疑。但清內(nèi)熱。潤肺理嗽。總是妨礙脾胃。思人身病損。必先陰陽致偏。是太陰脾臟日削。自然少陽膽木來侮。宗內(nèi)經(jīng)補臟通腑一法。四君子加桑葉炒丹皮。

又虛勞三年。形神大衰。食減無味。大便溏瀉。寒起背肢。熱從心熾。每咳必百脈動掣。間或脅肋攻觸。種種見癥。都是病深傳遍。前議四君子湯。以養(yǎng)脾胃沖和。加入桑葉丹皮。和少陽木火。使土少侵。服已不應(yīng)。想人身中二氣致偏則病。今脈癥乃損傷已極。草木焉得振頓。見病治病。諒無益。益氣少靈。理從營議。食少滑泄。非滋膩所宜。暫用景岳理陰煎法。參入鎮(zhèn)逆固攝。若不胃蘇知味。實難擬法。

又人參秋石山藥茯苓河車膠丸。

張汗多亡陽。是醫(yī)人不知勞倦受寒。病兼內(nèi)傷。但以風寒外感發(fā)散致誤。淹淹半年。乃病傷不復(fù)。能食者以氣血兼補。

人參白術(shù)茯苓沙苑蓯蓉歸身枸杞張(十九)陰傷成勞。因減食便溏寒熱。姑從中治者。以脾為營。胃主衛(wèi)也。異功加五味子。

吳(三六)虛損至食減。腹痛。便溏。中宮后天為急。不必泥乎痰嗽縷治。異功散去術(shù)加炒白芍煨益智仁。

楊(氏)背寒心熱。胃弱少餐。經(jīng)期仍至。此屬上損。(上損及胃)生地茯神炒麥冬生扁豆生甘草仲久嗽。神衰肉消。是因勞倦內(nèi)傷。醫(yī)不分自上自下?lián)p傷。但以苦寒沉降。氣泄汗淋。液耗夜。

熱。胃口得苦傷殘。食物從此頓減。老勞纏綿。詎能易安。用建中法。黃建中湯去姜。

又照前方加五味子。

又平補足三陰法。

人參炒山藥熟地五味女貞子炒黑杞子時(二十)脈細屬臟陰之損。平素畏寒怯冷。少年陽氣未得充長。夏令暴瀉。是時令濕熱。未必遽然虛損若此。今谷減形瘦。步履頓加喘息。勞怯顯然。當理脾腎。(下?lián)p及中)早服加減八味丸。晚服異功散。

某由陰損及乎陽。寒熱互起。當調(diào)營衛(wèi)。參建中湯去姜糖。

某入夏發(fā)泄主令。由下?lián)p以及中焦。減谷形衰。陰傷及陽。畏冷至下。春季進河車羊肉溫養(yǎng)固髓方法。積損難充。不禁時令之泄越耳。古人減食久虛。必須胃藥。晚進參術(shù)膏。早用封固佐升陽法。長夏不復(fù)奈何。

鹿茸(生研一兩)鹿角霜(一兩)熟地(二兩)生菟絲子(一兩)人參(一兩)茯苓(一兩)韭子(二兩)補骨脂(胡桃蒸一兩)枸杞子(一兩)柏子霜(一兩)蜜丸。早服四錢。參湯送。

參術(shù)膏方人參四兩。另用泉水熬。九蒸于術(shù)四兩。另用泉水熬。各熬膏成以炭火濃掩干灰。將藥罐燉收至極老為度。每用膏二錢五分。開水化服。

李(二九)勞怯。形色奪。肌肉消。食減便滑。兼痰嗆喉痛。知醫(yī)理者。再無清咽涼肺滋陰矣。病患述心事操持病加。顯然內(nèi)損。關(guān)系臟真。冬寒藏陽。人身之陽。升騰失交。收藏失司。豈見病治病膚淺之見識。據(jù)說食進超時。必有痛瀉。經(jīng)言食至小腸變化。屈曲腸間有阻。常有諸矣。凡湯藥氣升。宜丸劑疏補。資生丸食后服。(脾腎兼虛)(晨服)人參坎茯苓黑殼建蓮五味芡實山藥漿丸。

楊發(fā)墮于少壯之年。能食不化。噫氣。小溲淋濁。便糞漸細。少年脾腎損傷。宜暖下焦以醒中陽。濟生丸三錢。開水送下。

陳(十八)陰損于下。中焦運陽亦弱。見癥少年損怯。先天不充。以后天維續(xù)。但食少難化。膩滯勿用。

由陰損及陽。用雙補丸。

某久勞。食減。便溏不爽。氣短促。異功加五味子。

王(二四)脈如數(shù)。垂入尺澤。病起肝腎下?lián)p。廷及脾胃。昔秦越人云。自下焦損傷。過中焦則難治。

知有形精血難復(fù)。急培無形之氣為旨。食少便溏。與錢氏異功散。

蔡久嗽氣浮。至于減食泄瀉。顯然元氣損傷。若清降消痰。益損真氣。大旨培脾胃以資運納。

暖腎臟以助冬藏。不失帶病延年之算。異功散兼服。

熟地炭茯神炒黑枸杞五味建蓮肉炒黑遠志山藥粉丸。早上服。

葉(三一)病損不復(fù)。八脈空虛。不時寒熱。間或便溏。雖步履飲食如常。周身氣機。尚未得雍和。倘調(diào)攝失慎。慮其反復(fù)。前丸藥仍進。煎方宗脾腎雙補法。

人參(一錢)茯苓(三錢)廣皮(一錢)炒沙苑(一錢)益智仁(煨研一錢)炒菟絲餅(二錢)華(二八)勞損。加以煩勞。肉消形脫。潮熱不息。胃倒泄瀉。沖氣上攻。則嘔。當此發(fā)泄主令。難望久延。(胃虛嘔瀉)人參訶子皮赤石脂蒸熟烏梅肉新會皮炒白粳米呂沖年久坐誦讀。五志之陽多升。咽干內(nèi)熱。真陰未能自旺于本宮。診脈寸口動數(shù)。怕有見紅之慮。此甘寒緩熱為穩(wěn)。不致胃枯耳。(陰虛陽浮兼胃陰虛)生地天冬女貞茯神炙草糯稻根須杜(二一)陰精久損。投以填納溫潤。入夏至晚火升。食物少減。仍屬陰虧。但夏三月。必佐胃藥。

參須麥冬五味茯神建蓮芡實許脈左堅。上下直行。精損。熱自升降。

細生地玄參心女貞川斛糯稻根須又甜北沙參天冬炒麥冬茯神阿膠秋石又人參麥冬生甘草扁豆胡(四三)補三陰臟陰。是迎夏至生陰。而暈?zāi)嬗麌I吐痰。全是厥陽犯胃上巔。必靜養(yǎng)可制陽光之動。久損重虛。用甘緩方法。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王春半寐則盜汗。陰虛。當春陽發(fā)泄。胃口弱極。六黃苦味未宜。用甘酸化陰法。

人參熟地五味炙草湖蓮茯神某(二一)誦讀身靜心動。最易耗氣損營。心脾偏多。不時神煩心悸。頭眩脘悶。故有自來也。調(diào)養(yǎng)溉灌營陰。俾陽不升越??謹_動絡(luò)血耳。(營虛)淮小麥(三錢)南棗肉(一枚)炒白芍(一錢)柏子仁(一錢半)茯神(三錢)炙草(四分)某(四十)脈弦。脅痛引及背部。食減。此屬營損傳勞。

桂枝木(四分)生白芍(一錢半)炙草(四分)歸身(一錢半)茯神(三錢)生牡蠣(三錢)煨姜(一錢)南棗(三錢)某(三十)脈。不嗜食。腰酸無力??葻﹦?。營虛所致。

當歸生白芍桂枝木茯苓炙草飴糖煨姜南棗汪脈左小右虛。背微寒。肢微冷。痰多微嘔。食減不甘。此胃陽已弱。衛(wèi)氣不得擁護。時作微寒微熱之狀。小便短赤。大便微溏。非實邪矣。當創(chuàng)建中氣以維營衛(wèi)。東垣云。骨為衛(wèi)之本。營乃脾之源。偏熱偏寒。猶非正治。

人參歸身(米拌炒)桂枝木白芍(炒焦)南棗陸勞傷陽氣。不肯復(fù)元。秋冬之交。余宗東垣甘溫為法。原得小效。眾楚交咻柴葛枳樸是餌。

二氣散越。交紐失固。閃氣疼痛。脘中痞結(jié)。皆清陽凋喪。無攻痛成法。唯以和補。使營衛(wèi)之行。冀其少緩神蘇而已。

人參當歸炒白芍桂心炙草茯神又右脈濡。來去澀。辛甘化陽。用大建中湯。

人參桂心歸身川椒茯苓炙草白芍飴糖南棗汪勞倦陽傷。形寒骨熱。脈來小弱。非有質(zhì)滯著。與和營方。

當歸酒炒白芍炙草廣皮煨姜大棗程脈左甚倍右。病君相上亢莫制。都因操持勞思所傷。若不山林靜養(yǎng)。日藥不能卻病。(勞傷心神)鮮生地玄參心天冬丹參茯神鮮蓮肉顏(三四)操持思慮。心營受病。加以勞力泄氣。痰帶血出。脈形虛小。右部帶弦。議用歸脾湯。減桂圓。

木香。白術(shù)。加炒白芍。炒麥冬。

又勞心營液既耗。氣分之熱自灼。手足心熱。咽干煩渴。多是精液之損。非有余客熱。前議歸脾加減。乃子母同治法。今以滋清制亢之劑。理心之用。以復(fù)五液。

人參生地天冬麥冬丹參茯神燈心竹葉心某神傷精敗。心腎不交。上下交損。當治其中。(中虛)參術(shù)膏米飲湯調(diào)送。

華(三七)春深地氣升。陽氣動。有奔馳饑飽。即是勞傷。內(nèi)經(jīng)勞者溫之。夫勞則形體震動。陽氣先傷。

此溫字。乃溫養(yǎng)之義。非溫熱競進之謂。勞傷久不復(fù)元為損。內(nèi)經(jīng)有損者益之之文。益者。補益也。凡補藥氣皆溫。味皆甘。培生生初陽。是勞損主治法則。春病入秋不愈。議從中治。據(jù)述晨起未納水谷。其咳必甚。胃藥坐鎮(zhèn)中宮為宜。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徐(二七)虛損四年。肛瘍成漏。食物已減什三。形瘦色黃。當以甘溫培中固下。斷斷不可清熱理嗽。

人參茯苓山藥炙草芡實蓮肉某積勞。神困食減。五心熱。汗出。是元氣虛。陰火盛。宜補中。生脈四君子湯。

楊(二八)內(nèi)損。陰及陽分。即為勞怯。胃弱少納。當以建中湯加人參。

朱(二七)既暮身熱。汗出早涼。仍任勞辦事。食減半。色脈形肉不足。病屬內(nèi)損勞怯。人參小建中湯。

楊(三二)知饑減食。外寒忽然。久病行走喘促。坐臥稍安。此勞傷不復(fù)。議從中以益營衛(wèi)。

九蒸冬術(shù)炙甘草煨姜南棗汪(三九)此勞力傷陽之勞。非酒色傷陽之勞也。胃口消憊。生氣日奪。豈治嗽藥可以奏功。黃建中湯去姜。

仲(三八)久勞內(nèi)損。初春已有汗出。入夏食減。皆身中不耐大氣泄越。右脈空大色痿黃。衰極難復(fù)。

無卻病方法。議封固一法。

人參黃熟于術(shù)五味嚴(二八)脈小右弦。久嗽晡熱。著左眠稍適。二氣已偏。即是損怯。無逐邪方法。清泄莫進。當與甘緩。黃建中去姜。

又建中法頗安。理必益氣以止寒熱。

人參黃焦術(shù)炙草歸身廣皮白煨升麻煨柴胡王(二六)脈大而空。亡血失精。午食不運。入暮反脹。陰傷已及陽位。纏綿反復(fù)至矣。歸芍異功散。

劉(女)年十六。天癸不至。頸項癭痰。入夏寒熱咳嗽。乃先天稟薄。生氣不來。夏令發(fā)泄致病。真氣不肯收藏。病屬勞怯。不治。戊己湯去白術(shù)。

某陽傷背寒。胃傷谷減。小建中湯。

某畏風面冷。衛(wèi)外陽微。參建中去姜加茯神。

華(二十)此勞怯損傷不復(fù)之病。已經(jīng)食減。便溏。欲嘔。腹痛。二氣交傷。然后天為急。舍仲景建中法。

都是盲醫(yī)矣。建中湯去糖加人參。

尹(四九)中年衰頹。身動喘嗽。脈細無神。食減過半。乃下元不主納氣。五液蒸變粘涎。未老先衰。即是勞病。(腎氣不納)人參坎紫衣胡桃炒菟絲子茯苓五味炒砂仁山藥漿丸。

金(七十)寤則心悸。步履如臨險阻。子后沖氣上逆。此皆高年下焦空虛。腎氣不納所致。八味丸三錢。先服四日。

淡蓯蓉(一兩)河車膠(一具)紫石英(二兩)小茴(五錢)杞子(三兩)胡桃肉(二兩)牛膝(一兩半)五味(一兩)茯苓(二兩)沙苑(一兩半)補骨脂(一兩)桑椹子(二兩)紅棗肉丸。

王久客勞傷。氣分痹阻。則上焦清空諸竅不利。初病在氣。久則入血。身痛目黃。食減形瘦。由病患及乎元虛。攻補未能除病。思人身左升屬肝。右降屬肺。當兩和氣血。使升降得宜。若再延挨。必瘀滯日甚。結(jié)為腑聚矣。(氣血滯升降阻)旋復(fù)花湯加桃仁歸須蔞皮。

郁(氏)失血咳嗽。繼而暮熱不止。經(jīng)水仍來。六七年已不孕育。乃肝腎沖任皆損。二氣不交。延為勞怯。治以攝固。包舉其泄越。(肝腎沖任皆虛)鮮河車膠黃柏熟地淡蓯蓉五味茯神蜜丸屠(二八)勞力傷陽。延三年。損傷延及中宮。狀如反胃。諸氣欹斜。交會失序。遂有寒熱。脫力損傷脾胃。牛屬坤土。當以霞天膏。(勞力傷脾胃)朱(十二)奔走之勞。最傷陽氣。能食不充肌膚。四肢常自寒冷。乃經(jīng)脈之氣。不得貫串于四末。有童損之憂。(勞動傷經(jīng)脈)蓯蓉(二兩)當歸(二兩)杞子(一兩)茯苓(二兩)川芎(五錢)沙苑(五錢)黃鱔一條為丸。

邢(四四)努力傷。身痛無力。歸桂枝湯去姜加五加皮。

虛損之癥。經(jīng)義最詳。其名不一。考內(nèi)經(jīng)論五臟之損。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損從陽。下?lián)p從陰之議。其于針砭所莫治者。調(diào)以甘藥。金匱遵之而立建中湯。急建其中氣。俾飲食增而津血旺。以致充血生精。而復(fù)其真元之不足。但用稼穡作甘之本味。而酸辛咸苦在所不用。蓋舍此別無良法可醫(yī)。然但能治上焦陽分之損。不足以培下焦真陰之本也。(賴先生)引伸三才。固本。天真。大造。桂枝龍骨牡蠣。復(fù)脈等湯。以及固攝諸方。平補足三陰法。為兼治五臟一切之虛。而大開后人聾聵??蔀閾p癥之一助也。夫金匱又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亦為勞。夫脈大為氣分泄越。思慮郁結(jié)。心脾營損于上中。而營分萎頓。是歸脾。建中。養(yǎng)營。四君。五味。異功等湯之所宜也。脈極虛亦為勞。為精血內(nèi)奪。肝腎陰不自立。是六味。八味。天真。大造。三才。固本。復(fù)脈等湯。以及平補足三陰。固攝諸法所宜也。然仲景以后。英賢輩出。豈無闡揚幽隱之人。而先生以上。又豈無高明好學之輩。然欲舍仲景先生之法。而能治虛勞者。不少概見。即如東垣丹溪輩。素稱前代名醫(yī)。其于損不肯復(fù)者每以參術(shù)為主。有用及數(shù)斤者。其意謂有形精血難復(fù)。急培無形之氣為要旨。亦即仲景建中諸湯。而擴充者也。又厥后張景岳以命門陰分不足。是為陰中之陰虛。以左歸飲。左歸丸為主。命門陽分不足者。為陰中之陽虛。以右歸飲。右歸丸為主。亦不外先生所用三才。固本。天真。

大造等湯。以及平補足三陰。固攝諸法。而又別無所見也。故后人稱仲景先生善治虛勞者。得其旨矣。(鄒滋九)久虛不復(fù)謂之損。損極不復(fù)謂之勞。此虛勞損三者。相繼而成也。參其致病之由。原非一種。所現(xiàn)之候。難以縷析。大凡因煩勞傷氣者。先生用治上治中。所以有甘涼補肺胃之清。

津。柔劑養(yǎng)心脾之營液。或甘溫氣味。創(chuàng)建中宮。不使二日偏。營衛(wèi)得循行之義。又因縱欲傷精者。當治下而兼治八脈。又須知填補精血精氣之分。益火滋陰之異?;蜢o攝任陰。溫理奇陽之妙處。若因他癥失調(diào)。蔓延而致者。當認明原委。隨其機勢而調(diào)之。揣先生之用意。以分其體質(zhì)之陰陽為要領(lǐng)。上中下見癥為著想。傳變至先后天為生死斷訣。若逐節(jié)推求。一一有根可考。非泛泛然而湊用幾味補藥。漫言為治也。(邵新甫)徐評此老治虛勞之法。不外清肺養(yǎng)胃滋腎。雖無大害。而毫無意義。輕者可愈。重者病日增而已。至其所遵仲景之法。又大失先賢本旨。當時仲景之所謂虛勞者。乃虛寒之癥。故其脈浮大芤遲。又方中用飴糖。乃因腹中痛而設(shè)。今日之所謂虛勞。乃陰竭而浮火上炎。脈皆細數(shù)。與建中湯正相反。乃亦以此為治。此所謂耳食之學也。余曾目睹此老治陰虛火升之人。與建中而變喉痹血冒者。不下數(shù)人。當時此老竟不悟也。故附記于此。

咳嗽

某(五三)寒傷衛(wèi)陽??忍?。(寒)川桂枝(五分)杏仁(三錢)苡仁(三錢)炙草(四分)生姜(一錢)大棗(二枚)某(三九)勞傷陽氣。形寒咳嗽。桂枝湯加杏仁。

某(四四)寒熱咳嗽。當以辛溫治之。桂枝湯去芍加杏仁。

某(五十)形寒??人?。頭痛??诳?。桂枝湯去芍加杏仁花粉。

某咳嗽寒熱。

杏仁(三錢)嫩蘇梗(一錢)桔梗(一錢)桑皮(一錢)象貝母(一錢)生甘草(三分)王(三一)脈沉細。形寒咳。

桂枝(一錢)杏仁(三錢)苡仁(三錢)炙草(五分)生姜(一錢)大棗(二枚)吳(四一)咳嗽。聲音漸窒。診脈右寸獨堅。此寒熱客氣。包裹肺俞。郁則熱。先以麻杏石甘湯。(寒包熱)又葦莖湯。

徐(四七)瘧屬外邪。瘧止聲音不揚。必是留邪干于肺系。故咳嗽不已。納食起居如常。中下無病。但以搜逐上焦。勿令邪結(jié)??赏∫选?/span>

麻黃杏仁生甘草射干苡仁某(二八)風邪阻于肺衛(wèi)。咳嗽面浮。當辛散之。

麻黃(先煎去沫五分)杏仁(三錢)生甘草(三分)生石膏(三錢)某(三十)風襲肺衛(wèi)。咳嗽鼻塞。當以辛涼解散。(風)杏仁嫩蘇梗桑皮象貝桔梗苡仁某(女)風熱上痹。痰多咳嗽。

杏仁嫩蘇梗橘紅桑葉白沙參通草夏(五二)風郁。咳不止。

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橘紅桑皮連翹枳殼方煩勞衛(wèi)疏。風邪上受。痰氣交阻。清竅失和。鼻塞音低??人陨?。皆是肺病。辛以散邪。佐微苦以降氣為治。(風邪阻竅)杏仁蘇梗辛荑牛蒡子苡仁橘紅桔梗枳殼項(二一)風溫。脈虛。嗽。(風溫)桑葉薄荷杏仁象貝大沙參連翹沈脈右搏數(shù)。風溫嗆咳。

桑葉杏仁象貝苡仁栝蔞皮白沙參某(女)風溫發(fā)熱???。

薄荷連翹杏仁桑皮地骨皮木通黃芩炒楂某(十歲)頭脹??人?。此風溫上侵所致。

連翹(一錢半)薄荷(七分)杏仁(一錢半)桔梗(一錢)生甘草(三分)象貝(一錢)某(十二)風溫上受??人?。失音咽痛。

杏仁薄荷連翹桔梗生甘草射干邱向來陽氣不充。得溫補每每奏效。近因勞煩。令陽氣弛張。致風溫過肺衛(wèi)以擾心營。欲咳心中先癢。痰中偶帶血點。不必過投沉降清散。以辛甘涼理上燥。清絡(luò)熱。蔬食安閑。旬日可安。(風溫化燥)冬桑葉玉竹大沙參甜杏仁生甘草苡仁糯米湯煎。

宋(二一)脈右浮數(shù)。風溫干肺化燥。喉間癢??炔凰?。用辛甘涼潤劑。

桑葉玉竹大沙參甜杏仁生甘草糯米湯煎某積勞更受風溫。咽干熱咳。形脈不充。與甘緩柔方。

桑葉(一錢)玉竹(五錢)南沙參(一錢)生甘草(五分)甜水梨皮(二兩)又風邪郁蒸化燥。發(fā)熱后??人钥诟珊戆W。先進清肺。

杏仁花粉蘇子象貝山梔橘紅薛(三六)風熱咳。經(jīng)月不止。

活水蘆根桑葉大沙參生苡仁地骨皮象貝滑石橘紅某風溫客邪化熱。劫爍胃津。喉間燥癢。嗆咳。用清養(yǎng)胃陰。是土旺生金意。(風溫化燥傷胃陰)金匱麥門冬湯。

陸(二三)陰虛體質(zhì)。風溫咳嗽??嘈灵_泄肺氣加病。今舌咽干燥。思得涼飲。藥劫胃津。無以上供。先以甘涼。令其胃喜。仿經(jīng)義虛則補其母。

桑葉玉竹生甘草麥冬(元米炒)白沙參蔗漿某外受風溫郁遏。內(nèi)因肝膽陽升莫制。斯皆肺失清肅??忍挡唤?。經(jīng)月來。猶覺氣壅不降。進食頗少。大便不爽。津液久已乏上供。腑中之氣。亦不宣暢。議養(yǎng)胃陰以杜陽逆。不得泛泛治咳。

麥冬沙參玉竹生白芍扁豆茯苓某溫邪外襲??人灶^脹。當清上焦。(溫邪)杏仁桑皮桔梗象貝通草蘆根某(二六)咳嗽痰黃。咽喉不利。此溫邪上侵。肺氣不清故耳。

桑葉川貝母白沙參杏仁兜鈴鮮枇杷葉某(二八)陰虧。挾受溫邪??人灶^脹。當以輕藥。

桑葉杏仁川貝白沙參生甘草甜水梨皮某脈細數(shù)??人蕴迭S。咽痛。當清溫邪。

桑葉杏仁川貝苡仁兜鈴鮮蘆根又照前方加白沙參冬瓜子。

某(四一)脈右弦大??人蕴刀帱S。此屬溫邪上伏之故。

桑葉杏仁白沙參南花粉兜鈴甜水梨肉王(二六)脈小數(shù)。能食。干咳暮甚。冬藏失納。水虧溫伏。防其失血。用復(fù)脈法。復(fù)脈湯去參姜桂。

張(十七)冬季溫邪咳嗽。是水虧熱氣內(nèi)侵。交驚蟄節(jié)嗽減。用六味加阿膠麥冬秋石金水同治。是瀉陽益陰方法。為調(diào)體治病兼方。近旬日前??人詮?fù)作。納食不甘。詢知夜坐勞形。當暮春地氣主升。夜坐達旦。身中陽氣。亦有升無降。最有失血之虞。況體豐肌柔。氣易泄越。當暫停誦讀。數(shù)日可愈。

桑葉甜杏仁大沙參生甘草玉竹青蔗漿楊(二四)形瘦色蒼。體質(zhì)偏熱。而五液不充。冬月溫暖。真氣少藏。其少陰腎臟。先已習習風生。乃陽動之化。不以育陰驅(qū)熱以卻溫氣。泛泛乎辛散。為暴感風寒之治。過辛泄肺。肺氣散。斯咳不已。苦味沉降。胃口戕。而腎關(guān)傷。致食減氣怯。行動數(shù)武。氣欲喘急。封藏納固之司漸失。內(nèi)損顯然。非見病攻病矣。靜養(yǎng)百日。猶冀其安。(陰虛感溫邪)麥冬(米拌炒)甜沙參生甘草南棗肉沖入青蔗漿一杯。

王(二五)氣分熱熾。頭脹痰嗽。(氣分熱)連翹石膏杏仁郁金薄荷山梔又照前方去山梔加蔞皮桔梗。

范(四十)脈左弱。右寸獨搏。久咳音嘶。寐則成噎阻咽。平昔嗜飲。胃熱遺肺。酒客忌甜。微苦微辛之屬。能開上痹。

山梔香淡豉杏仁栝蔞皮郁金石膏林(氏)宿病營衛(wèi)兩虛。茲當燥氣上犯。暴涼外侮。氣餒衛(wèi)怯。肺先受邪。脈浮數(shù)。咳喘欲嘔。上熱下冷。宜先清化上氣。有取微辛微苦之屬。

桑葉杏仁蘇梗山梔象貝苡仁糯米湯煎王(十歲)嗽緩。潮熱。稚年陰虧。氣熱所致。

地骨皮(三錢)青蒿(一錢)知母(一錢)生甘草(三分)南沙參(一錢)川斛(三錢)某嗽已百日。脈右數(shù)大。從夏季伏暑內(nèi)郁。治在氣分。

桑葉生甘草石膏苡仁杏仁蘇梗史(四十)濕郁溫邪??偸亲瓒舴螝狻I咳脘痞。即病形篇中。諸嘔喘滿。皆屬于肺。不明口鼻受侵阻氣之理。清中疏導(dǎo)。乃過病所。伐其無病之地矣。(熱郁成毒)鮮枇杷葉杏仁象貝黑山梔兜鈴馬勃又輕浮苦辛治肺??葐茴H減。咽痛紅腫。皆邪窒既久。壅而成毒。嗌干不喜飲。舌色淡不紅。仍清氣分。佐以解毒。

雞子白麥冬大沙參金銀花綠豆皮蔗漿陸秋暑燥氣上受。先干于肺。令人咳熱。此為清邪中上。當以辛涼清潤。不可表汗。以傷津液。(暑)青竹葉連翹花粉杏仁象貝六一散又脈右大。癉熱無寒。暑郁在肺。當清氣熱。佐以宣通營衛(wèi)。桂枝白虎湯加麥冬。

又熱止。脈右數(shù)。咳不已。

知母生甘草麥冬沙參炒川貝竹葉汪(女)暑熱入肺為咳。

花粉六一散杏仁橘紅大沙參黑山梔皮某(二九)咳嗽。頭脹口渴。此暑風襲于肺衛(wèi)。(暑風)杏仁(三錢)香薷(五分)桔梗(一錢)桑皮(一錢)飛滑石(三錢)絲瓜葉(三錢)倪(二三)兩寸脈皆大。冷熱上受??人詿o痰。是為清邪中上。從暑風法。

竹葉蔞皮橘紅滑石杏仁沙參潘(氏)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是病不獨在肺矣。況乎咳甚嘔吐涎沫。喉癢咽痛。致咳之由。必沖脈之傷。犯胃擾肺。氣蒸熏灼。凄凄燥癢??炔荒苋獭=諘兣箾?。秋暑風。潮熱溏泄??蜌饧优R。營衛(wèi)不和。經(jīng)阻有諸。但食姜氣味過辛致病。辛則泄肺氣助肝之用。醫(yī)者知此理否耶。夫診脈右弦數(shù)。微寒熱??曙?。擬從溫治上焦氣分。以表暑風之邪。用桂枝白虎湯。

王(三歲)暑風入肺。熱咳嗽。防驚。

益元散黃芩竹葉花粉苡仁地骨皮張(二五)形瘦脈數(shù)。驟涼暮熱。肺失和為咳。小暑后得之。亦由時令暑濕之氣。輕則治上。大忌發(fā)散。(暑濕)大竹葉飛滑石杏仁花粉桑葉生甘草某咳嗽喉痛。溺澀。

西瓜翠衣(三錢)杏仁(三錢)六一散(三錢)桔梗(一錢)通草(一錢半)桑葉(一錢)川貝(一錢半)連翹(一錢半)曹水谷不運。濕聚氣阻。先見喘咳。必延蔓腫脹。治在氣分。(濕)杏仁濃樸苡仁廣皮白蘇梗白通草陸(二二)濕必化熱熏蒸為嗽。氣隧未清。納谷不旺。必薄味靜養(yǎng)。壯盛不致延損。(濕熱)飛滑石南花粉象貝苡仁綠豆皮通草某渴飲咳甚。大便不爽。

石膏花粉通草紫菀木防己杏仁苡仁某雨濕。寒熱汗出。痰多咳嗽。大小便不爽。胸脘不饑。臍左窒塞。(濕痰阻氣)杏仁萊菔子白芥子蘇子郁金蔞皮通草橘紅朱(五十)中虛少運。濕痰多阻氣分??人陨喟?。

炒半夏茯苓桂枝木炙草苡仁馮脈右弦大而緩。形瘦目黃。久嗽聲嘶而濁。水谷氣蘊之濕。再加時序之濕熱。壅阻氣分??炔荒芤选>贸衫夏晏祷鹂人?。無性命之憂。有終年之累。(濕熱痰火)蘆根馬勃苡仁浙茯苓川斛通草陳秋燥。痰嗽氣促。(燥)桑葉玉竹沙參嘉定花粉苡仁甘草蔗漿又用清燥法。

桑葉玉竹沙參苡仁甘草石膏杏仁施脈沉弦為飲。近加秋燥。上咳氣逆。中焦似痞。姑以辛泄涼劑。暫解上燥。

栝蔞皮郁金香豉杏仁苡仁橘紅北沙參山梔胡(六六)脈右勁。因疥瘡。頻以熱湯沐浴。衛(wèi)疏易傷冷熱。皮毛內(nèi)應(yīng)乎肺。咳嗽氣塞痰多。久則食不甘。便燥結(jié)。胃津日耗。不司供肺。況秋冬天降燥氣上加。漸至老年痰火之象。此清氣熱以潤燥。理勢宜然。倘畏虛日投滯補。益就枯燥矣。

霜桑葉甜杏仁麥冬玉竹白沙參天花粉甘蔗漿甜梨汁熬膏。

某(四十)脈弦。胸膈痹痛。咳嗽頭脹。此燥氣上侵。肺氣不宣使然。當用輕藥。以清上焦。

枇杷葉桑葉川貝杏仁冬瓜子桔梗某(十九)舌白咳嗽。耳脹口干。此燥熱上郁。肺氣不宣使然。當用辛涼。宜薄滋味。

鮮荷葉(二錢)連翹殼(一錢半)大杏仁(三錢)白沙參(一錢)飛滑石(三錢)冬桑葉(一錢)某(二五)邪爍肺陰。咳嗽咽痛。晡甚。

玉竹南沙參冬桑葉川斛元參青蔗漿某(二四)鼻淵三載。藥投辛散。如水投石。未能卻除辛辣炙爆耳。近復(fù)咳嗽音嘶。燥氣上逼肺衛(wèi)使然。

杏仁連翹象貝白沙參桑皮兜鈴僧(三十)脈右寸獨大。氣分咳。有一月。

桑葉杏仁玉竹苡仁沙參茯苓糯米湯煎。

某脈右大。寤咳寐安。病在氣分。

桑葉川貝知母地骨皮梨汁蔗漿熬膏朱(女)肝陰虛。燥氣上薄??人砸篃?。

桑葉白沙參杏仁橘紅花粉地骨皮糯米湯煎。

陸(女)燥風外侵。肺衛(wèi)不宣。咳嗽痰多。不時身熱。當用輕藥。以清上焦。

桑葉杏仁花粉大沙參川貝綠豆皮戎咽阻咳嗆。兩月來聲音漸低。按脈右堅。是冷熱傷肺。

生雞子白桑葉玉竹沙參麥冬甜杏仁吳(七歲)燥氣上逼咳嗆。以甘寒治氣分之燥。

大沙參桑葉玉竹生甘草甜梨皮某(十二)燥熱內(nèi)伏。發(fā)熱。咳嗽口渴。

桑葉杏仁白沙參連翹囫圇滑石鮮蘆根費(十一)久瘧傷陰。冬季溫舒。陽不潛藏。春木升舉。陽更泄越。入暮寒熱。晨汗始解。而頭痛口渴咳嗽。陰液損傷。陽愈熾。冬春溫邪。最忌發(fā)散。謂非暴感。汗則重劫陰傷。迫成虛勞一途。況有汗不痊。豈是表病。診得色消肉爍。脈獨氣口空搏。與脈左大屬外感有別。更有見咳不已。謬為肺熱。徒取清寒消痰降氣之屬。必致胃損變重。嘗考圣訓(xùn)。仲景云凡元氣已傷。而病不愈者。當與甘藥。則知理陽氣。當推建中。顧陰液。須投復(fù)脈。乃邪少虛多之治法。但幼科未讀其書。焉得心究是理。然乎否乎。

炙甘草鮮生地麥冬火麻仁阿膠生白芍青蔗漿又由陰傷及胃。痿黃食少餐。法當補養(yǎng)胃陰。虛則補母之治也。見咳治肺。生氣日憊矣。金匱麥門冬湯。

某(五一)脘痹咳嗽。

鮮枇杷葉(三錢)叭噠杏仁(三錢)桔梗(一錢)川貝(二錢)冬瓜子(三錢)蜜炙橘紅(一錢)周(三二)秋燥從天而降。腎液無以上承。咳嗽吸不肯通。大便三四日一更衣。脈見細小。議治在臟陰。

牛乳紫衣胡桃生白蜜姜汁吳久嗽因勞乏致傷。絡(luò)血易瘀。長夜熱灼。議養(yǎng)胃陰。(胃陰虛)北沙參黃皮炒麥冬生甘草炒粳米南棗某喉痹咳嗆。脈右大而長。

生扁豆麥冬北沙參川斛青蔗漿毛上年夏秋病傷。冬季不得復(fù)元。是春令地氣陽升。寒熱咳嗽。乃陰弱體質(zhì)。不耐升泄所致。

徒謂風傷。是不知陰陽之義。

北參炒麥冬炙甘草白粳米南棗某(二六)病后咳嗆。當清養(yǎng)肺胃之陰。

生扁豆麥冬玉竹炒黃川貝川斛白粳米湯煎。

徐(二七)形寒畏風冷。食減久嗽。是衛(wèi)外二氣已怯。內(nèi)應(yīng)乎胃。陽脈不用。用藥莫偏治寒熱。以甘藥調(diào)。宗仲景麥門冬湯法。

張(十七)入夏嗽緩。神倦食減。渴飲。此溫邪延久。津液受傷。夏令暴暖泄氣。胃汁暗虧。筋骨不束。兩足酸痛。法以甘緩。益胃中之陰。仿金匱麥門冬湯制膏。

參須(二兩)北沙參(一兩)生甘草(五錢)生扁豆(二兩)麥冬(二兩)南棗(二兩)熬膏。

湯(二四)脈左堅數(shù)促。冬溫咳嗽。是水虧熱升。治不中。胃陰受傷。穢濁氣味。直上咽喉。即清肺冀緩其嗽。亦致氣泄。而嗽仍未罷。先議甘涼益胃陰以制龍相。胃陰自立??缮烫钕?。

生扁豆米炒麥冬北沙參生甘草冬桑葉青蔗漿水錢(氏)脈右數(shù)。咳兩月。咽中干。鼻氣熱。早暮甚。此右降不及。胃津虛。厥陽來擾。

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北沙參。

某(十四)咳。早甚。屬胃虛。

生扁豆炒麥冬大沙參苡仁橘紅陳秋冬形體日損??人酝绿?。診脈兩寸促數(shù)。大便通而不爽。此有年煩勞動陽。不得天地收藏之令。日就其消。乃虛癥也。因少納胃衰。未可重進滋膩。議用甘味養(yǎng)胃陰一法。金匱麥門冬湯。

