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序
陶隱居曰。余宅身幽嶺。迄將十載。雖每植德施工。多止一時之設(shè)。可以傳芳遠裔者。莫過于撰述。故隱居于修真之余。撰藥總訣肘后方本草三書。唐司馬子微所稱闡幽前秘。擊蒙后學人也。自炎帝嘗草。軒皇作經(jīng)。降及后代。莫不有書。故世得其濟。民無夭札。是則闡幽擊蒙。端賴于撰述矣。茍無傳書。雖善息脈如俞跗。善處方如桐君。亦惟自神其伎耳。將何以廣其傳。以共濟群生哉。上海李惺先生。才敏識精。以其余學。傍究醫(yī)術(shù)。息脈處方。有驗精良。博采軒岐以來諸書。條貫辨晰。標奇舉要。集為一編。命之曰證治匯補。予讀而嘉之。以為越人淳于。雖神奇難遇。今可以探之枕笥而得矣。扁鵲傳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yī)之所病。病道少。病疾多者。言病其疾之癥多也。病道少者。言病其治療之道少也。拙工抵滯。不能旁通。是以病道少也。茲書別為八門。統(tǒng)以十事。參伍錯綜。應(yīng)變無窮。何患其道少乎。鐘律至微也。昔人以辨癥切脈比之。兵法至變也。昔人以制方用藥比之。茲書十事之中。始于病因。終于方劑。臨癥施治。燎然于心目。
又何患其微且變乎。甚矣。惺之施博而功大也。蘇子瞻云。蜀有學醫(yī)人費之諺。太倉公對詔問。曰。臣意心不精脈。時時失之。不能全也。太倉公醫(yī)之圣而至于神者也。心偶不精。猶或失之。況今之為醫(yī)者乎。吾愿讀是書者。用心必精。毋馳于名。毋驚于利。學之萬全。而后用之。不然。必費人矣??刹粦衷?。
康熙辛未七月昆山弟徐秉義書
自序
夫書以載道。非博無由考其詳。學以窮理。非約不能操其要。神明于博約之間。而精一之道坦然昭著矣。
岐俞之學。自皇古而遞至興朝。從廟堂而數(shù)夫草澤。千載群書。真足充棟。不患乎書不博。而患用書者騖博也。不患乎說不約。而患立說者拘約也。何則。索隱之材。駕前哲而攻已成之論。庸常之質(zhì)。守一家而泥偶效之方。所以異學爭鳴。同人互駁。求其貫通素難出入緩和者。幾罕覯矣。予也謬叨家學。上參三墳之典。下考往哲之書。審其異同。窮其辨論。始知古人立說。適所以相濟而非相悖也。如仲景治冬寒。而河間發(fā)明溫暑。潔古理脾胃。而東垣發(fā)明內(nèi)傷。子和攻痰飲。而丹溪發(fā)明陰虛。此六家者。古今稱為醫(yī)學之宗。
迨夫冬寒之論。至王安道而中寒傷寒始明。溫暑之論。至巢元方而熱病中暑方晰。內(nèi)傷之論。得羅謙甫而勞傷食傷乃別。痰飲之中。分濕痰燥痰。其幫助于隱君。陰虛之中。分真陰真陽。其論創(chuàng)自叔和。乃知古人立說。各有一長。取其所長。合為全璧。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廣征萬卷。恐多岐亡羊。專執(zhí)一說。是守株待兔。不若內(nèi)遵經(jīng)旨。外律諸家者為當耳。于是不揣孤陋。取古人書而匯集之。刪其繁而存其要。補其缺而正其偏。每癥列成一章。每章分為數(shù)節(jié)。其間首述靈素。示尊經(jīng)也。下注書目。傳道統(tǒng)也。冠以大意。提綱領(lǐng)也。贅以管見。補遺略也。稿凡三易。輯成數(shù)卷。顏其端曰證治匯補。蓋欲以匯合古人之精意。而補古人之未備也。大概此集編次法。即為臨癥審治法。先以病因。詳標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狀也。次條目。審經(jīng)絡(luò)也。次辨癥。決疑似也。次脈象。憑折衷也。次治法。調(diào)虛實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藥。HT入門也。續(xù)以附癥。
博學問也。終以方劑。與繩墨也。每癥之中。首尾編次。皆列為十事。如是而大綱畢備。條理井然。合其章句。
前后相貫。分其節(jié)目。次第成章。庶幾流覽誦讀。無太繁太簡之弊。俾賢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亦而致之。是或繼往開來之一助耳。但病機變化。誠難盡于紙上陳言。證治玄融。豈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學。茲集少文。是知規(guī)矩不足盡匠氏之巧。夠率無以喻射者之智。彼臨機應(yīng)變。必俟神圣通心。舉錯合宜。
方為化工在手。斯實望于世之君子。
時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題于杏花春雨書屋
凡例
一、雜癥刻本甚多。然繁者連篇累牘。雖詳于議論。而有汗漫之失。簡者短歌葉韻。雖便于記誦。而多缺略之文。茲集匯合群書。采其至言。摘其要句。故節(jié)目多而不繁。法則備而不簡。是幼學必讀之書。亦壯行不磨之范。
一、病機癥狀。變化多端。賴昔賢經(jīng)歷驗過。各著簡策。昭茲來學。故諸書之中。各有一得。而良法美意。存乎其中。此集錄其緊要。斷章取義。所以有摘一二句者。有留一二法者。其余文無當者。則刪而不錄。
一、古今著書立說者?;虼剐姆??;蜉d新論?;蛄⑵娣健J墙杂泄τ趤韺W。豈可沒其聲稱。故每句每段每方之下。必注明出處。傳述淵源。間有未備。而余僭增一二以發(fā)明之。其下則注匯補二字。
一、醫(yī)書之有靈素。猶儒家之五經(jīng)也。故每章必首述經(jīng)文。間有經(jīng)中論癥論法。支節(jié)分岐者。則亦編入因癥條內(nèi)。蓋取其條目井井。一覽了然。易于分辨也。
一、每癥章中。各題大意。病因病狀。詳列脈法治法。雖有種種段落。但取文理貫通?;ハ嘟永m(xù)。俾讀者明白顯易。便于記誦。抑且啟其文思。非好為割裂也。
一、古來諸方。先輩或編為類方。或詳為考論。雖有各刻。然究意尚未全備。蓋方名繁雜也。茲集所選。但存至當至正者。故附方特少。蓋欲就乎正之途以示后世耳。然熟玩諸法。則正中有奇。奇中有正。加減變化。存乎其人。善將將者。亦不嫌其少矣。
一、用藥之法。諸家書中。某癥系某方。加減某藥。然以一方而垂加減之法。則癥候未備。莫若以一癥而垂加減之法。則取舍必詳。故茲集每章另立用藥之規(guī)。載備用之品。是法丹溪之意以立言耳。
一、病有七事。曰病因。曰見癥。曰脈象。曰經(jīng)絡(luò)。曰治法。曰用方。曰選藥。茲集務(wù)欲辨明癥候。審量治法。故證治獨詳。
一、脈法為投治之本。故每章列證以后。先載脈之順逆吉兇。以為學人入門之法。至于脈之體狀。另有專本刊行。
一、傷寒傳變。方法最嚴。另有特本。以俟續(xù)刻。此集不載。
中風
大意