錢久咳三年。痰多食少。身動必息鳴如喘。診脈左搏數(shù)。右小數(shù)。自覺內(nèi)火燔燎。乃五液內(nèi)耗。

陽少制伏。非實火也。常以瓊玉膏滋水益氣。暫用湯藥??傄晕饟p胃為上。治嗽肺藥。諒無益于體病。

北沙參白扁豆炒麥冬茯神川石斛花粉范(氏)兩寸脈大??壬酢k鋹烆^脹。耳鼻竅閉。此少陽郁熱。上逆犯肺。肺燥喉癢。先擬解木火之郁。(膽火犯肺)羚羊角連翹梔皮薄荷??喽〔栊尤适V皮菊花葉陸(嫗)脈小久咳。背寒骨熱。知饑不食。厭惡食物氣味。此憂思悒郁。皆屬內(nèi)損。閱方藥。都以清寒治肺不應(yīng)。議益土泄木法。(郁火傷胃)炙甘草茯神冬桑葉炒丹皮炒白芍南棗尤(氏)寡居煩勞。脈右搏左澀。氣燥在上。血液暗虧。由思郁致五志煩煎。固非溫熱補澀之癥。晨咳吐涎。姑從胃治。以血海亦隸陽明耳。

生白扁豆玉竹大沙參茯神經(jīng)霜桑葉苡仁用白糯米半升。淘濾清入滾水泡一沸。取清湯煎藥。

又本虛在下。情懷悒郁。則五志之陽。上熏為咳。固非實火。但久郁必氣結(jié)血涸。延成干血勞病。經(jīng)候澀少愆期。已屬明征。當培肝腎之陰以治本。清養(yǎng)肺胃氣熱以理標。剛熱之補。畏其劫陰。非法也。

生扁豆(一兩)北沙參(三錢)茯神(三錢)炙草(五分)南棗肉(三錢)(丸方)熟地(砂仁末拌炒四兩)鹿角霜(另研一兩)當歸(小茴香拌炒二兩)淮牛膝(鹽水炒炭二兩)云茯苓(二兩)紫石英(醋水飛一兩)青鹽(五錢)另熬生羊肉膠和丸。早服四錢。開水送。

章(二五)自服八味鹿角膠以溫補。反咳嗽吐痰。形瘦減食。皆一偏之害。宜清營熱。勿事苦寒。(營熱)鮮生地麥冬元參心甘草苦百合竹葉心某(二七)脈數(shù)。沖氣咳逆。當用攝納腎陰。滋養(yǎng)柔金。為金水同治之法。(勞嗽)熟地(四錢)白扁豆(五錢)北沙參(三錢)麥冬(二錢)川斛(三錢)茯神(三錢)王(三八)脈左尺堅。久嗽失音。入夏見紅。天明咳甚。而納谷減損。此勞損之癥。急宜靜養(yǎng)者。

麥冬大沙參玉竹川斛生白扁豆雞子白某久嗽。咽痛。入暮形寒。雖屬陰虧。形痿脈。未宜夯補。

麥冬南沙參川斛生甘草糯稻根須某氣急??阮l欲嘔。下午火升。此上有燥熱。下焦陰虧也。

早都氣丸晚威喜丸張今年春季時疫。大半皆有咳嗽咽喉之患。乃邪自上干。肺氣先傷耳。近日身動氣喘。聲音漸不揚。著左眠臥。左脅上有牽掣之狀。此肝腎陰虧。沖氣上觸。冬藏失司。漸有側(cè)眠音啞至矣。勞傷致?lián)p。非清邪治咳之病。

六味丸加陽秋石阿膠麥冬。蜜丸。

顧真陰不旺。先后天皆虧。以填精實下為主。若清熱冀圖治嗽。必胃損減谷。

熟地萸肉山藥茯苓湖蓮芡實五味人乳粉金櫻膏丸湯(三三)脈左弱右搏。久有虛損。交春不復(fù)。夜臥著枕。氣沖咳甚。即行走亦氣短喘促。此乃下元根蒂已薄。冬藏不固。春升生氣淺少。急當固納攝下。世俗每以辛涼理嗽。每致不救矣。

水制熟地五味湖蓮芡實茯神青鹽羊內(nèi)腎某(二七)氣沖咳逆。行動頭脹。下體自汗。都氣丸。

樂(二九)熱病兩三反復(fù)。真陰必傷。當戌亥時厥昏汗出者。乃虛陽上冒。肝腎根蒂不牢。沖脈震動。

則諸脈俱逆。陽泄為汗耳。此咳嗽乃下焦陰不上承。非肺病也。急當收攝固納。閱醫(yī)蘇子鉤藤。皆泄氣鋒芒之藥。施于陰陽兩損之體。最宜斟酌。都氣加青鉛。

朱(五三)吸氣息音。行動氣喘。此咳嗽是腎虛氣不收攝。形寒怯冷。護衛(wèi)陽微。腎氣丸頗通。形氣不足。加人參河車。

王(五十)氣急嗽逆。足冷。當用攝納。水中藏火法。薛氏加減八味丸三錢。淡鹽湯送下。

郭(二八)形瘦。脈垂尺澤。久嗽嘔逆。半年不愈。是腎虛厥氣上干。醫(yī)藥清寒治肺者不少。誤人匪淺。

坎人乳粉杞子五味胡桃肉茯神巴戟肉萸肉山藥漿丸。

某(六二)冬季咳嗽吐痰。漸至臥則氣沖。喘急起坐。今三載矣。經(jīng)以肺腎為俯仰之臟。是肺主出氣。

腎主納氣。老年患此。按脈右弦左沉。為腎氣不收主治。不必因痔患而畏辛熱。腎氣丸去牛膝肉桂加沉香蜜丸。

張(三十)冬季喘嗽。似屬外因。表散沓進反致失音。不得著枕臥眠。今戌亥時濁陰上干而喘急氣逆為甚。仍議引導(dǎo)納氣歸腎。

六味加附子車前補骨脂胡桃沉香。

朱虛勞。食減便瀉。已無清肺治嗽之法。必使胃口旺。冀其久延。此非藥餌可效之病。

人參(秋石泡湯拌烘)茯神山藥建蓮芡實苡仁訶子皮用糯稻根須煎湯。煎藥。

沈(十九)勞嗽食減便瀉。汗出。陰損已及陽腑。中宜扶胃。下固腎陰為治。大忌清肺寒涼。希冀治嗽。

熟地熟冬術(shù)五味芡實湖蓮山藥某氣弱。久嗽痰多。午前為甚。

早服都氣丸三錢午服異功散。

某久咳。損及中州。脾失輸化。食減神倦。肺無所資。至咳不已。診得兩手脈弦細數(shù)。精氣內(nèi)損。

非泛常治咳消痰所可投。

熟地阿膠燕窩海參天冬茯苓紫石英紫衣胡桃肉孫脈搏大。陽不下伏??阮l喉痹。暮夜為甚。先從上治。(陰虛火炎)生雞子白生扁豆皮玉竹白沙參麥冬地骨皮周(四八)脈來虛芤。形色衰奪。久患漏瘍。陰不固攝。經(jīng)營勞動。陽氣再傷。冬月客邪致咳。都是本體先虛。春深入夏。天地氣泄。身中無藏。日加委頓。理固當然。此豈治咳治血者。議補三陰臟陰方法。

人參(秋石湯拌)熟地麥冬扁豆茯神白粳米施(氏)脈細數(shù)。干咳咽燥。脊酸痿弱。此本病欲損。

阿膠雞子黃北沙參麥冬茯神小黑豆皮某左脈弦數(shù)。遺泄。久嗽痰黃。當用填補。

炒熟地芡實扁豆女貞茯神糯稻根須?。┣锪?。天氣下降。上焦先受燥化。其咳癥最多。屢進肺藥無功。按經(jīng)云。久咳不已。則三焦受之。是不專于理肺可知矣。六旬又三。形體雖充。而真氣漸衰。古人于有年久嗽。都從脾腎子母相生主治。更有咳久。氣多發(fā)泄。亦必益氣。甘補斂攝。實至理也。茲議攝納下焦于早服。而純甘清燥暮進。填實在下。清肅在上。凡藥味苦辛宜忌。為傷胃泄氣預(yù)防也。(腎陰胃陰兼虛)早服水制熟地(八兩)白云苓(乳蒸四兩)五味子(去核蒸烘三兩)建蓮(去心衣三兩)淮山藥(乳蒸四兩)車前子(三兩)淮牛膝(鹽水拌蒸烘三兩)柴衣胡桃肉霜(連紫皮研三兩)上為末。用蒸熟豬脊髓去膜搗丸。服二三錢。開水送。

晚用益胃土以生金方法。

真北沙參(有根有須者四兩)生黃薄皮(三兩)麥冬(去心二兩)生白扁豆(囫圇連皮四兩)生細甘草(一兩)南棗肉(四兩)淡水煎汁。濾清收膏。臨成加真柿霜二兩收。晚上開水化服五錢。

徐(四八)色萎脈濡。心悸。嗆痰咳逆。勞心經(jīng)營。氣餒陽虛。中年向衰病加。治法中宮理胃。下固腎真。

務(wù)以加谷為安??|治非宜。煎藥用大半夏湯。早服附都氣丸。(中氣虛)某色白肌柔。氣分不足。風溫上受而咳。病固輕淺。無如羌防辛溫。膏知沉寒。藥重已過病所。

陽傷背寒。胃傷減谷。病恙仍若。身體先憊。問誰之過歟。小建中湯。

又苦辛泄肺損胃。進建中得安。宗內(nèi)經(jīng)辛走氣。以甘緩其急。然風溫客氣。皆從火化。是清養(yǎng)胃陰。使津液得以上供。斯燥癢咳嗆自緩。土旺生金。虛則補母。古有然矣。金匱麥門冬湯。

王亂藥雜投。胃口先傷。已經(jīng)減食便溏。何暇紛紛治嗽。急急照顧身體。久病宜調(diào)寢食。異功去白術(shù)加炒白芍炒山藥。

高甘藥應(yīng)驗。非治嗽而嗽減。病根不在上。腹鳴便忽溏。陰中之陽損傷。

人參冬白術(shù)云茯苓炙甘草炒白芍南棗徐(二六)勞損咳嗽。用建中法得效。乃無形之氣受傷。故益氣之藥。氣醇味甘。中土寧。金受益。然必安谷加餐。庶幾可御長夏濕熱蒸逼。真氣致泄反復(fù)。異功加歸姜棗。

某內(nèi)損虛癥。經(jīng)年不復(fù)。色消奪。畏風怯冷。營衛(wèi)二氣已乏。納谷不肯充長肌肉。法當創(chuàng)建中宮。大忌清寒理肺。希冀止嗽。嗽不能止。必致胃敗減食致劇。黃建中湯去姜。

陳(二七)脈細促。久嗽寒熱。身痛汗出。由精傷及胃。黃建中湯去姜。

許(二七)久嗽不已。則三焦受之。一年來病??榷鴼饧薄C}得虛數(shù)。不是外寒束肺。內(nèi)熱迫肺之喘急矣。蓋餒弱無以自立。短氣少氣。皆氣機不相接續(xù)。既曰虛癥。虛則補其母。黃建中湯。

李(三四)久嗽經(jīng)年。背寒足跗常冷。汗多。色白。嗽甚不得臥。此陽微衛(wèi)薄。外邪易觸。而濁陰挾飲上犯。議和營衛(wèi)。兼護其陽。黃建中湯去飴糖加附子茯苓。

任(五六)勞力傷陽。自春至夏病加。煩倦神羸不食。豈是嗽藥可醫(yī)。內(nèi)經(jīng)有勞者溫之之訓(xùn)。東垣有甘溫益氣之方??盀槎ǚāw建中湯。

張(二九)館課誦讀。動心耗氣。凡心營肺衛(wèi)受傷。上病延中。必漸減食。當世治咳。無非散邪清熱。皆非內(nèi)損主治法。黃建中湯去姜。

呂脈左細。右空搏。久咳吸短如喘。肌熱日瘦。為內(nèi)損怯癥。但食納已少。大便亦溏。寒涼滋潤。

未能治嗽。徒令傷脾妨胃。昔越人謂上損過脾。下?lián)p及胃。皆屬難治之例。自云背寒忽熱。且理心營肺衛(wèi)。仲景所云元氣受損。甘藥調(diào)之。二十日議建中法。黃建中去姜。

馬虛損脈弦。久嗽食減。小建中去姜。

鄭(二七)脈來虛弱。久嗽。形瘦食減。汗出吸短。久虛不復(fù)謂之損。宗內(nèi)經(jīng)形不足。溫養(yǎng)其氣。黃建中湯去姜加人參五味。

某(二四)脈弦右大。久嗽。背寒盜汗小建中去姜加茯神。

朱(三九)五年咳嗽。遇風冷咳甚。是肌表衛(wèi)陽疏豁。議固劑緩其急。黃建中湯。

吳(三六)勞力神疲。遇風則咳。此乃衛(wèi)陽受傷。宜和經(jīng)脈之氣。勿用逐瘀攻傷之藥。當歸桂枝湯合玉屏風散。

某久咳神衰肉消。是因勞內(nèi)傷。醫(yī)投苦寒沉降。致氣泄汗淋。液耗夜熱。胃口傷殘。食物頓減。

黃建中去姜。

某脾胃脈部獨大。飲食少進。不喜飲水。痰多咳頻。是土衰不生金氣。建中去飴加茯神接服四君子湯。

某風溫咳嗽。多勞。氣分不充。戊己湯。

人參茯苓于術(shù)炙草廣皮炒白芍某勞嗽。喜得辛暖之物。異功加煨姜南棗。

吳(嫗)病去五六。當調(diào)寢食于醫(yī)藥之先。此平素體質(zhì)。不可不論。自來納谷恒少。大便三日一行。

胃氣最薄。而滋膩味濃藥慎商。從來久病。后天脾胃為要??人跃梅强桶Y。治脾胃者。土旺以生金。不必窮究其嗽。

人參鮮蓮子新會皮茯神炒麥冬生谷芽某脈虛。久嗽減食。四君子加南棗。

汪初咳不得臥。今左眠咳甚。并不口渴欲飲。周身汗出。此積勞內(nèi)傷。木反乘金。不饑不納。滋膩難投。惟以培中土。制木生金。合乎內(nèi)傷治法。(勞倦陽虛)川桂枝茯苓淡干姜五味子生甘草大棗某(二一)咳逆欲嘔。是胃咳也。當用甘藥。(胃咳)生扁豆(一兩)北沙參(一錢半)麥冬(米拌炒一錢半)茯神(三錢)南棗(三錢)糯稻根須(五錢)某伏邪久咳。胃虛嘔食。殆內(nèi)經(jīng)所謂胃咳之狀耶。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半夏苡仁王(二七)脈沉短氣??壬酢I吐飲食。便溏泄。乃寒濕郁痹漬陽明胃。營衛(wèi)不和。胸痹如。無非陽不旋運。夜陰用事。濁泛嘔吐矣。庸醫(yī)治痰順氣。治肺論咳。不思內(nèi)經(jīng)胃咳之狀。咳逆而嘔耶。小半夏湯加姜汁。

石氣左升。腹膨。嘔吐涎沫黃水。吞酸。暴咳不已。是肝逆乘胃射肺。致坐不得臥。(肝犯胃肺)安胃丸三錢。

范(嫗)久咳涎沫。欲嘔。長夏反加寒熱。不思食。病起嗔怒。氣塞上沖。不能著枕。顯然肝逆犯胃沖肺。此皆疏泄失司。為郁勞之癥。故滋膩甘藥。下咽欲嘔矣。小青龍去麻辛甘加石膏。

顏(氏)久有痛經(jīng)。氣血不甚流暢。驟加暴怒。肝陽逆行。乘肺則咳。病家云。少腹沖氣上干。其咳乃作。則知清潤肺藥。非中之法。今寒熱之余。咳不聲揚。但脅中拘急。不饑不納。乃左升右降不司旋轉(zhuǎn)。而胃中遂失下行為順之旨。古人以肝病易于犯胃。然則肝用宜泄。胃腑宜通。為定例矣。

桑葉丹皮鉤藤茯苓半夏廣皮威喜丸(三錢)某脈弦右甚。嗽。午潮熱。便溏畏風。以大腸嗽治之。(大腸嗽)生于術(shù)(一錢半)茯苓(三錢)赤石脂(一錢)禹糧石(二錢)姜汁(四分)大棗(三枚)又照前方加白芍炙甘草。

又脈數(shù)。右長左弦。上咳下溏。

生于術(shù)(一錢半)茯苓(三錢)炙草(五分)木瓜(一錢)姜汁(四分)大棗肉(四錢)石(四三)咳嗽十月。醫(yī)從肺治無效。而巔脹喉痹脘痞。顯是厥陽肝風。議鎮(zhèn)補和陽熄風。(肝風)生牡蠣阿膠青黛淡菜某昨議上焦肺病。百日未痊。形肌消爍。悉由熱化。久熱無有不傷陰液。擬咸補如阿膠雞子黃。復(fù)入芩連苦寒。自上清氣熱以補下。雖為暫服之方。原非峻克之劑。細思手經(jīng)之病。原無遽入足經(jīng)之理。但人身氣機。合乎天地自然。肺氣從右而降。肝氣由左而升。肺病主降日遲。

肝橫司升日速??葐芪匆?。乃肝膽木反刑金之兆。試言及久寐寤醒。左常似閃爍。嘈雜如饑。

及至進食。未覺胃中安適。此肝陽化風。旋擾不息。致嗆無平期。即倏熱之來。升至左頰。其左升太過。足為明驗。倘升之不已。入春肝木司權(quán)。防有失血之累。故左右為陰陽之道路。陰陽既造其偏以致病。所以清寒滋陰。不能驟其速功。

阿膠雞子黃生地天冬女貞實糯稻根須姚脅痛久嗽(脅痛)旋復(fù)花湯加桃仁柏子仁。

某寒熱。右脅痛??人浴?/span>

蘆根(一兩)杏仁(三錢)冬瓜子(三錢)苡仁(三錢)枇杷葉(三錢)白蔻仁(三分)咳為氣逆。嗽為有痰。內(nèi)傷外感之因甚多。確不離乎肺臟為患也。若因于風者。辛平解之。

因于寒者。辛溫散之。因于暑者。為熏蒸之氣。清肅必傷。當與微辛微涼??嘟档瓭B。俾上焦蒙昧之邪。下移出腑而后已。若因于濕者。有兼風兼寒兼熱之不同。大抵以理肺治胃為主。若因秋燥。則嘉言喻氏之議最精。若因于火者。即溫熱之邪。亦以甘寒為主。但溫熱猶有用苦辛之法。非比秋燥而絕不用之也。至于內(nèi)因為病。不可不逐一分之。有剛亢之威。

木扣而金鳴者。當清金制木。佐以柔肝入絡(luò)。若土虛而不生金。真氣無所稟攝者。有甘涼甘溫二法。合乎陰土陽土以配剛?cè)釣橛靡病S忠蛩摱捣?。元海竭而諸氣上沖者。則有金水雙收。陰陽并補之治。或大劑滋填鎮(zhèn)攝。葆固先天一元精。至于飲邪竊發(fā)。

亦能致嗽。另有專門。兼參可也。以上諸法。皆先生臨證權(quán)衡之治。非具慧心手眼。能如是乎。(邵新甫)徐評凡述醫(yī)案。必擇大癥及疑癥人所不能治者數(shù)則。以立法度。以啟心思。為后學之所法。

今載百余方。重復(fù)者八九。此非醫(yī)案。乃逐日之總簿耳。

吐血

朱形寒暮熱。咳嗽震動。頭中脘中脅骨皆痛。先經(jīng)嗽紅。體氣先虛。此時序冷熱不勻。夾帶寒邪致病。脈得寸口獨大。當清解上焦。大忌溫散之劑。(寒邪)桑葉蘇梗杏仁象貝玉竹大沙參某風溫上受。吐血。(風溫)桑葉薄荷杏仁連翹石膏生甘草徐陰虛風溫氣逆嗽血。

生扁豆玉竹白沙參茯苓桑葉郁金顧(四十)寸口脈。搏指而勁。痰血能食。初因風溫咳嗽。震動絡(luò)血。以清心營肺衛(wèi)之熱。

小生地黑山梔地骨皮天花粉丹參連翹竹葉心汪右脈大。咽喉癢嗆。頭中微脹。此冬溫內(nèi)侵。陽氣不伏。絡(luò)熱血得外溢。當調(diào)其復(fù)邪。(冬溫)桑葉山梔皮連翹白沙參象貝牛蒡子某脈小而勁。少年體豐。真氣易泄。經(jīng)月咳嗆。自非外感。因冬溫失藏??阮l震絡(luò)。痰帶血出。

當薄味以和上焦。氣熱得清。病患可卻。

桑葉山梔杏仁郁金象貝花粉糯米湯代水王(三五)脈右大。溫邪震絡(luò)??忍祹а?。(溫熱)桑皮杏仁山梔皮花粉大沙參石膏高溫邪上郁清空。目赤頭脹。咳嗆見血。此屬客病。不必為內(nèi)損法。

連翹黑山梔草決明桑葉薄荷梗荷葉邊苦丁茶花粉藥用急火煎。

唐(二七)血后。喉燥癢欲嗆。脈左搏堅。

玉竹南花粉大沙參川斛桑葉糯米飲煎。

高(二一)脈小澀。欲涼飲。熱阻。氣升血冒。仍議治上。

嫩竹葉飛滑石山梔皮郁金汁杏仁汁新荷葉汁某春溫嗽痰。固屬時邪。然氣質(zhì)有濃薄。不可概以辛散。且正在知識發(fā)動之年。陰分自不足。

以至咳嗆失血。當以甘寒潤降。以肅肺金。

鮮枇杷葉甜杏仁南沙參川貝甜水梨甘蔗漿郭熱傷元氣。血后咳逆。舌赤。脈寸大。(熱)鮮生地麥冬玉竹地骨皮川斛竹葉心又心眩。不饑。熱灼氣升。

鮮生地玄參丹參郁金汁銀花竹葉心綠豆皮某脈澀??人蕴笛2粫r寒熱。此邪阻肺衛(wèi)所致。(寒熱郁傷肺)葦莖湯加杏仁通草。

孫(二六)用力。氣逆血亂??瘸鲂忍禎嵫S们Ы鹑斍o湯。

某邪郁熱壅??韧履撗?。音啞。麻杏甘膏湯加桔梗苡仁桃仁紫菀。

倪(二七)肛瘍潰膿雖愈。陰氣已經(jīng)走泄。當陽氣弛張發(fā)泄。今加嗽血痰多。胃納減于平昔。脈數(shù)促。

喘逆脘悶。姑清肅上焦氣分。(上焦氣分蓄熱)蘇子杏仁香豉黑梔皮郁金蔞皮降香桔梗汪(七十)天明至午。嗽甚痰血。春暖陽浮。是腎虛不藏。聞咳音重濁不爽。先議輕清。治氣分之熱。

桑葉南花粉黑梔皮桔梗甘草橘紅某脈搏數(shù)。舌心灰。咳痰有血。頻嘔絡(luò)傷。致血隨熱氣上出。仍理氣分。

桑葉花粉苡仁川貝黃芩茯苓方夏熱泄氣。胃弱沖逆。失血。(暑熱)扁豆茯苓參三七茜草施脈小數(shù)。舌絳。喉中癢??葐苎R蚴顭嵫?。熱入營絡(luò)。震動而溢。凡肺病為手太陰經(jīng)。逆?zhèn)鞅丶半小H砸允重赎幹巍?/span>

竹葉心生地銀花連翹心玄參赤豆皮高脈數(shù)。汗出身熱。吐血五日。胸脘不舒。舌色白。此陰虛本質(zhì)。暑熱內(nèi)侵營絡(luò)。漸有時瘧之狀。

小溲莖中微痛。宣通腑經(jīng)為宜。

鮮生地連翹郁金汁滑石竹葉甘草梢又氣阻不饑。

黑梔皮香豉蔞皮郁金杏仁橘紅王(氏)入夏嗆血。乃氣泄陽升。幸喜經(jīng)水仍來。大體猶可無妨。近日頭脹。脘中悶。上午煩倦。是秋暑上受。防發(fā)寒熱。

竹葉飛滑石杏仁連翹黃芩荷葉汁江積瘀在絡(luò)。動絡(luò)血逆。今年六月初。時令暴熱。熱氣吸入。首先犯肺。氣熱血涌。強降其血。血藥皆屬呆滯。而清空熱氣。仍蒙閉于頭髓空靈之所。諸竅痹塞。鼻窒肉。出納之氣。都從口出。顯然肺氣郁蒸。致腦髓熱蒸。脂液自下。古稱爍物消物莫如火。但清寒直泄中下。清空之病仍然。議以氣分輕揚。無取外散。專事內(nèi)通。醫(yī)工遇此法則。每每忽而失察。(暑熱郁肺阻竅)連翹牛蒡子通草桑葉鮮荷葉汁青菊花葉臨服。入生石膏末。煎一沸。

某(二三)以毒藥熏瘡?;饸獗粕浞谓稹K炝羁葐芴笛?。咽干胸悶。診脈尺浮下焦陰氣不藏。最慮病延及下。即有虛損之患。姑以輕藥。暫清上焦。以解火氣。(火氣逼肺)杏仁(三錢)綠豆皮(三錢)冬瓜子(三錢)苡仁(三錢)川貝(一錢半)兜鈴(七分)趙(三三)咳逆自左而上。血亦隨之。先以少陽膽絡(luò)治。(木火升逆擾動陽絡(luò))生地丹皮澤蘭茯苓降香末荷葉汁張(三六)耳目昏蒙。甚于午前。此屬少陽郁勃之升。嘔惡痰血。多是絡(luò)熱。治以開泄。莫投滋膩。

桑葉丹皮黑梔連翹菊葉蔞皮川貝橘紅董(十七)色蒼能食。脘有積氣。兩年秋冬。曾有嗆血。此非虛損。由乎體稟木火。嗔怒拂逆。肝膽相火擾動陽絡(luò)故也。

金斛山梔郁金丹參川貝蘇子鉤藤茯苓又接用清氣熱。安血絡(luò)方。

生地麥冬玄參知母花粉百部桔梗川貝蜜丸嚴(四二)脈數(shù)澀小結(jié)。痰血經(jīng)年屢發(fā)。仍能納食應(yīng)酬。此非精血損怯。由乎五志過動。相火內(nèi)寄肝膽。操持郁勃。皆令動灼。致絡(luò)血上滲混痰火。必靜養(yǎng)數(shù)月方安。否則木火劫爍。胃傷減食。病由是日加矣。

丹皮薄荷梗菊花葉黑梔淡黃芩生白芍郁金川貝顏入夏陽升。疾走驚惶。更令諸氣益升。飲酒多食櫻桃。皆辛熱甘辣。絡(luò)中血沸上出。議消酒毒和陽。

生地阿膠麥冬嘉定花粉川斛小黑豆皮沈脈左堅上透。是肝腎病。血色紫。乃既離絡(luò)中之色。非久瘀也。勞役暑蒸。內(nèi)陰不生有諸仿瓊玉意。仍是陰柔之通劑。(陰虛)鮮生地人參茯苓琥珀末張血止。脈左大。

天冬生地人參茯神炙草生白芍女貞旱蓮顧(二八)脈左堅。陰傷失血。致咳。復(fù)脈去參桂姜加白芍。

凡咳血之脈。右堅者。治在氣分。系震動胃絡(luò)所致。宜薄味調(diào)養(yǎng)胃陰。如生扁豆茯神北沙參苡仁等類。左堅者乃肝腎陰傷所致。宜地黃阿膠枸杞五味等類。脈弦脅痛者。宜蘇子桃仁降香郁金等類。成盆盈碗者。葛可久花蕊石散。仲景大黃黃連瀉心湯一癥而條分縷晰。從此再加分別。則臨癥有據(jù)矣。

趙(四一)虛不肯復(fù)謂之損。納食不充肌膚。臥眠不能著左。遇節(jié)令痰必帶血。脈左細。右勁數(shù)。是從肝腎精血之傷。延及氣分。倘能節(jié)勞安逸。僅堪帶病永年。損癥五六年。無攻病之理。臟屬陰。議平補足三陰法。

人參山藥熟地天冬五味女貞張(四十)失血五六年。脈虛氣喘。不運不饑。治在中下二焦。望其安谷精生。勿許攻病為上。

人參炙草白芍茯神炒熟地五味某(二七)勞力血復(fù)來。沖氣咳逆。當用攝納為要。

熟地(四錢)參三七(一錢)大淡菜(一兩)牛膝炭(一錢半)川斛(三錢)茯神(三錢)某(四一)脈弦。脅痛已緩。血仍來。

大淡菜(一兩)參三七(一錢)牛膝炭(一錢半)茯苓(二錢)川斛(三錢)小黑豆皮(三錢)某(四七)失血后。咳嗽。咽痛音啞少陰已虧耗。藥不易治。

糯稻根須(一兩)生扁豆(五錢)麥冬(三錢)川斛(一錢半)北沙參(一錢半)茯神(一錢半)早服都氣丸淡鹽湯下。

某(三四)脈虛數(shù)。失血。心悸頭眩。

大淡菜(五錢)牛膝炭(一錢半)白扁豆(一兩)白茯苓(三錢)藕節(jié)(三枚洗)糯稻根須(五錢)某(四九)血來稍緩。猶能撐持步履。乃稟賦強健者。且能納谷。陽明未敗可驗。而脈象細澀。陰傷奚疑。

北沙參(一錢半)扁豆(一兩)參三七(一錢半)炒麥冬(一錢)茯神(三錢)川斛(三錢)施(二二)嗆血數(shù)發(fā)。是陽氣過動。診脈已非實熱。夏至一陰來復(fù)。預(yù)宜靜養(yǎng)迎其生氣。秋分后再議。

生脈六味去丹澤加阿膠秋石蜜丸。

張脈右弦數(shù)。左細澀。陰損。失血后久咳。食減便溏。

熟地炭茯神建蓮五味芡實炒山藥某(四三)失音咽痛。繼而嗽血。脈來澀數(shù)。已成勞怯。幸賴能食胃強。勿見咳治咳。庶幾帶病延年。

細生地(三錢)玄參心(一錢)麥冬(一錢半)細川斛(三錢)鮮蓮子肉(一兩)糯稻根須(五錢)沙(三六)陰虛。血后痰嗽。必胃強加谷者。陰藥可以效靈。形羸食少。滋膩久用。必更反胃。靜養(yǎng)望其漸復(fù)。

熟地炭萸肉五味川斛茯神芡實建蓮山藥馬(五六)脈左堅右弱。木火易燃。營液久耗。中年春季失血嗽痰。由情志郁勃致傷。抑且少食羸。

古語謂瘦人之病。慮虛其陰。

生地阿膠北沙參麥冬茯神川斛某(女)脈左數(shù)。側(cè)眠嗽血。

生地阿膠麥冬淡菜生白芍炙草金(氏)脈細。左小促。干咳有血。寒熱身痛。經(jīng)水先期。漸漸色淡且少。此臟陰傷及腑陽。奇脈無氣。內(nèi)損成勞。藥難驟效。

生地阿膠牡蠣炙草麥冬南棗盧(氏)沉著濃濃。肝腎之血。

熟地炭炒杞子炒歸身牛膝炭茯神青鉛砂仁末又照前方去牛膝青鉛加桂圓肉天冬。

繆(二八)勞傷。血后咳。夜熱食少。清骨散加生地。

耿(三七)久損。交節(jié)血溢。青鉛六味去萸。加炒牛膝川斛。沖熱童便服。

某脈細弦數(shù)。陰分不足。痰中帶紅。腸風。春溫之后。再劫津液。以致上下失血。風淫于內(nèi)。宜咸寒。

生地炭阿膠龜膠玄參白芍女貞茯苓豆皮陶(二二)下虛。陽動失血。(陰虛陽升)六味去丹澤加阿膠淡菜。

陳日來寒暄不勻。煩勞陽升??葐堋U饎咏j(luò)血上沸。診脈左數(shù)。五心熱。知饑納谷。議育陰和陽方法。

生地清阿膠天冬麥冬茯神川斛炒牛膝青鉛童便陳(五一)形瘦。脈促數(shù)。吸氣如喘。痰氣自下上升。此屬腎虛氣不收攝。失血后有此。乃勞怯難愈大癥。用貞元飲。

鄒(二一)內(nèi)傷驚恐。肝腎臟陰日損。陽浮。引陰血以冒上竅。二氣不交。日加寒熱。骨熱咽干不寐。陰分虛。其熱甚于夜。阿膠雞子黃湯。

沈勞動陽升。血自左溢。

阿膠參三七甜北沙參茯神生白扁豆炒麥冬江(二二)少壯情志未堅。陰火易動。遺精淋瀝有諸。腎水既失其固。春木地氣上升。遂痰中帶血。入夏暨秋。胃納不減。后天生旺頗好。不致勞怯之憂。但酒色無病宜節(jié)。有病宜絕。經(jīng)年之內(nèi)屏絕。必得卻病。

熟地(水制)萸肉山藥茯神湖蓮遠志五味黃柏芡實金櫻膏丸。

陸(十六)知識太早。真陰未充。龍火易動。陰精自泄。痰吐帶血。津液被爍。幸胃納安谷。保養(yǎng)少動宜靜。固陰和陽可痊。

熟地(水制)萸肉山藥茯苓芡實遠志五味牡蠣白蓮須蜜丸。

徐(四二)心腎精血不安?;痫L陽氣熾。失血眩暈。心悸溺精。若過用心作勞。不能復(fù)元矣。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芡實遠志建蓮五味海參膠彭(十七)陰虛有遺。痰嗽有血。誦讀久坐陽升。

桑葉生扁豆北沙參麥冬霍山石斛生甘草苡仁茯苓吳(二八)失血在五年前。咳頻嘔噦。氣自上沖逆。乃下元精血之虛。非外邪寒熱之咳。痰出腥氣。亦從下出。節(jié)欲勿勞力。胃壯可免勞怯。都氣丸。

周(二七)左脈弦數(shù)。失血后。咳嗽音嘶少寐。陰虧。陽升不潛之候。當滋養(yǎng)為主。

生地炭(三錢)生牡蠣(五錢)阿膠(一錢半)麥冬(一錢半)茯神(三錢)川斛(三錢)周(三四)屢屢失血。飲食如故。形瘦面赤。稟質(zhì)木火。陰不配陽。據(jù)說服桂枝治外感。即得此恙。凡辛溫氣味宜戒可以無妨。六味加阿膠龜甲天冬麥冬。

孫(二三)形瘦脈數(shù)。寸口搏指。浮陽易動上冒。都屬陰精不旺。幸胃納尚佳。數(shù)發(fā)不致困頓。然須戒酒淡欲。怡情靜養(yǎng)。水足火不妄動。絡(luò)血自必寧靜矣。六味加龜甲秋石。

趙(二八)屢遭客熱傷陰。逢夏氣泄吐血。下午火升咳嗽。液虧。陰火自灼。胃口尚健。安閑絕欲可安。

熟地萸肉龜甲淡菜膠五味山藥茯苓建蓮蜜丸某內(nèi)經(jīng)分上下失血。為陰絡(luò)陽絡(luò)。是腑絡(luò)取胃。臟絡(luò)論脾。今飲食甚少。柔膩姑緩。上下交病。

治在中焦。其午火升煩嗽。亦因血去陰傷。以胃藥從中鎮(zhèn)補。使生氣自充也。

人參茯苓白術(shù)炙草扁豆白芍山藥又因觸脅氣閃。絡(luò)血復(fù)上。過戌亥時自緩。早上診脈。細促無神。左目珠痛。假寐喉息有音。足脛冰冷。皆血冒不已。孤陽上升。從肝腎引陽下納法。

人參熟地炭炒杞子茯神淡菜炒牛膝(四服)又每下午戌亥。少陰厥陰龍相上越。絡(luò)中之血。隨氣火上升??嘉逍兄?。無形有聲。莫如風火。此皆情志之變動。必須陽潛陰固。方免反復(fù)也。

人參河車膠大熟地五味炒杞子茯苓炒牛膝倘嗆逆有聲加青鉛。喉癢痛。加阿膠秋石?;鹕们锸瘻逅帯<优懽印1忝丶酉躺惾匕刈尤?。血止幾日。或涉思慮惱怒。復(fù)有脅痛減食不甘。乃少陽木火犯脾。當泄膽益土。用四君加丹皮桑葉。

徐(二六)脈左垂右弦。陰精不足。胃納亦少。初冬痰中見紅。冬春寐有盜汗。難藏易泄。入夏當防病。

發(fā)。諸凡節(jié)勞安逸。經(jīng)年可望安康。

熟地阿膠五味萸肉秋石山藥茯神川斛旱蓮草膏丸。

又脈左細數(shù)。肉消肌爍氣沖咳嗽嘔吐失血是肝腎內(nèi)損下元不主納氣厥陽上冒所致非肺咳矣。當交夏氣升血溢。姑以鎮(zhèn)納。望其血止。青鉛六味加牛膝白芍。