風者。百病之始也。又曰。百病之長也。善行而數(shù)變。(內(nèi)經(jīng))大法有四。曰偏枯。半身不遂也。曰風痱。四肢不舉也。曰風。卒倒不語也。曰風痹。遍身疼痛也。(岐伯)四癥為風家綱領(lǐng)。故首列之。
內(nèi)因
人之元氣強壯。榮衛(wèi)和平。腠理致密。外邪焉能為害。惟七情飲食。勞傷色欲。致真元耗散。榮衛(wèi)空疏。邪乘虛入。(用和)所以氣虛之人。肝木不平而內(nèi)風易作。(匯補)
外候
為卒中昏倒。為竄視斜。為搐搦反張。為骨痛筋急。入經(jīng)癱瘓。入絡(luò)膚頑。(入門)暴喑暴昧。語言蹇澀。痰涎壅盛。皆中風之候也。(醫(yī)鑒)隨其經(jīng)絡(luò)臟腑俞穴而調(diào)之。所謂虛之所在。邪必湊之。(匯補)
中臟
中臟者。內(nèi)滯九竅。故昏沉不語。唇緩痰壅。耳聾鼻塞。目合不開。大小便閉。(機要)乃邪滯三陰里分。為閉癥。
實者三生飲以疏上竅。三化湯以利下竅。虛人中臟。見脫癥者。急宜大補參、附、、術(shù)之類。(東垣)
中腑
中腑者。外著四肢。故手足不隨。拘急不仁?;蛑猩砬??;蛑猩韨?cè)。痿不能動。有六經(jīng)形癥。頭疼發(fā)熱。惡風惡寒。面見五色。脈浮而弦?;蛱迪眼帐?。喘聲不息。然目猶能視??讵q能言。大小便不閉。仍中腑也。(機要)乃邪著三陽表分。宜發(fā)汗以泄其邪。小續(xù)命湯主之。(東垣)
中經(jīng)
中經(jīng)者。外無六經(jīng)形癥。內(nèi)無便溺阻格。但半身不遂。語言蹇澀。(丹溪)若兼口眼歪斜。痰涎不利。乃邪著于血脈之中。宜養(yǎng)血舒筋。大秦艽湯主之。
按。中臟中腑中血脈。論病之淺深也。是以發(fā)明云。中血脈則歪口眼。中腑則肢節(jié)廢。中臟則性命危。凡中腑之后。幸而得生。若不戒酒色。避風寒。病必復中。中必在臟。由淺入深。雖有倉扁。亦難措手也。
卒倒不語
卒倒不語為風。即中臟癥也。(匯補)咽中噫噫。舌強難言。俗稱急中風。乃其候耳。發(fā)汗。身軟者生。汗不出。
身硬唇干者死。視其鼻人中左右上下。白者可治。一赤一黑。吐沫者死。(醫(yī)貫)以滌痰湯、八味順氣散主之。
大汗出。六君子湯加黃主之。
半身不遂
半身不遂為偏枯。即中經(jīng)癥也。(匯補)因虛邪偏客于身半。內(nèi)居榮衛(wèi)。榮衛(wèi)衰。真氣去。邪氣獨留。發(fā)為偏枯。
(靈樞)在左為癱。在右為瘓。癱者。坦也。筋脈弛縱。坦然不收。瘓者。渙也。氣血渙散。筋骨不用。(醫(yī)貫)其在左者。屬死血少血。在右者。屬痰壅氣虛。(丹溪)未嘗必指于風而后能也。但兼風者。其身必痛。純屬虛者。其身不痛。(入門)外癥。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益其不足。損其有余。乃可復也。(靈樞)以理斷之。左半雖主血。
非氣以通之。則不流。右半雖主氣。非血以麗之。則易散。氣血左右。不可執(zhí)泥其治。一偏之病者。法當從陰引陽。從陽引陰。從左引右。從右引左。溉其未枯。旁枝自茂。大概男子在右易治。在左難治。女人在左易治。
在右難治。(喻嘉言)
四肢不舉
四肢不舉為風痱。即中經(jīng)脈也。(匯補)舌強不能言。足痿不能行。(河間)輕者。志不亂。言微知。易治。甚則不能言者。難治。(靈樞)分而言之。有濕痰內(nèi)滯者。痰火流注者。有腎肝陰虛者。有命門火衰者。有血衰氣虛者。(病機)
遍身疼痛
遍身疼痛。即風痹癥也。(匯補)外癥。一臂不遂時。復轉(zhuǎn)移一臂。(靈樞)四肢肌肉。不為我用。似偏枯而多痛者是也。(三錫)因風寒濕氣錯合而成。寒勝則血凝而不流。故筋骨掣痛。為痛痹。濕勝則血濡而不和。故重著不行。為著痹。風勝則氣縱而不收。故走注疼痛。為行痹。三氣兼并。血滯而氣不通。故周身疼痛。為周痹。久風入中。腠理不營。故肌肉不仁。為頑痹。腰項不能俯仰。手足不能屈伸。(醫(yī)貫)其邪在經(jīng)隧而痛者。易治。若舉動即痛者。是無血以養(yǎng)筋。名曰筋枯。不治。(丹溪)
口眼歪斜
手足陽明之脈。挾口環(huán)唇。手足太陽之脈。抵目兩。(靈樞)風邪入經(jīng)。邪氣反緩。正氣反急。牽引口眼。歪斜或左或右。(大全)
口噤不開
手三陽之筋。結(jié)于頷頰。足陽明之筋。挾于唇口。風邪乘之則筋攣。故令牙關(guān)急而口噤。宜破棺散揩齒數(shù)遍。牙熱自開。
失音不語
脾脈連舌本。心脈系舌本。腎脈循喉嚨夾舌本。故心脾受風。則舌強難言。腎虛脈萎。則口喑不語。二者虛實各不同也。又有風中會厭者。痰塞喉中者。痰迷心竅者??卩洳婚_者。若風氣入臟。見絕癥而難言者危。
筋脈螈
螈者。筋脈急而縮。者。筋脈緩而伸。或伸或縮。動搖不止。(綱目)螈屬肝經(jīng)風熱血燥?;蚋位鹜齽雍难?/span>
屬肝經(jīng)血氣不足?;蚋位鸷苟嗤鲅?。以致手足抽搐不已。(立齋)所謂血枯木旺而生風也。
十指麻木
大經(jīng)小絡(luò)。貫串一身。謂之脈。脈布四肢。絡(luò)聯(lián)百節(jié)。脈者血之隧道。筋者血所榮養(yǎng)。脈皆起于手足指端。筋皆會于手足肢節(jié)。故血氣衰耗。痰涎凝滯。而作麻木。宜神效黃湯?;蜓a中、六君。俱加鉤藤、竹瀝、姜汁。(匯補)
預防中風
平人手指麻木。不時眩暈。乃中風先兆。須預防之。宜慎起居。節(jié)飲食。遠房幃。調(diào)情志。更以十全大補湯加羌活常服。自愈。若古法。用天麻、、愈風等湯。開其玄府。漏其真液。適所以招風取中。預防云乎哉。(準繩)
辨真中風
凡中暑中寒中濕。痰厥氣厥。食厥熱厥。虛暈。皆卒倒不語。但風必有歪斜搐搦。或偏枯之癥為異。(入門)就諸類癥之中。惟中氣與中風尤相似。但中氣身冷脈沉無痰涎。中風身溫脈浮有痰涎也。(匯補)
辨閉脫癥
凡卒仆暴厥。須分閉脫。牙關(guān)緊閉。兩手握固。即是閉癥。其病易治。如口開鼾睡。小便自遺。即是脫癥。其病難治。(準繩)閉者。邪氣閉塞于外。元氣猶然在內(nèi)。但與開關(guān)利氣。則邪自散。故治易。脫者。元氣泄于外。邪氣混于內(nèi)。雖與峻補。而臟已傷殘。故治難。諸癥皆然。不獨中風也。(匯補)
死候
心絕口開。肺絕鼾睡。脾絕手撒。肝絕眼閉。腎絕遺尿。肉脫筋痛。發(fā)直頭搖。吐沫直視。面赤如妝。汗出如珠。
吐血下血。皆為不治。(正傳)若見一二癥。尚可救療。如口開者。不過一時死。(匯補)
脈法
中風脈浮滑兼痰氣。其或沉滑。勿以風治。大法。浮遲沉緩者。吉。洪大急疾者。兇。又脾脈獨緩而無力者。亦難治。
總治
風癥皆痰為患。宜化痰為先。初得之即當順氣。日久即當活血。(丹溪)蓋風本于熱。熱勝則風動。宜以靜勝其燥。養(yǎng)血是也。(機要)故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伊芳川)其虛者又當培脾滋腎。脾土旺而血自生。脾氣運而痰自化。腎水足而熱自除。腎氣固而痰歸經(jīng)也。(匯補)
審汗下法