又脈兩手已和。惟煩動恍惚欲暈。議靜藥益陰和陽。三才湯加金箔。

葉講誦煩心五志之陽皆燃。恰值芒種節(jié)陰未來復(fù)陽氣升騰絡(luò)中血不寧靜隨陽泄以外溢。午后上竅煩熱陰不戀陽之征致頭中微痛。主以和陽鎮(zhèn)逆。

生地阿膠牛膝炭生白芍茯神青鉛杜(二七)脈小數(shù)。入尺澤。夏季時令發(fā)泄。失血形倦。治宜攝固下焦。

熟地萸肉山藥茯神建蓮五味芡實線魚膠金櫻膏丸。

蘇(三九)脈左堅。冬令失血。能食而咳。脊痛腰酸。乃腎臟不固少納。腎脈虛餒。五液不承。寐則口干喉燥。宜固陰益氣。固本丸加阿膠芡實蓮肉丸。

潘(二二)形色充偉。脈長關(guān)搏。述冬季血痰血。交夏不病。蓋夏月藏陰。冬月藏陽。陽不潛伏。升則血溢降則遺精。乃稟陽體。而性情喜動之累耳。

生地熟地天冬麥冬龜腹甲心秋石龍骨遠志梅(二九)性情過動失血。失血貴寧靜。不宜疏動。疏動則有泛溢之虞。瘦人陽有余。陰不足。補陰潛陽法。(補陰丸)某(五十)脈數(shù)咳血。曾咯腥痰若作肺癰。體質(zhì)木火。因煩勞陽升逼肺。肺熱不能生水。陰愈虧而陽愈熾。故血由陽而出也。當金水同治為主。

熟地(四兩)生地(二兩)天冬(二兩)麥冬(二兩)茯神(二兩)龜版(三兩)海參膠(二兩)淡菜膠(二兩)川斛膏(四兩)女貞(一兩半)北沙參(二兩)旱蓮草(一兩半)膠膏丸。

鄒(二四)向有失血。是真陰不旺。夏至陰生。伏天陽越于表。陰伏于里。理宜然矣。無如心神易動。暗吸腎陰。絡(luò)脈聚血。陽觸乃溢。陰伏不固。隨陽奔騰。自述下有沖突逆氣。血涌如泉。蓋任脈為擔任之職。失其擔任。沖陽上沖莫制。皆腎精肝血不主內(nèi)守。陽翔為血溢。陽墜為陰遺。腰痛足脛畏冷。何一非精奪下?lián)p現(xiàn)癥。經(jīng)言精不足者補之以味。藥味宜取質(zhì)靜填補。重者歸下。

莫見血以投涼。勿因嗽以理肺。若此治法。元海得以立基。沖陽不來犯上。然損非旬日可復(fù)。

須寒暑更遷。凝然不動。自日逐安適。調(diào)攝未暇縷悉也。

人參(三錢)熟地(炒松成炭四錢冷水洗一次)鮮河車膏(一錢和服)茯苓(一錢半)炒黑枸杞子(一錢半)北五味(一錢研)沙苑(一錢半)紫石英(五錢生研)血脫益氣。用人參熟地兩儀煎方。謂人參同陰藥則補陰。茯苓入陽明。能引陰藥入于至陰之鄉(xiāng)。河車血肉溫養(yǎng)。同石英收鎮(zhèn)沖脈。兼以包固大氣之散越。五味酸收。領(lǐng)其氣液。

枸杞溫潤。同沙苑之松靈入肝絡(luò)。參方中之藥。應(yīng)乎取味。況肝腎之病。同一治也。

劉(二十)脈左數(shù)入尺。是真陰下虧。先有血癥。畢姻后。血復(fù)來下午火升嗆咳。陰中陽浮保扶胃口以填陰。

阿膠淡菜生扁豆麥冬炙草茯神婁(二八)思慮太過。心陽擾動。吸傷腎陰。時時莖舉。此失血皆矯陽獨升。夜不得寐。歸家談笑怡情可安。

人中白龜腹甲知母黃柏錢交夏陽氣大升。陰根失涵?;鹕?。必在晡刻。沖年大忌。身心少持。必使陽和陰守為要。

生地阿膠淡菜牛膝炭茯神川斛某口氣腥臊。血色混濁。下元無根。恐難接續(xù)還元。事已至急。與王先生同議攝陰陽法。

人參川熟附熟地五味炙草青鉛某脈動極無序。血涌如泉。汗出畏冷。少焉熱躁。此無根之陽上冒。血凝成塊。非涼藥可止。

熟地炭生龍骨茯神五味潯桂生白芍鹽水炒牛膝又人參生龍骨熟地炭茯神炒杞子五味華(二五)陽動失血。皆系陰虧。如心悸咽干咳嗽。都是陽浮上亢。必久進填實臟陰。斯浮越自和。面亮油光。皆下虛少納。都氣加龜版人乳粉。蜜丸。

徐陰根愈薄。陽越失交。初夏發(fā)泄。血涌吸短。心腹皆熱。豈止?jié)幙莎煛R鏆鈹z陰。乃據(jù)理治法。

人參熟地五味子羅上年脅痹。已屬絡(luò)傷。今夏四月。陽氣升發(fā)。絡(luò)中血沸上溢。陰分熱蒸。下午乃甚。喉癢而嗆。

心中嘈雜。肝風內(nèi)震顯然。(陰虛肝風動)鮮生地阿膠丹參鹽水炒牛膝女貞子川斛童便龔咳嗽繼以失血。經(jīng)言三焦皆傷。喉痛失音。乃陰液無以上承。厥陽燔燎不已。病深難于奏功。憑理而論。鎮(zhèn)胃制肝。乃和陽熄風之義。

淮小麥南棗阿膠茯苓北沙參天冬陸脈數(shù)。血后咳甚。痰腥。肢腫。陽升內(nèi)風鼓動。最屬難治。

生地阿膠天冬麥冬生白芍茯神沈味進辛辣。助熱之用。致肺傷嗽甚。其血震動不息。陽少潛伏。而夜分為甚。清氣熱而不妨胃口。甘寒是投。與內(nèi)經(jīng)辛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恰符。

生甘草玉竹麥冬川貝沙參桑葉又肝陽易逆。內(nèi)風欲沸。不得著左臥。惡辛氣。喜甘潤。治肝體用。潤劑和陽。

生地阿膠天冬茯神牡蠣小麥羅(十九)血去絡(luò)傷。陽氣上蒸。胸脅微痛。非有形滯濁。脈得左關(guān)前動躍如浮。頭中微暈。陽氣化風何疑。

鮮生地玄參心麥冬地骨皮知母川斛又左脈形略斂仍堅。微暈。喉燥脘痛。熱蒸。陽明津衰。厥陰陽風自動。而胃氣欲逆。大便不爽。

是其明征。熄風和陽。必用柔緩。少佐宣暢脘氣。亦暫進之法。

鮮生地麥冬火麻仁桑葉郁金生香附汁又復(fù)脈去參姜桂加白芍。

某血后氣沖。形寒。法當溫納。(血后沖氣上逆)茯苓(三錢)粗桂枝(八分)炙草(五分)五味(七分)何早晨未進飲食??饶孀韵陆股蠜_。有欲嘔之象。虛里左脅。呼吸牽引震動。背部四肢寒冷。

入暮心腹熱灼。而舌上干辣。夫陽虛生外寒。陰虛生內(nèi)熱。陽屬腑氣。主乎外衛(wèi)。陰屬臟真。主乎內(nèi)營。由絡(luò)血大去。新血未充。谷味精華。不得四布。知味容納。而健運未能自然。脅右少舒。

全系胃絡(luò)。下焦陰精損傷。中焦胃陽不振。夏至初。陰不主來復(fù)。交節(jié)絡(luò)血再動??偸羌葥p難以驟復(fù)之征。大意下焦陰陽。宜潛宜固。中焦營衛(wèi)。宜守宜行。用藥大旨如此。至于潛心滌慮。

勿擾情志。再于子午參以靜功。俾水火交。陰陽偶。是藥餌已外工夫。皆培植生氣之助。(陰陽血虛)養(yǎng)營湯去黃遠志。

又自服養(yǎng)營湯。溫補足三陰臟法。半月來諸癥皆減。惟午余心腹中熱未罷。凡精血久損。

理必質(zhì)重味濃填納空隙。只因中焦運納不旺。況長夏時令。熱最耗氣。議早進通陽守陰。晚用益中消暑。冀其生旺。非攻病也。

午服生脈散。

(早服)人參熟地杞子當歸蓯蓉肉桂茯神五味某(嫗)操持怫郁。五志中陽動極。失血嗆咳有年。皆緣性情內(nèi)起之病。草木難以奏安。今形色與脈。日現(xiàn)衰憊。系乎生氣克削。慮春半以后。地氣升。陽氣泄。久病傷損。里真少聚。冬春天冷主藏。總以攝補足三陰臟。扶持帶病延年。就是人工克盡矣。

人參炒白芍熟地炭五味炙草建蓮馬(四五)閱病原是腎虛嗽血。年分已久。腎病延傳脾胃。遂食減腹膨。病是老勞。難以速功。行走喘促。元海無納氣之權(quán)。莫以清寒理嗽。急急收納根蒂。久進可得其益。(陰陽并虛腎氣上逆)人參人乳粉坎枸杞沙苑五味茯苓胡桃宋臟脈附背。督脈行身之背。足少陰真氣不攝。唾中有血。吸氣少入。而腰脊酸楚。寐泄魄汗。

皆真氣內(nèi)損。若加嗔怒。再動肝陽。木火劫爍脂液。春木日旺。調(diào)之非易。

水制熟地蜜炙五味女貞茯神川斛炒山藥芡實湖蓮袁(三六)下虛。當春升之令。形無力。嗽血復(fù)來。以甘溫濃味。養(yǎng)其陰中之陽。(陰中陽虛)枸杞沙苑歸身炭牛膝巴戟精羊肉錢一陽初萌。血癥即發(fā)。下焦真氣久已失固。亡血后。飲食漸減??人詣t脘中引痛。沖氣上逆。乃下?lián)p及中。最難痊愈。擬進攝納方法。(下?lián)p及中)人參熟地五味茯神川斛紫衣胡桃調(diào)入鮮河車膠。

王(十七)少年陰火直升直降。上則失血咳逆。下墜肛瘍延漏。皆虛勞見端。食減至半。胃關(guān)最要。非可見熱投涼。以血嗽泥治。

熟地炭建蓮霍石斛茯神炒山藥芡實某(三二)診脈數(shù)澀。咳血氣逆。晨起必嗽。得食漸緩。的是陰損及陽。而非六氣客邪。可通可泄。法當養(yǎng)胃之陰。必得多納谷食。乃治此損之要著。

生扁豆(五錢)北沙參(一錢半)麥冬(一錢半)川斛(三錢)生甘草(三分)茯神(三錢)南棗肉(一錢半)糯稻根須(五錢)鄭(二八)虛損四五年。肛漏未愈。其咳嗽失血。正如經(jīng)旨陰精不主上奉。陽氣獨自升降。奈何見血投涼。治嗽理肺。病加反復(fù)。胃困減食。夫精生于谷。中土運納。則二氣常存。久病以寢食為要。不必汲汲論病。

生黃黃精訶子肉白芨苡仁南棗淡水熬膏。不用蜜收。略饑用五錢參湯送。

某(五五)向衰之年。夏四月時令。陽氣發(fā)泄。遇煩勞身中氣泄。絡(luò)血外溢。臟液少涵。遂痰嗽不已。俗醫(yī)見嗽。愈投清肺滋陰。必不效驗。此非少年情欲陰火之比。必當屏煩戒勞。早進都氣。晚進歸脾。平補臟真。再用嗽藥。必然胃減。(脾腎兼虛)姜(十九)自上年冬失血。漸形減氣弱。精血內(nèi)損。不肯再復(fù)。延成勞怯。填養(yǎng)精血。務(wù)在有情。庶幾不奪胃氣。(腎胃兼虛)人參鮮河車膠水制熟地五味茯神山藥芡實黑殼建蓮顧(二六)失血。血形濃濃。必自下先傷。胃減無力。氣分亦損。此陰藥中。必兼扶胃。非沉滯清寒所宜。

人參熟地建蓮芡實山藥茯苓邵(六八)脈堅。形瘦久咳。失血有年。食物厭惡。夜寢不適。固以培本為要。所服七味八味湯丸。乃肝腎從陰引陽法。服之不效。此液虧不受桂附之剛。當溫養(yǎng)攝納其下。兼與益胃津以供肺。

(晨服)熟地蓯蓉杞子五味胡桃肉牛膝柏子仁茯苓蜜丸。

(晚服)人參麥冬五味炙草茯苓鮮蓮子山藥胡(四三)冬季失藏。吐血。四月純陽升泄。病不致發(fā)。已屬萬幸。其痰嗽未宜窮治。用藥大旨。迎夏至一陰來復(fù)。兼以扶培胃氣為要。

人參熟地麥冬五味茯苓山藥王(十八)沖年形瘦。腹脹食減便溏。自上秋失血以來。日加孱弱。脈左堅右澀。雖陰虛起見。而中焦為急。此非小恙。(勞傷中氣虛)人參茯苓炙草白芍廣皮濃樸席半月前恰春分。陽氣正升。因情志之動。厥陽上燔致咳。震動絡(luò)中。遂令失血。雖得血止。診右脈長大透寸部。食物不欲納。寐中呻吟囈語。由至陰損及陽明。精氣神不相交合矣。議斂攝神氣法。

人參茯神五味棗仁炙草龍骨金箔又服一劑。自覺直入少腹。腹中微痛。超時自安。此方斂手少陰之散失。以和四臟。不為重墜。至于直下者。陽明胃虛也。脈緩大長。肌膚甲錯。氣衰血虧如繪。姑建其中。參建中湯去姜。

又照前方去糖加茯神。

又診脾胃脈。獨大為病。飲食少進。不喜飲水。痰多嗽頻。皆土衰不生金氣。金匱謂男子脈大為勞。極虛者亦為勞。夫脈大為氣分泄越。思慮郁結(jié)。心脾營損于上中。而陽分萎頓。極虛亦為勞。為精血下奪。肝腎陰不自立。若脈細欲寐。皆少陰見癥。今寢食不安。上中為急。況厥陰風木主令。春三月。木火司權(quán)。脾胃受戕。一定至理。建中理陽之余。繼進四君子湯。大固氣分。多多益善。

徐(四八)因積勞。久嗽見血。是在內(nèi)損傷。先圣曰勞者溫之。損者益之。溫非熱藥。乃溫養(yǎng)之稱。甘補藥者。氣溫煦。味甘甜也。今醫(yī)見血投涼。見嗽治肺最多。予見此治法。胃口立即敗壞者不少。

歸脾去木香黃加杞子。

杜(二八)積勞思慮。內(nèi)損失血。久病秋季再發(fā)。乃夏暑氣泄。勞則氣愈泄不收。絡(luò)空動沸。此與陰虛有別。色脈胃減。涼降非法。人參建中湯。

龐血大去。則絡(luò)脈皆空。其傷損已非一腑一臟之間矣。秋分寒露。天氣令降。身中氣反升越。

明明里不肯收攝。虛象何疑。今診脈弱濡澀。肢節(jié)微冷。氣傷上逆。若煙霧迷離。熏灼喉底。故作嗆逆。大旨以上焦宜降宜通。下焦宜封宜固。得安谷崇土。再商后法。

人參炒黑杞子炒黑牛膝茯神生苡仁炒山藥又血止。納谷甚少。不饑泄瀉。此脾胃大困。陰火上觸。面赤忽嘈。先理中宮。必得加餐為主。大忌寒涼治嗽。再伐脾胃生氣。

人參茯神新會皮山藥炙草炒白芍又脈右濡。左未斂。

人參茯神熟術(shù)廣皮南棗又左脈靜而虛。右如數(shù)。初進谷食。宜培中宮。霜降后五日。以丸劑攝下。

人參茯神熟術(shù)廣皮南棗炒白芍炙草陳脈如數(shù)。痰嗽失血。百日來反復(fù)不已。每咳嘔而汗出。此屬氣傷失統(tǒng)。絡(luò)血上泛。凡寒涼止血理嗽。不但敗胃妨食。決無一效。從仲景元氣受損。當進甘藥。冀胃土日旺。柔金自寧。

黃生白芍五味炙草南棗飴糖某勞傷嗽血。

生黃皮(三錢)茯苓(三錢)炙黑甘草(五分)黃精(三錢)南棗(三錢)錢(四一)形神積勞。氣泄失血。食減喘促。由氣分陽分之傷。非酒色成勞之比。黃建中湯去姜桂。

陸脈細形瘦。血后久咳不已。復(fù)加喘促。緣內(nèi)損不肯充復(fù)。所投藥餌。肺藥理嗽居多。當此天令收肅。根蒂力怯。無以攝納。陰乏戀陽。多升少降。靜坐勉可支撐。身動勃勃氣泛。所納食物。

僅得其悍氣。未能充養(yǎng)精神矣。是本身精氣暗損為病。非草木攻滌可卻。山林寂靜。兼用元功。經(jīng)年按法。使陰陽漸交。而生生自振。徒求諸醫(yī)藥??治幢赜挟敗=ㄖ袦ソ榆蜍?。

董(三六)此內(nèi)損癥。久嗽不已。大便不實。夏三月。大氣主泄。血吐后。肌肉麻木。骨痿酸疼。陽明脈絡(luò)不用。治當益氣。大忌肺藥清潤寒涼。

黃炙草苡仁白芨南棗米糖李(三一)飲酒少谷。中氣先虛。酒力溫散助熱。絡(luò)血隨熱氣以上沸。血止之后。頓然食減脘痞。顯是中氣已困敗。靜坐稍舒。煩言咳急。當以調(diào)中為急。若見血見咳。即投寒涼。清陽愈傷。日就敗壞矣。雖酒客忌甘。然救其苦寒藥傷。勿拘此例。戊己去術(shù)加南棗。

王(二八)脈。形勞失血。小建中加玉竹。

顧(二八)勞心。神耗營損。上下見血。經(jīng)年日衰。今勉納谷不饑。中焦因不至運。滋陰清肺。更令傷中。

無卻病好藥。欲冀其安。須山居靜養(yǎng)。寒暑無害。方得堅固。異功散。

錢(二七)形瘦脈左數(shù)。是陰分精奪。自述談笑或多?;蛭钢叙囂?。必沖氣咳逆。前年已失血盈碗。此下?lián)p精血。有形難復(fù)。以略精飲食。氣返不趨。急以甘藥益胃。中流砥柱。病至中不可緩矣。

人參茯神炙草山藥許(四八)勞倦傷陽。形寒。失血咳逆。中年不比少壯火亢之嗽血。黃建中湯。

徐(二九)奔走五日。即是勞力動傷陽氣。血從右起。夜有冷汗。乃陽絡(luò)空隙而泄越矣。凡治吐血之初。多投涼血降氣。以冀其止。孰知陽愈滲泄。益增病劇屢矣。

黃精黃炙草苡仁茯神汪肝風鴟張。胃氣必虛。酒客不喜柔膩。肌柔色嫩。質(zhì)體氣弱。清明春木大旺。理必犯土。急宜培養(yǎng)中宮。中有砥柱。風陽不得上越。而血可止矣。

人參炒黃炒山藥茯苓炒白芍炙草朱(二二)秋暑失血。初春再發(fā)。診脈右大。頗能納食。金匱云。男子脈大為勞。極虛者亦為勞。要之大者之勞。是煩勞傷氣。脈虛之勞。為情欲致?lián)p。大旨要病根驅(qū)盡。安靜一年可愈。

生黃北沙參苡仁炙草白芨南棗某勞力煩心失血。早食則運。暮食飽脹。疏補調(diào)中方。

人參茯苓炙草生谷芽廣皮白芍馮(四五)脈弦勁。按之空豁。久嗽先有瀉血。大便不實。近又嗽血。是積勞久損。陰陽兩虧。今食不欲餐。先宜甘溫益氣。但貧窘患此。參苓未能常繼。斯為難調(diào)。

人參黃茯苓炙草苡仁白芨許(四四)頻頻傷風。衛(wèi)陽已疏。而勞怒亦令陽傷。此失血癥。當獨理陽明。胃壯則肝犯自少。脈右空大可證。若三陰之熱蒸。脈必參于左部。(胃陽虛衛(wèi)疏)人參(一錢)黃(三錢)炙草(五分)煨姜(一錢)南棗(二錢)又甘溫益胃。血止五日。食腥嗔怒。血咳復(fù)來。不獨衛(wèi)陽疏豁。絡(luò)脈空動若谷。豈沉寒堵塞。冀獲片時之效。倘胃口拒納。無法可投。按脈微澀。議治心營肺衛(wèi)。

人參黃炙草南棗白芨茯神棗仁湯(二三)脈細促。右空大。爪甲灰枯。久嗽入春夏見紅。食減身痛。形容日瘁。是內(nèi)損難復(fù)。與養(yǎng)營法。(營虛)人參炒白芍歸身炙草桂枝木廣皮煨姜南棗?。ǘ撸┫募咎邓?。入冬失血。自述晝臥安逸。微寒熱不來。則知二氣已損傷。身動操持。皆與病相背。脈大無神。面無膏澤。勞怯不復(fù)元大著。溫養(yǎng)甘補。使寢食兩安。若以痰嗽為熱。日餌滋陰潤肺。胃傷變癥。調(diào)之無益。歸異功散。

陳(二八)失血。前后心痛。歸建中去姜。

某形瘦色枯。脈濡寒熱。失血心悸。是營傷。歸建中去姜。

某脈芤。汗出。失血背痛。此為絡(luò)虛。

人參炒歸身炒白芍炙草棗仁茯神某(氏)失血半年。心悸忡脅下動。絡(luò)脈空隙。營液損傷。議甘緩辛補。

枸杞柏子仁棗仁茯神炙草桂圓又生地阿膠小麥廣三七烏賊骨菟絲子茯神扁豆夜服三錢。

徐(四九)館課之勞。心脾營傷。食酸助木。中土更虧。春陽主升。血乃大吐。況茹素既久。當培土。營陰損極。熱自內(nèi)熾。非實火也。歸脾湯去參。

陳(二三)先患失血。復(fù)遭驚駭。平素有遺泄。獨處囈語。是有形精血。無形神氣交傷。漫言治痰治血。

真粗工卑陋矣。補精宜填。安神宜靜。然無形真氣為要。與心脾二經(jīng)主治。

人參(一錢半)當歸(一錢半)茯神(三錢)棗仁(三錢)遠志(七分)炙草(三分)桂圓(二錢)龍齒(二錢)金箔(五張沖入)宓遇節(jié)血癥反復(fù)。脈弱廢食。脅痛胃。無治咳止血之理。扶得胃口受納??缮陶{(diào)理。

人參炙黃當歸炭棗仁茯神炙草桂圓肉又歸脾去木香遠志加枸杞子。

關(guān)(三二)思郁傷于心脾。二臟主乎營血。營出中焦。臟陰受損。陰虛生熱。熏蒸絡(luò)脈。致血不寧靜。食少痰多。色澤少華。皆虛象也。不宜久進涼潤嗽藥。當以錢氏異功散。間進歸脾湯減木香。

馬(六七)上秋下血。今年涌血。飲橘餅湯甘辛。心中如針刺。營枯液耗。不受辛藥。但以甘藥柔劑。與心脾有益。

人參黃精茯神柏子仁炙草南棗某老弱虛咳。失血。

生黃皮歸身煨姜大棗馮診脈左手平和。尺中微動。右手三部。關(guān)前動數(shù)。尺脈帶數(shù)。夜臥不寐??葐苡醒?。晝?nèi)湛葐軣o血。但行走微微喘促。夫陰陽互為樞紐。隆冬天氣藏納。緣煩心勞神。五志皆動。陽不潛伏。

當欲寐之時。氣機下潛。觸其陽氣之升。沖脈升動。絡(luò)中之血。未得寧靜。隨咳嗆溢于上竅。至于步趨言談。亦助其動搏氣火。此咳嗆喘息失血。同是一原之恙。當靜以制動。投藥益水生金。以制君相之火。然食味宜遠辛辣熱燥。凡上實者必下虛。薄味清肅上焦。正謂安下。令其藏納也。愚見約方。參末俟裁(勞心過度陽升)生扁豆(一兩勿碎)麥冬(二錢)川斛(一錢半)上阿膠(二錢)小根生地(二錢)真北沙參(一錢半)又診脈同前述。心中怯冷。交四更咽中干。咳嗆連聲。必血已盈口。論心營肺衛(wèi)。皆在上焦。更擬斂心液滋肺津一法。

炒棗仁(五錢勿研)鮮生地(三錢)天冬(一錢)炒麥冬(一錢)茯神(一錢半)黑牛膝(一錢半)茜草(一錢)參三七(一錢磨沖)又熟地(四錢)生地(二錢)天冬(一錢)麥冬(一錢)北沙參(三錢)茯神(一錢)臥時服天王補心丹。

查(二十)舌辣。失血易饑。(心營熱)生地玄參連翹心竹葉心丹參郁金汁陳血止。脈兩寸未和。仍議心營肺衛(wèi)方。

生地生扁豆麥冬北沙參丹參茯苓陳夜熱。邪迫血妄行。議清營熱。

犀角鮮生地丹皮白芍邵營熱失血。

生地竹葉心玄參丹參川斛茯神王(二十)脈右大。失血知饑。胃陽上逆。咽干喉癢。(胃陰虛)生地扁豆玄參麥冬川斛新荷葉汁某(四九)脈右澀。初氣沖失血??饶?。能食。無味。血來潮涌。乃陽明胃絡(luò)空虛。血隨陽升而然。法當填中為要著。莫見血治咳。而用肺藥。斯癥可圖。正在此歟。

大淡菜(一兩)生扁豆(五錢)麥冬(三錢)川斛(三錢)茯神(三錢)牛膝炭(一錢半)陶(十六)色黃。脈小數(shù)。右空大??葒I血溢。飲食漸減。用建中旬日頗安。沐浴氣動。血咳復(fù)至。當以靜藥養(yǎng)胃陰方。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郭脈右部不鼓擊應(yīng)指。惟左寸數(shù)疾。昨晚失血之因。因于傴僂拾物。致陽明脈絡(luò)血升。今視面色微黃。為血去之象。不宜涼解妨胃。仿古血脫必先益氣。理胃又宜遠肝。

人參(秋石水拌烘)黃阿膠茯神炙草生白芍王(三六)腸紅愈后。吐血一兩月必發(fā)。此陽明胃絡(luò)氣血皆多。故吐后寢食如昔。久發(fā)陰虧。仍有內(nèi)損之憂。宜養(yǎng)肺胃之陰以和陽。

生黃北沙參麥冬生甘草茯神元米湯煎程(二七)吐血數(shù)發(fā)。肢震。面熱汗出。寐中驚惕。蓋陽明脈絡(luò)已虛。厥陰風陽上熾。飲食不為肌膚。皆消爍之征也。

生黃北沙參生牡蠣麥冬小麥南棗程(二一)脈左小數(shù)。右弦。食減不肌。易于傷風。大便結(jié)燥。冬春已見血癥。夫胃陽外應(yīng)衛(wèi)氣。九竅不和。都屬胃病。由冬失藏聚。發(fā)生氣少。遇長夏熱蒸。真氣漸困故也。急宜絕欲靜養(yǎng)。至秋分再議。

參須黃皮鮮蓮子茯神炒麥冬生甘草某著右臥眠。喘咳更甚。遇勞動陽。痰必帶血。經(jīng)年久嗽。三焦皆病。麥門冬湯。

華(三八)勞怒用力。傷氣動肝。當春夏天地氣機皆動。病最易發(fā)。食減過半。熱升沖咽。血去后。風陽皆熾。鎮(zhèn)養(yǎng)胃陰。勿用清寒理嗽。

生扁豆沙參天冬麥冬川斛茯神又沖氣攻腹繞喉。乃肝膽厥陽肆橫。久久虛損。而嘔痰減食。皆犯胃之象。若不靜養(yǎng)。經(jīng)年必甚。

甜北沙參生白扁豆生黃皮茯神炙草白糯米半升。泡清湯煎藥。

徐陰臟失守。陽乃騰越??壬跹獊?。皆屬動象。靜藥頗合。屢施不應(yīng)。乃上下交征。陽明絡(luò)空。隨陽氣升降自由。先以柔劑填其胃陰。所謂執(zhí)中近之。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加黃。

某(五九)失血后??人圆火?。此屬胃虛。宜治陽明。

甜北參生扁豆麥冬茯神川斛陸食酸助木。胃土受侮。脘中陽逆。絡(luò)血上溢。內(nèi)經(jīng)辛酸太過。都從甘緩立法。谷少氣衰。沉苦勿進。

生扁豆北沙參炒麥冬茯苓川斛甘蔗漿又甘涼養(yǎng)胃中之陰。痰少血止。兩寸脈大。心煩脊熱。汗出。營熱氣泄之征。議用竹葉地黃湯。

鮮生地竹葉心炒麥冬建蓮肉川斛茯神陶(四一)兩年前吐血咳嗽。夏四月起。大凡春盡入夏。氣機升泄。而陽氣弛張極矣。陽既多動。陰乏內(nèi)守之職司。絡(luò)血由是外溢。今正交土旺發(fā)泄。欲病氣候。急養(yǎng)陽明胃陰。夏至后。兼進生脈之屬。勿步趨于炎烈日之中??赏錆u次日安。金匱麥門冬湯去半夏。

王(二八)見紅兩年。冬月加嗽。入春聲音漸嘶。喉舌干燥。診脈小堅。濃味不納。胃口有日減之虞。此甘緩益胃陰主治。

麥冬雞子黃生扁豆北沙參地骨皮生甘草盧(四四)脈大色蒼。冬月嗽血。納谷減半。迄今干咳無痰。春夏間有吐血。夫冬少藏聚。陽升少制。安閑靜養(yǎng)。五志氣火自平??赏∮?。形瘦谷減。當養(yǎng)胃土之津以生金。

甜北參麥冬玉竹木瓜生扁豆生甘草某(二二)脈右大左虛。夏四月。陽氣正升。煩勞過動其陽。絡(luò)中血溢上竅。血去必陰傷生熱。宜養(yǎng)胃陰。大忌苦寒清火。

北沙參生扁豆麥冬生甘草茯神川斛某(二九)脈搏。血涌。饑易納食。風陽過動而為消爍。若不自保攝。餌藥無益。

生地天冬丹參茯苓生扁豆川斛倪(三一)陽明脈弦空。失血后。咽痹即嗆。是納食雖強。未得水谷精華之游溢。當益胃陰。

北沙參生扁豆麥冬杏仁生甘草糯米湯煎。

徐(三一)失血能食。痰嗽。色蒼脈數(shù)??膳c甘涼養(yǎng)胃中之陰。胃和金生。痔血便躁。柔藥最宜。

生扁豆生地天冬麥冬銀花柿餅灰側(cè)柏葉某失血咽干。

豆皮(三錢)丹參(一錢)麥冬(一錢半)川斛(一錢半)藕汁(一小杯)陳胃虛??蜌馍夏鏋檫类妗L祹а?。咽中微痛。姑擬鎮(zhèn)攝法。(胃虛氣逆)人參熟地炭五味茯神青鉛又照前方去青鉛加麥冬川斛遠志炭。

孫(三五)脈小弦。血去食減。服地黃柔膩。反覺呆滯。且不喜肥甘。議兩和肝胃。(肝胃不和)蘇子茯苓金石斛降香鉤藤黑山梔蔡(三九)新沐熱蒸氣泄。絡(luò)血上溢退場門。平昔痰多。又不渴飲。而大便頗艱。此胃氣不得下行為順之旨。兼以勞煩嗔怒。治在肝胃。

金石斛紫降香炒桃仁橘紅苡仁茯苓萬脈數(shù)左堅。當夏四月。陽氣方張。陡然嗔怒。肝陽勃升。絡(luò)血上涌。雖得血止。而咳逆欲嘔。眠臥不得欹左。此肝陽左升太過。木失水涵。陰虧則生熱。是皆本體陰陽迭偏。非客邪實火可清可降之比。最宜恬澹無為。安靜幽閑。經(jīng)年不反。可望轉(zhuǎn)偏就和。但圖藥治。胃減損怯矣。經(jīng)云胃咳之狀??饶娑鴩I。木犯胃土貫膈。即至沖咽入肺。肺衰木反刑金。從內(nèi)經(jīng)甘緩以制其急。

米炒麥冬糯稻根須女貞子茯神生甘草南棗肉又乙癸同治。益胃養(yǎng)陰。

人參(秋石湯洗烘干為末)生地熟地天冬麥冬以人參末收實。

某血去胃傷。當從中治。況五年前勞怒而得病。肝木無不克土。醫(yī)者溫補競進。氣壅為脹。至夜咽干無寐。食物不思。杳不知味。為嘔為咳。全是胃陽升逆。經(jīng)云。胃不和。則臥不安。而陽不潛降。似屬濁氣膠痰有形之物。阻撓升降而然。古人有二虛一實。當先治實。以開一面之文。

余從胃病為主。制肝救中。理氣清膈。乃不足中有余圓通之治。此機勿得亂治。

人參枳實半夏杏仁甘草竹茹生姜大棗李暴怒。肝陽大升。胃絡(luò)血涌甚多。已失氣下行為順之旨。仲淳吐血三要云。降氣不必降火。

目今不饑不納。寒膩之藥所致。

炒蘇子降香汁山梔炒山楂郁金茯苓川斛丹參某左脈細堅搏指。肝陽逆。失血。汗。

熟地五味炙草牛膝白芍桂心童便(沖)李(氏)脈細小如無。素多郁怒。經(jīng)來即病。冬月胃痛。隨有咯血不止。寒戰(zhàn)面赤。驚惕頭搖。顯是肝陽變風。絡(luò)血沸起。四肢逆冷。真衰微。內(nèi)經(jīng)有肝病暴變之文。勢豈輕渺。議用景岳鎮(zhèn)陰煎法。制其陽逆。仍是就下之義。

熟地炭牛膝炭肉桂茯神生白芍童便又經(jīng)來血止。肝病何疑。

炒楂肉當歸炒延胡澤蘭桃仁茯苓沈(氏)血后久咳。脘痛食減。經(jīng)閉便溏。擬進疏泄肝氣。(肝氣)蘇子炒丹皮桃仁郁金鉤藤白芍蔡(三七)水寒外加。驚恐內(nèi)迫。陰瘧三年。繼患嗽血。迄今七年。未有愈期。詢及血來紫塊。仍能知味安谷。參其瘧傷驚傷。必是肝絡(luò)凝瘀。得怒勞必發(fā)。勿與酒色傷損。亂投滋陰膩濁之藥??治笟馊諟p。致病漸劇。(血絡(luò)痹阻)桃仁(三錢)鱉甲(三錢)川桂枝(七分)歸須(一錢)大黃(五分)茺蔚子(二錢)柴(二五)勞傷。寒暖不勻。脅痛嗽血。食物不減。宜降氣和絡(luò)。

蘇子茯苓降香橘紅桔梗苡仁韭白汁陸交春分前五日。肝木升旺之候。涎血大吐。胸脘不爽。此久郁氣火灼熱。神志失守。遂多驚恐。絡(luò)中之血。隨火升氣逆而上。當先降其氣。不宜寒苦礙阻。

蘇子降香丹參楂肉桃仁郁金茯苓黑梔皮吳脈澀。能食咳血。

降香桃仁郁金蘇子炒山楂苡仁韭白汁(沖入)姚(四五)此勞傷身動失血。脅有瘕聚。因咳甚而血來。先宜降氣。

蘇子苡仁茯苓黑山梔丹皮降香荊芥炭牛膝炭藕汁吳(三四)形畏冷。寒熱。左脅有宿痞。失血咳嗽。曾驟勞力。經(jīng)年羸。藥不易效。

旋復(fù)花新絳歸須炒桃仁柏子仁茯神何(三七)左乳傍脅中。常似針刺。汗出。心嘈能食。此少陽絡(luò)脈。陽氣燔灼。都因謀慮致傷。將有絡(luò)血上涌之事。議清絡(luò)宣通。勿令瘀著。

生地丹皮澤蘭葉桃仁郁金琥珀末又服通絡(luò)方。瘀血得下。新血亦傷。嘈雜善饑。陽亢燔灼。營陰不得涵護也。仍以和陽熄風方法。

阿膠雞子黃生地麥冬生甘草生白芍王(二十)吐血后。不饑。胸背痛。

蘇子桔梗郁金蔞皮山梔皮降香羅(十八)因左脈堅搏。兩投柔劑和陽益陰。血未得止。而右胸似痞。左脅中刺痛。此少陽絡(luò)脈經(jīng)由之所。夫膽為清凈之腑。陰柔滋養(yǎng)。未能宣通絡(luò)中。是痛咳未罷。議以辛潤宣暢通劑。