其病氣實而中腑中臟者。不可失其通塞?;蛞粴庵⒑??;蛞谎ɡ#ㄐ姆ǎ┑毶俸?。亦須少下。多汗則虛其衛(wèi)。多下則損其榮。(機要)
審探吐法
痰涎壅盛。不能言者。皆當用吐。一吐不已。則再吐。然亦有氣血虛而不可吐者。(心法)若一旦盡去其痰。則手足骨節(jié)皆枯。反成痿廢。慎之。(仲景)
禁服丹劑
古方有用丹劑者。為風入骨髓。不能遽出。故用龍、麝、牛、雄、珀、珠之類。辛香走竄。為斬關(guān)奪門之將。原為中臟之閉癥設(shè)。若施于氣虛脫絕之人。反掌殺人。如油入面。莫之能出。(發(fā)明)
利便宜戒
有陽虛自汗。津液外亡。因而小便短少者。若概用利藥。使榮衛(wèi)枯竭。無以制火。煩熱愈甚。當俟熱退汗止。
小便自行。(發(fā)明)
通導宜慎
中臟之癥。因風痰閉塞臟腑。每多幽道不通。誠宜開導。然有氣衰血弱。不能潤澤致燥者。又當養(yǎng)血。(匯補)
救卒中法
卒中昏倒。不知人事。牙關(guān)緊閉。涎潮壅塞。急以大指掐人中。候醒。用通頂散吹鼻。即提起頭發(fā)。有嚏可治。
無嚏不治。如口噤不開。以白鹽梅蘸僵蠶擦之。如風痰頑結(jié)。諸藥不入者。稀涎散吐之。如風邪閉固。服藥不入者。防湯熏之。脈虛自汗。并見前脫癥者。參橘湯?;騾⒏唷<又駷r、姜汁灌之。再灸丹田氣海二三十壯。亦有得活者。(匯補)
用藥總法
古法。中血脈。用大秦艽湯。中腑。用小續(xù)命湯。中臟。用三化湯。又閉癥。用三生飲。脫癥。用參附湯。
大概順氣化痰為主。二陳湯加烏藥、枳殼、竹瀝、姜汁。有六經(jīng)癥。再為加減。如無汗拘急。加羌活、防風。有汗體痛。加芍藥、桂枝。惡寒身熱。加柴胡、黃芩。頭痛目瞀。加川芎、蔓荊??谘弁嵝薄<尤?、天麻。頭眩烘熱。加甘菊、細茶。風痰壅盛。加南星、貝母?;秀弊d語。加菖蒲、遠志、茯神、棗仁。手足抽搐。亦加僵蠶、天麻。筋急。
加木瓜。筋攣。加鉤藤。在臂。加桂枝。在足。加牛膝。如風邪漸退。痰飲漸消。但半身不遂者。審是血虛。用二陳合四物湯。氣虛。用二陳合四君子湯。俱加秦艽、續(xù)斷、竹瀝、姜汁。其四肢不舉。屬濕痰者。三一承氣湯瀉之。屬虛弱者。十全大補湯補之。其大便不通。屬痰實者。三化湯利之。屬津涸者。四物麻仁湯潤之。久而真氣漸復。邪氣未除者。更用羌活愈風湯。史國公及長春浸酒等方。若中之輕者。自醒能言能食。惟身體不遂?;蚴肿銛侐橐氛?。亦用前浸酒二方。常服自愈。以上諸法。以疏風化痰為君。以補養(yǎng)氣血為佐。以報使舒筋為使。乃治真中風邪之劑也。若脾腎二經(jīng)虛而中者。當滋化源。脾虛食少痰多者。六君子湯。中氣倦怠而痰多者。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心脾氣虛而難言者。歸脾湯。腎陰不足而難言者。六味地黃湯。腎經(jīng)喑痱者。地黃飲子。肝經(jīng)血燥而拳蜷者。加味逍遙散。若病狀雖減。而未能復元者。審其肝脾腎三家。何經(jīng)氣虛血虛。陰虛陽虛。以六味、七味、八味丸、歸脾丸、還少丹、虎潛丸服之。再以四君、六君、八珍、十全大補、補中益氣、歸脾等湯。日服無間??v有虛風。潛消默奪矣。
中風選方
通神散治中風痰涎壅塞。用此吐之。
白僵蠶七枚。焙研為末。生姜汁調(diào)服。立吐風痰。少時。再用七枚。根據(jù)法再吐。仍用煨熟大黃。含津咽下。若口不開者。用僵蠶煎汁。以竹管灌入鼻中。男左女右。
稀涎散治中風痰壅。用此吐痰。(一方無江子)江子仁(六粒)豬牙皂(三錢切片)明礬(一兩)先將礬化開。入二味和勻。待礬枯為末。每用一字。吹鼻內(nèi)。則涎流口開。若痰涎塞喉者。以五分。燈心湯調(diào)灌探吐。
破棺散治中風切牙。無門下藥。(五月五日午時合)南星(半錢)龍腦(二分半)為末。頻揩左右兩傍大牙。令牙熱自開。然后用藥。
一法。用烏梅肉揉南星、細辛末。以中指蘸擦牙。自開。又用香油加麝香一二分灌之?;蚪嗫伞?/span>
開關(guān)散(寶鑒)治中風痰盛。用此通關(guān)竅。
白僵蠶(炒去絲)枯白礬(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生姜蜜水調(diào)灌下。
滌痰湯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語。中臟癥。
膽星(姜制)半夏(制各二錢五分)枳實(麩炒)茯苓(各二錢)橘紅(錢半)菖蒲人參(各一錢)竹茹(七分)甘草(五分)加木香三分。生姜五片。水煎。
三化湯(潔古)治中臟。風痰瘀塞臟腑。大便不通。人壯實者。
濃樸(姜炒)枳實大黃羌活(各等分)每服一兩。水一升。煎半。終日服之。利下為度。
滋潤湯治中臟便燥。人虛血少。不任前下藥者。用此潤之。
當歸(二錢)杏仁(錢半)桃仁橘紅枳殼濃樸(一錢)蘇子(錢)牛膝(錢半)水煎。調(diào)白蜜三匙服。
三生飲(易簡)治中臟閉癥??卩浜砣?。兩手握固。卒然昏倒。
南星(一兩)川烏(去皮)生附(各五錢)木香(二錢半)每用半兩。姜十片煎服。如遺尿手撒??陂_鼾睡。為不治。用前藥亦有得生者。夫三生飲乃行經(jīng)絡(luò)治寒痰之圣藥。有斬關(guān)奪旗之功。每服必用人參兩許駕驅(qū)其邪。而補助正氣。否則適足以取敗耳。
防蒸汗法(叔征)治卒中風邪。藥不能入口者。
防風黃(等分)煮湯令沸。盆盛病患榻下。關(guān)閉門戶。令藥氣熏蒸口鼻。蓋以無形之氣。透開有形之竅也。
小續(xù)命湯(千金)治中風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谘坌?。手足戰(zhàn)掉。言語蹇澀。肢體頑麻。精神昏亂。頭目眩重。痰涎壅盛。筋脈拘攣。及香港腳緩弱。
麻黃(去節(jié))川芎杏仁甘草(炙)人參黃芩芍藥防己(各一兩)桂枝(一兩)防風(兩半)附子(炮五錢)加生姜煎。熱服取汗。如恍惚。加茯苓。如骨節(jié)疼痛。素有熱。去附子。倍加芍藥。煩燥大便閉。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大便利。素有寒。去黃芩。加白術(shù)、附子。骨節(jié)冷痛。加辣桂、附子。嘔逆腹脹。加人參、半夏。自汗。去麻黃。加芍藥。大便結(jié)熱。去附子。加枳殼、大黃。痰多。加南星炮切數(shù)片。風虛。加當歸??省<予槭V根。身疼痛。加秦艽。喘急。加炒桑皮。
大秦艽湯(潔古)治中經(jīng)。邪在血脈中。口喑肢廢。風邪散見。不拘一經(jīng)者。
秦艽石膏(各二兩)甘草川芎當歸芍藥羌活獨活防風黃芩白術(shù)白芷茯苓生地熟地(各一兩)細辛(五錢)每服一兩。水煎。
烏藥順氣散治男婦一切風氣。攻注四肢。骨節(jié)疼痛。遍身頑痹。卒中癱瘓。言語蹇澀。先服此藥。以疏氣道。
烏藥橘紅麻黃(各二錢)川芎(一錢)枳殼(炒)白芷桔梗僵蠶(炒各一錢)干姜(五分)甘草(三分)加姜棗。如一身俱麻。加人參、白術(shù)、當歸、門冬。手足癱瘓。筋骨疼痛。加防風、羌活、天麻、當歸、威靈仙、乳香、沒藥。腰痛。加杜仲、小茴香。手足拘攣。加木瓜、石斛。手足浮腫。加牛膝、五加皮、獨活。濕氣。
加蒼術(shù)、白術(shù)、檳榔。左癱右瘓。加當歸、天麻。如二三年不能行。合和獨活寄生湯。如婦人血風。加防風、荊芥、薄荷??谘坌?。加防風、荊芥、姜炒黃連、羌活、竹瀝、姜汁。
活絡(luò)丹治中經(jīng)??谘弁嵝薄0肷聿凰?。及風痹手足攣蜷。筋脈不舒。因風寒濕氣。流滯經(jīng)絡(luò)。故周身疼痛。
或腳心腰腿一點作痛。邪氣壅甚。諸輕劑不效者。用此。
南星(炮)川烏草烏地龍(各六兩)乳香沒藥(另研各三兩)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
愚按。二烏雖走經(jīng)絡(luò)。然性太剛。不若用海風藤、靈仙等。為穩(wěn)當也。(神效活絡(luò)丹出心法可同看)增補省風湯(和劑)治口眼歪斜。痰涎壅塞。壯實人風邪盛者。
半夏防風全蝎膽星甘草白附川烏木香三一承氣湯(宣明)治膏粱之人。濕痰滯于脾經(jīng)。四肢不舉。屬邪實癥。
大黃芒硝濃樸枳實(各五錢)甘草(一兩)姜三片。煎后納硝。煎二沸。服之。令微利。
愈風湯(潔古)治中風后真氣漸復。邪氣未盡。用此以養(yǎng)正化邪。
羌活甘草防風黃蔓荊川芎骨皮人參知母薄荷甘菊細辛枳殼大黃白芷枸杞防己當歸杜仲秦艽柴胡半夏濃樸前胡(各二兩)茯苓黃芩(各三兩)生地蒼術(shù)石膏芍藥(各四兩)肉桂(一兩)每服一兩。姜水煎。按此方從小續(xù)命湯變化而來。用藥繁雜。學人不可執(zhí)守。若病久正虛邪未去者。
當隨人見癥。以前藥加減?;蛞粴庵⒑??;蛞谎ɡ?。漸次見功。誠不可出其范圍者也。是在用之得宜。姑錄之以存其法。
正舌散(圣惠)治中風舌本強硬。語言不正。
蝎梢(去毒二錢半)茯苓薄荷(各一兩)為末。每服一二錢。溫酒調(diào)服?;虿裂李a間亦好。
轉(zhuǎn)舌膏治中風螈。舌塞不語。
即涼膈散加石菖蒲、遠志。為末。蜜丸如彈子大。朱砂為衣。每服一丸。薄荷湯化開。食后或臨臥服。
史國公浸酒方治四肢癱瘓。半身不遂。及風寒濕痹。麻木疼痛。
當歸虎骨(酒浸酥炙)羌活鱉甲(炙)萆防風秦艽牛膝(各二兩)枸杞(五兩)松節(jié)蠶砂(各二兩)茄根(八兩蒸)絹袋盛藥。入酒內(nèi)。蒸好窨服。
長春浸酒方
白術(shù)(炒一兩)白茯苓人參當歸虎脛骨川椒肉蓯蓉枸杞砂仁(各五錢)干姜(二錢)陳皮川芎獨活麻黃(各一兩)五加皮(五錢)牛膝(三錢)濃樸白芷香附(各一兩)烏藥(五錢)枳殼(二錢)何首烏川烏草烏(各五錢)生地白芍熟地羌活官桂半夏天門冬麥門冬蒼術(shù)破故紙五味茴香防風沉香細辛甘草(各一兩)酥油紅棗蜂蜜核桃仁(各八兩)上絹袋盛之。用燒酒一大缸。浸三日。放鍋中重湯煮三個時取出。掘坑埋一二日。出火毒。每日清晨服一二鐘。飲酒將盡。渣曬干為末。燒酒打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招木葡?。
秦艽升麻湯(寶鑒)治風寒客冒??谘弁嵝薄阂婏L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干葛甘草(炙)人參(各半兩)秦艽白芷防風桂枝(各三錢)芍藥(半兩)水煎。加蔥白三莖。
歸脾湯(濟生)治心脾兩虛。不能調(diào)氣攝血。健忘盜汗。不寐驚悸。食少體倦。心脾作痛。
人參白術(shù)茯神棗仁(炒各二錢半)遠志(一錢)當歸(一錢)木香甘草(炙各五分)黃桂圓(各二錢半)生姜(五片)水煎。薛立齋加丹皮、山梔各一錢。名加味歸脾湯。
加味逍遙散(立齋)治肝脾兩虛。血少火旺。
當歸白芍(酒炒)茯苓白術(shù)(炒各一錢)柴胡(五分)丹皮甘草(炙)山梔(炒各八分)水煎服。
人參養(yǎng)榮湯(和劑)治脾肺氣虛。發(fā)熱惡寒。面黃肌瘦。倦怠少食。作泄瀉者。
人參(一兩)白芍(錢半)陳皮黃(蜜炙)桂心當歸白術(shù)炙草(各一錢)熟地茯苓五味(各七分半)遠志(五分)姜、棗煎。
六味地黃丸(仲景)治腎水不足。發(fā)熱傷渴??人蕴荡?。溺淋癃閉。燥結(jié)頭眩。耳聾齒痛舌痛。腰膝痿軟。足跟作痛。自汗盜汗。失血煩躁。
熟地(八兩)萸肉山藥(各四兩)丹皮澤瀉茯苓(各三兩)蜜丸。加門冬、五味。名涼八味丸。能保肺滋腎。
七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發(fā)熱作渴。口舌生瘡?;蜓例l潰爛。喉咽作痛?;蛐误w憔悴。寢汗發(fā)熱。
即六味地黃丸加肉桂。
八味丸(仲景)治命門火衰。不能生土。以致脾胃虛衰。飲食少思。大便不通。臍腹疼痛。夜多漩溺?;蜿帢O格陽。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
即七味地黃丸加附子一兩。
還少丹(楊氏)治脾腎虛寒。飲食少思。發(fā)熱盜汗。遺精白濁。真氣衰損。肌體瘦弱。
懷熟地甘枸杞(各二兩)蓯蓉(酒凈)遠志茴香巴戟(酒浸去心)山藥(各一兩五錢)菖蒲山萸牛膝(酒浸)杜仲(姜汁酒炒)楮實五味子茯苓(各一兩)為末。棗肉和蜜為丸。溫酒或鹽湯下。
虎潛丸(丹溪)治腎陰不足。筋骨痿軟。不能步履。
黃柏(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虎骨(酥炙)鎖陽當歸(各一兩)陳皮(七錢半)白芍(一兩半)牛膝(三兩半)龜板(四兩)為末。煮羯羊肉丸。鹽湯下。冬月加干姜半兩。
天王補心丹治心血不足。神志不寧。津液枯竭。健忘怔忡。大便不利??谏嗌彙?/span>
人參茯苓玄參丹麥遠志桔梗(各五錢)五味當歸麥門冬天門冬棗仁柏子仁(各一兩)生地(四兩)為末。煉蜜丸。朱砂為衣。一方。加黃連二兩酒洗。
四物湯治血虛。風中血脈。及偏枯在左者。
熟地當歸白芍川芎挾瘀血。加桃仁、紅花、竹瀝、姜汁。煎服。
參附湯治中臟脫癥。手撒氣喘。遺尿不禁。(方見泄瀉)二陳湯治中風痰盛。順氣化痰。此方生之。隨癥加減。(方見痰癥)四君子湯治氣虛卒中自汗。及偏枯在右者。
人參白術(shù)茯苓甘草六君子湯即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
虛甚者。加黃、鉤藤。痰多。加竹瀝、姜汁。
八珍湯治氣血兩虛。惡寒發(fā)熱。煩燥作渴。大便不實。飲食少進。小腹脹病。眩暈昏憒。及氣血虛。
即四君四物合方。薛院使于四君四物中。加竹瀝、姜汁、鉤藤。流行經(jīng)絡(luò)。取效頗捷。
十全大補湯治虛羸之人。血氣不充。四肢不舉。屬正虛者。
即八珍湯加黃、肉桂。
補中益氣湯(東垣)調(diào)理脾胃。升舉下陷。病后扶元勝邪。功難盡述。
黃人參甘草當歸橘皮升麻柴胡白術(shù)加生姜、大棗。水煎。
似中風