桃仁丹皮歸須柏子仁澤蘭降香末又照前方去降香末澤蘭加黑山梔皮。

又辛潤。痛嗽皆減。略進苦降。脅右皆痛。不但絡(luò)空。氣分亦餒。古人以身半以上為陽。原無取乎沉苦。

桃仁柏子仁鮮生地玄參鮮銀花程(四一)脈左弦。右小濡。據(jù)病原起于憂郁。郁勃久而化熱。蒸迫絡(luò)脈。血為上溢。凝結(jié)成塊者。離絡(luò)留而為瘀也。血后納食如昔。是腑絡(luò)所貯頗富。況腑以通為用。血逆氣亦上并。漉漉有聲。皆氣火旋動。非有形質(zhì)之物。凡血病五臟六腑皆有。是癥當清陽明之絡(luò)為要。至于病發(fā)。當治其因。又不必拘執(zhí)其常也。

枇杷葉苡仁茯苓蘇子桑葉丹皮炒桃仁降香末某(二八)努力咳血。胸背悉痛。當用仲淳法。

蘇子降香汁炒丹皮苡仁冬瓜仁炒桃仁牛膝川貝母某冬令過溫。人身之氣不得潛藏。陰弱之質(zhì)。血隨氣逆。診得陽明脈動。吐出瘀黑。絡(luò)中離位之血尚有。未可以止?jié)瓰槭隆?/span>

生地丹參丹皮降香桃仁牛膝韭汁童便(沖)某肝逆失血。

蘇子郁金降香汁炒丹皮鉤藤赤芍丹參茯苓白糯米湯煎。

侯(十九)胃脘當心。肝經(jīng)交絡(luò)所過。上布于肺??人晕概宰魉?。腹脹。絡(luò)氣逆也。當慮失血。脈數(shù)能食。宜和絡(luò)氣。

生地桃仁桑葉丹皮麥冬茯神陳(二七)吐血八日。脘悶脅痛。肢冷。絡(luò)傷氣窒。先與降氣和血。(血絡(luò)痹胸脅痛)蘇子郁金杏仁茯苓桃仁降香翁(二二)問誦讀靜坐。痰血夏發(fā)。入冬不已。胸脅痛引背部。脈小微澀。非欲傷陰火。夫痛為絡(luò)脈失和。絡(luò)中氣逆血上。宗仲淳氣為血帥。

蘇子苡仁茯苓山楂桑葉丹皮降香末老韭白江診脈數(shù)。涕有血。嗽痰。冷熱外因動肺。緣素患肝痹。左脅不耐臥著。恐陽升血溢。微用苦辛泄降。不宜通劑。

黑山梔桑葉花粉知母栝蔞皮降香沈左脅岑脹。攻觸作楚??忍祹а?。無非絡(luò)中不得寧靜。姑進降氣通絡(luò)方。

降香汁蘇子苡仁茯苓橘紅鉤藤白蒺韭白汁又脈右長。嗆血。仍宜降氣。

蘇子苡仁茯苓山梔丹皮鉤藤郁金金(二九)饑飽勞力。氣逆血瘀。胸痛頻吐。此液耗陽升。上逆不已。血無止期。先宜降氣通調(diào)。莫與膩塞。

蘇子降香桃仁丹參韭白汁山梔茯苓某(四一)脈弦。失血。脅痛氣逆。

枇杷葉(三錢)冬瓜子(三錢)蘇子(一錢)苡仁(三錢)炒丹皮(一錢)桃仁(三錢)降香汁(八分)牛膝炭(一錢半)方(四二)憂思怫郁。五志氣火內(nèi)燔。加以煙辛泄肺。酒熱戕胃。精華營液。為熱蒸化敗濁。經(jīng)云。陽絡(luò)傷則血外溢。蓋胃絡(luò)受傷。陽明氣血頗富。猶勉強延磨歲月。至于陽明脈絡(luò)日衰。斯背先發(fā)冷。右脅酸疼。而咳吐不已。胃土愈憊。肝木益橫。厥陽愈逆。穢濁氣味。無有非自下泛上。大凡左升屬肝。右降屬肺。由中焦胃土既困。致有升無降。壅阻交迫。何以著左臥眠。遏其升逆之威。且煩蒸熱灼。并無口渴飲水之狀。病情全在血絡(luò)。清熱滋陰之治。力量不能入絡(luò)。茲定清養(yǎng)胃陰為主。另進通絡(luò)之義。肝膽厥陽少和。冀其涎少脅通。積久沉。調(diào)之非易。

桑葉丹皮苡仁蘇子鉤藤郁金降香桃仁又桑葉枇杷葉苡仁大沙參蘇子茯苓郁金降香又早服瓊玉膏。

胡(六七)有年冬藏失司。似乎外感熱熾。辛散苦寒。是有余實癥治法。自春入夏。大氣開泄。日見懨懨衰倦。呼吸喉息有聲。脅肋窒板欲痛??﹩茏涎?。絡(luò)脈不和。議以辛補通調(diào)。不致寒凝燥結(jié)。

冀免關(guān)格上下交阻之累。

柏子仁細生地當歸須桃仁降香茯神石(三四)先有骨痛鼓栗。每至旬日。必吐血碗許。自冬入夏皆然。近僅可仰臥。著右則咳逆不已。據(jù)說因怒勞致病。都是陽氣過動。而消渴舌翳。仍納谷如昔。姑以兩和厥陰陽明之陽。非徒泛泛見血見嗽為治。(怒勞血痹)石膏熟地麥冬知母牛膝又石膏生地知母丹皮大黃桃仁牛膝蔣(六二)宿傷。怒勞動肝。血溢紫塊。先以降氣導(dǎo)血。

蘇子降香末桃仁黑山梔金斛制大黃又天地杞圓加棗仁茯神。

某形盛脈弦。目黃??忍嫡碀?。嘔血。此胃有濕熱膠痰。因怒勞動肝。故左脅中痛。血逆而上。

非虛損也。當薄味靜調(diào)。戒嗔怒。百日可卻。

蘇子降香廣皮白生姜桃仁郁金金斛六服后。接服海粉丸半斤。

某向有背痛。尚在勞力。氣逆咳血。乃勞傷病也。(勞力傷)歸建中去姜加茯苓。

某(二八)努力傷絡(luò)。失血面黃??谥形短稹k渲袩灈_氣。病在肝胃。勿以失血。治以滋膩。

旋復(fù)花代赭石半夏淡干姜塊茯苓南棗肉呂(二九)脈數(shù)上出。右脅上疼。則痰血上溢。必因嗔怒努力勞煩。致絡(luò)中氣阻所致。宜安閑靜攝。戒怒慎勞。一歲之中。不致舉發(fā)??稍撇∪ァ?/span>

降香末(八分沖)炒焦桃仁(三錢)丹皮(一錢)野郁金(一錢)茯苓(三錢)黑山梔(一錢)丹參(一錢)橘紅(一錢)吳(氏)氣塞失血。咳嗽心熱。至暮寒熱。不思納谷。此悒郁內(nèi)損。二陽病發(fā)心脾。若不情懷開爽。服藥無益。(郁)阿膠麥冬茯神白芍北沙參女貞子李(氏)情志久郁。氣逆痰喘。入夏咳血。都因五志陽升。況脘有聚氣。二年寡居。隱曲不伸。論理治在肝脾。然非藥餌奏功。

降香末枇杷葉蘇子郁金栝蔞皮黑梔皮茯苓苡仁吳(氏)郁損??妊l發(fā)。當交節(jié)氣逆。嘔吐肢冷厥逆。所現(xiàn)俱是虛勞末路。豈是佳景。勉擬方。

生白芍烏梅炙草炒麥冬茯神橘紅張(氏)失血??谒樯嗯荨D饲閼延舨獌?nèi)因。營衛(wèi)不和。寒熱再熾。病郁延久為勞。所喜經(jīng)水尚至。議手厥陰血分主治。

犀角金銀花鮮生地玄參連翹心郁金失血一癥。名目不一。茲就上行而吐者言之。三因之來路宜詳也。若夫外因起見。陽邪為多。蓋犯是癥者。陰分先虛。易受天之風熱燥火也。至陰邪為患。不過其中之一二耳。其治法總以手三陰為要領(lǐng)。究其病在心營肺衛(wèi)如何。若夫內(nèi)因起見。不出乎嗔怒郁勃之激傷肝臟。勞形苦志而耗損心脾。及恣情縱欲以賊腎臟之真陰真陽也。又當以足三陰為要領(lǐng)。再審其乘侮制化如何。若夫不內(nèi)不外因者。為飲食之偏好。努力及墜墮之傷。治分臟腑經(jīng)絡(luò)之異。要知外因而起者。必有感候為先。里因而起者。必有內(nèi)癥可據(jù)。此三因根蒂用藥。切勿混亂。大凡理肺衛(wèi)者。用甘涼肅降。如沙參麥冬桑葉花粉玉竹川斛等類。

治心營者。以輕清滋養(yǎng)。如生地玄參丹參連翹竹葉骨皮等類。以此兩法為宗。隨其時令而加減。若風淫津涸。加以甘寒。如蘆根蔗汁薄荷羚羊之品。若溫淫火壯。參入苦寒。如山梔黃芩杏仁石膏之品。若暑逼氣分。佐滑石鮮荷之開解。在營與銀花犀角之清芳。秋令選純甘以清燥。冬時益清補以助藏。凡此為外因之大略。所云陰邪為患者。難以并言也。

舊有麻黃人參芍藥湯。先生有桂枝加減法。至于內(nèi)因傷損。其法更繁。若嗔怒而動及肝陽。血隨氣逆者。用繆氏氣為血帥法。如蘇子郁金桑葉丹皮降香川貝之類也。若郁勃日久而傷及肝陰。木火內(nèi)燃陽絡(luò)者。用柔肝育陰法。如阿膠雞黃生地麥冬白芍甘草之類也。若勞煩不息。而偏損心脾。氣不攝血者。用甘溫培固法。如保元湯歸脾湯之類也。若縱欲而竭其腎真?;蜿柨宏巹佟;蜿巶栐秸?。有從陰從陽法。如青鉛六味。肉桂七味。并加童便之類也。若精竭???。氣泛血涌者。先生用急固真元。大補精血法。如人參枸杞五味熟地河車紫石英之類也。凡此為內(nèi)因之大略。至于不內(nèi)不外因。亦非一種。如案中所謂煙辛泄肺。酒熱戕胃之類。皆能助火動血。有治上治中之法。如葦莖湯。甘露飲。茅根藕汁等劑。在人認定而用之可也。墜墮之傷。由血瘀而泛。大抵先宜導(dǎo)下。后宜通補。若努力為患。屬勞傷之根。陽動則絡(luò)松血溢。法與虛損有間。滋陰補氣。最忌凝澀。如當歸建中湯。旋復(fù)花湯?;撏琛=饎偹慕锿?。取其有循經(jīng)入絡(luò)之能也。凡此為不內(nèi)外因之大略。但血之主司者。如心肝脾三臟。血之所生化者。莫如陽明胃腑??梢娢笧檠Y之要道。若胃有不和。當先治胃也。仁齋直指云。一切血癥。經(jīng)久不愈。每每以胃藥收功。想大黃黃連瀉心湯。

犀角地黃湯。理中湯。異功散。雖補瀉寒溫不同。確不離此旨。所以先生發(fā)明治胃方法獨多。有薄味調(diào)養(yǎng)胃陰者。如金匱麥冬湯。及沙參扁豆茯神石斛之類。有甘溫創(chuàng)建中陽者。

如人參建中湯。及四君子加減之類。有滋陰而不礙胃。甘守津還者。如復(fù)脈湯加減之類。

其余如補土生金法。鎮(zhèn)肝益胃法。補脾疏胃法。寧神理胃法。腎胃相關(guān)法。無分癥之前后。

一遇胃不加餐。不饑難運諸候。每從此義見長。源源生化不息。何患乎病之不易醫(yī)也。(邵新甫)徐評此老治血癥。其議論大端不信于古。而用藥全然不知。此等醫(yī)案。貽誤后人。不可紀極。

無容不辯。其大犯在用麥冬五味玉竹沙參。夫麥冬乃補肺之重劑。肺氣虛極。氣不能續(xù)。則用之以補肺氣。然仲景往往與半夏同用。如麥門冬湯竹葉石膏是也。蓋防其窒膩耳。若吐血咳嗽。乃肺家痰火盤踞之病。豈宜峻補。從此無愈日矣。至五味之酸。一味收斂。仲景用之以治上氣咳逆肺脈不合之癥。然必與干姜同用。以辛散寒邪。從無獨用者。今吐血之嗽?;鹦叭敕巍?/span>

痰凝血涌。惟恐其不散不降。乃反欲其痰火收住肺中。不放一毫出路。是何法也。其沙參玉竹之補肺。大略相近。嗚呼。此又不明后世永無吐血不死之人矣。舉世盡然。今為尤甚。傷哉。古時虛勞與吐血。確是二病。虛勞是虛寒癥。以溫補為主。吐血之癥不一。大概屬陰虛火旺者為多。此老頗得言之鑿鑿。但有時仍以建中湯為治。則又誤以仲景虛勞治法。混入吐血門中。終是胸無定見也。五十年吐血者極少。諸前輩無不以服補肺藥為戒。所以死者絕少。目今吐血者十人而五。不服藥者無不生。服麥冬五味者無不死。此雖時令使然。而藥誤亦不少也??刹晃吩?。醫(yī)案亦多重復(fù)可刪。大半十同八九。令閱者厭煩。編書無識可笑。

失音

吳(三六)外冷內(nèi)熱。久逼失音。用兩解法。(寒熱客邪迫肺)麻杏甘膏湯宋(三十)先失音。繼喉痹。是氣分窒塞。微寒而熱。水飲嗆出??┨惦S出隨阻。此仍在上痹。舌黃口渴。

議與苦辛寒方。

射干麻黃杏仁生甘草石膏苡仁陸(二二)秋涼燥氣咳嗽。初病皮毛凜凜。冬月失音。至夏未愈。而納食頗安。想屢經(jīng)暴冷暴暖之傷。

未必是二氣之餒。仿金實無聲議治。

麻黃杏仁生甘草石膏射干苡仁又蘆根汁杏仁汁萊菔汁鮮竹瀝熬膏。

范(三一)氣燥。喉痹失音。少陽木火犯上。(膽火爍喉)生雞子白冬桑葉丹皮麥冬生白扁豆殼某喉干失音。一月未復(fù)。津液不上供。肺失清肅。右寸脈浮大。(氣分燥津液虧)枇杷葉(一錢半)馬兜鈴(八分)地骨皮(一錢)桑皮(八分)麥冬(一錢)生甘草(三分)桔梗(六分)白粳米(二錢)某血后音啞。便溏。(失血津液虧)生扁豆炒白芍炙草川斛山藥米糖大棗何勞損。氣喘失音。全屬下元無力。真氣不得上注。紛紛清熱治肺。致食減便溏。改投熱藥。又是劫液。宜乎喉痛神疲矣。用補足三陰方法。(陰虛)熟地五味炒山藥茯苓芡實建蓮肉孫(二一)久咳。失音喉痹。

陳阿膠(同煎二錢)生雞子黃(同煎一枚)炒麥冬(一錢半)川斛(三錢)甜北沙參(一錢半)炒生地(二錢)生甘草(三分)茯神(一錢半)夫?qū)m商角征羽。歌哭呼笑呻。此五臟所屬之音聲也。原其發(fā)聲之本在于腎。其標則在乎肺。病有虛實。由咳嗽而起者居多。或肺有燥火。外感寒邪?;饸庥舳舳痴?。有肺金燥甚。

木火上炎。咽干喉痹而喑者。有風熱痰涎。壅遏肺竅而喑者。有嗔怒叫號。致傷會厭者。亦有龍相之火上炎。凌爍肺金。久咳不已而喑者。有內(nèi)奪而厥。則為喑俳。此腎虛也。是即暴中之不能言者也。先生有金空則鳴。金實則無聲。金破碎亦無聲。此三言足以該之矣。有邪者。是肺家實也。無邪者。是久咳損肺。破碎無聲也。其治法有寒者散寒。有火者清火。有風痰則祛風豁痰。若龍相上炎爍肺者。宜金水同治。若暴中之喑。全屬少陰之虛。宜峻補肝腎?;蛏约嫣祷鸲沃?。其用藥總宜甘潤。而不宜苦燥。斯得之矣。(華岫云)徐評久嗽失音。必由藥誤。麥冬五味。此失音之靈丹也。服之久。無不失音者。若全失。即使其人力如虎。而走如馬。半年之后。無有不死。若風寒痰火偶爾失音者。即不治亦愈。但更加以麥冬五味。則弄假成真矣。此老竟茫然也。

肺痿

洪(三二)勞煩經(jīng)營。陽氣弛張。即冬溫外因咳嗽。亦是氣泄邪侵。辛以散邪。苦以降逆。希冀嗽止。而肺欲辛。

過辛則正氣散失。音不能揚。色消吐涎喉痹。是肺痿難治矣。仿內(nèi)經(jīng)氣味過辛。主以甘緩。(苦辛散邪傷肺胃津液)北沙參炒麥冬飴糖南棗查(二四)脈細心熱。呼吸有音。夜寤不寐。過服發(fā)散。氣泄陽傷。為肺痿之。仲景法以胃藥補母救子。祟生氣也。金匱麥門冬湯。

徐(四一)肺痿。頻吐涎沫。食物不下。并不渴飲。豈是實火。津液蕩盡。二便日少。宗仲景甘藥理胃。乃虛則補母。仍佐宣通脘間之格。

人參麥冬熟半夏生甘草白粳米南棗肉沈積勞憂思。固是內(nèi)傷。冬溫觸入而為咳嗽。乃氣分先虛。而邪得外湊。辛散。斯氣分愈泄。滋陰非能安上。咽痛音啞。虛中邪伏。恰值春暖陽和。脈中脈外。氣機流行。所以小效旬日者。生陽漸振之象。谷雨暴冷驟加。衛(wèi)陽久弱。不能擁護。致小愈病復(fù)。診得脈數(shù)而虛。偏大于右寸。

口吐涎沫。不能多飲湯水。面色少華。五心多熱。而足背浮腫。古人謂金空則鳴。金實則無聲。

金破碎亦無聲。是為肺病顯然。然內(nèi)傷虛餒為多。虛則補母。胃土是也。肺痿之。議宗仲景麥門冬湯。

王(三十)潰瘍流膿經(jīng)年。脈細色奪。聲嘶食減??人?。喉中梗痛。皆漏損脂液。陰失內(nèi)守。陽失外衛(wèi)。肺痿之。諒難全好。(液傷衛(wèi)虛)人參黃苡仁炙草歸身白芨顧(三六)久咳神衰。氣促汗出。此屬肺痿。

黃(蜜炙八兩)生苡仁(二兩)白百合(四兩)炙黑甘草(二兩)白芨(四兩)南棗(四兩)水熬膏米飲湯送。

湯肺氣不降??忍祰I逆。(肺氣不降)鮮蘆根桃仁絲瓜子苡仁肺痿一癥。概屬津枯液燥。多由汗下傷正所致。夫痿者。萎也。如草木之萎而不榮。為津亡而氣竭也。然致痿之因。

非止一端。金匱云?;驈暮钩觥;驈膰I吐?;驈南?。小便利數(shù)。或從便難。又被快藥下之。重亡津液。故令肺熱干痿也。肺熱干痿。則清肅之令不行。水精四布失度。脾氣雖散。津液上歸于肺。而肺不但不能自滋其干。亦不能內(nèi)灑陳于六腑。外輸精于皮毛也。其津液留貯胸中。得熱煎熬。變?yōu)橄涯G址巫骺?。唾之不已。故干者自干。唾者自唾。愈唾愈干。痿病成矣。金匱治法。貴得其精意。大意生胃津。潤肺燥。補真氣。以通肺之小管。清火熱。以復(fù)肺之清肅。故外臺用炙甘草湯。在于益肺氣之虛。潤肺金之燥。千金用甘草湯。及生姜甘草湯。用參甘以生津化熱。姜棗以宣上焦之氣。使胸中之陽不滯。而陰火自熄也。及觀先生之治肺痿。每用甘緩理虛?;蜃谥倬案仕幚砦?。虛則補母之義??芍^得仲景心法矣。(鄒時乘)

遺精

陳厥后。吸短多遺。議攝下焦。(陰虛陽動)熟地(四錢)桑螵蛸(二錢)覆盆子(一錢)五味(一錢)湖蓮(三錢)芡實(二錢)茯神(三錢)山藥(二錢)某(四十)夢遺精濁。煩勞即發(fā)。三載不痊。腎臟精氣已虧。相火易動無制。故精不能固。由煩動而泄。

當填補下焦。俾精充陽潛??梢詧D愈。

熟地(八兩)麥冬(二兩)茯神(二兩)五味(二兩)線膠(四兩)川斛膏(四兩)沙苑(二兩)遠志(一兩)芡實(三兩)湖蓮(三兩)金櫻膏丸。

馬(二二)陰虛體質(zhì)。常有夢泄之疾。養(yǎng)陰佐以澀劑。仍參入通藥可效。六味去丹澤加湖蓮芡實五味遠志秋石金櫻膏丸。

張陰精走泄。陽失根據(jù)附。上冒為熱??菜嘘柌徊亍9湃吮匾詽馕短钪?。介類潛之。乃從陰以引陽。與今人見熱投涼不同。

熟地龜甲淡菜青鹽茯神柏子仁女貞子山藥旱蓮草某(二一)脈左弦右濡。夢遺??饶鏆饧薄?/span>

熟地麥冬萸肉五味牡蠣茯神女貞子山藥湖蓮川斛膏芡實金櫻膏加蜜丸。每服四五錢。淡鹽湯下。

楊脈垂入尺。有夢遺精。議填陰攝固其下。

熟地萸肉五味山藥茯神覆盆子遠志線膠湖蓮芡實金櫻膏丸鹽湯下。

劉先患目疾。流淚。嘈雜不欲食。內(nèi)郁勃。陽氣過動。陰虛不主攝納。春半連次遺泄。腰脊酸楚。皆肝腎病矣。

熟地龍骨萸肉茯神丹皮湖蓮芡實遠志某勞損漏瘍。大便時溏。陰火上升。下則遺滑。

熟地龜版芡實山藥女貞建蓮炙草豆皮某少年頻頻遺精。不寐心嘈。乃屬腎中有火。精得熱而妄行。日后恐有腎消之累。

焦黃柏生地天冬茯苓牡蠣炒山藥某脈虛色白。陡然大瘦。平昔形神皆勞。冬至初陽動。精搖下泄。加以夜坐不靜養(yǎng)。暴寒再折其陽。身不發(fā)熱。時時驚惕煩躁。從仲景亡陽肉例。用救逆湯法。必得神氣凝靜。不致昏螈之變。救逆湯去芍。

費色蒼脈數(shù)。煩心則遺。陽火下降。陰虛不攝。有濕熱下注。此固澀無功。(陰虛濕熱)萆黃柏川連遠志茯苓澤瀉桔梗苡仁吳(二二)病形在腎肝。但得瀉頭中痛微緩。少腹陰囊亦脹。想陰分固虛。而濕熱留著。致腑經(jīng)之氣。

無以承流宣化。理固有諸。先泄厥陰郁熱。兼通腑氣再議。

龍膽草胡黃連萆丹皮茯苓澤瀉又閱病原。是臟陰陰精之虧。致陽浮頭痛。兼有遺精。月數(shù)發(fā)。下虛上實。純以補澀。決不應(yīng)病。

性不耐丸劑。與通攝兩用。

龜版秋石熟地女貞遠志芡實湖蓮茯苓熬膏。

錢(二十)脈右弦左垂。陰虛濕熱。遺精瘡蝕。

黃柏知母熟地萆茯苓遠志蜜丸。

某夢遺病。乃是陰氣走泄。而濕熱二氣乘虛下陷。墜自腰中至囊。環(huán)跳膝蓋諸處可見。久遺八脈皆傷。議用通藥。兼理陰氣。豬苓湯又熟地五味芡實茯苓湖蓮山藥宋(二三)無夢頻頻遺精。乃精竅已滑。古人謂有夢治心。無夢治腎。腎陰久損。陽升無制。喉中貯痰不清。皆五液所化。胃納少而運遲。固下必佐健中。(下?lián)p及中兼治脾胃)人參桑螵蛸生龍骨鎖陽芡實熟地茯神遠志金櫻膏丸。

華(二九)神傷于上。精敗于下。心腎不交。久傷精氣不復(fù)謂之損。內(nèi)經(jīng)治五臟之損。治各不同。越人有上損從陽。下?lián)p從陰之議。然必納谷資生。脾胃后天得振。始望精氣生于谷食。自上秋至今日甚。乃里真無藏。當春令泄越。生氣不至。漸欲離散。從來精血有形。藥餌焉能驟然充長。

攻病方法。都主客邪。以偏治偏。閱古東垣丹溪輩。于損不肯復(fù)者。首宜大進參術(shù)。多至數(shù)斤。謂有形精血難生。無形元氣須急固耳。況上下交損。當治其中。若得中蘇加谷。繼參入攝納填精斂神之屬。方今春木大泄。萬花盡放。人身應(yīng)之。此一月中。急挽勿懈矣。

參術(shù)膏米飲調(diào)送。

接進寇氏桑螵蛸散去當歸。

此寧神固精。收攝散亡。乃澀以治脫之法。

又半月來。服桑螵蛸散以固下。參術(shù)膏以益中。遺滑得止。其下關(guān)頗有收攝之機。獨是晝夜將寢。心中諸事紛紛來擾。神傷散越。最難斂聚。且思慮積勞。心脾營血暗損。血不內(nèi)涵。神乃孤獨。議用嚴氏濟生歸脾方。使他臟真氣。咸歸于脾。今夏前土旺司令。把握后天。于理最合。歸脾湯。

又立夏四日。診左脈百至余。頗有斂聚之意。右關(guān)及尺。芤動若革。按臍下過寸。動氣似若穿梭。此關(guān)元內(nèi)空。沖脈失養(yǎng)。而震躍不息。此女子胞胎。男子聚精之會也。大凡內(nèi)損精血形氣。

其胃旺納食者。務(wù)在滋填。今食減不納。假寐片晌。必煩驚惕。醒而汗。自述五心熱熾。四肢骨節(jié)熱痿如墮。明是陰精內(nèi)枯。致陽不交陰。轉(zhuǎn)枯轉(zhuǎn)涸。自下及中至上。前投桑螵蛸散。固澀精竅。遺滑經(jīng)月不來。奈寢食不加。后天生氣不醒。濃填補。于理難進。即參術(shù)甘溫益氣。又恐益其枯燥。宜參生脈以滋三焦。晨進人乳一杯。使氣血陰陽。引之導(dǎo)之。迎夏至一陰來復(fù)。早用人乳一盞。隔湯燉熱服。午后略饑。用生脈四君子湯。

又一月來。雖經(jīng)反復(fù)。參脈癥形色。生陽頗有根蒂。近食蠶豆滯氣。腹中微膨。食后口味酸濁。

是久臥重者。脾陽運動之機尚少。而火升心煩。動氣汗出遺精。雖減于昔。未得平復(fù)??偸莾?nèi)損已深。若調(diào)治合宜。只要精氣復(fù)得一分。便減一分病象。長夏脾胃主令。培土助納為要。而精氣散越。仍兼攝固之法。刻下味酸微膨。補脾少佐疏胃宜晚進。其早上另制補攝丸劑。益臟真以招納散失之氣。

(晚服方)人參茯苓白術(shù)炙草廣皮麥冬五味神曲麥芽炒黃柏(早上丸方)人參桑螵蛸白龍骨淡蓯蓉五味芡實茯神棗仁金箔金櫻膏丸。淡鹽湯送三四錢。

又形色有漸復(fù)之象。較之夏至。病去三四。但診右脈弦大。尚少沖和。左脈細促未靜。谷進運遲。有吞酸脹。寐中仍欲遺精。此中焦之陽。宜動則運。下焦之陰。固則能守。乃一定成法。

午后服異功散加炒谷芽。

(晨服)遺癥固澀下焦。乃通套治法。想精關(guān)已滑。澀劑不能取效。必用滑藥引導(dǎo)。同氣相求。古法有諸。

牛骨髓羊骨髓豬脊髓麋角膠白龍骨生牡蠣熟地萸肉茯神五味山藥芡實湖蓮遠志砂仁膠髓代蜜丸。晨服四錢。秋石二分化水下。

毛(二六)長夏暑溫熱郁。都令脾胃受傷。色黃神倦。氣分自餒。因有遺泄一癥。在盛年陰虛為多。及詢納食未為強旺。遺發(fā)必勞煩而來。脈象非數(shù)搏。議以養(yǎng)脾立法。歸脾去黃桂圓加益智龍骨。

項脈左弱右弦。色黃食少。腹脹便溏。常有夢遺泄。此非陰柔澀膩可服。用煦陽以涵陰。

生菟絲子覆盆子蛇床子五味子韭子益智仁(煨)補骨脂龍骨建蓮粉丸。

丁陰精走泄。陽不內(nèi)根據(jù)。欲寐即醒。心動震悸。所謂氣因精奪。當養(yǎng)精以固氣。從前暖藥不錯。但不分剛?cè)釣槠?。是以見血。莫見血投涼。(心腎兼治)龜版(去墻削光一兩)桑螵蛸殼(三錢)人參(一錢)當歸(一錢)青花龍骨(三錢飛)抱木茯神(三錢)姚(二四)始于念萌不遂其欲。陽下墜而精泄。先夢者。心陽注腎。久則精血日損。不充養(yǎng)筋骨為痛。

下?lián)p及中。食不運化。此非萸地膩膈。以及澀精可效。妙香散。

許(十八)陰氣走泄遺精。務(wù)宜滋填塞固。今納谷少而不甘。胃氣既弱。滋膩先妨胃口。議用桑螵蛸散。蜜丸服三四錢。

戈遺精數(shù)年。不但腎關(guān)不固。陽明脈絡(luò)亦已空乏。欲得病愈。宜戒欲寧心一年。寒暑更遷。陰陽漸交。用桑螵蛸散治之。

顧(十九)滑精。用陰藥頓然食減。藥先傷胃。據(jù)述夢寐驚狂。精走無以護神。當固無形矣。

人參生龍骨桑螵蛸益智仁茯神茯苓遠志木香呂(三七)有夢乃遺。是心有所觸而致。經(jīng)營操持。皆擾神動心。說商賈客于外。非關(guān)酒色矣。妙香散。

俞(三七)壯年形質(zhì)偉然。脈來芤虛。述心悸怔。多畏懼。夜寐不甚寧靜。此陽不易交于陰。過用勞心使然。用妙香散。

張(二四)形壯脈小。自述心力勞瘁。食減遺精。仿景岳精因氣而奪。當養(yǎng)氣以充精。理其無形。以固有形。妙香散。

支(二二)痰多鼻塞。能食。有夢遺精。醫(yī)投疏泄肺氣消痰。六十劑不效。問讀書夜坐。陽氣必升。充塞上竅。上盛下衰。寐則陽直降而精下注為遺。用補心丹。

黃(三一)真陰損傷。而五志中陽。上燔喉痛。下墜為遺。精髓日耗。骨痿無力。必延枯槁而后已。藥餌何足久恃。

早服補心丹晚服桑螵蛸散。

胡遺精四年。精關(guān)久滑不固。陰久傷。陽氣不入陽蹺穴。夜寤不寐。前以鎮(zhèn)攝小效。獨心中怔悸不已。以桑螵蛸散。從心腎治。

畢(二六)有夢遺精。是心腎病。清心固腎。是為成法。得以水火交合。病當漸減。內(nèi)傷病。從內(nèi)起。豈得與外來六氣混治。

熟地龍骨遠志五味茯神芡實建蓮金櫻膏丸。

程左脈剛堅。火升。神氣欲昏。片刻平復(fù)。宛若無病。此皆勞心五志之陽動。龍相無制。常有遺泄之狀。先用滋腎丸三錢。淡鹽湯送。

又早服補陰丸晚服三才加炒黃柏砂仁。

又交霜降。絡(luò)中陡然熱蒸。肢節(jié)皆麻?;痫L震動。多因脾腎液枯。議用二至百補丸意。斑龍二至百補丸加黃柏。

林(十八)診脈細澀。寐則遺精。心熱口渴。不時寒熱。此腎陰內(nèi)損。心陽暗熾。補心丹三錢四服。

某冬令煩倦嗽加。是屬不藏。陽少潛伏。兩足心常冷。平時先夢而遺。由神馳致精散。必鎮(zhèn)心以安神。猶喜胃強納谷。若能保養(yǎng)。可望漸愈。

桑螵蛸金櫻子覆盆子芡實遠志茯神茯苓龍骨湖蓮煎膏。煉蜜收。饑時服七八錢。

楊(十八)沖年遺精。知識太早。難成易虧。真陰不得充長。及壯盛未有生育。而久遺滑漏。褚氏謂難狀之疾者。蓋病傷可復(fù)。精損難復(fù)也。診脈上動尺芤。心動神馳。神馳精散。草木性偏。焉得見長。務(wù)宜斷欲百日。以妙香散桑螵蛸散方。理心脾以交腎。固腎氣以寧心。早晚并進。百日以驗之。

呂(二四)成婚太早。精血未滿久泄。必關(guān)鍵不攝。初則精腐變濁。久則元精滑溢。精濁之病。巢氏分晰彰著。經(jīng)言腎虛氣漫為脹。咸為腎味。上溢口舌。皆下失攝納之權(quán)。(腎氣不攝)生菟絲子粉蛇床子覆盆子陜沙苑子家韭子五味子鰉魚膠丸。

許(十九)脈虛芤。應(yīng)乎失血遺精。先天既薄。更易泄少藏。正褚氏所云難狀之疾。沖年須潛心靜處。

冀水火自交??梢跃獭D珗D藥餌。須堅守瞬刻強制之功。

鮮河車膏九蒸熟地五味萸肉山藥湖蓮砂仁芡實金櫻膏丸。

李(二五)脈小色白。失血遺精屢發(fā)。猶喜納谷胃安。封藏固補。使其藏聚。若再苦寒瀉火。胃傷廢食。

坐以待困矣。

熟地萸肉五味覆盆子河車膏生菟絲粉山藥湖蓮茯苓芡實金櫻膏丸某脈左部數(shù)。有鋒芒。初夏見紅。久遺滑。入夜痰升肋痛。肝陽上冒。腎弱不攝。固攝助納。必佐涼肝。

熟地湖蓮芡實生白龍骨茯神川石斛章脈數(shù)虛。氣沖心熱。嗆咳失血。屢因嗔怒。肝陽升則血涌。墜則精遺。春末土旺。入夏正當發(fā)泄主令。暮熱晨汗。陰陽樞紐失固。議進攝真。其清寒肺藥須忌。(兼失血)魚鰾膠生龍骨桑螵蛸芡實茯苓五味秋石(調(diào)入)陸(二一)肌肉松柔。脈小如數(shù)。常有夢遺。陰精不固。上年冬令過溫。溫則腠理反疏。陽動不藏。諸氣皆升。絡(luò)血隨氣上溢。見癥如頭面熱。目下肉心悸怔忡。四末汗出。兩足跗腫。常冷不溫。走動數(shù)武。即吸短欲喘。何一非少陰腎氣失納。陽浮不肯潛伏之征。況多夢紛擾。由精傷及神氣。法當味濃填精。質(zhì)重鎮(zhèn)神。佐酸以收之。甘以緩之。勿因血以投涼。莫見下寒。輒進燥熱。恪守禁忌以安之。經(jīng)年冀有成功。所慮沖年志慮未純。貽憂反復(fù)。

水制熟地人參(秋石拌)白龍骨炒杞子五味炒山藥茯神牛膝炭遺精一癥。前賢各有明辨。其義各載本門。茲不復(fù)贅。大抵此癥。變幻雖多。不越乎有夢。無夢。濕熱。三者之范圍而已。古人以有夢為心病。無夢為腎病。濕熱為小腸膀胱病。夫精之藏制雖在腎。而精之主宰則在心。其精血下注。濕熱混淆而遺滑者。責在小腸膀胱。故先生于遺精一癥。亦不外乎寧心益腎。填精固攝。清熱利濕諸法。如腎精虧乏。相火易動。陰虛陽冒而為遺精者。用濃味填精。介類潛陽。養(yǎng)陰固澀諸法。如無夢遺精。腎關(guān)不固。精竅滑脫而成者。用桑螵蛸散填陰固攝。及滑澀互施方法。如有夢而遺。煩勞過度。及脾胃受傷。心腎不交。上下交損而成者。用歸脾湯。妙香散。參術(shù)膏。補心丹等方。心脾腎兼治之法。

如陰虛不攝。濕熱下注而遺滑者。用黃柏萆。黃連苓澤等。苦泄厥陰郁熱。兼通腑氣為主。如下虛上實。火風震動。脾腎液枯。而為遺滑者。用二至百補丸。及通攝下焦之法。如龍相交熾。陰精走泄而成者。用三才封髓丹。滋腎丸。大補陰丸。峻補真陰。承制相火。以瀉陰中伏熱為主。又有房勞過度。精竭陽虛。寐則陽陷而精道不禁。隨觸隨泄。不夢而遺者。當用固精丸。升固八脈之氣。又有膏粱酒肉。飲醇濃味之人。久之脾胃釀成濕熱。留伏陰中。