中風之有真假。限南北而分治者。不過曰病有標本。初無二途。如百病中。俱有因有證。蓋因為本。而病為標。古人尚論。僅言其證。三賢析論。并道其因。緣西北土地高寒。風氣剛猛。真氣空虛。卒為所中。名曰真中。
已列前幅。頗詳審矣。若夫大江以南。兩浙八閩。及滇南鬼方之域。天地之風氣既殊。人之稟質(zhì)亦異。且肥人氣居于表。瘦人陰虧于內(nèi)。肥人多痰。瘦人多火。煎熬津液。凝結(jié)壅蔽。以致氣道不利。蓄積成熱。熱極生風。亦致僵仆。故曰類中。似與前論稍異。殊不知三賢雖各出一見。開示后學。其言似異。其旨實同。河間以將息失宜。水不制火。丹溪以東南卑下。濕熱生痰。痰熱生風。東垣以氣虛卒倒。力主培補。究竟真中者亦由氣體虛弱。榮衛(wèi)失調(diào)。然后感于外邪。其因火因氣因濕者。亦未必絕無外邪侵侮而作也。若夫外邪侵侮。則因火因氣因濕。各自為癥。又何暇為歪僻癱瘓。暴仆暴喑之候乎。乃知古今一理。幸毋岐為二途可也。
火中
風自火出。(易經(jīng))故火病多因熱生。俗云風者。言末而忘其本也。良由將息失宜。五志過極。心火暴甚。腎水虛衰。不能制之。則陰虛陽實。熱氣怫郁而卒倒無知。輕者筋脈雖攣。發(fā)過自醒。重者陰氣暴絕。陽氣后竭而死。故痰涎者。癱瘓者??卩湔?。筋急者。皆為風熱之癥也。其陰虛者。地黃湯。陰陽兩虛者。地黃飲子。若風火相煽。忽然昏冒。脈洪大。發(fā)熱惡寒者。防風通圣散。不惡寒反惡熱而煩躁者。此風熱內(nèi)郁。宜瀉青丸。面赤昏悶。心神不爽。此心火太旺。牛黃清心丸。若胸悶煩渴。便閉脈大。此火熱內(nèi)盛。宜滾痰丸。(微論)若發(fā)熱面赤。脈弦大而虛。足暖者。此肝血虛而肝火旺。宜加味逍遙散。(立齋)均一火。中有虛實不同如此??刹辉敱嬖?。
痰中
東南之人。氣溫地濕。多濕土生痰。痰生熱。熱生風。所謂亢則害。承乃制也。故凡卒然麻眩。舌本強直。痰涎有聲。四肢不舉。脈象洪滑者。悉屬于濕熱。重者不醒為痰中。輕者自醒為痰厥。宜導痰湯主之。(丹溪)醒后見虛癥者。清燥湯主之。(東垣)又有酒濕痹癥??谘坌薄I鄰娭珡U。渾似中風。當瀉濕毒。從微汗微下之法。
(元戎)其脈滑數(shù)?;虺料叶鴶?shù)??诮橇飨?。偏枯口噤者。皆痰熱在內(nèi)。上溢于陽明也。筋攣急者。痰凝不利也。
筋反縱者。血液衰耗也。然筋攣易愈。筋痿難復。(立齋)
氣中
恚怒太過。逆氣上升。每多卒厥。有類暴中。牙關(guān)緊閉。身冷脈沉??跓o痰沫。此為中氣。與中風身溫脈浮。口多涎沫為異耳。若作風治則誤。宜八味順氣散。(許學士)重者竹瀝姜汁。調(diào)蘇合香丸。經(jīng)言。無故而喑。脈不至者。不治自愈。謂氣暴逆也。氣復則已。此乃輕癥。若重者。亦見五絕。死。(匯補)少壯之人。真水未竭。適因怒動肝火?;鹞匪荒苌仙?。所以身涼無痰涎。其須臾自醒者。水旺足以制火也。此名中氣。衰老之人。真水已竭。適因怒動肝火?;鸸延谖?。得以上升。所以身溫有痰涎。其多不能治者。水竭無以降火也。此名中痰。
然少壯亦有不治者。男子色欲過度。女人胎產(chǎn)經(jīng)后。血弱水虧。忿怒動火。陽無所附。則隨火而發(fā)越。可不諒其根本乎。(繩山)
食中
飲食醉飽之后?;蚋酗L寒?;蛑鴲琅J程钐?。胃氣不行。須臾厥逆?;杳圆恍???卩持珡U。絕似中風。但氣口急盛。或沉伏。非比中風。左脈浮盛。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死。宜鹽湯探吐。吐不出者死。吐后無別癥者。
平胃散調(diào)理。(雜著)大抵忽然仆倒。不可即斷是風。須審其曾著怒氣否。曾用飲食否。若系飲食前后感氣而發(fā)者。藿香正氣散。(茭山)
情志
神傷于思慮則肉脫。意傷于憂愁則肢廢?;陚诒t筋攣。魄傷于喜樂則皮槁。志傷于盛怒則腰脊難以俯仰也。(經(jīng)文)此情志所傷。而有似于中腑中經(jīng)之風癥。宜調(diào)榮養(yǎng)血。不可用風藥。昔有孀婦。十指蜷攣。掌重莫舉。肌膚瘡駁。風藥雜進。絕不奏效。竟以舒郁結(jié)調(diào)氣血藥而愈者。不可不知。(立齋)
似中風選方
地黃飲子(宣明)治舌痿不能言。足痿不能行。腎弱氣厥。不至舌下。
熟地巴戟(去心)山茱萸(去核)肉蓯蓉(酒浸焙)石斛附子(炮)五味子白茯苓菖蒲遠志(炮去心)官桂麥門冬(去心各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生姜五片。棗一枚。薄荷七分。水一盞。煎服。
防風通圣散(河間)治中風。風熱之劑。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四分)石膏黃芩桔梗(各八分)滑石(二錢四分)甘草(一錢)荊芥(三分)白術(shù)(炒三分)梔子(三分)為粗末。加生姜三片。水煎服。自利。去硝黃。自汗。去麻黃。
解利傷寒兩感。每兩加益元散一兩。蔥白十莖。豆豉一撮。姜五片。水煎。
牛黃清心丸(和劑)白芍藥麥門冬黃芩當歸防風白術(shù)柴胡桔梗川芎茯苓杏仁(麩炒各一兩二錢)神曲蒲黃人參(各二兩半)羚羊角麝香龍腦肉桂大豆黃卷(碎炒)阿膠(炒各一兩七錢半)白蘞干姜(炮各七錢半)牛黃(研一兩二錢)犀角(二兩)雄黃(研飛八錢)山藥(七兩)甘草(五兩)金箔(一千二百片內(nèi)四百片為衣)大棗(一百枚蒸搗)各為末。煉蜜和棗膏為丸。每丸重一錢。金箔為衣。溫水化下。
導痰湯(濟生)半夏(四兩)南星(炮)枳實(麩炒)赤茯苓橘紅(各一兩)甘草(炙五錢)每服四錢。水一盞。姜十片。煎服。
清燥湯(東垣)黃(錢半)黃連蒼術(shù)白術(shù)(各一錢)陳皮(五分)五味子(九粒)人參白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澤瀉(五分)柴胡麥冬生地神曲(炒)豬苓黃柏(酒炒)甘草(炙各二分)每服半兩。水煎。
八味順氣散人參白術(shù)陳皮茯苓青皮白芷烏藥(各一兩)炙草(五錢)為末。每服三錢。水煎。
蘇合香丸治中風中氣。牙緊不省。及邪祟癥。
白術(shù)青木香烏犀角香附(炒)朱砂(研水飛)訶黎勒(煨去皮)檀香安息香(另末酒熬膏)沉香麝香(研)丁香蓽茇(各二兩)龍腦(研)蘇合香油(入安息香膏內(nèi))薰陸香(別研一兩)為末。入安息香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丸。水下。
平胃散(方見暑癥)藿香正氣散(方見霍亂)滾痰丸(方見痰癥)瀉青丸(方見火癥)
傷風
大意
虛邪賊風。陽先受之。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經(jīng)文)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氣衛(wèi)于外。風邪不能為害。惟脾虛而肌肉不充。肺虛而玄府不閉。則風乘虛入。(微論)
病因
更衣脫帽。沐浴當風。皮毛之間。卒然受邪。內(nèi)舍于肺者。外因也。衣被過濃。上焦壅熱。內(nèi)熱生風。似乎傷風者。內(nèi)因也。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nèi)火不得舒泄。謂之寒暄。此表里兩因之實癥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謹。即顯風癥者。此表里兩因之虛癥也。(匯補)
見癥
輕者??人杂刑?。咽干聲重。鼻燥作癢?;蛄髑逄?。腹脹額悶??谠锖硗?。重者。頭痛項強。肢節(jié)煩疼。憎寒壯熱。
頭眩嘔吐。心煩潮熱。自汗惡風。亦有無汗而惡風者。(匯補)
傷風傷暖辨
外風所傷。鼻流清涕??人郧逄?。舌無胎膜。內(nèi)熱生風。鼻流濁涕。咳嗽稠痰。舌有紅點。其余諸癥。則相似也。
(匯補)
傷風傷寒辨
風循經(jīng)絡(luò)。亦有六經(jīng)傳變。其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但傷風必鼻塞流涕。且多惡風。居暖室之中。則坦然自如。傷寒惡寒。雖近烈火。仍復怕寒。又傷風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煩。傷寒在表者。無汗而手足微冷。
傷風在里。肺熱而皮膚發(fā)疹。傷寒在里。胃熱而肌肉發(fā)斑。皆各異也。(匯補)
脈法
左寸關(guān)浮弦有力者。傷風也。右寸關(guān)洪滑有力者。傷暖也。右寸關(guān)濡弱無力者。兼虛也。(匯補)
總治
有汗當實表。無汗當疏邪。內(nèi)熱當清火。實表不可大補。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涼。若肺虛傷風者。先與祛邪。遂即養(yǎng)正。先后緩急。不可偏廢。(士材)
大汗宜禁
傷風癥。腠理疏泄。但宜輕揚之劑徹越其邪。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值竿鲫栔?。(匯補)
久虛宜補
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fā)。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倘專泥發(fā)散??制庖嫣摗k砝硪媸?。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立齋)
用藥總法
主以二陳湯。加桔梗、前胡、蘇葉、桑皮、杏仁。身熱。加柴胡、黃芩。體痛。加羌活、防風。頭痛。加川芎。胸滿。加枳殼。痰多。加金沸草。氣逆。加蘇子。內(nèi)熱。加玄參??人?。加栝蔞。若三時傷風。重者沖和湯。冬月傷風。
重者桂枝湯。凡表癥惡風。身熱自汗自利。當用藥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體虛易于傷風。不時感冒者。補中益氣湯。
加桔梗、茯苓、半夏。(匯補)
【附胃風】
胃風者。飲食之后。乘風取涼所致。其癥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汗。膈塞不通。右關(guān)脈弦緩帶浮者是也。宜胃風湯主之。(類案)
傷風選方
川芎飲治感冒風邪。胸滿頭疼。咳嗽吐痰。憎寒壯熱。狀似傷寒。脈浮而緩。
川芎蘇葉枳殼桔梗陳皮前胡半夏茯苓木香去川芎。加人參。即名蘇參飲。
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甘草羌活荊芥薄荷防風白芷桂枝湯太陽傷風。脈浮緩。惡風。發(fā)熱自汗。鼻鳴干嘔?;蛳吕劝Y。
桂枝甘草白芍藥棗、姜煎服。覆之。令微汗。
香蘇飲主四時感冒風邪。頭疼發(fā)熱。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姜、蔥水煎。
胃風湯(方見痢疾)
傷風
大意
虛邪賊風。陽先受之。傷于風者。上先受之。(經(jīng)文)蓋肺主皮毛。脾主肌肉。氣衛(wèi)于外。風邪不能為害。惟脾虛而肌肉不充。肺虛而玄府不閉。則風乘虛入。(微論)
病因
更衣脫帽。沐浴當風。皮毛之間。卒然受邪。內(nèi)舍于肺者。外因也。衣被過濃。上焦壅熱。內(nèi)熱生風。似乎傷風者。內(nèi)因也。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nèi)火不得舒泄。謂之寒暄。此表里兩因之實癥也。有平昔元氣虛弱。表疏腠松。略有不謹。即顯風癥者。此表里兩因之虛癥也。(匯補)
見癥
輕者??人杂刑?。咽干聲重。鼻燥作癢?;蛄髑逄?。腹脹額悶??谠锖硗?。重者。頭痛項強。肢節(jié)煩疼。憎寒壯熱。
頭眩嘔吐。心煩潮熱。自汗惡風。亦有無汗而惡風者。(匯補)
傷風傷暖辨
外風所傷。鼻流清涕??人郧逄?。舌無胎膜。內(nèi)熱生風。鼻流濁涕??人猿硖?。舌有紅點。其余諸癥。則相似也。
(匯補)
傷風傷寒辨
風循經(jīng)絡(luò)。亦有六經(jīng)傳變。其初起頭疼身熱與傷寒同。但傷風必鼻塞流涕。且多惡風。居暖室之中。則坦然自如。傷寒惡寒。雖近烈火。仍復怕寒。又傷風在表者。有汗而手足微煩。傷寒在表者。無汗而手足微冷。
傷風在里。肺熱而皮膚發(fā)疹。傷寒在里。胃熱而肌肉發(fā)斑。皆各異也。(匯補)
脈法
左寸關(guān)浮弦有力者。傷風也。右寸關(guān)洪滑有力者。傷暖也。右寸關(guān)濡弱無力者。兼虛也。(匯補)
總治
有汗當實表。無汗當疏邪。內(nèi)熱當清火。實表不可大補。疏邪不可太峻。清火不可太涼。若肺虛傷風者。先與祛邪。遂即養(yǎng)正。先后緩急。不可偏廢。(士材)
大汗宜禁
傷風癥。腠理疏泄。但宜輕揚之劑徹越其邪。不可與傷寒家大汗之藥??值竿鲫栔?。(匯補)
久虛宜補
如虛人傷風。屢感屢發(fā)。形氣病氣俱虛者。又當補中。而佐以和解。倘專泥發(fā)散??制庖嫣摗k砝硪媸?。邪乘虛入。病反增劇也。(立齋)
用藥總法
主以二陳湯。加桔梗、前胡、蘇葉、桑皮、杏仁。身熱。加柴胡、黃芩。體痛。加羌活、防風。頭痛。加川芎。胸滿。加枳殼。痰多。加金沸草。氣逆。加蘇子。內(nèi)熱。加玄參??人浴<予槭V。若三時傷風。重者沖和湯。冬月傷風。
重者桂枝湯。凡表癥惡風。身熱自汗自利。當用藥中加桂枝。其效尤捷也。體虛易于傷風。不時感冒者。補中益氣湯。
加桔梗、茯苓、半夏。(匯補)
【附胃風】
胃風者。飲食之后。乘風取涼所致。其癥飲食不下。形瘦腹大。惡風頭汗。膈塞不通。右關(guān)脈弦緩帶浮者是也。宜胃風湯主之。(類案)
傷風選方