而為夢泄者。當用劉松石豬肚丸。清脾胃蘊蓄之濕熱。立法雖為大備。然臨癥之生心化裁。存乎其人耳。(鄒滋九)徐評遺精之法。固不外乎填精鎮(zhèn)心。本無神妙方法。俗醫(yī)往往用溫熱及粘膩等物。必至傷人。此老全不犯此。但此癥總有伏邪為患。如火如痰。如濕如風。不能搜剔余邪。兼以調(diào)和臟氣。

委曲施治。方無變病。一味安神填腎。猶多未盡之理也。

淋濁

某(三二)濕熱下注淋濁。當分利。(濕熱)萆淡竹葉瞿麥赤苓細木通蓄某(二八)濕熱下注。溺痛淋濁。先用分利法。

萆淡竹葉木通赤苓茵陳海金沙魏脈數(shù)垂。淋濁愈后再發(fā)。肛脹便不爽。余滴更盛。

萆豬苓澤瀉白通草海金沙晚蠶砂丹皮黃柏又滯濁下行痛緩。議養(yǎng)陰通腑。

阿膠生地豬苓澤瀉山梔丹皮毛(三四)壯盛體豐。當夏令濕熱蒸迫。水谷氣墜而有淋濁。服寒涼。腹脹。得固澀無效。皆非腑病治法。子和桂苓飲。

又前用甘露飲。淋濁已止。而頭暈左肢麻木。胃脘腹中饑則欲痛。咽喉中似有物粘著??瓤┭曙嫴唤狻T\脈左勁右濡。據(jù)癥是水弱木失滋涵。肝陽化風。過膈繞咽達巔。木乘胃土。陽明脈衰。不司束筋骨以利機關(guān)。脘腹中痛。得食則緩者。胃虛求助也。今壯年有此。已屬痱中根萌。養(yǎng)肝腎之液。以熄虛風。補胃土以充絡(luò)脈。務(wù)在守常。勿圖速效??赏?。

制首烏蓯蓉天冬杞子柏子霜茯神菊花炭青鹽紅棗肉丸服四錢晚服豬肚丸方。

某膏淋濁膩。濕熱居多。然亦有勞傷腎傷。下虛不攝者。今以酒客。腹中氣墜。便積??嘈梁窒巍?/span>

黃柏茯苓萆海金沙川楝子青皮防己蠶砂汪脈左堅入尺。濕熱下墜。淋濁痛。(陰虛濕熱)滋腎丸。

周(二二)便濁莖痛。滋腎丸(三錢)吳(二四)久瘡不愈。已有濕熱。知識太早。陰未生成早泄。致陽光易升易降。牙宣齦血。為濁為遺。欲固其陰。先和其陽。仿丹溪大補陰丸。合水陸二仙丹。加牡蠣金櫻膏丸。

黃舌白氣短。胸中痛。目暗。微淋。乃陰虛于下。氣阻于上。暫停參劑。早上服都氣丸三錢。晚服威喜丸二錢。

葉(三八)脈數(shù)形瘦。素有失血。自覺氣從左升。痰嗽隨之。此皆積勞。陽氣鼓動。陰弱少制。六味壯水和陽極是。近日便濁。雖宜清熱。亦必顧其陰體為要。

生地丹皮甘草梢澤瀉山梔黑豆皮某陰虛。濕熱在腑為濁。六味去萸加車前牛膝黃柏萆。

某遺由精竅。淋在溺竅。異出同門。最宜分別。久遺不攝。是精關(guān)不攝為虛。但點滴莖中痛癢。

久腹堅滿。此屬淋閉。乃隧道不通。未可便認為虛。況夏令足趾濕腐。其下焦先蘊濕熱。熱阻氣不流行。將膀胱撐滿。故令脹堅。議理足太陽經(jīng)。五苓散。

某(四五)淋濁。溺短澀痛。先通陽氣。(下焦陽不流行)萆(三錢)烏藥(一錢)益智(五分)赤苓(三錢)遠志(四分)琥珀末(五分)蕭(四一)脈沉淋濁。(心火下陷)厘清飲加山梔丹皮茯苓豬苓。

某(二三)淋濁。小便不利。當清利火腑。導(dǎo)赤散生地用細者加赤苓瞿麥。

黃心熱。下遺于小腸。則為淋濁。用藥以苦先入心。而小腸火腑。非苦不通也。既已得效。宗前議定法。

人參黃柏川連生地茯苓茯神丹參桔梗石菖蒲王淋屬肝膽。濁屬心腎。心火下陷。陰失上承。故溺濁不禁。

人參川連生地茯神柏子仁遠志某(氏)氣閉成淋。(氣閉)紫菀枇杷葉杏仁降香末栝蔞皮郁金黑山梔又食入痞悶。小便淋痛。照前方去紫菀黑梔加苡仁。

某(三四)小溲短赤。帶血。(膀胱熱血淋)導(dǎo)赤散加琥珀末五分赤茯苓。

胡(三五)熱入膀胱。小溲血淋。莖中猶痛。非止血所宜。議用錢氏導(dǎo)赤散。加知柏以清龍雷。

許(十八)血淋。尿管溺出而痛。脈沉實。形色蒼黑。治從腑熱。

蘆薈山梔郁李仁紅花當歸酒大黃龍膽草丹皮又血淋未已。用堅陰清熱。

小生地粉丹皮黃柏知母淡竹葉山梔祝(五四)中年以后。瘦人陰虧有熱。飲酒。濕熱下墜。精濁痔血。皆熱走入陰。則陰不固攝。前方宗丹溪補陰丸。取其介屬潛陽??辔秷躁?。若用固澀。必致病加。(精濁陰虛)水制熟地龜版膠咸秋石天冬茯苓黃柏知母豬脊筋搗丸。

范(二五)精走濁淋。脊骨生熱。屬陰虛。胃弱勿用膩滯。

龜腹甲心覆盆子五味歸身鹿角膠秋石芡實金櫻膏丸。

戈(四五)脈左細勁。腰酸。溺有遺瀝。近日減谷難化。此下焦臟陰虛餒。漸及中焦腑陽。收納肝腎。勿損胃氣。(腎氣不攝)熟地杞子柏子仁當歸身紫衣胡桃補骨脂杜仲茯苓青鹽蜜丸。

某(六五)六旬有五。下焦空虛。二便不爽。溺管痹痛。姑與腎氣湯主治。腎氣湯細絹濾清服。

朱(三六)血淋管痛。腑熱為多。經(jīng)月來。每溺或大便。其墜下更甚。想陰精既損。腎氣不收故也。

咸蓯蓉柏子仁杞子大茴牛膝茯苓某淋濁經(jīng)年。陽損腰痛。畏冷。

熟地杞子鹿角膠巴戟杜仲柏子仁湖蓮芡實葉(二七)淋屬肝膽。濁屬心腎。據(jù)述病。溺出混濁如膿。病甚則多?;蛞蜻z泄后。濁痛皆平?;蜻z后痛濁轉(zhuǎn)甚。想精關(guān)之間。必有有形敗精凝阻其竅。故藥中清濕熱通腑。及固澀補陰。久餌不效。

先議通瘀腐一法??脊欧酵芡?。用虎杖湯。今世無識此藥。每以杜牛膝代之。(敗精濁瘀阻竅)用鮮杜牛膝根。水洗凈。搗爛絞汁大半茶杯。調(diào)入真麝香一分許。隔湯燉溫。空心服。只可服三四服。淋通即止。倘日后病發(fā)再服。

又淋病主治。而用八正厘清。導(dǎo)赤等方。因熱與濕俱屬無形。腑氣為壅。取淡滲苦寒。濕去熱解。腑通病解。若房勞強忍精血之傷。乃有形敗濁阻于隧道。故每溺而痛。徒進清濕熱利小便無用者。以溺與精同門異路耳。故虎杖散小效。以麝香入絡(luò)通血。杜牛膝亦開通血中敗濁也。

韭白汁九制大黃(一兩)生白牽牛子(一兩)歸須(五錢)桂枝木(三錢生)炒桃仁(二兩)小茴(三錢)韭白汁法丸。

李敗精凝隧。通瘀痹宣竅已效。

生桃仁杜牛膝人中白生黃柏麝香(二分調(diào)入)徐(五四)五旬又四。勞心陽動。陰液日損。壯年已有痔瘍。腸中久有濕熱。酒性辛溫。亦助濕熱。熱下注為癃為淋。故初病投八正五苓。疏氣之壅也。半年不痊。氣病漸入于血絡(luò)??脊欧轿┗⒄壬⒆钜恕;⒄壬ⅰ?/span>

張丹溪謂五淋癥。濕熱阻竅居多。三年前曾有是病。月前舉發(fā)。竟有血塊窒塞。尿管大痛。不能溺出。想房勞強忍。敗精離位。變成污濁瘀腐。且少腹堅滿。大便秘澀。臟氣無權(quán)。腑氣不用。

考瀕湖發(fā)明篇中。有外甥柳喬之病。與此適符。今仿其義。參入朱南陽法。

兩頭尖川楝子韭白小茴桂枝歸尾沖入杜牛膝根汁。

又痛脹皆減。滴瀝成淋。前投通濁已效。只要凝塊全無。便不反復(fù)。陰藥呆鈍。桂附劫液。通陽柔劑為宜。

蓯蓉歸尾柏子仁炒遠志杞子茯苓小茴馬淋。屬肝膽居多。桂附劫陰。與剛臟不合。診脈沉澀無力。非五苓八正可投。議用朱南陽法。仍是厥陰本方耳。

老韭根白(一兩)兩頭尖(一百粒)小茴香(五分)川楝子肉(一錢)歸須(二錢)穿山甲末(一錢)徐由淋痛漸變赤白濁。少年患此。多有欲心暗動。精離本宮。腐敗凝阻溺竅而成。乃有形精血之傷。三年久病。形消肉減。其損傷已非一臟一腑。然補精充髓。必佐宣通為是。自能潛心安養(yǎng)。尚堪帶病延年。

熟地生麋角蓯蓉炒遠志赤苓牛膝某每溺尿管窒痛。溺后混濁。敗精阻竅。濕熱內(nèi)蒸。古方虎杖散。宣竅通腐甚妙。若去麝香。必不靈效。較諸湯藥。更上一籌矣。

酒煨大黃炒龍膽草炒焦黃柏牽牛子川楝子黑山梔小茴沉香汁某陰精上蒸者壽。陽火下陷者危。血淋久而成形窒痛。煩心。心火直升。老人陰精已憊。五液化成敗濁。阻竅不通。欲溺必痛。得泄痛減。即痛則不通。痛隨利緩之謂。故知柏六味。及歸脾逍遙之屬。愈治愈劇。其守補升補。滋滯澀藥。決不中病。用琥珀痛減。乃通血利竅之意。然非久進之方。以不傷陰陽之通潤立方。

生地益母草女貞子阿膠琥珀豆皮顧(二四)敗精宿于精關(guān)。宿腐因溺強出。新者又瘀在里。經(jīng)年累月。精與血并皆枯槁。勢必竭絕成勞不治。醫(yī)藥當以任督?jīng)_帶調(diào)理。亦如女人之崩漏帶下。醫(yī)者但知八正厘清。以濕熱治。亦有地黃湯益陰瀉陽??偛荒茏呷肫娼?jīng)。(奇脈?。┞谷敿桩敋w杞子茯苓小茴鮑魚夏(六三)案牘神耗。過動天君。陽燧直升直降。水火不交。陰精變?yōu)楦瘽?。精濁與便濁異路。故宣利清解無功。數(shù)月久延。其病傷已在任督。凡八脈奇經(jīng)。醫(yī)每棄置不論??紝O真人九法。專究其事。欲涵陰精不漏。意在升固八脈之氣。錄法參末。

鹿茸人參生菟絲粉補骨脂韭子舶茴香覆盆子茯苓胡桃肉柏子霜蒸餅為丸。

劉(三九)脈緩澀。溺后有血?;蜷g成塊。晨傾溺器。必有膠濁粘膩之物。四肢寒凜。納食如昔。病傷奇脈。

生鹿茸當歸杞子柏子仁沙苑子小茴王(五八)悲憂驚恐。內(nèi)傷情志。沐浴熏蒸。外泄陽氣。絡(luò)中不寧。血從漏出。蓋沖脈動。而諸脈皆動。任脈遂失擔任之司。下元真氣。何以固納。述小便欲出。有酸楚如淋之狀。診脈微小澀。最宜理陽通補。用青囊斑龍丸。

淋有五淋之名。濁有精濁便濁之別。數(shù)者當察氣分與血分。精道及水道。確從何來。大凡秘結(jié)宜通?;摦斞a。若因心陽亢而下注者。利其火腑。濕熱甚而不宣者。徹其泉源。氣陷用升陽之法。血瘀進化結(jié)之方。此數(shù)端。人所易曉也。獨不知厥陰內(nèi)患。其癥最急。少腹繞前陰如刺。小水點滴難通。環(huán)陰之脈絡(luò)皆痹。氣化機關(guān)已息。先生引朱南陽方法。兼參李瀕湖意。用滑利通陽。辛咸泄急。佐以循經(jīng)入絡(luò)之品。豈非發(fā)前人之未發(fā)耶。若夫便濁之恙。只在氣虛與濕熱推求。實者宣通水道。虛者調(diào)養(yǎng)中州。若虛實兩兼。又有益臟通腑之法。精濁者。蓋因損傷肝腎而致。有精瘀精滑之分。精瘀當先理其離宮腐濁。繼與補腎之治。精滑者用固補斂攝。倘如不應(yīng)。當從真調(diào)之。景岳謂理其無形。以固有形也。然此癥。

但知治肝治腎。而不知有治八脈之妙。先生引孫真人九法。升奇陽。固精絡(luò)。使督任有權(quán)。漏卮自已??梢娖饺杖舨欢嘧x古書。而臨癥焉知此理。若不經(jīng)先生講明。予今日亦不知此方妙處。又尿血一癥。虛者居多。若有火亦能作痛。當與血淋同治。倘清之不愈。則專究乎虛。上則主于心脾。下則從乎肝腎。久則亦主于八脈。大約與前癥相同。要在認定陰陽耳。(邵新甫)徐評治淋之法。有通有塞。要當分別。有瘀血積塞住溺管者。宜先通。無瘀積而虛滑者。宜峻補。不但煎丸各別。并外治之法亦復(fù)多端。宜博識而詳考之。案中并未見及也。

陽痿

徐(三十)脈小數(shù)澀。上熱火升。喜食辛酸爽口。上年因精滑陽痿。用二至百補通填未效。此乃焦勞思慮郁傷。當從少陽以條暢氣血。(郁)柴胡薄荷丹皮郁金山梔神曲廣皮茯苓生姜仲(二八)三旬以內(nèi)。而陽事不舉。此先天稟弱。心氣不主下交于腎。非如老年陽衰。例進溫熱之比。

填充髓海。交合心腎宜之。(心腎不交)熟地雄羊腎杞子補骨脂黃節(jié)遠志茯苓胡桃青鹽鹿筋膠丸。

王(五七)述未育子。向衰莖縮。凡男子下焦先虧。客館辦事。曲運神思。心陽久吸腎陰。用斑龍聚精茸珠合方。(勞心過度)男子以八為數(shù)。年逾六旬。而陽事痿者。理所當然也。若過此猶能生育者。此先天稟濃。所謂陽常有余也。若夫少壯及中年患此。則有色欲傷及肝腎而致者。先生立法。非峻補真元不可。蓋因陽氣既傷。真陰必損。若純乎剛熱燥澀之補。必有偏勝之害。每兼血肉溫潤之品緩調(diào)之。亦有因恐懼而得者。蓋恐則傷腎??謩t氣下。治宜固腎。稍佐升陽。有因思慮煩勞而成者。則心脾腎兼治。有郁損生陽者。必從膽治。蓋經(jīng)云。凡十一臟皆取決于膽。又云少陽為樞。若得膽氣展舒。何郁之有。更有濕熱為患者。宗筋必弛縱而不堅舉。治用苦味堅陰。淡滲去濕。濕去熱清。而病退矣。又有陽明虛。則宗筋縱。蓋胃為水谷之海。納食不旺。精氣必虛。況男子外腎。其名為勢。若谷氣不充。欲求其勢之雄壯堅舉。

不亦難乎。治惟有通補陽明而已。(華岫云)徐評陽痿之病。其癥多端。更仆難盡。非專論數(shù)千言不明。容當另詳。茲不復(fù)贅。

某(二一)脈細自汗。下體怯冷。衛(wèi)陽式微使然。(衛(wèi)陽虛)黃(三錢)熟附子(七分)熟于術(shù)(一錢半)炙草(五分)煨姜(一錢)南棗(三錢)朱(三六)脈微汗淋。右脅高突而。色痿足冷。不食易饑。食入即飽。此陽氣大傷。衛(wèi)不擁護。法當封固。

人參黃制川附子熟于術(shù)孫(五八)肉筋惕。心悸汗出。頭痛愈。畏風怕冷。陽虛失護。用真武湯。

某勞傷。陽虛汗泄。

黃(三錢)白術(shù)(二錢)防風(六分)炙草(五分)顧(氏)勞力怫怒。心背皆熱。汗出。往時每以和陽治厥陰肝臟得效。今年春夏。經(jīng)行病發(fā)。且食納頓減。褚氏謂獨陰無陽。須推異治。通補既臻小效。不必見熱投涼。用鎮(zhèn)其陽以理虛。

人參半夏茯苓炙草牡蠣小麥南棗張(五六)脈弦大。身熱。時作汗出。良由勞傷營衛(wèi)所致。經(jīng)云勞者溫之。(營衛(wèi)虛)嫩黃(三錢)當歸(一錢半)桂枝木(一錢)白芍(一錢半)炙草(五分)煨姜(一錢)南棗(三錢)某(二一)脈細弱。自汗體冷。形神疲瘁。知饑少納。肢節(jié)酸楚。病在營衛(wèi)。當以甘溫。

生黃桂枝木白芍炙草煨姜南棗某汗出寒凜。真氣發(fā)泄。痰動風生。用辛甘化風法。

生黃桂枝炙草茯苓防風根煨姜南棗梅(四三)案牘積勞。神困食減。五心汗出。非因?qū)崯?。乃火與元氣。勢不兩立。氣泄為熱為汗。當治在無形。以實火宜清。虛熱宜補耳。(勞傷心神)議用生脈四君子湯。

方茹素惡腥。陽明胃弱。致厥陰來乘。當丑時然汗出。少寐多夢。(胃陰虛)人參龍骨茯神棗仁炒白芍炙草煎藥吞送蒸熟五味子三十粒。

又鎮(zhèn)攝汗止?;鹕人浴H詫訇幪撾y得充復(fù)。育陰滋液為治。

熟地炭人參炒麥冬五味炒萸肉川斛茯神女貞子接服瓊玉膏方。

經(jīng)云。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陽加于陰。謂之汗。由是推之。是陽熱加于陰。津散于外而為汗也。夫心為主陽之臟。凡五臟六腑表里之陽。皆心主之。以行其變化。故隨其陽氣所在之處。而氣化為津。亦隨其火擾所在之處。

而津泄為汗。然有自汗盜汗之別焉。夫汗本乎陰。乃人身之津液所化也。經(jīng)云。汗者。心之液。又云腎主五液。故凡汗癥。未有不由心腎虛而得之者。心之陽虛。不能衛(wèi)外而為固。則外傷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勞動。不因發(fā)散。溱溱然自出。由陰蒸于陽分也。腎之陰虛。不能內(nèi)營而退藏。則內(nèi)傷而盜汗。盜汗者。即內(nèi)經(jīng)所云寢汗也。睡熟則出。醒則漸收。由陽蒸于陰分也。故陽虛自汗。治宜補氣以衛(wèi)外。陰虛盜汗。治當補陰以營內(nèi)。如氣虛表弱。自汗不止者。仲景有黃建中湯。先賢有玉屏風散。如陰虛有火盜汗發(fā)熱者。先賢有當歸六黃湯柏子仁丸。如勞傷心神。氣熱汗泄者。先生用生脈四君子湯。如營衛(wèi)虛而汗出者。宗仲景黃建中湯。及辛甘化風法。如衛(wèi)陽虛而汗出者。用玉屏風散。附湯真武湯。及甘麥大棗湯。鎮(zhèn)陽理陰方法。按癥施治。一絲不亂。謂之明醫(yī)也。夫復(fù)奚愧。(鄒滋九)徐評汗出總由于心火不寧。屬熱者多。屬寒者少。今諸方皆用補陽治法。乃一偏之見。皆由不知汗出之液在何經(jīng)也。誤人多矣。亡陽之汗。乃陽氣飛越。下焦空虛。此乃危急之癥。非參附不能回陽。與自盜等大不相同。醫(yī)者全然不知。并為一病。貽誤無窮。深為可笑。



陳遺尿。目瞑口開。面亮汗油。陽飛欲脫。無藥力挽。擬參附湯法。加入童便。圖元真接續(xù)耳。(陽脫)又子丑為陰陽交界之時。更逢霜降。正不相續(xù)。后現(xiàn)脫象。進兩攝陰陽方。參附湯加五味子。

又陽回。汗止神蘇。無如陰液欲涸。心熱渴飲。姑救胃汁。

人參麥冬五味茯神建蓮又腎真未全收納。便溺自遺。無如咽燥喉痛。陽雖初回。陰氣欲盡。難進溫熱之補。大意收攝真陰為治。

人參麥冬五味熟地炭茯神遠志炭菖蒲根又胃虛??蜌馍夏鏋檫类?。痰帶血腥。咽中微痛。用鎮(zhèn)攝法。

人參熟地北味茯神青鉛周脈革無根。左尺如無。大汗后。寒痙。頭巔痛。躁渴不寐。此屬亡陽。平昔飲酒少谷?;仃栃粮省N吹帽剡_。

有干嘔格拒之狀。真危如朝露矣。勉議仲景救逆湯。收攝潰散之陽。冀有小安。再議治病。救逆湯加參附。

徐恰交第七日。鼾聲呵欠。目瞑煩躁。診脈微細而促。此皆二氣不相接續(xù)。衰脫之征最速。是清神熄風方法。難以進商。急固根蒂。仿河間地黃飲。(陰陽并虛)熟地附子蓯蓉萸肉杞子遠志菖蒲川斛黃腎脈不得上縈。肝風突起掀旋。呵欠鼾聲??卩浜钩觥j庩柌焕m(xù)。危期至速。地黃飲子極是。

熟地炭萸肉炭川斛天冬淡蓯蓉牛膝炭五味遠志茯神飲子煎法。

凌脈大不斂。神迷囈語。陰陽不相交合。為欲脫之象。救陰無速功。急急鎮(zhèn)固陰陽。冀其蘇息。

人參茯神阿膠淮小麥龍骨牡蠣又陰液枯槁。陽氣獨升。心熱驚惕。倏熱汗泄。議用復(fù)脈湯。甘以緩熱。充養(yǎng)五液。復(fù)脈去姜桂加牡蠣。

又胃弱微嘔。暫與養(yǎng)陽明胃津方。

人參炒麥冬炒白粳米茯神鮮蓮子肉川斛又人參(秋石水拌烘)熟地炭天冬麥冬茯神鮮生地又秋燥上薄。嗽甚微嘔。宜調(diào)本。兼以清燥。

人參(秋石水拌烘)麥冬玉竹生甘草南棗白粳米又安胃丸(二錢)秋石拌人參湯送。

某(氏)脈如雀啄。色枯氣促。身重如山。不思納谷。乃氣血大虛。慮其暴脫。

人參生地阿膠麥冬炙草左牡蠣又補攝足三陰。

人參熟地炭棗仁茯神五味鮮蓮子肉朱(氏)久損不復(fù)。真氣失藏。交大寒節(jié)。初之氣。厥陰風木主候。肝風乘虛上擾。氣升則嘔吐。氣降則大便。寒則脊內(nèi)更甚。熱則神煩不寧。是中下之真氣杳然。恐交春前后。有厥脫變幻。擬進鎮(zhèn)逆法。

人參生牡蠣龍骨附子桂枝木生白芍炙草艾自半月前。寒熱兩日。色脈愈弱。食減寢少。神不自持。皆虛脫之象。議固之澀之。不及理病。

人參生龍骨牡蠣桂枝炙草南棗肉又脈神稍安。議足三陰補方。

人參砂仁末炒熟地炒黑杞子茯神五味牛膝炭脫即死也。諸病之死。皆謂之脫。蓋人病則陰陽偏勝。偏勝至極即死矣。人之生也。負陰抱陽。又曰。陰在內(nèi)。陽之守也。陽在外。陰之使也。是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其陰陽樞紐。自有生以至老死。頃刻不離。離則死矣。故古圣先賢。創(chuàng)著醫(yī)籍。百病千方。無非為補偏救弊。和協(xié)陰陽。使人得盡其天年而已。夫脫有陰脫陽脫之殊。內(nèi)經(jīng)論之最詳。難經(jīng)又言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此不過言其脫時之情狀也。明理者須預(yù)為挽救則可。若至見鬼目盲而治之。已無及矣。今觀先生之治法?;仃栔斜刈絷幩?。攝陰之內(nèi)必兼顧陽氣。務(wù)使陽潛陰固。庶不致有偏勝之患。至于所脫之癥不一。如中風眩暈嘔吐喘衄。汗多亡陽之類。

是陽脫也。瀉痢崩漏胎產(chǎn)。下多亡陰之類。是陰脫也。痧脹干霍亂。痞脹痙厥。臟腑窒塞之類。是內(nèi)閉外脫也。陽脫于上。陰脫于下。即人死而魂升魄降之謂也??傊庩枠屑~不脫。

病雖重不死。然則陰陽樞紐何在。其在于命門歟。(華岫云)

積聚

葛嗔怒強食。肝木犯土。腹痛。突如有形。緩則泯然無跡。氣下鳴響。皆木火余威。

乃瘕疝之屬。攻伐消導(dǎo)。必變腹?jié)M。以虛中挾滯。最難速功。近日痛瀉??盅忧锪?。(木犯土虛中挾滯)丁香濃樸茯苓炒白芍廣皮煨益智仁又下午倦甚。暮夜痛發(fā)。陽微。陰濁乃踞。用溫通陽明法。

人參吳萸半夏姜汁茯苓炒白芍又照前方去白芍加川楝牡蠣。

白(十四)瘧邪久留。結(jié)聚血分成形。仲景有緩攻通絡(luò)方法可宗。但瘧母必在脅下。以少陽厥陰表里為病。今脈弦大。面色黃滯。腹大青筋皆露。頸脈震動。純是脾胃受傷。積聚內(nèi)起。氣分受病。痞滿勢成。與瘧母邪結(jié)血分。又屬兩途。經(jīng)年病久。正氣已怯。觀東垣五積。必疏補兩施。

蓋緩攻為宜。(脾胃傷氣分結(jié)痞)生于術(shù)雞肫皮川連濃樸新會皮姜渣水法丸。

馬(三二)病后食物失和。腸中變化。傳導(dǎo)失職。氣滯釀濕。郁而成熱。六腑滯濁為之聚。昔潔古東垣輩。于腸胃宿病。每取丸劑緩攻。當仿之。(氣滯濕熱腑聚)川連蘆薈(箬葉上炙)雞肫皮(不落水去垢新瓦上炙脆)煨木香小青皮萊菔子南山楂紫濃樸蒸餅為小丸。

陳(十八)濕勝脾胃。食物不化。向有聚積。腸腑不通。熱氣固郁。當進和中。忌口勿勞。不致變病。(濕熱食滯)黃芩枳實廣皮萊菔子白芍白術(shù)蒼術(shù)雞肫皮水泛丸吳(三一)右脅有形高突。按之無痛。此屬瘕痞。非若氣聚凝痰。難以推求。然病久僅阻在脈。須佐針刺宣通。正在伏天宜商。(痰凝脈絡(luò))真蛤粉白芥子栝蔞皮黑梔皮半夏郁金橘紅姜皮曹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luò)。診脈弦緩。難以五積肥氣攻治。大旨以辛溫入血絡(luò)治之。(脈絡(luò)凝痹)當歸須延胡官桂橘核韭白王(三七)騎射馳驟。寒暑勞形。皆令陽氣受傷。三年來。右胸脅形高微突。初病脹痛無形。久則形堅似梗。是初為氣結(jié)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luò)。蓋經(jīng)絡(luò)系于臟腑外廓。猶堪勉強支撐。但氣鈍血滯。

日漸瘀痹。而延瘕。怒勞努力。氣血交亂。病必旋發(fā)。故寒溫消克。理氣逐血。總之未能講究絡(luò)病工夫。考仲景于勞傷血痹諸法。其通絡(luò)方法。每取蟲蟻迅速飛走諸靈。俾飛者升。走者降血無凝著。氣可宣通。與攻積除堅。徒入臟腑者有間。錄法備參末議。

蜣螂蟲蟲當歸須桃仁川郁金川芎生香附煨木香生牡蠣夏枯草用大酒曲末二兩加水稀糊丸無灰酒送三錢。

某伏梁病在絡(luò)。日后當血凝之慮。脈數(shù)左大是其征也。(伏梁)濃樸(一錢)青皮(八分)當歸(一錢)郁金(一錢)益母草(三錢)茯苓(一錢)澤瀉(一錢)某脈數(shù)堅。伏梁病在絡(luò)。宜氣血分消。

桃仁(三錢炒研)郁金(一錢)茺蔚子(一錢)枳實(七分)濃樸(一錢)茯苓(三錢)通草(五分)自難經(jīng)分出積者陰氣也。五臟所生。聚者陽氣也。六腑所成。后巢氏病源。另立瘕之名。

以不動者為。動者為瘕。究之。亦即難經(jīng)積聚之意也。前賢有云。積聚者。就其肓膜結(jié)聚之處。以經(jīng)脈所過部分。屬臟者為陰。陰主靜。靜則堅而不移。屬腑者為陽。陽主動。動則移而不定。故是案中又從而悟出云。著而不移。是為陰邪聚絡(luò)。大旨以辛溫入血絡(luò)治之。

蓋陰主靜。不移即主靜之根。所以為陰也??扇莶灰浦幮罢?。自必無陽動之氣以旋運之。而必有陰靜之血以倚伏之。所以必藉體陰用陽之品。方能入陰出陽。以施其辛散溫通之力也。又云。初為氣結(jié)在經(jīng)。久則血傷入絡(luò)。輒仗蠕動之物。松透病根。是又先生化裁之妙。于古人書引伸觸類而得。若夫薈肫之去熱滯芥蛤之?;砟挡贿^為先生用古處也。案中積癥。第見伏梁。不能盡備。然宋時諸賢。于五積九積治法。載在書籍者頗多。大略消補兼施。并以所惡者攻。所喜者誘爾。業(yè)醫(yī)者。自當知之稔也。(姚亦陶)徐評積聚之癥各殊。治法亦迥別。案中皆泛泛之方。治積聚之法。未及百分之一。學人宜廣求之。


宋前議辛潤下氣以治肺痹。謂上焦不行。則下脘不通。古稱痞悶都屬氣分之郁也。兩番大便。胸次稍舒。而未為全爽。此豈有形之滯。乃氣郁必熱。陳腐粘凝膠聚。故脘腹熱氣下注。隱然微痛。法當用仲景梔子豉湯。解其陳腐郁熱。暮臥另進白金丸一錢。蓋熱必生痰。氣阻痰滯。一湯一丸。以有形無形之各異也。(痰熱內(nèi)閉)黑山梔香豉郁金杏仁桃仁栝蔞皮降香另付白金丸(五錢)孫寒熱由四末以擾胃。非藥從口入以擾胃。邪熱。津液。互膠成痰。氣不展舒。阻痹脘中。治法不但攻病。前議停藥。欲謬藥氣盡。病自退避三舍耳。

人參川連(鹽水炒)枳實半夏郁金石菖蒲某脈不清。神煩倦。中痞惡心。乃熱邪里結(jié)。進瀉心法。(熱邪里結(jié))炒半夏黃芩黃連干姜枳實杏仁劉熱氣痞結(jié)。非因食滯。胃汁消爍。舌干便難??嘈灵_氣。酸苦泄熱。是治法矣。

川連生姜人參枳實橘紅烏梅生白芍顧氣閉久則氣結(jié)。不饑不食不大便。(氣閉化熱)川貝母白蔻仁郁金杏仁金銀花綠豆殼又氣結(jié)必化熱。乃無形之病。故徒補無益。

鮮省頭草川斛甜杏仁川貝母麻仁何(三七)煩勞之人。衛(wèi)氣少固。霧露雨濕。傷其流行清肅。瘡痍外涸。脘脅反痹。乃經(jīng)脈為病。無關(guān)腑臟。

鉤藤生白蒺郁金白蔻仁桑葉橘紅又氣窒熱郁。仍治上可以通痹。

杏仁郁金香附栝蔞皮黑山梔蘇梗周寒熱。嘔吐蛔蟲自利。是暑濕熱外因。因嗔怒動肝。邪氣入于厥陰。胸滿腹脹消渴。議以開痞方法。(熱邪入厥陰)瀉心湯去參甘加枳實白芍。

伊芳因驚而得。邪遂入肝。故厥后熱。神識昏狂。視得面青舌白。微嘔渴飲。胸次按之而痛。此屬痞結(jié)。乃在里之癥。宗仲景以瀉心湯為法。

川連半夏干姜黃芩人參枳實尤面垢油亮。目黃。頭脹如束。胸脘痞悶。此暑濕熱氣內(nèi)伏。因勞倦。正氣泄越而發(fā)。既非暴受風寒。發(fā)散取汗。徒傷陽氣。按脈形濡澀。豈是表癥。凡傷寒必究六經(jīng)。伏氣須明三焦。論癥參脈。壯年已非有余之質(zhì)。當以勞倦傷。伏邪例延醫(yī)。(暑濕伏邪夾食)滑石黃芩濃樸醋炒半夏杏仁蔻仁竹葉又胸痞自利。狀如結(jié)胸。夫食滯在胃。而胸中清氣。悉為濕濁阻遏。與食滯兩途。此清解三焦卻邪湯藥。兼進保和丸消導(dǎo)。

淡黃芩川連淡干姜濃樸醋炒半夏郁金白蔻仁滑石送保和丸三錢。

談(氏)胸痞不饑。熱不止。舌白而渴。此暑邪未盡。仍清氣分。(暑邪阻氣)鮮竹茹淡黃芩知母橘紅(鹽水炒)滑石桔梗枳殼汁郁金汁某(四一)惡寒泄瀉悉減。胸脘仍悶。余暑未盡。胃氣未蘇故耳。

大麥仁(四錢)佩蘭葉(三錢)新會皮(一錢)半夏曲(炒一錢半)金斛(一錢半)茯苓(三錢)劉濕熱。非苦辛寒不解。體豐。陽氣不足。論體攻病為是。胸中痞悶不食。議治在胃。(濕熱傷胃)川連炒半夏人參枳實姜汁茯苓橘紅邱脈濡而緩。不饑不食。時令之濕。與水谷相并。氣阻不行。欲作痞結(jié)。但體質(zhì)陽微。開泄宜輕。(濕阻氣分)炒半夏茯苓杏仁郁金橘紅白蔻仁某(三六)舌白脘痛。嘔惡腹鳴。此濕阻氣分。胃痹成痛。是不通之象。

炒半夏(三錢)高良姜(一錢)廣藿香(一錢)橘紅(一錢)烏藥(一錢)香附(一錢半)沈(二四)精氣內(nèi)損。是皆臟病。萸地甘酸。未為背謬。緣清陽先傷于上。柔陰之藥。反礙陽氣之旋運。

食減中痞。顯然明白。病患食姜稍舒者。得辛以助陽之用也。至于黃麥冬棗仁。更蒙上焦。

斯為背謬極。議辛甘理陽可效。(中陽不運)桂枝湯去芍加茯苓。

汪脈沉。中脘不爽。肢冷。

人參(七分)淡干姜(一錢)炒半夏(一錢半)川熟附(七分)茯苓(三錢)草果仁(八分)朱(嫗)目垂氣短。脘痞不食。太陰脾陽不運。氣滯痰阻。擬用大半夏湯。

人參炒半夏茯苓伽楠香汁又脈微有歇。無神倦欲寐。服大半夏湯。脘痛不安。不耐辛通。營液大虛。春節(jié)在邇。恐防衰脫。

人參炒麥冬北五味某舌白脘悶。中焦陽氣不宣。

半夏草果濃樸廣皮茯苓藿香梗張(五二)胃寒涌涎。中痞。(胃寒)泡淡吳萸干姜茯苓半夏橘紅川楝子平酒客脾胃陽微。下午陰氣漸漫。脘中微痛。不饑。服苦降重墜辛燥。愈加不適者。清陽再受傷觸也。宗仲景圣訓(xùn)。以轉(zhuǎn)旋胸次之陽為法。(胸次清陽不運)苓桂術(shù)甘湯。