川芎飲治感冒風邪。胸滿頭疼??人酝绿?。憎寒壯熱。狀似傷寒。脈浮而緩。
川芎蘇葉枳殼桔梗陳皮前胡半夏茯苓木香去川芎。加人參。即名蘇參飲。
川芎茶調(diào)散川芎甘草羌活荊芥薄荷防風白芷桂枝湯太陽傷風。脈浮緩。惡風。發(fā)熱自汗。鼻鳴干嘔。或下利等癥。
桂枝甘草白芍藥棗、姜煎服。覆之。令微汗。
香蘇飲主四時感冒風邪。頭疼發(fā)熱。
紫蘇香附陳皮甘草姜、蔥水煎。
胃風湯(方見痢疾)
中寒
大意
寒氣客于五臟。厥逆上出。陰氣竭。陽氣未入。故卒然痛死不知人。氣復返則、生矣。(內(nèi)經(jīng))
病因
中寒之癥。不拘冬夏。或外中天地之寒。或內(nèi)受飲食之冷。元陽既虛。膚腠空豁。寒邪直入三陰之經(jīng)。其病驟發(fā)。非若傷寒之內(nèi)有郁熱。與邪相拒。循經(jīng)漸入之緩也。(安道)
見證
其癥卒然戰(zhàn)栗。面青切牙。吐瀉腹痛。或四肢冰冷?;蚴肿銛侐??;蚧杳越┲?。身涼不熱?;蛴形岫豢?。
倦于言動者是也。
中分三陰
寒中太陰。則中脘疼痛。寒中少陰。則臍腹疼痛。寒中厥陰。則小腹至陰疼痛。(機要)
死癥
如環(huán)口唇青。冷過肘膝。舌縮囊卷。脈絕者。須臾即死。又中寒。無汗者吉。有汗者死。(入門)凡跌撲斗毆。輕生投水而中寒。以及房欲勞力。涉水而中寒者。皆難治。(纘論)
脈法
中寒脈沉緩者。屬太陰。沉細。屬少陰。沉遲。屬厥陰。(仲景)緊澀者。為寒邪外中。代散者。為陽氣內(nèi)脫。(匯補)
總治
陽虛陰盛。宜溫中散寒。補暖下元。則陽氣來復。而寒邪自消。(匯補)
急救治
倉卒之際。難分經(jīng)絡(luò)。急煎姜汁。熱酒和勻灌下。更用蔥餅熨臍輪。灸關(guān)元氣海二三十壯。脈漸漸應(yīng)手。四肢微暖者生。若脈不還者死。脈暴出者亦死。
凍死人。用硫黃、半夏、皂角各一字。加麝香末。填臍中。放蔥餅于上。以熨斗盛火熨之。蔥爛再易。得暖氣入腹?jié)u醒為度?;蛞曰页磁?。盛囊中。熨心頭。冷即易。數(shù)次后。若眼開。始進酒漿?;蛎罪?。不醒者以艾炙門牙縫。候喊聲出。即可救矣。若不先溫其心。即用火烘。冷與火搏。必死。又凍僵人未醒。勿以熱湯灌之。(瀕湖)
用藥
主以理中湯。加半夏、蒼術(shù)、濃樸、陳皮、木香。如腹痛。加吳茱萸。嘔吐。加藿香。卵縮無脈。加人參、附子。
肢節(jié)痛。加桂枝。足膝冷。加肉桂。若陰極發(fā)躁。煩擾不寧。口雖渴而不咽水。面雖赤而兩足寒。脈雖數(shù)而重按空豁者。將前藥煎好。浸水中。冷服之。不拒格矣。若不知此。誤以口渴面赤煩躁。認是陽癥。妄投寒涼者死。蓋周身無根之火得水擊而走散也。設(shè)倥傯之時。不敢擅用參、附。先以二陳加蒼白二術(shù)、濃樸、炮姜、吳茱煎服。
則吐利止而痛自除。尤為穩(wěn)當。然后審元氣虛實而調(diào)之。庶無瘥謬也。
【附外感陰毒】
陰毒者受天地殺厲之氣。入三陰經(jīng)而成病。比中寒稍輕。其癥頭痛惡寒。面目青黑。咽喉疼痛。身如被杖。
手足清冷。短氣不得息。四五日可治。六七日不可治。宜用發(fā)表之劑。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主之。(仲景)
【附內(nèi)傷真陰】
內(nèi)傷真陰癥。因房勞傷腎。生冷傷脾。內(nèi)既伏陰。外又感寒。比之中寒更重。亦有傷寒陽癥。過服涼藥而變成者。其癥五六日后。漸見精神恍惚。身倦懶言。頭額手背。冷汗時出。舌上生胎。淡黑冷滑。心下結(jié)硬如石。
四肢寒冷如冰。唇青甲黑。鼻如煙煤。腹痛吐利。咽痛睛疼。身如被杖。囊縮舌卷。宜溫經(jīng)之劑?;仃柹ⅰ⒎店幍?。并外灸丹田氣海兩穴數(shù)壯。(活人書)
中寒選方
理中湯治氣虛中寒。腹痛吐瀉。厥冷倒仆。脈沉遲者。
干姜(炮)白術(shù)(各二錢半)甘草(一錢)水煎服。陰躁者。水中浸冷服之。加參、附。名參附理中湯。
四逆湯治中寒厥冷。脈細。舌卷囊縮。
附子(制一枚)干姜(一兩半)人參(二兩)甘草(二兩)水三升。煎升三合。分三服。
三建湯治中寒六脈不到。而太沖陽尚未絕者。
川烏附子天雄(等分)生姜。水煎。
五積散(和劑)治中寒輕癥。未離于表。頭疼身痛。惡寒。腹痛吐瀉。脈遲者。
白芷茯苓半夏當歸川芎甘草肉桂芍藥(各三兩)枳殼(炒)麻黃(去根節(jié))陳皮(各六兩)桔梗(二兩)濃樸(姜炒)干姜(各四兩)蒼術(shù)(二十四兩)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蔥三莖。煎七分服。
麻附細辛湯(仲景)治寒中少陰。脈沉細。足冷。反發(fā)熱而惡寒者。
麻黃細辛(各四錢)附子(二錢半)水煎。
升麻鱉甲湯去蜀椒雄黃方(仲景)治外感天地毒瓦斯。入陰經(jīng)而發(fā)病者。
甘草桂枝升麻當歸鱉甲水煎。溫服。覆取微汗為度。
回陽散用附子二枚。炮制為末。生姜酒和勻調(diào)服。
返陰丹硫黃(五兩)附子干姜桂心(各半兩)硝石玄精石(各二兩)為末。糊丸。艾湯下。
氣癥
大意
氣者。氤氳浩大之元氣。當其和平之時。源出中焦??偨y(tǒng)乎肺。(原病式)在外則護衛(wèi)皮毛。充實腠理。在內(nèi)則導引血脈。升降陰陽。周流一身。營運不息。(指掌)臟腑之所以相養(yǎng)相生者。皆此氣也。盛則盈。衰則虛。順則平。
逆則病。(繩墨)
內(nèi)因
百病皆生于氣也。怒則氣生。喜則氣緩。悲則氣消??謩t氣下。寒則氣收。熱則氣滯。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jié)。憂則氣沉。(內(nèi)經(jīng))凡七情之交攻。五志之間發(fā)。乖戾失常。清者遽變而為濁。行者抑遏而反止。營運漸遠。肺失主持。氣乃病焉。(原病式)
外候
氣之為病。生痰動火。升降無窮。燔灼中外?;粞骸榉e為聚。為腫為毒。為瘡為瘍。為嘔為咳。為痞塞。為關(guān)格。為脹滿。為喘呼。為淋瀝。為便閉。(繩墨)為胸脅脹疼。為周身刺痛。久則凝結(jié)不散?;蛉缑泛?。窒礙于咽喉之間??┭什幌隆;蛉绶e塊。攻沖于心腹之內(nèi)。發(fā)則痛絕。(匯補)
脈法
下手脈沉。便知是氣。沉極則伏。澀弱難治。(玄要)大凡氣病輕者。肺脈獨沉。重者。六脈俱沉。又氣病輕者。肝脈獨弦。重者。脾脈亦弦也。(匯補)
女人多氣
男子屬陽。得氣易散。女子屬陰。得氣多郁。故男子氣病少。女子氣病多。(正傳)況嬌養(yǎng)縱妒。性偏見鄙?;蜴紫辨就饧摇V灸畈簧?。恚憤疑忌。抑郁無聊。皆足致病。(匯補)
七情病異
喜怒驚恐。屬心膽腎經(jīng)。病則耗散正氣。為怔忡失志。精傷痿厥。不足之病。怒憂思悲。屬肺脾肝經(jīng)。病則郁結(jié)邪氣。為顛狂噎膈。腫脹疼痛。有余之病。(玉冊)
五志相勝