某氣阻脘痹。飲下作痛。當開上焦。(肺氣不降胸脘痹阻)枇杷葉大杏仁蘇子降香汁白蔻仁橘紅張脈澀。脘痞不饑??诟捎刑?。當清理上焦。

枇杷葉杏仁山梔香豆豉郁金栝蔞皮加姜汁炒竹茹。

陳(三四)食進頗逸。而胸中未覺清曠。宜辛潤以理氣分。勿以燥藥傷陰。

枇杷葉大杏仁橘紅黑山梔香豉郁金栝蔞皮晨服。五劑后。接服桑麻丸。

楊瘧母用針。是泄肝膽結(jié)邪。瘦人瘧熱傷陰。夢遺。五心煩熱。亦近理有諸。繼患脘膈痞悶。不饑食減。大便不爽。乃氣滯于上。與前病兩歧。焉得用滋陰凝滯之藥。思必病后飲食無忌。中焦清濁不和所致。

杏仁土栝蔞桔梗半夏黑山梔枳實香附汁俞(女)脘痹身熱當開氣分。

杏仁栝蔞皮枇杷葉廣皮枳殼汁桔梗王(四三)勞傷胃痛。明是陽傷。錯認箭風。釣藥敷貼。更服丸藥。心下堅實按之痛。舌白煩渴。二便澀少。喘急不得進食。從痞結(jié)論治。(寒熱客邪互結(jié))生姜汁生淡干姜泡淡黃芩枳實姜汁炒川連半夏案中六淫外侵。用仲景瀉心湯。脾胃內(nèi)傷。用仲景苓姜桂甘法。即遵古賢治痞之以苦為泄。辛甘為散二法。其于邪傷津液者。用辛苦開泄。而必資酸味以助之。于上焦不舒者。既有枳桔杏蔞開降。而又用梔豉除熱化腐。疏暢清陽之氣。是又從古人有形至無形論內(nèi)。

化出妙用。若所用保和化食。白金驅(qū)痰。附姜暖中。參苓養(yǎng)胃。生脈斂液??傇谂R癥視其陰陽虛實。靈機應(yīng)變耳。(姚亦陶)徐評痞有二義。痞結(jié)成形之痞。是病胸膈痞滿。是癥痞結(jié)之痞。即積聚之類。另立一門亦可。

但痞滿之痞。不拘何病皆有。此癥如何另立一門。此非此老之故。乃編書之不明也。

噎膈反胃

吳脈小澀。脘中隱痛。嘔惡吞酸。舌絳不多飲。此高年陽氣結(jié)于上。陰液衰于下。為關(guān)格之漸。

當開痞通陽議治。(陽結(jié)于上陰衰于下關(guān)格)川連人參姜汁半夏枳實汁竹瀝盧陰陽逆亂。已成關(guān)格。議用附子瀉心湯。為上熱下寒主治。

徐(七八)老人食入涎涌。吐痰略能咽粥。二便艱少。是陽不轉(zhuǎn)旋上結(jié)。陰枯于下便難。極難調(diào)治。勿用腥油味。脈弦大而搏。議妙香丸。

又妙香丸仍服。每五日服大半夏湯。

毛老年形消。不食不便。氣沖涌涎。乃關(guān)格之癥。議用進退黃連湯。

川連淡干姜半夏姜汁人參茯苓附子生白芍濮(七十)七旬有年。納食脘脹。大便干澀。并不渴飲。痰氣凝遏阻陽。久延關(guān)格最怕。

川連枇杷葉半夏姜汁杏仁枳殼杜(六四)老人積勞久虛。因渴飲冷。再傷胃陽。洞泄復(fù)加嘔吐。不受湯飲食物。上不得入。下不得出。

此為關(guān)格難治。

人參半夏川連淡干姜某清陽日結(jié)。腹窄不能納谷。陰液漸涸。腸失潤。大便難。

桂枝川連半夏姜汁杏仁茯苓畢(五四)夏間診視。曾說難愈之。然此病乃積勞傷陽。年歲未老。精神已竭。古稱噎膈反胃。都因陰枯而陽結(jié)也。秋分后復(fù)診。兩脈生氣日索。交早咽燥。晝?nèi)漳缟?。五液告涸。難任剛燥陽藥。

是病諒非醫(yī)藥能愈。大半夏湯加黃連姜汁。

某脈寸口搏大。按之則澀。形瘦氣逆。上不納食。下不通便。老年積勞內(nèi)傷。陽結(jié)不行。致脘閉陰枯。腑乏津營。必二便交阻。病名關(guān)格。為難治。

人參枳實川連生干姜半夏茯苓蘇(五四)向來翻胃。原可撐持。秋季驟加驚憂。厥陽陡升莫制。遂廢食不便。消渴不已。如心熱。嘔吐涎沫。五味中喜食酸甘。肝陰胃汁??蓍麓M。難任燥藥通關(guān)。胃屬陽土。宜涼宜潤。肝為剛臟。

宜柔宜和。酸甘兩濟其陰。(肝陰胃汁枯)烏梅肉人參鮮生地阿膠麥冬汁生白芍某陽明汁干成膈。

梨汁柿霜玉竹天冬麥冬甜杏仁川貝生白芍三角胡麻王(五三)老年血氣漸衰。必得數(shù)日大便通爽。然后脘中納食無阻。此胃汁漸枯。已少胃氣下行之旨。噎癥萌矣。病乃操持太過。身中三陽。燔燥爍津所致。故藥餌未能全功。議用丹溪法。(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麥冬汁鮮生地汁柏子仁汁甜杏仁什黑芝麻汁杜蘇子汁松子仁漿水浸布紙。絞汁濾清。燉自然膏。

馬(六十)勞心勞力經(jīng)營。向老自衰。平日服餌桂附生姜三十年。病食噎不下膈吐出。此在上焦之氣不化。津液不注于下。初病大便艱澀。按經(jīng)云。味過辛熱。肝陽有余。肺津胃液皆奪。為上燥。

仿嘉言清燥法。

麥冬麻仁鮮生地甜水梨桑葉石膏生甘草某脈澀左大。食入為噎。是屬液虧。先宜理氣。后用潤劑。(液虧氣滯)半夏云茯苓枇杷葉枳實竹瀝程舌黃微渴。痰多咳逆。食下欲噎。病在肺胃。高年姑以輕劑清降。(肺胃氣不降)鮮枇杷葉杏仁郁金栝蔞皮山梔淡香豉沈格拒食物。涎沫逆氣。自左上升。此老年悒郁所致。必使腑通濁泄。僅可延年。議兩通陽明厥陰之法。(肝郁氣逆)半夏苦杏仁茯苓橘紅竹瀝姜汁俞酒熱郁傷。脘中食阻而痛。治以苦辛寒。(酒熱郁傷肺胃)小川連半夏香豉枳實茯苓姜汁又苦辛化燥。噎阻不舒。而大便不爽。治手太陰。

鮮枇杷葉紫菀蘇子杏仁桃仁郁金某憂思郁結(jié)。凝痰阻礙。已屬噎塞之象。當怡情善調(diào)。(憂郁痰阻)炒半夏(一錢半)茯苓(五錢)秫米(三錢)枳實(一錢炒)姜汁(三小匙沖)楊(四七)脈弦而小澀。食入脘痛格拒。必吐清涎。然后再納。視色蒼。眼筋紅黃。昔肥今瘦。云是郁怒之傷。少火皆變壯火。氣滯痰聚日擁。清陽莫展。脘管窄隘。不能食物。噎膈漸至矣。法當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莫以豆蔻沉香劫津可也。

川黃連杏仁桔梗土栝蔞皮半夏橘紅竹瀝姜汁朱(五二)未老形衰。納谷最少。久有心下忽痛。略進湯飲不安。近來常吐清水。是胃陽日薄。噎膈須防。議用大半夏湯。補腑為宜。(胃陽虛)人參半夏茯苓白香粳米姜汁河水煎白(五六)少食頗安。過飽食不肯下。間有冷膩涎沫涌吐而出。此有年胃陽久餒。最多噎膈反胃之慮。飲以熱酒。脘中似乎快爽。顯然陽微欲結(jié)。所幸二便仍通。濁尚下泄。猶可望安。

熟半夏(姜水炒二兩)茯苓(二兩)生益智仁(一兩)丁香皮(五錢)新會皮(一兩)淡干姜(一兩)上藥凈末分量。用香淡豆豉一兩洗凈煎汁法丸。淡姜湯服三錢。

呂(六十)勞倦饑飽。皆傷胃陽。年及花甲。最慮噎膈翻胃。此面飯酒肉重濁之物。與病不合。

半夏姜汁香豉土栝蔞皮杏仁橘紅馮(六七)有年陽微。酒濕濃味。釀痰阻氣。遂令胃失下行為順之旨。脘窄不能納物。二便如昔。病在上中。議以苦降辛通。佐以養(yǎng)胃。用大半夏湯。

半夏人參茯苓姜汁川連枳實又胃屬腑陽。以通為補。見癥脘中窒塞。納食不易過膈。膚淺見識。以白豆蔻木香沉香麝。冀獲速功。不知老人日衰。愈投泄氣。斯沖和再無復(fù)振之理。故云岐子九法。后賢立辨其非。夏季宜用外臺茯苓飲加菖蒲。佐以竹瀝姜汁。辛滑可矣。

顧(四十)脈濡緩無力。中年胸脅時痛。繼以早食晚吐。此屬反胃。乃胃中無陽。濁陰腐壅。議仿仲景陽明辛熱宣通例。

吳萸半夏蓽茇淡干姜茯苓又辛熱開濁。吐減。行走勞力。即吐痰水食物。陽氣傷也。用吳萸理中湯。

尤脈緩。右關(guān)弦。知饑惡食。食入即吐。肢浮。便溏溺少。不渴飲。此胃陽衰微。開合之機已廢。老年噎膈反胃。乃大癥也。

人參茯苓淡附子淡干姜炒粳米姜汁又通胃陽法服。腑病原無所補。只以老年積勞傷陽之質(zhì)。所服之劑。開肺即是泄氣。芩連苦寒劫陽。姜汁與干姜附子并用。三焦之陽皆通耳。若枳樸仍是泄氣。與前義悖矣。

人參茯苓淡附子淡干姜劉(五四)脈左小弦。右濡澀。五旬又四。陰陽日衰。勞煩奔走。陽愈傷。致清氣欲結(jié)。食入脘痛。痰涎涌逆。皆噎膈反胃見癥。其飲酒愈甚。由正氣先餒。非酒能致病。

川連枳實汁茯苓半夏廣皮白黑山梔姜汁竹瀝包(六十)胸脘痞悶。噯逆。三四日必嘔吐粘膩。或黃綠水液。此屬反胃。六旬有年。是亦重病。

川連半夏枳實郁金竹茹姜汁陸脈沉微。陽氣大傷。陰濁僭踞。旦食不能暮食。周身掣痛。背脹。病狀著難愈之癥。(陽虛陰濁凝滯)人參附子干姜茯苓澤瀉姚(六二)腑陽不通降。濁壅為反胃。累遭病反。老年難以恢復(fù)。自能潛心安養(yǎng)。望其悠久而已。藥不能愈是病矣。

人參附子干姜公丁香姜汁和丸某積勞有年。陽氣漸衰。濁凝瘀阻。脘中常痛。怕成噎膈便塞之癥。(陽衰脘痹血瘀)桃仁紅花延胡川楝子半夏橘紅郁金汁栝蔞皮李兩關(guān)脈緩澀。食入氣阻。吐涎稍通。前已吐過瘀濁膠粘。此皆久積勞倦。陽氣不主旋運。為噎膈反胃之癥。此病最多反復(fù)。必須身心安逸。方可卻病。徒藥無益耳。

半夏姜汁桃仁韭白汁香豉栝蔞皮郁金某胃痛。得瘀血去而減。兩三年宿病復(fù)起。食進痞悶。怕其清陽結(jié)而成膈。大意益氣佐通。仍兼血絡(luò)為治。

人參半夏茯苓新會皮木香生益智當歸桃仁水法丸。服三錢。

張(三三)早食暮吐。大便不爽。病在中下。初因勞傷胃痛。痰瘀有形之阻。

半夏枳實制大黃桃仁韭白汁經(jīng)云。三陽結(jié)謂之膈。又云一陽發(fā)病。其傳為膈。仲景云。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丹溪謂噎膈反胃。名雖不同病出一體。多因氣血兩虛而成。然歷觀噎膈反胃之因。實有不同。大抵飲食之際。氣忽阻塞。飲食原可下咽。如有物梗塞之狀者。名曰噎。

心下格拒。饑不能食。或食到喉間。不能下咽者。名曰膈。食下良久復(fù)出?;蚋羲尥鲁稣?。名曰反胃。夫噎膈一癥。多因喜怒悲憂恐五志過極?;蚩v情嗜欲?;蝽б饩剖?。以致陽氣內(nèi)結(jié)。陰血內(nèi)枯而成。治宜調(diào)養(yǎng)心脾。以舒結(jié)氣。填精益血。以滋枯燥。夫反胃乃胃中無陽。

不能容受食物。命門火衰。不能熏蒸脾土。以致飲食入胃。不能運化。而為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治宜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補土通陽以溫脾胃。故先生于噎膈反胃。各為立法以治之。其陽結(jié)于上。陰虧于下。而為噎膈者。用通陽開痞。通補胃腑。以及進退黃連。附子瀉心諸法。上熱下寒為治。其肝陰胃汁枯槁。及煩勞陽亢。肺胃津液枯而成噎膈者。用酸甘濟陰。及潤燥清燥為主。其液虧氣滯。及陽衰血瘀而成噎膈者。用理氣逐瘀。兼通血絡(luò)為主。

其胃陽虛而為噎膈反胃。及憂郁痰阻而成者。用通補胃腑。辛熱開濁。以及苦降辛通。佐以利痰清膈為主。其肝郁氣逆而為噎膈者。兩通厥陰陽明為治。其酒熱郁傷肺胃。氣不降而為噎膈者。用輕劑清降。及苦辛寒開肺為主。而先生于噎膈反胃治法??芍^無遺蘊矣。張景岳云。治噎膈大法。當以脾腎為主。其理甚通。當宗之。又有飲膈熱膈。及憂氣恚食寒之膈。其主治各載本門。茲不復(fù)贅。(鄒滋九)是證。每因血枯氣衰致此。凡香燥消澀之藥。久在禁內(nèi)。案中雖有一二仿用辛熱。而亦必諦審其為陽微濁踞者。其余或苦辛泄滯而兼潤養(yǎng)。或酸甘化液而直滋清?;蛴魫炗跉夥?。而推揚谷氣?;騽趥谘?。而宣通瘀濁。總以調(diào)化機關(guān)。和潤血脈為主。陽氣結(jié)于上。

陰液衰于下。二語。實為證之確切論也。(姚亦陶)徐評果系膈癥。百無一生。不必言治。若反胃則古人自有主方。不得泛用通治之品。此老尚未明也。

案中多用人參。其意以為不食胃虛。不可不用參以補其精氣。不知噎膈之癥。必有瘀血頑痰逆氣。阻膈胃氣。其已成者。百無一治。其未成者。用消瘀去痰降氣之藥。或可望其通利。若用人參。雖或一時精氣稍旺。而病根益深。永無愈期矣。

噫噯

王(二二)初用辛通見效。多服不應(yīng)。想雨濕泛潮。都是濁陰上加。致胃陽更困。仿仲景胃中虛??蜌馍夏妗`鏆獠怀?。(胃虛客氣上逆)人參旋復(fù)花代赭石半夏茯苓干姜某味淡。嘔惡噯氣。胃虛濁逆。

白旋復(fù)花釘頭代赭炒黃半夏姜汁人參茯苓汪(三十)壯年飲酒聚濕。脾陽受傷已久。積勞饑飽。亦令傷陽。遂食入反出。噫氣不爽。格拒在乎中焦??傄詼赝ㄦ?zhèn)逆為例。

白旋復(fù)花釘頭代赭茯苓半夏淡附子淡干姜徐噫氣不爽。食后甚。(脾肺郁)杏仁半夏曲橘紅濃樸郁金桔梗陳(二十)多噎。胸膈不爽。胃陽弱。宜薄味。(胃陽虛)生白術(shù)茯苓新會皮半夏曲益智仁濃樸生姜某噯氣。腹微痛。脾胃未和。(脾胃不和)人參焦白芍茯苓炙甘草內(nèi)經(jīng)止有噫字。而無噯字。故經(jīng)云。五氣所病。心為噫。又云。寒氣客于胃。厥逆從下上散。復(fù)出于胃。故為噫。夫噫噯一癥?;騻『?。及大病后。多有此癥。蓋以汗吐下后。大邪雖解。

胃氣弱而不和。三焦因以失職。故清無所歸而不升。濁無所納而不降。是以邪氣留連。噯酸作飽。胸膈不爽。而為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乃胃陽虛而為陰所格阻。陽足則充周流動。

不足則膠固格阻矣。仲景立旋復(fù)代赭湯。用人參甘草養(yǎng)正補虛。姜棗以和脾養(yǎng)胃。所以安定中州者至矣。更以旋復(fù)花之力。旋轉(zhuǎn)于上。使陰中格阻之陽。升而上達。又用代赭石之重鎮(zhèn)墜于下。使戀陽留滯之陰。降而下達。然后參甘大棗。可施其補虛之功。而生姜半夏??勺嗥溟_痞之效。而前賢治噫噯一癥。無出仲景右矣。故先生于胃虛客氣上逆。及胃陽虛。脾胃不和。肺氣不降而為噫噯者。每宗仲景法加減出入?;蚣有尤式酃R蚤_肺。智仁樸術(shù)以散滿。甘草白芍以和胃。靡不應(yīng)手取愈??芍^得仲景心法矣。(鄒時乘)


[卷四]嘔吐

高(四四)咽阻。吞酸痞脹。食入嘔吐。此肝陽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吳萸川連川楝子杏仁茯苓半夏濃樸錢(三七)脈細。右堅大。向有氣沖。長夏土旺。嘔吐不納食。頭脹脘痹。無非厥陽上冒。議用苦辛降逆。

酸苦泄熱。不加嗔怒。胃和可愈。

川連半夏姜汁川楝子皮烏梅廣皮白金(四三)脈細小而弦。風木乘土。當春勢張。食入不變。嘔吐。得小便通少緩。治以通陽。

炮附子人參半夏吳萸淡姜茯苓又脈右弦澀。陽微陰凝。食入則吐。胃痛脹甚。半月前用藥得效后。反大便欲解不通。腑陽不利。濁乃上攻。先用玉壺丹七分。四服。

蔣(三二)脈沉。食入嘔吐。忌冷滯食物。

吳萸半夏姜汁茯苓公丁香柄廣皮白顧脈濡弱。左脅下久有聚氣。納食釀積于胃脘之中。兩三日嘔噫吞酸。積物上涌吐出。此皆怫怒動肝。肝木犯胃。胃中陽傷。不能傳及小腸。遂變化失司。每七八日。始一更衣。為胃氣不主下行故也。法當溫胃陽。制肝逆。宿病糾纏。恐多反復(fù)。

淡附子淡干姜姜汁生白芍淡吳萸白粳米朱胃中不和。食入嘔吐。怒動而病。必先制肝。溫膽合左金為宜。去甘草茯苓加姜汁。

某氣自左升。腹中膨滿。嘔吐涎沫黃水。暴咳不已。是肝氣逆乘。過胃犯肺。當制肝和胃。安蛔丸某嘔黑綠苦水。顯屬下焦?jié)嵝胺肝浮?/span>

人參川椒烏梅茯苓紫石英桑螵蛸沈食過超時。漾漾涌涎欲吐。診脈濡澀。以胃虛肝乘。宗仲景旋復(fù)代赭法。

旋復(fù)花代赭石人參半夏茯苓廣皮王(四五)肝病犯胃嘔逆??谕虑逑选n^暈。乳房痛。肢麻痹。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桂枝木(七錢生)川楝子(一兩蒸)川連(鹽水炒七錢)烏梅(一兩半)當歸(一兩半)生白芍(一兩半)某冷濕傷胃。肝木上侮。沖氣欲嘔。腹痛。

淡吳萸濃樸草蔻藿香梗木瓜茯苓毛(嫗)因驚。肝氣上犯。沖逆。嘔吐涎。陽升至巔為頭痛。脈右弱左弦。當從厥陰陽明治。

人參川連茯苓川楝川椒烏梅干姜生白芍某脈弦虛。食已漾漾欲吐。咽阻。中痞有痰。

人參吳萸茯苓半夏廣皮姜汁陸鼻明。湯水下咽嘔吐。右脈小欲歇。明是勞傷。肝乘胃反。小半夏湯加檀香泥炒白粳米。

顏(氏)干嘔脅痛。因惱怒而病。是厥陰侵侮陽明。脈虛不食。當與通補。大半夏湯加姜汁桂枝南棗。

某肥膩滯胃。肝木始得再乘土位。致氣逆上壅嘔出。久病至節(jié)反劇。最屬不宜??偸钦{(diào)攝未盡善奈何。暫與降逆平肝安胃一法。

降香蘇子旋復(fù)花茯苓半夏廣皮韭汁范脅痛入脘。嘔吐黃濁水液。因驚動肝。肝風振起犯胃。平昔液衰。難用剛燥。議養(yǎng)胃汁。以熄風方。

人參炒半夏炒麥冬茯神廣皮白炒香白粳米又六味去萸換芍加麥冬阿膠秋石。

唐(氏)動氣肝逆。痰性凝寒滯胃。卒然大痛嘔涎。乃逆滯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

炒黑川椒烏梅肉生干姜川桂枝木人參白芍某積勞傷陽。先已脘痛引背。昨頻吐微眩。脈弱汗出。胃中已虛。肝木來乘。防有呃忒吐蛔。仿仲景食入則嘔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萸半夏茯苓姜汁粳米王(二四)早上水飲米粥。至晚吐出不化。知濁陰酉戌升逆。瘕形痛而漸大。丸藥吐出不化。胃陽乏極矣。兩進平肝理氣不效。法當辛熱開濁。

吳萸熟附子良姜川楝子茯苓草果某肝風犯胃。嘔逆眩暈??嘟邓嵝购完?。佐微辛以通胃。

川連黃芩烏梅白芍半夏姜汁李厥吐。腹痛氣沖。安胃丸。

王胃虛少谷。肝來乘克。嘔吐不能受納。蓋臟厥象也。

人參川連附子黃芩干姜枳實張(氏)勉強攻胎。氣血受傷。而為寒熱。經(jīng)脈乏氣。而為身痛。乃奇經(jīng)沖任受病。而陽維脈不用事也。內(nèi)經(jīng)以陽維為病苦寒熱。維者。一身之剛維也。既非外感。羌蘇柴葛三陽互發(fā)。世無是病。

又芩梔枳樸之屬。辛散繼以苦寒。未能中病。胃日屢傷。致湯飲皆噦出無余。大便不通。已經(jīng)半月。其吐出形色青綠涎沫。顯然肝風大動。將胃口翻空。而腸中污水。得風翔如浪決。東西蕩漾矣。熄風鎮(zhèn)胃。固是定理。但危篤若此。不易圖也。

淮小麥(百粒)火麻仁(一錢)阿膠(二錢)生地(二錢)秋石拌人參(一錢)南棗肉(一錢)陳(氏)未病先有耳鳴眩暈。恰值二之氣交。是冬藏根蒂未固。春升之氣泄越。無以制伏。更屬產(chǎn)后精氣未復(fù)。又自乳耗血。血去液虧。真陰日損。陽氣不交于陰。變化內(nèi)風。上巔犯竅。沖逆肆橫。胃掀吐食。攻腸為瀉。襲走脈絡(luò)。肌肉皆腫。譬如諸門戶盡撤。遂致暴風飄漾之狀。醫(yī)者辛散苦降重墜。不但病未曾理。致陽更泄。陰愈涸。煩則震動即厥。由二氣不能自主之義。閱王先生安胃一法。最為卓識。所參拙見。按以兩脈。右手澀弱。虛象昭然。左脈空大。按之不實。亦非肝氣肝火有余。皆因氣味過辛散越。致二氣造偏。茲以病因大旨。兼以經(jīng)義酌方。

人參茯苓半夏白芍煨姜炒粳米周痛從少腹上沖。為嘔為脹。是厥陰穢濁致患。(厥陰濁逆)韭白根淡吳萸小茴香桂枝木兩頭尖茯苓又炒橘核炙山甲末韭白歸尾川楝子延胡索小茴香徐(四六)氣沖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伏飲在于肝絡(luò)。辛以通之。

吳萸(泡淡八分)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干姜(一錢)代赭石(三錢)旋復(fù)花(二錢)某脈搏肢冷。嘔逆。下痢白積。生冷水寒郁生陽。氣上塞心大痛。乃厥陰濁邪上攻。

吳萸丁香藿香川楝子木香廣皮茯苓褚(二二)清涎上涌。食物吐出。乃饑飽傷及胃中之陽。禁鮮葷冷滑。經(jīng)年可安。

(胃陽虛濁陰上逆)半夏濃樸生益智姜汁生白術(shù)茯苓宋(三四)陽微不運。水谷悍氣聚濕。致食入即嘔。周身牽掣不和。乃陽明之脈。不用事也。久延恐致腫脹。苓姜術(shù)桂湯加濃樸椒目。

陸(十七)食已即吐。病在胃也。用辛以通陽。苦以清降。

半夏川連濃樸茯苓姜汁曹(四七)早食頗受。晚食必胃痛嘔吐。陽氣日微。濁陰聚則有形。夜痛至曉。陰邪用事乃劇。

半夏姜汁淡干姜秦椒濃樸茯苓王診脈右濡左弦。舌白不饑。瘀血上吐下瀉。胃陽大傷。藥餌下咽則涌。前醫(yī)用大半夏湯不應(yīng)。詢知所吐皆系酸水痰沫。議以理陽方法。

人參茯苓川椒干姜潘(十八)食后吐出水液。及不化米粒。二便自通。并不渴飲。五年不愈。宜理胃陽。用仲景法。

熟附子半夏姜汁白粳米又泄?jié)彡?。劫水飲。以安胃陽。服四日腹脹吐水已減。知陽腑之陽。非通不闔。再宗仲景法。

真武湯加人參。

范脈虛無神。聞谷干嘔。汗出振寒。此胃陽大虛。不必因寒熱而攻邪。

人參茯苓炒半夏姜汁烏梅陳皮又脈微細小。胃陽大衰。以理中兼攝其下。

人參淡熟附子茯苓炒白粳米炒黃淡干姜又人參茯苓干姜煨益智仁廣皮生白芍金參藥不受。皆濁陰在上。阻塞氣機。幾無法矣。勉與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急進以通陽泄?jié)帷?/span>

附子生淡姜蔥白(五寸)人尿豬膽汁沈(二九)吹笛震動元海病。治宜填實下焦。但嗆食吐出。又便溏不實。中無砥柱。陰藥下未受益。中再受傷矣。仿補益中宮。仍佐鎮(zhèn)逆一法。

人參焦術(shù)炒焦半夏茯苓旋復(fù)花代赭石吳寒熱邪氣擾中。胃陽大傷。酸濁上涌吐出。脘痛如刺。無非陽衰。陰濁上僭。致胃氣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憊。必得釜底暖蒸。中宮得以流通。擬用仲景附子瀉心湯。通陽之中。原可泄熱開導(dǎo)。煎藥按法用之。

人參(一錢半)熟附子(一錢半)淡干姜(一錢)三味另煎汁川連(六分)炒半夏(一錢半)枳實(一錢)茯苓(三錢)后四味。用水一盞。滾水一杯。煎三十沸。和入前三味藥汁。服。

江脈弦遲。湯水不下膈。嘔吐涎沫。此陽結(jié)。飲邪阻氣。議以辛熱通陽。反佐苦寒利膈。用瀉心法。

人參附子干姜先煎一杯。入姜汁四分。

川連黃芩半夏枳實滾水煎。和入前藥服。

孫(十四)食物隨入即吐。并不渴飲。當年以苦辛得效。三載不發(fā)。今心下常痛如辣。大便六七日始通。議通膈上。用生姜瀉心湯。

生姜汁(四分調(diào))川連(六分炒)黃芩(二錢泡十次)熟半夏(三錢炒)枳實(一錢)人參(五分同煎)又問或不吐食物。腹中腰膂似乎氣墜。自長夏起。心痛頭重。至今未減。思夏熱必兼濕。在里水谷之濕。與外來之熱。相洽結(jié)聚飲邪矣。當緩攻之。議用控涎丹五分。間日一用。

某(五二)診脈左弦右弱。食粥脘中有聲。氣沖涌吐。此肝木乘胃。生陽已薄。皆情懷不適所致。大半夏湯。

某中焦火衰。食下不運。作酸嘔出。(中陽虛)炒黃干姜(一錢)川椒(炒三分)半夏(一錢炒)茯苓塊(三錢)炒飴糖(四錢)黃(氏)靈樞經(jīng)云。中氣不足。溲便為變。是崩淋泄瀉。皆脾胃欲敗之現(xiàn)癥。今湯水下咽。少頃傾囊涌出。豈非胃陽無有。失司納物乎。奈何業(yè)醫(yī)者。中懷疑惑。但圖疲藥。待其自安。怕遭毀謗耳。此癥一投柔藥。濁升填塞。必致脹滿。仲景于陽明滿實。致慎攻下者。恐以太陰之脹誤治耳。今舌微紅微渴。皆是津液不肯升揚。脾弱不主散精四布。世豈有面色如白紙。尚不以陽氣為首重也耶。

人參熟于術(shù)炙甘草炮姜茯神南棗張嘔吐脹悶。虛中氣滯。

人參茯苓砂仁某(氏)脈微肢冷。嘔吐清水。食不下化。帶下脊髀酸。陽氣素虛。產(chǎn)后奇脈不固。急扶其陽。用附子理中湯。

附子人參生白術(shù)炮姜炙草又暖胃陽以劫水濕。帶下自緩。照前方加胡蘆巴。

又脈象稍和。已得理中之效。議用養(yǎng)營法。

養(yǎng)營去遠志黃五味即作丸方。

蔡(嫗)凡論病。先論體質(zhì)形色脈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為多濕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嘔胸痞。煩渴引飲。由乎脾胃之陽傷觸。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熾。試以脈之短澀無神主義之。陽衰邪伏顯然。況寒涼不能攻熱。清邪便是傷及胃陽之藥。今杳不納谷。大便漸稀。若不急和胃氣。無成法可遵。所謂肥人之病。慮虛其陽。參擬一方。仍候明眼采擇。(胃陽虛邪伏不食)人參半夏生于術(shù)枳實茯苓生姜吳(三六)壯年形偉。脈小濡。惡聞穢氣。食入嘔噦。緣陽氣微弱。濁陰類聚??诒鞘芪蹪岙悮?。先入募原。募原是胃絡(luò)分布。上逆而為嘔吐。此病理標者。用芳香辟穢。扶正氣治本。以溫上通陽。(陽虛吸受穢濁氣)藿香草果公丁香茯苓濃樸砂仁殼廣皮蓽茇又人參茯苓生益智胡蘆巴煨木香煨姜孫寒郁化熱。營衛(wèi)氣窒。遂發(fā)瘡痍。食入即吐。胃中熱灼。當忌進腥油。先用加味溫膽湯。(嘔傷胃中邪熱劫津)鮮竹茹(一錢半)半夏(一錢半)金石斛(三錢)茯苓(一錢半)廣皮白(一錢半)枳實(一錢)姜汁(一匙調(diào))吳兩番探吐。脘痛立止。氣固宣暢。胃津未能無損。風木來乘。外冷里熱。診脈右大。并不搏指。

當少少進谷以養(yǎng)胃。多噫多下泄氣。調(diào)和中焦為宜。

炒竹茹半夏川斛橘紅黑山梔香豉曹(四三)少腹屬肝。肝厥必犯陽明胃腑。故作痛嘔。二年來病患已不知因何起病。醫(yī)徒見病圖治。

想肝腎必自內(nèi)傷為病。久則奇經(jīng)諸脈交傷。經(jīng)謂沖脈動。而諸脈交動也。議溫通柔潤劑。從下焦虛損主治。(肝腎虛沖脈氣上逆)淡蓯蓉干(一錢半)茯苓(三錢)當歸(二錢)杞子(二錢)炒沙苑(一錢半)肉桂心(五分)后加鹿角霜。

何寒熱嘔吐。胸中格拒。喜暖飲怕涼。平昔胃陽最虛。熱邪內(nèi)結(jié)。體虛邪實。最防痙厥。(熱邪內(nèi)結(jié))人參黃芩炒半夏姜汁川連枳實某舌赤。濁嘔。不寐不饑。陽邪上擾。治以苦辛。進瀉心法。

淡黃芩川連炒半夏枳實姜汁某郁熱阻飲痹嘔。有年最慮噎膈。

半夏金斛姜汁茯苓杏仁廣皮白毛(氏)舊有胃痛脘痹嘔吐之病。秋前舉發(fā)。已得小安。近痛嘔復(fù)來。身體熱。宿病未罷。而暑熱穢氣上竅侵入。三焦混淆??謨?nèi)閉變現(xiàn)痙厥。(暑穢內(nèi)結(jié))川連淡黃芩半夏姜汁黑山梔枳實汁某舌黃不渴飲。久嗽欲嘔吐。前用金匱麥門冬湯養(yǎng)胃小效。自述背寒口吐清痰。暑濕客邪未盡。虛體。當輔正醒脾卻暑。

人參茯苓廣皮半夏姜汁郭(五八)知饑能納。忽有氣沖。涎沫上涌。脘中格拒。不堪容物。內(nèi)經(jīng)謂肝病吐涎沫。丹溪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木火上凌。柔金受克??葐苋占?。治以養(yǎng)金制木。使土宮無戕賊之害。滋水制火。

令金臟得清化之權(quán)。此皆老年積勞致傷。豈攻病可效。(肝火刑金)蘇子麥冬枇杷葉杏仁北沙參桑葉丹皮降香竹瀝曹(四五)勞倦嗔怒。嘔吐身熱。得汗熱解。而氣急不寐不饑。仍是氣分未清。先以上焦主治。以肺主一身氣化也。

杏仁郁金山梔香豉橘紅栝蔞皮嘔吐癥。內(nèi)經(jīng)與金匱論之詳矣。乃后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氣滯立論。不思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皆由于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之生克。木動則必犯土。胃病治肝。不過隔一之治。此理淺近易明。人乃不能察。而好奇之輩。反夸隔二隔三之治。豈不見笑于大方也哉。試觀安胃丸。理中安蛔丸。所用椒梅。及胃虛客氣上逆之旋復(fù)代赭。此皆胃藥乎。抑肝藥乎。于此可省悟矣。今觀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為綱領(lǐng)。用藥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

如肝犯胃而胃陽不衰有火者。泄肝則用芩連。楝之苦寒。如胃陽衰者。稍減苦寒。用苦辛酸熱。此其大旨也。若肝陰胃汁皆虛。肝風擾胃嘔吐者。則以柔劑滋液養(yǎng)胃。熄風鎮(zhèn)逆。若胃陽虛。濁陰上逆者。用辛熱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陽虛而肝木不甚亢者。專理胃陽?;蛏宰艚访?。若因嘔傷。寒郁化熱。劫灼胃津。則用溫膽湯加減。若久嘔延及肝腎皆虛。沖氣上逆者。用溫通柔潤之補。下焦主治。若熱邪內(nèi)結(jié)。則用瀉心法。若肝火沖逆?zhèn)?。則用養(yǎng)金制木。滋水制火??傊挝钢āH跍赝?。虛則必用人參。藥味皆屬和平。至于治肝之法。藥味錯雜?;蚝疅峄ビ谩;蚩嘈了嵯滩⑼丁Iw因厥陰有相火內(nèi)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但觀仲景烏梅丸法。概可知矣。案輯六十有余。大半皆由肝邪為患。非先生之卓識。安能暢發(fā)此理乎哉。(華岫云)徐評所錄諸方。屬蓄飲者四五。屬反胃者二三。反胃自有主治之法。蓄飲亦有成方可用。乃全不分別。惟以治肝胃之藥參錯成方。又用人參及姜附者七八。皆與反胃蓄飲相反。則嘔吐一癥。此老全未夢見也?;贾T病者。亦大不幸矣。

洞庭有一金姓者?;紘I吐癥數(shù)年。其先人與此老甚相契。此老竭力治之年余。皆用此等方。而病者幾殆。因求治于余。余曰蓄飲也。世無知者。為制一方。其病立已。其人因受業(yè)于余。即此可征矣。

嘔吐

高(四四)咽阻。吞酸痞脹。食入嘔吐。此肝陽犯胃。用苦辛泄降。(肝犯胃)吳萸川連川楝子杏仁茯苓半夏濃樸錢(三七)脈細。右堅大。向有氣沖。長夏土旺。嘔吐不納食。頭脹脘痹。無非厥陽上冒。議用苦辛降逆。

酸苦泄熱。不加嗔怒。胃和可愈。

川連半夏姜汁川楝子皮烏梅廣皮白金(四三)脈細小而弦。風木乘土。當春勢張。食入不變。嘔吐。得小便通少緩。治以通陽。

炮附子人參半夏吳萸淡姜茯苓又脈右弦澀。陽微陰凝。食入則吐。胃痛脹甚。半月前用藥得效后。反大便欲解不通。腑陽不利。濁乃上攻。先用玉壺丹七分。四服。

蔣(三二)脈沉。食入嘔吐。忌冷滯食物。

吳萸半夏姜汁茯苓公丁香柄廣皮白顧脈濡弱。左脅下久有聚氣。納食釀積于胃脘之中。兩三日嘔噫吞酸。積物上涌吐出。此皆怫怒動肝。肝木犯胃。胃中陽傷。不能傳及小腸。遂變化失司。每七八日。始一更衣。為胃氣不主下行故也。法當溫胃陽。制肝逆。宿病糾纏??侄喾磸?fù)。

淡附子淡干姜姜汁生白芍淡吳萸白粳米朱胃中不和。食入嘔吐。怒動而病。必先制肝。溫膽合左金為宜。去甘草茯苓加姜汁。

某氣自左升。腹中膨滿。嘔吐涎沫黃水。暴咳不已。是肝氣逆乘。過胃犯肺。當制肝和胃。安蛔丸某嘔黑綠苦水。顯屬下焦?jié)嵝胺肝浮?/span>

人參川椒烏梅茯苓紫石英桑螵蛸沈食過超時。漾漾涌涎欲吐。診脈濡澀。以胃虛肝乘。宗仲景旋復(fù)代赭法。

旋復(fù)花代赭石人參半夏茯苓廣皮王(四五)肝病犯胃嘔逆??谕虑逑选n^暈。乳房痛。肢麻痹。

人參(二兩)茯苓(二兩)桂枝木(七錢生)川楝子(一兩蒸)川連(鹽水炒七錢)烏梅(一兩半)當歸(一兩半)生白芍(一兩半)某冷濕傷胃。肝木上侮。沖氣欲嘔。腹痛。

淡吳萸濃樸草蔻藿香梗木瓜茯苓毛(嫗)因驚。肝氣上犯。沖逆。嘔吐涎。陽升至巔為頭痛。脈右弱左弦。當從厥陰陽明治。

人參川連茯苓川楝川椒烏梅干姜生白芍某脈弦虛。食已漾漾欲吐。咽阻。中痞有痰。

人參吳萸茯苓半夏廣皮姜汁陸鼻明。湯水下咽嘔吐。右脈小欲歇。明是勞傷。肝乘胃反。小半夏湯加檀香泥炒白粳米。

顏(氏)干嘔脅痛。因惱怒而病。是厥陰侵侮陽明。脈虛不食。當與通補。大半夏湯加姜汁桂枝南棗。

某肥膩滯胃。肝木始得再乘土位。致氣逆上壅嘔出。久病至節(jié)反劇。最屬不宜??偸钦{(diào)攝未盡善奈何。暫與降逆平肝安胃一法。

降香蘇子旋復(fù)花茯苓半夏廣皮韭汁范脅痛入脘。嘔吐黃濁水液。因驚動肝。肝風振起犯胃。平昔液衰。難用剛燥。議養(yǎng)胃汁。以熄風方。

人參炒半夏炒麥冬茯神廣皮白炒香白粳米又六味去萸換芍加麥冬阿膠秋石。

唐(氏)動氣肝逆。痰性凝寒滯胃。卒然大痛嘔涎。乃逆滯上攻也。治肝厥以通例。

炒黑川椒烏梅肉生干姜川桂枝木人參白芍某積勞傷陽。先已脘痛引背。昨頻吐微眩。脈弱汗出。胃中已虛。肝木來乘。防有呃忒吐蛔。仿仲景食入則嘔者。吳茱萸湯主之。

吳萸半夏茯苓姜汁粳米王(二四)早上水飲米粥。至晚吐出不化。知濁陰酉戌升逆。瘕形痛而漸大。丸藥吐出不化。胃陽乏極矣。兩進平肝理氣不效。法當辛熱開濁。

吳萸熟附子良姜川楝子茯苓草果某肝風犯胃。嘔逆眩暈。苦降酸泄和陽。佐微辛以通胃。

川連黃芩烏梅白芍半夏姜汁李厥吐。腹痛氣沖。安胃丸。

王胃虛少谷。肝來乘克。嘔吐不能受納。蓋臟厥象也。

人參川連附子黃芩干姜枳實張(氏)勉強攻胎。氣血受傷。而為寒熱。經(jīng)脈乏氣。而為身痛。乃奇經(jīng)沖任受病。而陽維脈不用事也。內(nèi)經(jīng)以陽維為病苦寒熱。維者。一身之剛維也。既非外感。羌蘇柴葛三陽互發(fā)。世無是病。

又芩梔枳樸之屬。辛散繼以苦寒。未能中病。胃日屢傷。致湯飲皆噦出無余。大便不通。已經(jīng)半月。其吐出形色青綠涎沫。顯然肝風大動。將胃口翻空。而腸中污水。得風翔如浪決。東西蕩漾矣。熄風鎮(zhèn)胃。固是定理。但危篤若此。不易圖也。

淮小麥(百粒)火麻仁(一錢)阿膠(二錢)生地(二錢)秋石拌人參(一錢)南棗肉(一錢)陳(氏)未病先有耳鳴眩暈。恰值二之氣交。是冬藏根蒂未固。春升之氣泄越。無以制伏。更屬產(chǎn)后精氣未復(fù)。又自乳耗血。血去液虧。真陰日損。陽氣不交于陰。變化內(nèi)風。上巔犯竅。沖逆肆橫。胃掀吐食。攻腸為瀉。襲走脈絡(luò)。肌肉皆腫。譬如諸門戶盡撤。遂致暴風飄漾之狀。醫(yī)者辛散苦降重墜。不但病未曾理。致陽更泄。陰愈涸。煩則震動即厥。由二氣不能自主之義。閱王先生安胃一法。最為卓識。所參拙見。按以兩脈。右手澀弱。虛象昭然。左脈空大。按之不實。亦非肝氣肝火有余。皆因氣味過辛散越。致二氣造偏。茲以病因大旨。兼以經(jīng)義酌方。

人參茯苓半夏白芍煨姜炒粳米周痛從少腹上沖。為嘔為脹。是厥陰穢濁致患。(厥陰濁逆)韭白根淡吳萸小茴香桂枝木兩頭尖茯苓又炒橘核炙山甲末韭白歸尾川楝子延胡索小茴香徐(四六)氣沖偏左。厥逆欲嘔。嘔盡方適。伏飲在于肝絡(luò)。辛以通之。

吳萸(泡淡八分)半夏(三錢)茯苓塊(三錢)淡干姜(一錢)代赭石(三錢)旋復(fù)花(二錢)某脈搏肢冷。嘔逆。下痢白積。生冷水寒郁生陽。氣上塞心大痛。乃厥陰濁邪上攻。

吳萸丁香藿香川楝子木香廣皮茯苓褚(二二)清涎上涌。食物吐出。乃饑飽傷及胃中之陽。禁鮮葷冷滑。經(jīng)年可安。

(胃陽虛濁陰上逆)半夏濃樸生益智姜汁生白術(shù)茯苓宋(三四)陽微不運。水谷悍氣聚濕。致食入即嘔。周身牽掣不和。乃陽明之脈。不用事也。久延恐致腫脹。苓姜術(shù)桂湯加濃樸椒目。

陸(十七)食已即吐。病在胃也。用辛以通陽??嘁郧褰?。

半夏川連濃樸茯苓姜汁曹(四七)早食頗受。晚食必胃痛嘔吐。陽氣日微。濁陰聚則有形。夜痛至曉。陰邪用事乃劇。

半夏姜汁淡干姜秦椒濃樸茯苓王診脈右濡左弦。舌白不饑。瘀血上吐下瀉。胃陽大傷。藥餌下咽則涌。前醫(yī)用大半夏湯不應(yīng)。詢知所吐皆系酸水痰沫。議以理陽方法。

人參茯苓川椒干姜潘(十八)食后吐出水液。及不化米粒。二便自通。并不渴飲。五年不愈。宜理胃陽。用仲景法。

熟附子半夏姜汁白粳米又泄?jié)彡?。劫水飲。以安胃陽。服四日腹脹吐水已減。知陽腑之陽。非通不闔。再宗仲景法。

真武湯加人參。

范脈虛無神。聞谷干嘔。汗出振寒。此胃陽大虛。不必因寒熱而攻邪。

人參茯苓炒半夏姜汁烏梅陳皮又脈微細小。胃陽大衰。以理中兼攝其下。

人參淡熟附子茯苓炒白粳米炒黃淡干姜又人參茯苓干姜煨益智仁廣皮生白芍金參藥不受。皆濁陰在上。阻塞氣機。幾無法矣。勉與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急進以通陽泄?jié)帷?/span>

附子生淡姜蔥白(五寸)人尿豬膽汁沈(二九)吹笛震動元海病。治宜填實下焦。但嗆食吐出。又便溏不實。中無砥柱。陰藥下未受益。中再受傷矣。仿補益中宮。仍佐鎮(zhèn)逆一法。

人參焦術(shù)炒焦半夏茯苓旋復(fù)花代赭石吳寒熱邪氣擾中。胃陽大傷。酸濁上涌吐出。脘痛如刺。無非陽衰。陰濁上僭。致胃氣不得下行。高年下元衰憊。必得釜底暖蒸。中宮得以流通。擬用仲景附子瀉心湯。通陽之中。原可泄熱開導(dǎo)。煎藥按法用之。

人參(一錢半)熟附子(一錢半)淡干姜(一錢)三味另煎汁川連(六分)炒半夏(一錢半)枳實(一錢)茯苓(三錢)后四味。用水一盞。滾水一杯。煎三十沸。和入前三味藥汁。服。

江脈弦遲。湯水不下膈。嘔吐涎沫。此陽結(jié)。飲邪阻氣。議以辛熱通陽。反佐苦寒利膈。用瀉心法。

人參附子干姜先煎一杯。入姜汁四分。

川連黃芩半夏枳實滾水煎。和入前藥服。

孫(十四)食物隨入即吐。并不渴飲。當年以苦辛得效。三載不發(fā)。今心下常痛如辣。大便六七日始通。議通膈上。用生姜瀉心湯。

生姜汁(四分調(diào))川連(六分炒)黃芩(二錢泡十次)熟半夏(三錢炒)枳實(一錢)人參(五分同煎)又問或不吐食物。腹中腰膂似乎氣墜。自長夏起。心痛頭重。至今未減。思夏熱必兼濕。在里水谷之濕。與外來之熱。相洽結(jié)聚飲邪矣。當緩攻之。議用控涎丹五分。間日一用。

某(五二)診脈左弦右弱。食粥脘中有聲。氣沖涌吐。此肝木乘胃。生陽已薄。皆情懷不適所致。大半夏湯。

某中焦火衰。食下不運。作酸嘔出。(中陽虛)炒黃干姜(一錢)川椒(炒三分)半夏(一錢炒)茯苓塊(三錢)炒飴糖(四錢)黃(氏)靈樞經(jīng)云。中氣不足。溲便為變。是崩淋泄瀉。皆脾胃欲敗之現(xiàn)癥。今湯水下咽。少頃傾囊涌出。豈非胃陽無有。失司納物乎。奈何業(yè)醫(yī)者。中懷疑惑。但圖疲藥。待其自安。怕遭毀謗耳。此癥一投柔藥。濁升填塞。必致脹滿。仲景于陽明滿實。致慎攻下者??忠蕴幹浾`治耳。今舌微紅微渴。皆是津液不肯升揚。脾弱不主散精四布。世豈有面色如白紙。尚不以陽氣為首重也耶。

人參熟于術(shù)炙甘草炮姜茯神南棗張嘔吐脹悶。虛中氣滯。

人參茯苓砂仁某(氏)脈微肢冷。嘔吐清水。食不下化。帶下脊髀酸。陽氣素虛。產(chǎn)后奇脈不固。急扶其陽。用附子理中湯。

附子人參生白術(shù)炮姜炙草又暖胃陽以劫水濕。帶下自緩。照前方加胡蘆巴。

又脈象稍和。已得理中之效。議用養(yǎng)營法。

養(yǎng)營去遠志黃五味即作丸方。

蔡(嫗)凡論病。先論體質(zhì)形色脈象。以病乃外加于身也。夫肌肉柔白屬氣虛。外似豐溢。里真大怯。蓋陽虛之體。為多濕多痰。肌疏汗淋。唇舌俱白。干嘔胸痞。煩渴引飲。由乎脾胃之陽傷觸。邪得僭踞于中。留蓄不解。正衰邪熾。試以脈之短澀無神主義之。陽衰邪伏顯然。況寒涼不能攻熱。清邪便是傷及胃陽之藥。今杳不納谷。大便漸稀。若不急和胃氣。無成法可遵。所謂肥人之病。慮虛其陽。參擬一方。仍候明眼采擇。(胃陽虛邪伏不食)人參半夏生于術(shù)枳實茯苓生姜吳(三六)壯年形偉。脈小濡。惡聞穢氣。食入嘔噦。緣陽氣微弱。濁陰類聚??诒鞘芪蹪岙悮?。先入募原。募原是胃絡(luò)分布。上逆而為嘔吐。此病理標者。用芳香辟穢。扶正氣治本。以溫上通陽。(陽虛吸受穢濁氣)藿香草果公丁香茯苓濃樸砂仁殼廣皮蓽茇又人參茯苓生益智胡蘆巴煨木香煨姜孫寒郁化熱。營衛(wèi)氣窒。遂發(fā)瘡痍。食入即吐。胃中熱灼。當忌進腥油。先用加味溫膽湯。(嘔傷胃中邪熱劫津)鮮竹茹(一錢半)半夏(一錢半)金石斛(三錢)茯苓(一錢半)廣皮白(一錢半)枳實(一錢)姜汁(一匙調(diào))吳兩番探吐。脘痛立止。氣固宣暢。胃津未能無損。風木來乘。外冷里熱。診脈右大。并不搏指。

當少少進谷以養(yǎng)胃。多噫多下泄氣。調(diào)和中焦為宜。

炒竹茹半夏川斛橘紅黑山梔香豉曹(四三)少腹屬肝。肝厥必犯陽明胃腑。故作痛嘔。二年來病患已不知因何起病。醫(yī)徒見病圖治。

想肝腎必自內(nèi)傷為病。久則奇經(jīng)諸脈交傷。經(jīng)謂沖脈動。而諸脈交動也。議溫通柔潤劑。從下焦虛損主治。(肝腎虛沖脈氣上逆)淡蓯蓉干(一錢半)茯苓(三錢)當歸(二錢)杞子(二錢)炒沙苑(一錢半)肉桂心(五分)后加鹿角霜。

何寒熱嘔吐。胸中格拒。喜暖飲怕涼。平昔胃陽最虛。熱邪內(nèi)結(jié)。體虛邪實。最防痙厥。(熱邪內(nèi)結(jié))人參黃芩炒半夏姜汁川連枳實某舌赤。濁嘔。不寐不饑。陽邪上擾。治以苦辛。進瀉心法。

淡黃芩川連炒半夏枳實姜汁某郁熱阻飲痹嘔。有年最慮噎膈。

半夏金斛姜汁茯苓杏仁廣皮白毛(氏)舊有胃痛脘痹嘔吐之病。秋前舉發(fā)。已得小安。近痛嘔復(fù)來。身體熱。宿病未罷。而暑熱穢氣上竅侵入。三焦混淆。恐內(nèi)閉變現(xiàn)痙厥。(暑穢內(nèi)結(jié))川連淡黃芩半夏姜汁黑山梔枳實汁某舌黃不渴飲。久嗽欲嘔吐。前用金匱麥門冬湯養(yǎng)胃小效。自述背寒口吐清痰。暑濕客邪未盡。虛體。當輔正醒脾卻暑。

人參茯苓廣皮半夏姜汁郭(五八)知饑能納。忽有氣沖。涎沫上涌。脘中格拒。不堪容物。內(nèi)經(jīng)謂肝病吐涎沫。丹溪云。上升之氣。自肝而出。木火上凌。柔金受克??葐苋占?。治以養(yǎng)金制木。使土宮無戕賊之害。滋水制火。

令金臟得清化之權(quán)。此皆老年積勞致傷。豈攻病可效。(肝火刑金)蘇子麥冬枇杷葉杏仁北沙參桑葉丹皮降香竹瀝曹(四五)勞倦嗔怒。嘔吐身熱。得汗熱解。而氣急不寐不饑。仍是氣分未清。先以上焦主治。以肺主一身氣化也。

杏仁郁金山梔香豉橘紅栝蔞皮嘔吐癥。內(nèi)經(jīng)與金匱論之詳矣。乃后人但以胃火胃寒痰食氣滯立論。不思胃司納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嘔吐者。皆由于肝氣沖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故靈樞經(jīng)脈篇云。足厥陰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況五行之生克。木動則必犯土。胃病治肝。不過隔一之治。此理淺近易明。人乃不能察。而好奇之輩。反夸隔二隔三之治。豈不見笑于大方也哉。試觀安胃丸。理中安蛔丸。所用椒梅。及胃虛客氣上逆之旋復(fù)代赭。此皆胃藥乎。抑肝藥乎。于此可省悟矣。今觀先生之治法。以泄肝安胃為綱領(lǐng)。用藥以苦辛為主。以酸佐之。

如肝犯胃而胃陽不衰有火者。泄肝則用芩連。楝之苦寒。如胃陽衰者。稍減苦寒。用苦辛酸熱。此其大旨也。若肝陰胃汁皆虛。肝風擾胃嘔吐者。則以柔劑滋液養(yǎng)胃。熄風鎮(zhèn)逆。若胃陽虛。濁陰上逆者。用辛熱通之。微佐苦降。若但中陽虛而肝木不甚亢者。專理胃陽。或稍佐椒梅。若因嘔傷。寒郁化熱。劫灼胃津。則用溫膽湯加減。若久嘔延及肝腎皆虛。沖氣上逆者。用溫通柔潤之補。下焦主治。若熱邪內(nèi)結(jié)。則用瀉心法。若肝火沖逆?zhèn)?。則用養(yǎng)金制木。滋水制火。總之治胃之法。全在溫通。虛則必用人參。藥味皆屬和平。至于治肝之法。藥味錯雜。或寒熱互用?;蚩嘈了嵯滩⑼丁Iw因厥陰有相火內(nèi)寄治法不得不然耳。

但觀仲景烏梅丸法。概可知矣。案輯六十有余。大半皆由肝邪為患。非先生之卓識。安能暢發(fā)此理乎哉。(華岫云)徐評所錄諸方。屬蓄飲者四五。屬反胃者二三。反胃自有主治之法。蓄飲亦有成方可用。乃全不分別。惟以治肝胃之藥參錯成方。又用人參及姜附者七八。皆與反胃蓄飲相反。則嘔吐一癥。此老全未夢見也?;贾T病者。亦大不幸矣。

洞庭有一金姓者?;紘I吐癥數(shù)年。其先人與此老甚相契。此老竭力治之年余。皆用此等方。而病者幾殆。因求治于余。余曰蓄飲也。世無知者。為制一方。其病立已。其人因受業(yè)于余。即此可征矣。

某(二七)風傷衛(wèi)。寒熱頭痛脘悶。(風傷衛(wèi))蘇梗(一錢)淡豆豉(一錢)杏仁(三錢)桔梗(一錢)濃樸(一錢半)連翹(一錢半)通草(一錢)滑石(三錢)某(二一)風邪外襲肺衛(wèi)。畏風發(fā)熱??人噪鋹?。當用兩和表里。

淡豆豉(一錢半)蘇梗(一錢)杏仁(三錢)桔梗(一錢半)連翹(一錢半)通草(一錢)江(五六)勞倦過月。氣弱加外感。頭痛惡風。營衛(wèi)二氣皆怯。嗽則閃爍筋掣而痛。大凡先治表后治里。世間未有先投黃連清里。后用桂枝和表。此非醫(yī)藥。(風傷營衛(wèi)誤治)當歸建中湯。

沈虛人得感。微寒熱。(體虛感風)參歸桂枝湯加廣皮。

經(jīng)云。風為百病之長。蓋六氣之中。惟風能全兼五氣。如兼寒則風寒。兼暑則曰暑風。兼濕曰風濕。兼燥曰風燥。兼火曰風火。蓋因風能鼓蕩此五氣而傷人。故曰百病之長也。其余五氣。則不能互相全兼。如寒不能兼暑與火。暑亦不兼寒。濕不兼燥。燥不兼濕?;鸩患婧?。

由此觀之。病之因乎風而起者自多也。然風能兼寒。寒不兼風。何以辨之。如隆冬嚴寒之時。即密室重幃之中。人若裸體而臥。必犯傷寒之病。此本無風氣侵入。乃但傷于寒。而不兼風者也。風能兼寒者。因風中本有寒氣。蓋巽為風。風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屬陰是也。因風能流動鼓蕩。其用屬陽。是合乎巽之二爻三爻。皆陽爻也。如炎溽暑之時。若使數(shù)人扇一人。其人必致汗孔閉。頭痛惡寒骨節(jié)疼等。傷寒之病作矣。斯時天地間。固毫無一些寒氣。實因所扇之風。風中卻有寒氣。故令人受之。寒疾頓作。此乃因傷風而兼?zhèn)咭?。故有但傷寒而不傷風之癥。亦有因傷風而致兼?zhèn)Y。又有但傷風而不傷寒之癥。有因傷風而或兼風溫風濕風燥風火等癥。更有暑濕燥火四氣各自致傷。而絕不兼風之癥。故柯韻伯所注傷寒云。傷風之重者。即屬傷寒。亦有無汗脈緊。骨節(jié)疼諸癥。此柯氏之書。所以能獨開仲景生面也。至仲景所著傷寒書。本以寒為主。因風能兼寒。

故以風陪說?;ハ喟l(fā)明耳。學人看書。不可不知此理。若夫臟腑一切內(nèi)外諸風。各有現(xiàn)癥。

具載內(nèi)經(jīng)。尤當詳考。(華岫云)

某(二二)客邪外侵。頭脹。當用辛散。(寒邪客肺)蘇梗杏仁桔梗桑皮橘紅連翹某寒熱。頭痛脘悶。

淡豆豉嫩蘇梗杏仁桔梗濃樸枳殼某(五二)復(fù)受寒邪。背寒。頭痛。鼻塞。(風寒傷衛(wèi))桂枝湯加杏仁。

某(十九)時邪外襲。衛(wèi)痹發(fā)熱。頭痛。先散表邪。(寒邪兼濕)淡豆豉蘇梗杏仁濃樸木防己茯苓皮楊(四二)太陽脈行。由背抵腰。外來風寒。先傷陽經(jīng)。云霧自下及上。經(jīng)氣逆而病發(fā)。致嘔痰涎頭痛。

小溲數(shù)行病解。膀胱氣通。斯逆者轉(zhuǎn)順矣。當通太陽之里。用五苓散。倘外感病發(fā)再議。(寒客太陽膀胱經(jīng)氣逆)某(二八)勞傷陽氣。形寒身熱。頭疼脘悶。身痛。(勞倦陽虛感寒)杏仁(三錢)川桂枝(八分)生姜(一錢)濃樸(一錢)廣皮(一錢)茯苓皮(三錢)傷寒癥。仲景立法于前。諸賢注釋于后。先生雖天資穎敏。若擬其治法??忠嗖荒艹鲋倬胺秶F渌援愑谟贯t(yī)者。在乎能辨癥耳。不以冬溫春溫風溫溫熱濕溫伏暑內(nèi)傷勞倦瘟疫等癥。誤認為傷寒。其治溫熱暑濕諸癥。專辨邪之在衛(wèi)在營?;騻麣夥??;騻?。更專究三焦。故能述前人溫邪忌汗。濕家忌汗。當用手經(jīng)之方。不必用足經(jīng)之藥等明訓(xùn)。垂示后人。此乃先生獨擅見長之處也。若夫傷寒之書。自成無己注解以后。凡注疏者不啻數(shù)百家。其尤著者。如嘉言三書。景岳書。傷寒三注四注等篇。近有柯韻伯來蘇集。傷寒論翼方翼。王晉三古方選注中所解一百十三方。諸家析疑辨義處。雖稍有異同。然皆或登仲景之堂?;蛟熘倬爸艺?。業(yè)醫(yī)者。當日置案頭。潛心參究。庶乎臨癥可無誤矣。(華岫云)傷寒一癥。內(nèi)經(jīng)云。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又曰。凡病傷寒而成溫者。先夏至日者為病溫。

后夏至日者為病暑。又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其癥有六經(jīng)相傳。并病合病。兩感直中。難經(jīng)又言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再加以六淫之邪。有隨時互相兼感而發(fā)之病。且其一切現(xiàn)癥。則又皆有頭痛發(fā)熱?;蛴泻篃o汗。或惡風惡寒。不食倦臥煩渴等。則又大略相同。故其癥愈多。其理愈晦。毋怪乎醫(yī)者臨癥時。不能灼然分辨。即其所讀之書。前人亦并無至當不易之論。將靈素難經(jīng)之言。及一切外感之癥。逐一分晰辨明。使人有所遵循。故千百年來。欲求一鑒垣之士。察六淫之邪。毫不紊亂者。竟未見其人。幸賴有仲景之書。以六經(jīng)分癥。治以汗吐下和寒溫諸法。故古人云仲景之法。不但治傷寒。茍能悉明其理。即治一切六氣之病與諸雜癥。皆可融會貫通。無所不宜。此誠屬高論。固深知仲景者也。然余謂六淫之邪。頭緒甚繁。其理甚奧。即匯集河間東垣丹溪。及前賢輩諸法而治之。猶慮未能兼括盡善。若沾沾焉。必欲但拘仲景之法而施治。此乃見聞不廣。膠柱鼓瑟。不知變通者矣。今觀葉氏之書。傷寒之法。固屬無多。然其辨明冬溫春溫風溫溫熱濕溫之治。實超越前人。以此羽翼仲景。差可嘉惠后學。觀者幸毋忽諸。(華玉堂)徐評此即俗名著寒之癥。偶爾受寒之小疾。不入經(jīng)絡(luò)之病也。何必牽引傷寒大癥。發(fā)諸議論。及細閱此編。竟無治傷寒一門。即此數(shù)方為傷寒之法。不禁失笑。夫醫(yī)者之學問。全在明傷寒之理。則萬病皆通。故仲景之書只有二種。傷寒論治傷寒之法也。金匱治雜癥之法也。而金匱之方。則又半從傷寒論中來。則傷寒乃病中之第一癥。而學醫(yī)者之第一功夫也。今此編獨闕此一門。則平日所習何書。所治何病耶。此老數(shù)十年醫(yī)道大行。豈無數(shù)千百大癥經(jīng)手。乃竟只錄此數(shù)方以了局。此非此老之過。乃編書之人胸中茫無定見耳。

風溫

僧(五二)近日風溫上受。寸口脈獨大。肺受熱灼。聲出不揚。先與辛涼清上。當薄味調(diào)養(yǎng)旬日。(風溫傷肺)牛蒡子薄荷象貝母杏仁冬桑葉大沙參南花粉黑山梔皮楊脈左實大。頭目如蒙。清竅不爽。此風溫仍在上焦。擬升降法。

干荷葉薄荷象貝連翹鉤藤生石膏末某風溫從上而入。風屬陽。溫化熱。上焦近肺。肺氣不得舒轉(zhuǎn)。周行氣阻。致身痛。脘悶。不饑。宜微苦以清降。微辛以宣通。醫(yī)謂六經(jīng)。輒投羌防。泄陽氣。劫胃汁。溫邪忌汗。何遽忘之。

杏仁香豉郁金山梔栝蔞皮蜜炒橘紅葉風溫入肺。肺氣不通。熱漸內(nèi)郁。如舌苔。頭脹咳嗽。發(fā)疹。心中懊。脘中痞滿。猶是氣不舒展。邪欲結(jié)痹。宿有痰飲。不欲飲水。議梔豉合涼膈方法。

出梔皮豆豉杏仁黃芩栝蔞皮枳實汁郭風溫入肺。氣不肯降。形寒內(nèi)熱。胸痞。皆郁之象。辛涼佐以微苦。手太陰主治。

黑山梔香豉杏仁桑葉栝蔞皮郁金秦(六三)體質(zhì)血虛。風溫上受。滋清不應(yīng)。氣分燥也。議清其上。(風溫化燥熱)石膏生甘草薄荷桑葉杏仁連翹又照前方去連翹薄荷加陳蔞皮郁金梔皮某風火上郁。耳后結(jié)核。目眶痛。(少陽風火)薄荷牛蒡子前胡象貝連翹黑梔皮赤芍生甘草某風溫熱伏。更劫其陰。日輕夜重。煩擾不寧。(風溫傷陰)生地阿膠麥冬白芍炙草蔗漿馬(三五)風溫熱灼之后。津液未復(fù)。陽明脈絡(luò)不旺。骨酸背楚。治以和補。

生黃鮮生地北沙參玉竹麥冬歸身蜜丸某陰虛風濕。氣從左升。桂枝湯加花粉杏仁。

風為天之陽氣。溫乃化熱之邪。兩陽熏灼。先傷上焦。種種變幻情狀。不外手三陰為病藪。

頭脹汗出。身熱咳嗽。必然并見。當與辛涼輕劑。清解為先。大忌辛溫消散。劫爍清津。太陰無肅化之權(quán)。救逆則有蔗汁廬根玉竹門冬之類也。苦寒沉降。損傷胃口。陽明頓失循序之司。救逆則有復(fù)脈建中之類。大凡此癥。驟變則為痙厥。緩變則為虛勞。則主治之方。總以甘藥為要?;蚣婧蚣鏈?。在人通變可也。(邵新甫)

溫熱

某(二十)脈數(shù)暮熱。頭痛腰疼??谠?。此屬溫邪。(溫邪入肺)連翹淡豆豉淡黃芩黑山梔杏仁桔梗某溫邪化熱。肺痹喘急。消渴胸滿。便溺不爽。肺與大腸見癥。

淡黃芩知母鮮生地阿膠天冬花粉謝積勞傷陽。衛(wèi)疏。溫邪上受。內(nèi)入乎肺。肺主周身之氣。氣窒不化。外寒似戰(zhàn)栗。其溫邪內(nèi)郁。

必從熱化。今氣短胸滿。病邪在上。大便瀉出稀水。肺與大腸表里相應(yīng)。亦由熱迫下泄耳。用辛涼輕劑為穩(wěn)。

杏仁桔梗香豉橘紅枳殼薄荷連翹茯苓龔襁褓吸入溫邪。釀為肺脹危癥。

蘆根桃仁苡仁冬瓜子施久患虛損。原寢食安舒。自服陰柔膩補。不但減食不寐。脘中常悶。渴欲飲涼。此口鼻吸入溫邪。先干于肺。誤補則邪愈熾。氣機阻塞。弱質(zhì)不敢開泄。援引輕揚肅上。兼以威喜丸。淡以和氣。上焦得行??蛇M養(yǎng)胃法。

白沙參苡仁天花粉桑葉郁金兼服威喜丸王溫邪發(fā)熱。津傷??诿託夥x。(溫邪劫津)卷心竹葉嘉定花粉知母麥冬金石斛連翹某春溫身熱。六日不解。邪陷劫津。舌絳。骨節(jié)痛。以甘寒熄邪。

竹葉心知母花粉滑石生甘草梨皮丁口鼻吸入熱穢。肺先受邪。氣痹不主宜通。其邪熱由中及于募原。布散營衛(wèi)。遂為寒熱。既為邪踞。自然痞悶不饑。雖邪輕未為深害。留連不已。熱蒸形消。所謂病傷。漸至于損而后已。

(熱傷胃津)桂枝白虎湯。

又氣分之熱稍平。日久胃津消乏。不饑不欲納食。大忌香燥破氣之藥。以景岳玉女煎。多進可效。忌食辛辣肥膩自安。竹葉石膏湯加鮮枸杞根皮。

楊伏邪發(fā)熱。煩渴。知饑無寐。乃胃津受傷所致。擬進竹葉石膏湯加花粉。

葉熱傷氣分。用甘寒方。白虎湯加竹葉。

某右脈未和。熱多口渴。若再劫胃汁。怕有脘痞不饑之事。當清熱生津。仍佐理痰。俟邪減便可再商。

麥冬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竹葉半夏葉(二八)仲景云。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不寒癉熱。令人消爛肌肉。條例下不注方。但曰以飲食消息之。后賢謂甘寒生津。解煩熱是矣。今脈數(shù)。舌紫渴飲。氣分熱邪未去。漸次轉(zhuǎn)入血分。斯甘寒清氣熱中。必佐存陰。為法中之法。

生地石膏生甘草知母粳米白芍竹葉心毛(六十)溫邪熱入營中。心熱悶。脅肋痛。平素痰火。與邪膠結(jié)。致米飲下咽皆脹。老年五液已涸。忌汗忌下。(熱入心營)生地麥冬杏仁郁金汁炒川貝橘紅馬少陰伏邪。津液不騰。喉燥舌黑。不喜飲水。法當清解血中伏氣。莫使液涸。

犀角生地丹皮竹葉元參連翹陳(嫗)熱入膻中。夜煩無寐。心悸怔。舌絳而干。不嗜湯飲。乃營中之熱。治在手經(jīng)。

犀角鮮生地黑元參連翹石菖蒲炒遠志又鮮生地元參天冬麥冬竹葉茯神金箔又陽升風動。治以咸寒。

生地阿膠天冬人參川斛茯神麥冬張營絡(luò)熱。心震動。復(fù)脈湯去姜桂參加白芍。

陸(六九)高年熱病。八九日。舌燥煩渴。譫語。邪入心胞絡(luò)中。深怕液涸神昏。當滋清去邪。兼進牛黃丸。驅(qū)熱利竅。(熱邪入心胞)竹葉心鮮生地連翹心元參犀角石菖蒲胡脈數(shù)。舌赤耳聾。胸悶。素有痰火。近日冬溫。引動宿病。加以勞復(fù)。小溲不利。議治胞絡(luò)之熱。

鮮生地(五錢)竹葉心(一錢)丹參(一錢半)元參(一錢半)石菖蒲根(六分)陳膽星(六分)顧溫邪誤表劫津。邪入胞絡(luò)內(nèi)閉。至寶丹。

王吸入溫邪。鼻通肺絡(luò)。逆?zhèn)餍陌j(luò)中。震動君主。神明欲迷。彌漫之邪。攻之不解。清竅既蒙。

絡(luò)內(nèi)亦痹。幼科不解。投以豁痰降火理氣。毫無一效。憶平脈篇。清邪中上。肺位最高。既入胞絡(luò)。氣血交阻。逐穢利竅。須藉芳香。議用局方至寶丹。

施溫邪如瘧。陰氣先傷。苦辛再傷陽及胃。內(nèi)風肆橫。肢掣螈。邪閉心胞絡(luò)中。痰潮神昏。乃熱氣蒸灼。無形無質(zhì)。此消痰消食清火。竟走腸胃。與病情隔靴搔癢。速速與至寶丹三分。冷開水調(diào)服。若得神清。再商治法。

顧飲酒又能納谷。是內(nèi)風主乎消爍。當春盡夏初。陽氣弛張。遂致偏中于右。診脈左弦且堅。

肌腠隱約斑點。面色光亮而赤。舌胎灰黃。其中必夾伏溫邪。所怕內(nèi)閉神昏。治法以清絡(luò)宣竅。勿以攻風劫痰。扶助溫邪。平定廓清。冀其帶病久延而已。

犀角生地元參連翹心郁金小青葉竹葉心石菖蒲又目瞑舌縮。神昏如醉。邪入心胞絡(luò)中。心神為蒙。謂之內(nèi)閉。前案已經(jīng)論及。溫邪郁蒸。乃無形質(zhì)。而醫(yī)藥都是形質(zhì)氣味。正如隔靴搔癢。近代喻嘉言。議謂芳香逐穢宣竅。頗為合理。絕癥難挽。聊盡人工。至寶丹四丸。勻四服。涼開水。調(diào)化。

包老年下虛。春溫上受。痰潮昏譫。舌絳黃苔。面赤微痙。先清上焦。(熱邪閉竅神昏)天竺黃金銀花竹葉心連翹竹瀝張溫邪自里而發(fā)。喉腫口渴。舌心灰滯。上焦熱蒙。最怕竅閉昏痙??嗪苯?。攻其腸胃。與溫邪上郁無涉。

連翹黑梔皮牛蒡子杏仁花粉馬勃栝蔞皮夏枯草金汁銀花露張周歲內(nèi)。未得谷味精華。溫邪吸入。上焦先受。頭面頤頷腫浮。邪與氣血混處。刀針破傷經(jīng)絡(luò)。溫邪內(nèi)閉熱壅。蔓延三焦?;杳绿党?。舌刺卷縮。小溲點滴混濁。熱氣結(jié)錮在里。但膏連芩梔之屬。藥性直降。竟由胃達腸。而熱氣如煙如霧。原非形質(zhì)可蕩可掃。故牛黃產(chǎn)自牛腹。原從氣血而成?;焯帤庋?。藉此破其蘊結(jié)。是得效之因由也。夫溫熱時癘。上行氣分。而漸及于血分。非如傷寒足六經(jīng)。順傳經(jīng)絡(luò)者。大抵熱氣鴟張。必熏塞經(jīng)絡(luò)內(nèi)竅。故昏躁皆里竅之欲閉。欲宣內(nèi)閉。須得芳香。氣血久郁。必致瘍毒內(nèi)攻。謹陳大意參末議。用紫雪丹三分。

微溫開水調(diào)服。

褚溫邪中自口鼻。始而入肺。為咳喘。繼傳膻中則嗆血。乃心營肺衛(wèi)受邪。然邪在上焦。壅遏阻氣。必聚為熱。痰臭嗆渴。是欲內(nèi)閉。惜不以河間三焦立法。或謂傷寒主六經(jīng)?;蛑^肺癰專泄氣血。致熱無出路。胸突腹大。危期至速矣。即有對病藥餌。氣涌沸騰。勢必涌吐無余。焉望有濟。夫溫熱穢濁。填塞內(nèi)竅。神識昏迷。脹悶欲絕者。須以芳香宣竅。佐牛黃金箔深入臟絡(luò)。

以搜錮閉之邪。今危篤若此。百中圖一而已。紫雪丹。

陳溫邪逆?zhèn)麟小崽当巫杩崭[。所進寒涼消導(dǎo)。徒攻腸胃。毫無一效。痰乃熱熏津液所化。

膻中乃空靈之所。是用藥之最難。至寶丹芳香。通其神明之竅。以驅(qū)熱痰之結(jié)極是。但稚年受溫邪。最易陰虧津耗。必兼滋清以理久伏溫邪為正。

犀角鮮生地元參連翹心丹皮石菖蒲化服至寶丹某濕為漸熱之氣。迷霧鬲間。神機不發(fā)。三焦皆被邪侵。豈是小恙。視其舌伸縮如強。痰涎粘著。內(nèi)閉之象已見。宣通膻中。望其少蘇。無暇清至陰之熱。

至寶丹四分石菖蒲金銀花湯送下。

王(十八)夜熱早涼。熱退無汗。其熱從陰而來。故能食。形瘦。脈數(shù)左盛。兩月不解。治在血分。(熱陷血分)生鱉甲青蒿細生地知母丹皮淡竹葉許溫邪已入血分。舌赤音低。神呆潮熱。即發(fā)斑疹。亦是血中熱邪。誤汗消食。必變昏厥。

犀角細生地元參丹皮郁金石菖蒲張舌絳裂紋。面色枯槁。全無淖澤。形象畏冷。心中熱焚。邪深竟入厥陰。正氣已經(jīng)虛極。勉擬仲景復(fù)脈湯。合乎邪少虛多治法。(熱入厥陰)復(fù)脈去人參生姜加甘蔗汁代水煎。

又熱病誤投。表散消導(dǎo)。正氣受傷。神昏舌強。勢如燎原。前進復(fù)脈法。略有轉(zhuǎn)機。宜遵前方。去桂加參。以扶正氣為主。復(fù)脈湯去桂加人參甘蔗汁代水煎藥。

又進甘藥頗安。奈陰液已涸。舌強音縮。撫之干板。較諸已前齦肉映血有間。小便欲解掣痛。

猶是陰氣欲絕。欲寐昏沉。午間煩燥。熱深入陰之征。未能穩(wěn)許愈期也。

生白芍炙甘草阿膠雞子黃人參生地麥冬炒麻仁某誤下熱陷于里。而成結(jié)胸。所以身不大熱。但短氣胸滿煩躁。此皆邪熱內(nèi)燔。擾亂神明。內(nèi)閉之象。棘手重恙。仿仲景瀉心法。備參末議。再候明眼定裁。(誤下熱陷成結(jié)胸)川連黃芩半夏炮淡干姜生姜枳實吳神氣如迷。不饑不食。乃苦辛消導(dǎo)發(fā)散。劫奪胃津所致。蓋溫邪手經(jīng)為病。今世多以足六經(jīng)主治。故致此。(誤治傷胃津液)細生地竹葉心麥冬元參心連翹心郁金王(嫗)溫熱十三日。舌黃。心中悶痛。初病手經(jīng)。不當用足經(jīng)方。老人怕其液涸。甘寒醒胃卻熱。

鮮生地竹葉心麥冬郁金川斛菖蒲根吳(十五)近日天未寒冷。病虛氣不收藏。所感之邪謂冬溫。參苓益氣。薄荷桔梗杏仁泄氣。已屬背謬。加補骨脂溫澀腎臟。尤不通之極。自述夜寐深更。有汗。稚年陰不充。陽易泄。論體質(zhì)可卻病。(冬溫傷液)桑葉大沙參玉竹苡仁生甘草糯米湯煎藥陳(半歲)冬溫入肺。膠痰化熱。因未納谷之身。不可重藥消痰通利。

炒麥冬桑葉大沙參甜杏仁地骨皮某脈數(shù)右大。煩渴舌絳。溫邪。氣血兩傷。與玉女煎。(氣血兩傷)生地竹葉石膏知母丹皮甘草陳(二三)陰虛溫邪。甘寒清上。(陰虛感溫邪)白沙參甜杏仁玉竹冬桑葉南花粉生甘草關(guān)陰虛挾溫邪。寒熱不止。雖不宜發(fā)散消食。徒補亦屬無益。擬進復(fù)脈湯法。

炙甘草阿膠生白芍麥冬炒生地炒丹皮青甘蔗汁煎黃體虛。溫邪內(nèi)伏。頭汗淋漓。心腹窒塞。上熱下冷。舌白煩渴。春陽升舉為病。猶是冬令少藏所致。色脈參視。極當謹慎。

阿膠生地麥冬生牡蠣生白芍茯苓張(五五)勞倦內(nèi)傷。溫邪外受。兩月不愈。心中溫溫液液。津液無以上供。夜臥喉干燥。與復(fù)脈湯去姜桂參。三服后可加參。(勞倦感溫陰液燥)汪勞倦更感溫邪。陽升頭痛。寒熱戰(zhàn)栗。冷汗邪雖外達。陽氣亦泄致神倦欲眠。舌赤黃胎??诓恢?。當以育陰除熱為主。辛散苦降非宜。復(fù)脈湯去參姜桂麻加青甘蔗漿。

曹脈促數(shù)。舌白不饑。寒熱汗出。初起腹痛。臍右有形。乃久傷勞倦。復(fù)感溫邪。今病兩旬又六。

微咳有痰。并不渴飲。寒來微微齒痙。此營衛(wèi)二氣大衰。恐延虛脫。議固衛(wèi)陽。冀寒熱得平。(勞倦感溫營衛(wèi)胃陽兼虛)黃桂枝白芍炙甘草牡蠣南棗陳熱病后。不饑能食。不寐。此胃氣不和。(病退胃不和)香豉黑山梔半夏枳實廣皮白華(五五)口鼻受寒暄不正之氣。過募原。擾胃系。寒熱已罷。猶不飽不饑。舌邊赤。中心黃。余邪未清。

食入變酸。乃邪熱不勝谷。以溫膽和之。半曲溫膽去甘草茯苓枳實。加郁金黑山梔。

林(氏)腹?jié)M已久。非是暴癥。近日面頷腫脹。牙關(guān)緊閉。先有寒熱。隨現(xiàn)是象。診脈右搏數(shù)。左小。乃溫邪觸自口鼻。上焦先受。氣血與熱膠固。致清竅不利。倏有痹塞之變。理當先治新邪。況頭面咽喉結(jié)邪。必辛涼輕劑以宣通。若藥味重濁。徒攻腸胃矣。仿東垣普濟消毒意。(熱毒壅結(jié)上焦)連翹牛蒡子馬勃射干滑石夏枯草金銀花露金汁席脈左數(shù)。右緩弱。陽根未固。陰液漸涸。舌赤微渴。喘促自利溲數(shù)。晡刻自熱。神煩囈語。夫溫邪久伏少陰。古人立法。全以育陰祛熱。但今見癥。陰分固有伏邪。真陽亦不肯收納。議仿劉河間濁藥輕投。不為上焦熱阻。下焦根蒂自立。冀其煩躁熱蒸漸緩。(陰虛邪伏)熟地炭茯苓淡蓯蓉遠志炭川石斛五味子飲子煎法又晚診。陰中伏邪。晡時而升。目赤羞明。舌絳而渴。與育陰清邪法。

生地炭元參心川石斛炒麥冬犀角石菖蒲又脈左數(shù)。右軟。舌干苔白。小溲淋瀝。吸氣喘促。煩汗。腎陰不承。心神熱灼蒙閉。議以三才湯。

滋水制熱。三才加茯神黃柏金箔。晚進周少川牛黃清心丸一服。

又昨黃昏后。診脈。較諸早上。左手數(shù)疾頓減。惟尺中垂而仍動。囈語不已。若有妄見。因思腎熱乘心。膻中微閉。神明為蒙。自屬昏亂。隨進周少川牛黃丸一服。俾迷漫無質(zhì)之熱。暫可泄降。服后頗安。辰刻診脈濡小。形質(zhì)大衰。舌邊色淡。下利稀水。夫救陰是要旨。讀仲景少陰下利篇。上下交征。關(guān)閘欲撒。必以堵塞陽明為治。以陽明司闔。有關(guān)無闔。下焦之陰。仍從走泄矣。議用桃花湯。

人參赤石脂炮姜白粳米又晚服照方加茯苓。

又脈左沉數(shù)。右小數(shù)。暮熱微汗。時煩。辰刻神清。虛邪仍留陰分。議用清補。

人參茯苓川石斛炙甘草黑豆皮糯稻根須又金匱麥門冬湯。

程(二八)溫熱病。已傷少陰之陰。少壯陰未易復(fù)者。恰當夏令發(fā)泄。百益酒釀造有灰。辛熱劫陰泄氣。致形體頹然。藥難見效。每日餌雞距子生用。其湯飲用馬料豆湯。(邪熱兼酒熱傷陰)冬傷于寒。春必病溫者。重在冬不藏精也。蓋煩勞多欲之人。陰精久耗。入春則里氣大泄。

木火內(nèi)燃。強陽無制。燔燎之勢。直從里發(fā)。始見必壯熱煩冤??诟缮嘣镏蛞印9手髦我源娼蛞簽榈谝?。黃芩湯堅陰卻邪。即此義也。再者在內(nèi)之溫邪欲發(fā)。在外之新邪又加。蔥豉湯最為快捷方式。表分可以整肅。至于因循貽誤。豈止一端?;蛞驓庠锝蚩?。或致陰傷液涸。

先生用挽救諸法。如人參白虎湯。黃連阿膠湯。玉女煎。復(fù)脈法。申明條例甚詳。余則治痙厥以甘藥緩肝?;栝]用幽芳開竅。熱痰之溫膽。蓄血而論通瘀。井井有條。法真周到。(邵新甫)徐評細詳諸案。俱是熱邪誤治入臟之壞癥居多。時邪溫熱之癥絕少。

某大凡暑與熱。乃地中之氣。吸受致病。亦必傷人氣分。氣結(jié)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不饑不欲食。不大便。皆氣分有阻。如天地不交。遂若否卦之義。然無形無質(zhì)。所以清之攻之不效。(暑傷氣分上焦閉郁)杏仁通草象貝栝蔞皮白蔻郁金汁姚奔走氣亂。復(fù)飲燒酒。酒氣辛熱。有升無降。肺氣郁。上下不通。舌白消渴。氣結(jié)自胸及腹。

自利不爽。周身膚腠皆痛。汗大出不解。無非暑濕熱氣。始由肺受。漫布三焦。群醫(yī)消導(dǎo)苦藥。但攻腸胃。在上痞結(jié)仍然。議淡滲佐以微辛。合乎軒岐上病治上之方。

西瓜翠衣川白通草大豆黃卷馬兜鈴射干苡仁范伏暑阻其氣分。煩渴。咳嘔喘急。二便不爽。宜治上焦。

杏仁石膏炒半夏黑梔皮濃樸竹茹又痰多咳嘔。是暑郁在上。醫(yī)家亂投沉降。所以無效。

石膏杏仁炒半夏郁金香豉黑山梔王舌白煩渴。心中脹悶。熱邪內(nèi)迫。氣分阻閉。當治肺經(jīng)。倘逆?zhèn)麟?。必致昏厥?/span>

杏仁郁金滑石黃芩半夏橘紅栝蔞皮陳(四五)暑濕傷氣。肺先受病。諸氣皆痹。當午后陽升。煩喘更加。夫無形氣病。醫(yī)以重藥推消。多見不效。

西瓜翠衣活水蘆根杏仁苡仁又酒客中虛。重鎮(zhèn)攻消。清氣愈傷。夫暑邪皆著氣分。茍肺司清肅。則其邪不攻自罷。議仍以廓清為法。若雨露從天下降。炎HT自蕩掃無余。威喜丸二錢十服。

某(二二)身熱。頭脹脘悶??葐?。此暑邪外襲于肺衛(wèi)。當清上焦。

絲瓜葉(三錢)大杏仁(三錢)香薷(七分)通草(一錢半)飛滑石(三錢)白蔻仁(五分)陳脈左勁。右濡。頭痛脘悶。麻痹欲厥。舌白。此暑邪內(nèi)中。蒙閉清空。成瘧之象。平昔陰虛。勿犯中下二焦。

嫩竹葉連翹飛滑石野郁金汁大杏仁川貝母龔(二四)脈寸大。頭暈。脘中食不多下。暑熱氣從上受。治以苦辛寒方。

竹葉杏仁郁金滑石香豉山梔張(四七)三瘧之邪在陰。未經(jīng)向愈。春季洞利不食。想春雨外濕。水谷內(nèi)聚亦濕。即濕多成五泄之謂。瘡痍僅泄經(jīng)隧濕邪。而里之濕邪未驅(qū)。長夏吸受暑邪。上蒙清空諸竅??人远@。的系新邪。非得與宿病同日而語。

連翹飛滑石嫩竹葉荷葉邊汁桑葉杏仁象貝黑山梔程(三六)暑風必挾濕。濕必傷于氣分。斷瘧瘡發(fā)。即濕邪內(nèi)發(fā)之征。濕伏熱蘊。致氣壅塞咽底脘中。

及至進谷無礙。二便通調(diào)。中下無病顯然。

白通草西瓜翠衣活水蘆根苡仁吳連朝驟熱。必有暑氣內(nèi)侵。頭熱目瞑。吸短神迷。此正虛邪痹。清補兩難。先與益元散三四錢。用嫩竹葉心二錢。煎湯涼用三四小杯。常用綠豆煎湯服。

龔(六十)暑必挾濕。二者皆傷氣分。從鼻吸而受。必先犯肺。乃上焦病。治法以辛涼微苦。氣分上焦廓清則愈。惜乎專以陶書六經(jīng)看病。仍是與風寒先表后里之藥。致邪之在上。漫延結(jié)錮。四十余日不解。非初受六經(jīng)。不須再辨其謬。經(jīng)云。病自上受者治其上。援引經(jīng)義以論治病。非邪僻也宗河間法。

杏仁栝蔞皮半夏姜汁白蔻仁石膏知母竹瀝秋露水煎。

又脈神頗安。昨午發(fā)疹。先有寒戰(zhàn)。蓋此病起于濕熱。當此無汗。肌腠氣窒。至膚間皮脫如麩。

猶未能全泄其邪。風疹再發(fā)。乃濕因戰(zhàn)栗為解。一月以來病魔。而肌無膏澤。瘦削枯槁。古謂瘦人之病。慮涸其陰。陰液不充。補之以味。然腥濁味。徒助上焦熱痰。無益培陰養(yǎng)液。況宿滯未去。腸胃氣尚窒鈍。必淡薄調(diào)理。上氣清爽。痰熱不至復(fù)聚。從來三時熱病。怕反復(fù)于病后之復(fù)。當此九仞。幸加意留神為上。

元參心細生地銀花知母生甘草川貝丹皮橘紅(鹽水炒)竹瀝此煎藥方。只用二劑可停。未大便時。用地冬汁膏。大便后??捎萌艤?/span>

池伏暑至深秋而發(fā)。頭痛煩渴少寐。

薄荷淡竹葉杏仁連翹黃芩石膏赤芍木通張病幾一月。猶然耳聾。神識不慧。嗽甚痰粘。呼吸喉間有音。此非傷寒暴感。皆夏秋間暑濕熱氣內(nèi)郁。新涼引動內(nèi)伏之邪。當以輕劑清解三焦。奈何醫(yī)者不曉伏氣為病。但以發(fā)散消食寒涼清火為事。致胃汁消亡。真陰盡爍。舌邊赤。齒板燥裂血。邪留營中。有內(nèi)閉螈厥逆之變。況右脈小數(shù)。左脈澀弱。熱固在里。當此陰傷日久。下之再犯亡陰之戒。從來頭面。都是清竅。既為邪蒙。精華氣血不肯流行。諸竅失司聰明矣。此輕清清解。斷斷然也。議清上焦氣血之壅為先。不投重劑苦寒。正仿古人肥人之病。慮虛其陽耳。

連翹心元參犀角郁金橘紅(蜜水炒)黑梔皮川貝鮮菖蒲根加竹瀝又昨進清上焦法。諸癥雖然略減。而神識猶未清爽??傆刹【藐幰簝?nèi)耗。陽津外傷。聰明智慧之氣。俱被濁氣蒙蔽。所以子后午前稍清。他時皆不清明。以陽盛時。人身應(yīng)之也。擬進局方至寶丹。藉其芳香。足以護陽逐邪。庶無內(nèi)閉外脫之虞。

至寶丹每服三分。燈心嫩竹葉湯送。

又脈右緩大。左弱。面垢色已減。痰嗽不爽。良由胃中津液。為辛散溫燥所傷。心營肺衛(wèi)。悉受熱焰蒸迫。致神呆喘急耳聾。清陽阻痹。九竅不利。首方宣解氣血。繼方芳香通竅。無形令其轉(zhuǎn)旋。三焦自有專司。豈與俗醫(yī)但曉邪滯攻擊而已。今已獲效。當與清養(yǎng)胃陰肺氣。體素豐盛。陽弱不耐沉寒。然深秋冬交。天氣降則上焦先受。試觀霜露下垂。草木皆改容色。人在氣交。法乎天地。兼參體質(zhì)施治。

枇杷葉炒黃川貝橘紅郁金茯苓苡仁王暑風熱氣入肺。上熱。痰喘嗽。(暑風傷肺)石膏連翹竹葉杏仁桑皮苡仁橘紅生甘草又肺氣壅遏。身熱喘咳。溺少。葦莖合葶藶大棗湯。

某(二五)暑風外襲。肺衛(wèi)氣阻。頭脹咳嗆。畏風微熱。防作肺瘧。

絲瓜葉大杏仁香薷桔梗連翹六一散某舌灰黃。頭痛咳逆。左肢掣痛。此煩勞陽動。暑風乘虛襲入。最慮風動中厥。

鮮荷葉(三錢)鮮蓮子(五錢)茯神(一錢半)益元散(三錢)川貝母(一錢半)橘紅(一錢)楊(女)暑熱穢濁。阻塞肺部。氣痹腹?jié)M。宜以輕可去實。

西瓜翠衣白通草活水蘆根生苡仁臨好。加入石膏末二錢。

周(二三)暑風熱。神呆。

鮮荷葉苦丁茶滑石木通杏仁濃樸廣皮白蔻仁郁(二六)暑熱。頭脹??群硗?。

鮮荷葉杏仁射干橘紅桑皮桔梗木通滑石胡不饑不食不便。此屬胃病。乃暑熱傷氣所致。味變酸濁。熱痰聚脘??嘈磷阅苄菇?。非無據(jù)也。(暑熱阻氣中痞不運)半夏瀉心湯去甘草干姜加杏仁枳實。

王身熱自汗。腹痛。大小便不利。脈虛。右大左小。暑熱內(nèi)閉。擬和表里法。

薄荷枳實黃芩生白芍竹葉心黑山梔通草甘草程(四二)穢熱由清竅入。直犯募原。初頭痛肌脹。今不饑痞悶。以苦辛寒法。

杏仁半夏濃樸橘紅竹葉黃芩滑石又脈虛。舌赤消渴。伏暑熱氣。過衛(wèi)入營。治在手厥陰。

竹葉犀角生地麥冬元參某(六一)舌黃。脘悶。頭脹??诳?。溺短。此吸受穢氣所致。

飛滑石(三錢)白蔻仁(七分)杏仁(三錢)濃樸(一錢半)通草(一錢半)廣皮白(一錢半)某(三三)穢暑吸入。內(nèi)結(jié)募原。脘悶腹痛。便泄不爽。法宜芳香逐穢。以疏中焦為主。

藿香梗杏仁濃樸茯苓皮半夏曲廣皮香附麥芽楊秋暑內(nèi)爍。煩渴。喜得冷凍飲料。脈右小弱者。暑傷氣分。脈必芤虛也。此非結(jié)胸癥。宜辛寒以徹里邪。

石膏知母濃樸杏仁半夏姜汁沈(二三)脈小色白。氣分不足。兼之胃弱少食。聞穢濁要刮痧。陰柔之藥。妨胃助濁。常以豬肚丸養(yǎng)胃。入夏令。熱更傷氣。每食遠進生脈四君子湯一劑。恪守日服??啥畔募究褪钪帧I}四君子湯長服豬肚丸。

卜(二八)春夏必吞酸。肢痿麻木。此體虛不耐陽氣升泄。乃熱傷氣分為病。宗東垣清暑益氣之議。

人參黃白術(shù)甘草麥冬五味青皮陳皮澤瀉葛根升麻黃柏歸身神曲任(十六)沖年真陰未長。逢長夏濕熱交迫。斯氣泄煩倦。當靜坐涼爽。過月涼至。炎HT去。乃卻病之期。與清暑益氣之屬。清暑益氣湯。

徐(十四)長夏濕熱令行。肢起膿窠。煩倦不嗜食。此體質(zhì)本怯。而濕與熱邪。皆傷氣分。當以注夏同參.用清暑益氣法。

人參白術(shù)廣皮五味麥冬川連黃柏升麻葛根神曲麥芽谷芽鮮荷葉汁泛丸。

施(四七)以煩勞傷陽。交長夏發(fā)泄令加。見癥都是氣弱。亦熱傷氣也。煩渴有痰。先治其胃。蓋陽明經(jīng)脈。主乎束筋骨以流利機關(guān)耳。(煩勞傷暑胃虛)金匱麥門冬湯。

吳診脈肝膽?yīng)毚?。尺中動?shù)。先天素弱。水虧。木少滋榮。當春深長夏。天地氣機泄越。身中煩倦食減。皆熱傷元氣所致。進以甘酸。充養(yǎng)胃陰。少俟秋肅天降。培植下焦。固納為宜。

炒麥冬木瓜北沙參生甘草烏梅程暑久入營。夜寐不安。不饑微痞。陰虛體質(zhì)。議理心營。(暑入心營)鮮生地元參川連銀花連翹丹參顧(十三)陰虛遺熱。小便淋瀝。近日冒暑。初起寒熱頭痛。汗出不解。肌肉麻木。手足牽強。神昏如寐。

成瘧則輕。痙厥則重。

犀角元參小生地連翹心竹葉心石菖蒲滑石化牛黃丸二服某初病伏暑。傷于氣分。微熱渴飲。邪犯肺也失治邪張。逆走膻中遂舌絳縮。小便忽閉。鼻煤裂血。口瘡耳聾神呆。由氣分之邪熱。漫延于血分矣。夫肺主衛(wèi)。心主營。營衛(wèi)二氣。晝夜行于經(jīng)絡(luò)之間。與邪相遇?;驔龌驘帷=駝t入于絡(luò)。津液被劫。必漸昏寐。所謂內(nèi)閉外脫。

鮮生地連翹元參犀角石菖蒲金銀花汪暑風久入營絡(luò)。微熱忽涼。議用玉女煎。(暑風入營)玉女煎去麥冬牛膝加丹皮竹葉。

金熱止。津津汗出。伏暑已解。只因病魔日久。平素積勞。形色脈象虛衰。深慮變病。今飲食未進。寤寐未寧。議以斂液補虛。(暑病久延傷液)人參茯神麥冬五味炒白芍塊辰砂一兩。綿裹同煎。

又熱久。胃汁被劫。不饑不便。亦病后常事耳。古人論病。必究寢食。今食未加餐難寐。神識未清。為病傷元氣。而熱病必消爍真陰。議用三才湯意。

人參天冬生地麥冬五味子顧右脈空大左脈小芤。寒熱麻痹。腰痛冷汗。平素積勞內(nèi)虛。秋暑客邪。遂干臟陰。致神迷心熱煩躁。刮痧似乎略爽。病不肯解。此非經(jīng)絡(luò)間病。頗慮熱深劫陰。而為痙厥。張司農(nóng)集諸賢論暑病。謂入肝則麻痹。入腎為消渴。此其明征。議清陰分之邪。仍以養(yǎng)正輔之。(暑熱深入劫陰)阿膠小生地麥冬人參小川連烏梅肉某暑濕熱氣。觸入上焦孔竅。頭脹脘悶不饑。腹痛惡心。延久不清。有瘧痢之憂。醫(yī)者不明三焦治法?;焱栋l(fā)散消食。宜乎無效。(暑濕彌漫三焦)杏仁香豉橘紅黑山梔半夏濃樸滑石黃芩張舌白罩灰黑。胸脘痞悶。潮熱嘔惡。煩渴汗出。自利。伏暑內(nèi)發(fā)。三焦均受。然清理上中為要。

杏仁滑石黃芩半夏濃樸橘紅黃連郁金通草某(二六)暑熱郁遏。頭脹脘痛。口渴溺短。當清三焦。

絲瓜葉飛滑石淡竹葉茯苓皮濃樸藿香廣皮通草何暑濕皆客邪也。原無質(zhì)。故初起頭脹胸滿。但傷上焦氣分耳。酒家少谷。胃氣素薄。一派消導(dǎo)。雜以辛散苦寒。胃再傷殘。在上濕熱。延及中下。遂協(xié)熱自利。三焦邪蒸。氣沖塞填胸。躁亂口渴。瓜果下脘。格拒相斗。此中宮大傷。況進熱飲略受。其為胃陽殘憊。而邪結(jié)內(nèi)踞可知矣。

考暑門時風煩躁。清濁交亂者。昔賢每以來復(fù)丹五六十粒。轉(zhuǎn)運清濁為先。攻補難施之際。

望其效靈耳。來復(fù)丹。

吳目黃脘悶。咽中不爽。嘔逆。寒少熱多。暑濕客氣之傷。三焦不通。非風寒之癥。

大竹葉黃芩杏仁滑石陳皮濃樸半夏姜汁又暑濕熱。皆氣也。并釀蓄濁痰于胃。遂口甜膩滯不饑。議以宣氣理痰。

川貝母栝蔞皮杏仁黑山梔澤瀉另用二賢散某(四一)診脈弦。午后惡寒似熱。不饑。溺澀短赤。暑熱炎蒸。外襲肺衛(wèi)。游行三焦。致氣分窒痹而然。

當用和法。宜薄滋味庶杜瘧患。

杏仁香薷木通飛滑石茯苓濃樸白蔻仁淡竹葉又照前方去香薷。加半夏。

楊(二八)暑熱必挾濕。吸氣而受。先傷于上。故仲景傷寒。先分六經(jīng)。河間溫熱。須究三焦。大凡暑熱傷氣。濕著阻氣。肺主一身周行之氣。位高。為手太陰經(jīng)。據(jù)述病樣。面赤足冷。上脘痞塞。其為上焦受病顯著。緣平素善飲。胃中濕熱久伏。辛溫燥烈。不但肺病不合。而胃中濕熱。得燥熱錮閉。下利稀水即協(xié)熱下利。故黃連苦寒。每進必利甚者。苦寒以勝其辛熱藥味尚留于胃底也。然與初受之肺邪無當。此石膏辛寒。辛先入肺。知母為味清涼。為肺之母氣。然不明肺邪。徒曰生津。焉是至理。昔孫真人未診先問。最不誤事。再據(jù)主家說及病起兩旬。從無汗泄。經(jīng)云。暑當汗出勿止。氣分窒塞日久。熱侵入血中。咯痰帶血。舌紅赤。不甚渴飲。上焦不解。

漫延中下。此皆急清三焦。是第一章旨。故熱病之瘀熱。留絡(luò)而為遺毒。注腑腸而為洞利。便為束手無策。再論濕乃重濁之邪。熱為熏蒸之氣。熱處濕中。蒸淫之氣。上迫清竅。耳為失聰。

不與少陽耳聾同例。青蒿減柴胡一等。亦是少陽本藥。且大病如大敵。選藥若選將。茍非慎重。鮮克有濟。議三焦厘清治。從河間法。(初三日)飛滑石生石膏寒水石大杏仁炒黃竹茹川通草瑩白金汁金銀花露又暮診。診脈后。腹胸肌腠。發(fā)現(xiàn)癮疹。氣分濕熱。原有暗泄之機。早間所談。余邪遺熱。必兼解毒者為此。下午進藥后。診脈較大于早晨。神識亦如前。但舌赤中心甚干燥。身體捫之。熱甚于早間。此陰分亦被熱氣蒸傷。瘦人慮其液涸。然痰咯不清。養(yǎng)陰藥無往而非膩滯。議得早進清膈一劑。而三焦熱穢之蓄。當用紫雪丹二三匙。藉其芳香宣竅逐穢斯錮熱可解。濁痰不粘。繼此調(diào)理之方。清營分。滋胃汁。始可瞻顧。其宿垢欲去。猶在旬日之外。古人謂下不嫌遲。非臆說也。紫雪丹一錢六分。

知母竹葉心連翹心炒川貝竹瀝犀角元參金汁銀花露又一劑后用。

竹葉心知母綠豆皮元參鮮生地金銀花又一劑后。去銀花綠豆皮。加人參麥冬。

又初十申刻診。經(jīng)月時邪。脈形小數(shù)。小為病退。數(shù)為余熱。故皮腠麩蛻。氣血有流行之義。思食欲餐。胃中有醒豁之機。皆佳兆也。第舌赤而中心黃苔。熱蒸既久。胃津陰液俱傷。致咽物咽中若阻。溺溲尿管猶痛??┨禎鉂?。宿垢未下。若急遽攻奪??终骊幐砸?。此存陰為主。而清腑兼之。故亂進食物。便是助熱。惟清淡之味。與病不悖。自來熱病。最怕食復(fù)勞復(fù)。舉世共聞。非臆說也。

細生地元參心知母炒川貝麥冬地骨皮銀花露竹瀝又脈癥如昨。仍議滋清陰分余熱。佐清上脘熱痰。

照昨日方去地骨皮銀花露加鹽水炒橘紅。

某脈虛。傷暑。頭重脘悶。跗酸。

絲瓜葉(三錢)大杏仁(三錢)六一散(三錢)茯苓皮(三錢)漢防己(一錢半)綿茵陳(一錢)細木通(一錢)白蔻仁(五分)某中惡暑厥。(暑厥)蒼術(shù)白虎湯加滑石。

王暑邪寒熱。舌白不渴。吐血。此名暑瘵重癥。(暑瘵)西瓜翠衣竹葉心青荷葉汁杏仁飛滑石苡仁萬暑邪不解。陷入厥陰。舌灰消渴。心下板實。嘔惡吐蛔。寒熱。下利血水。最危之癥。

(暑邪入厥陰)川連黃芩干姜生白芍川椒烏梅人參枳實江暑邪深入厥陰。舌縮。少腹堅滿。聲音不出。自利。上下格拒。危期至速。勉擬暑門酸苦泄熱。

輔正驅(qū)邪一法。

黃連淡干姜烏梅生白芍半夏人參枳實某(十八)勞傷挾暑。肺氣受戕??妊诟?。先清暑熱(暑兼血癥)鮮荷葉白扁豆大沙參茯神苡仁朱(三二)三伏中。陰氣不生。陽氣不潛。其頭脹身痛。是暑邪初受。暑濕熱必先傷氣分。故舌白口渴身痛。早晨清爽。午夜煩蒸。狀如溫瘧。沐浴繞動血絡(luò)。宿病得時邪而來。仲景云。先治新病。后理宿病。是亦陰氣先傷。陽氣獨發(fā)也。

鮮生地石膏知母元參連翹竹葉心荷葉汁王(三九)雖是咳痰失血。然強能食。不知饑。目黃晡熱。舌心黃。已現(xiàn)暑熱客邪癥象。此先宜清理肺胃。莫因久恙而投膩補。

杏仁象貝母郁金川通草桑葉石膏橘紅苡仁又晚服枇杷葉膏早六味加阿膠麥冬。

又阿膠雞子黃小生地麥冬桑葉炒黑丹皮徐(三六)勞傷挾暑。咳血不饑。

鮮荷葉汁(沖)大沙參生苡仁六一散綠豆皮杏仁橘紅白蔻仁天之暑熱一動。地之濕濁自騰。人在蒸淫熱迫之中。若正氣設(shè)或有隙。則邪從口鼻吸入。

氣分先阻。上焦清肅不行。輸化之機。失于常度。水谷之精微。亦蘊結(jié)而為濕也。人身一小天地。內(nèi)外相應(yīng)。故暑病必挾濕者。即此義耳。前人有因動因靜之分?;騻蛑兄颉R约叭胄娜敫?。為瘧為痢。中痧霍亂。暴厥卒死。種種傳變之原。各有精義可參。茲不重悉。想大江以南。地卑氣薄。濕勝熱蒸。當此時候。更須防患于先。昔李笠翁記中所謂使天只有三時而無夏。則人之病也必稀。此語最確。蓋暑濕之傷。驟者在當時為患。緩者于秋后為伏氣之疾。其候也。脈色必滯??谏啾啬?。或有微寒?;騿伟l(fā)熱。熱時脘痞氣窒??蕫灍┰?。每至午后則甚。入暮更劇。熱至天明。得汗則諸恙稍緩。日日如是。必要兩三候外。日減一日。方得全解。倘如元氣不支?;蛘{(diào)理非法。不治者甚多。然是病比之傷寒。其勢覺緩。比之瘧疾。

寒熱又不分明。其變幻與傷寒無二。其愈期反覺纏綿。若表之汗不易徹。攻之便易溏瀉。

過清則肢冷嘔惡。過燥則唇齒燥裂。每遇秋來。最多是癥。求之古訓(xùn)。不載者多。獨己任編名之曰秋時晚發(fā)。感癥似瘧。總當以感癥之法治之。要知伏氣為病。四時皆有。但不比風寒之邪一汗而解。溫熱之氣。投涼即安。夫暑與濕。為熏蒸粘膩之邪也。最難驟愈。若治不中。暑熱從陽上熏。而傷陰化燥。濕邪從陰下沉。而傷陽變濁。以致神昏耳聾。舌干齦血。

脘痞嘔惡。洞泄肢冷。棘手之候叢生。竟至潰敗莫救矣。參先生用意。宗劉河間三焦論立法。認明暑濕二氣。何者為重。再究其病。實在營氣何分。大凡六氣傷人。因人而化。陰虛者火旺。邪歸營分為多。陽虛者濕勝。邪傷氣分為多。一則耐清。一則耐溫。臟性之陰陽。從此可知也。于是在上者以辛涼微苦。如竹葉連翹杏仁。薄荷之類。在中者以苦辛宣通。如半夏瀉心之類。在下者以溫行寒性。質(zhì)重開下。如桂苓甘露飲之類。此皆治三焦之大意也。

或有所夾。又須通變。至于治氣分有寒溫之別。寒者宗諸白虎法。及天水散意。溫者從乎二陳湯。及正氣散法。理營分知清補之宜。清者如犀角地黃。加入心之品。補者有三才復(fù)脈等方。又如濕熱沉混之蒼術(shù)石膏湯。氣血兩燔之玉女法。開閉逐穢。與牛黃及至寶紫雪等劑。扶虛進參附。及兩儀諸法。隨其變幻。審其陰陽。運用之妙。存乎心也。附驥蕪詞。高明教正。(邵新甫)徐評所列諸案。皆平素伏暑之癥為多。其卒然受暑之病絕少。若卒受之癥。則當以香茹飲為主。不可不知也。

此老治暑邪。能用輕清涼潤之品以和肺。是其所長。但暑邪深入。必有悶亂煩躁等癥。近于霍亂。此則更有治法。至于病重癥危。屬熱邪橫逆。不但人參不可輕用。而桂附干姜服之。無不立斃。乃亦仿仲景傷寒壞癥治法。輕于一試。當時不知有害與否。而耳食之徒。竟以為必用之藥。

名本于此老。我見死者甚多。傷心慘目。不得不歸咎于作俑之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