五志所傷。以所勝者平之。悲可以治怒。以愴惻苦楚之言感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觸之。思可以治恐。以慮彼忘此之言奪之??挚梢灾蜗惨云儒嵛M鲋圆乐?。喜可以治悲以謔浪褻狎之言娛之。
凡此法者。必詭詐譎怪。無所不至。然后可以動其耳目。易其視聽也。又熱可以治寒。寒可以治熱。逸可以治勞。習可以治驚。若徒事湯藥。失所務(wù)矣。(子和)
氣癥總治
調(diào)氣之法。結(jié)者散之。散者收之。損者益之。逸者行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開之發(fā)之。氣虛者掣引之。(素問)滯者導之。郁者揚之。熱者清之。寒者溫之。偏熱偏寒者。反佐而行之。挾濕者。淡以滲之。挾虛者。
補而養(yǎng)之。(六要)虛甚者。補斂之。浮越者。鎮(zhèn)墜之。(匯補)
氣病變火
氣本屬陽??簞t成火。(六要)氣有余。便是火也。(原病式)故滯氣逆氣上氣。皆氣得炎上之化。有升無降。蒸熏清道。甚至上焦不納。中焦不化。下焦不滲。宜清降氣道。(化氣丸加黃連山梔)若概用辛香燥熱之劑。是以火濟火矣。
(丹溪)
氣病成痰
有尋常外冒四氣。內(nèi)著七情?;蚱碀馕?。致清濁相干。噫氣少食?;蚱蛲?。此屬氣也。然有屢用辛溫。暫開復結(jié)。愈劫愈滯。蔓延日久。為吞酸。為嘈雜。此乃氣生痰之癥也。若徒用香燥。則津液枯涸。痰凝血瘀。結(jié)成窠囊。為痛為嘔。乃反胃噎膈之漸也。惟當平補調(diào)疏。使脾胃清和。則氣道健行。痞塞自解。(六要)
氣兼痰火
氣與痰火。同出異名。三者湊合。重則卒暴眩仆。輕則脹痛痞塞。故治氣者。不治其火則氣不降。不治其痰則氣不行。故清痰降火。為治氣之關(guān)節(jié)也。(匯補)
辛香暫用
辛香之劑。但治初起。郁結(jié)之氣。借此暫行開發(fā)。稍久氣郁成熱。便宜辛涼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如明知傷冷受寒而病者。方敢溫散。亦暫法也。(丹溪)
氣病和血
氣主煦之。血主濡之。(難經(jīng))一切氣病用氣藥不效者。乃氣滯而血不能波瀾也。宜少佐芎、歸活血。血氣流通而愈。乃屢驗者。故婦人宜調(diào)血以理氣。男子宜調(diào)氣以養(yǎng)血。(醫(yī)鑒)
氣虛補脾
氣因于中。(內(nèi)經(jīng))故中州為元氣之母。俗云氣無補法者。此為氣實人言也。如脾虛正氣不行。邪著為病。當調(diào)理中州。復健運之職。則濁氣降而痞滿除。如不補氣。氣何由行。(丹溪)六君子湯加減之。
氣虛和肝
上升之氣。自肝而出。(原病式)故性躁多怒之人。肝木必旺。肝旺則乘脾。宜用伐肝之藥。然克削太過。肝木未平。而脾土先受其害。脾益虛矣。(準繩)況造物之理。太剛則折。肝氣過旺。肝亦自傷。不但脾虛。而肝亦虛矣。
所以氣病久而肝脾兩虛者。宜調(diào)脾和肝。逍遙散出入治之。(匯補)
氣虛補腎
肺為主氣之標。腎為主氣之本。腎虛氣不歸元。沖脈之火。主沖清道。為喘呼。為呃忒。為嘔噦。為不得臥下。
皆當從下焦補斂之法。不知者泛用調(diào)氣破氣。而終不下降者。氣之所藏。無以收斂也。必佐以補腎。而氣始歸元。(入門)氣喘。用觀音應(yīng)夢散。呃逆。用桂附理中湯。臥不下。用八味丸。大凡納氣歸元。用砂仁、補骨脂、五味、胡桃肉之類。
氣癥用藥
主以寬中散。胸滿。加蘇梗、枳殼。心下滿。加枳實。腹脹。加濃樸、大腹皮。脅痛。加柴胡、橘葉。腹痛。加烏藥、枳殼。小腹痛。加青皮。郁氣。加撫芎、蒼術(shù)。怒氣。加木香、沉香。挾冷。加干姜、肉桂。挾熱。加姜炒山梔。
挾虛。加人參。實滿。加大黃。大約青皮破肝氣。多用損真元之氣。枳殼瀉滯氣。過服瀉至高之氣。香附散郁氣。須制過。木香調(diào)諸氣。兼瀉肺。橘紅專瀉。陳皮兼補。濃樸平胃氣。前胡下氣推陳。沉香降諸氣。烏藥、川芎、紫蘇。俱能散濁氣從汗而散。檳榔、大腹皮。能使?jié)釟庀滦卸ズ笾?。有積者宜之。萊菔子、蘇子、杏仁。下氣潤燥。肺氣滯于大腸者宜之。豆蔻、沉香、丁香、檀香。辛熱能散滯氣。暴郁者宜用。稍久成火者忌用。須以姜炒山梔從治之。
以上皆疏肝有余氣病要藥。若兼痰火。兼積滯。兼血有余不足。各隨加減。調(diào)氣用木香。然木香性溫上升。
如郁氣不舒。固宜用之。若陰火上沖。胸喉似有氣滯而非氣者。則不可用木香以助火。當加黃柏、知母。少佐枳殼。血虛氣滯。四物湯加香附、陳皮。陰虛氣滯。地黃湯加沉香、石斛、砂仁。陽虛氣滯。四逆湯加肉桂、補骨脂。氣虛氣滯。六君子湯加益智、蘇梗。肥人氣滯必挾痰。以二陳湯加香附、枳殼。燥以開之。甚者。加蒼術(shù)、白芥子。瘦人氣滯必挾火。宜蘇子、山梔、歸、芍。降以潤之。婦人性執(zhí)屬陰。易于動氣。痞悶脹滿而痛。上湊心胸?;蚬ブ{肋。腹中結(jié)塊。月水不調(diào)?;蜓瀲I吐。往來寒熱。一切氣候。正氣天香散、四七湯酌用之。如氣不升降。痰涎壅盛者。蘇子降氣湯。氣不歸元。以補骨脂為主。取其壯腎氣以收濁氣歸就膀胱。使氣化而出也?;虬仔g(shù)亦可。以其能和胃。胃和則氣自歸元。此為脾腎兩虛者立法也。若肺腎兩虛。氣不歸元。喘促不臥者。宜五味子、胡桃、人參之類。氣郁久則中氣傷。不宜克伐。宜歸脾逍遙二方。佐以撫芎、香附、枳殼以舒郁。胎產(chǎn)同法。
氣癥選方
寬中散統(tǒng)治氣癥。
白豆蔻(二兩)甘草(炙五兩)木香(三兩)濃樸(一斤)砂仁(三兩)丁香青皮陳皮(各四兩)香附(三兩)為末。每服二錢。生姜水煎服。脾胃虛人。不可多用。當以六君子兼之。
四磨湯治怒憂悲思。氣滯于中。
烏藥枳殼檳榔沉香四件。各磨半小杯。溫服。和。一法。以二陳湯同用。或煎或磨入同服。更效。濟生方中所載。內(nèi)有人參。無枳殼。
正氣天香散(河間)治九氣。
烏藥(三兩)香附(八兩)陳皮紫蘇干姜(各一兩)為末。每服一錢。淡鹽湯調(diào)。
蘇子降氣湯(和劑)治虛陽上攻。氣不升降。痰涎壅盛。
蘇子(二錢半)濃樸(一錢)陳皮(一錢)半夏(二錢半)前胡(二錢)沉香(七分)甘草(一錢)生姜水煎服。虛冷人加肉桂五分。當歸、黃各一錢。
一法。去肉桂。加桑白皮、白術(shù)。治哮喘嗽癥。愚意哮喘嗽癥初起。不宜用白術(shù)。當以茯苓代之。若久而易感常發(fā)者。丸方中竟用白術(shù)以治痰之源。
忿氣飲治忿怒太過。肝氣上升。肺氣不能降者。
紫蘇半夏青皮陳皮大腹皮赤苓桑皮白芍藥木通甘草四七湯(和劑)治七情結(jié)成痰涎。狀如破絮梅核。在咽喉之間?;蛑须淦M。氣不舒快。痰涎壅盛。上下喘息?;蜻滥鎼盒摹<嬷螒n思過度。小便白濁者。以此藥下青州白丸子。最效。
濃樸(九分)茯苓(一錢二分)半夏(一錢半)紫蘇(六分)生姜。水煎服。治婦人惡阻。大效。
木香化滯湯治氣食濕面。結(jié)于中脘。腹內(nèi)微痛。心下痞。不思食。
枳實(五分)柴胡(四分)木香(三分)陳皮(五分)甘草(一分)半夏草豆蔻(五分)當歸(二分)紅花(一分)生姜流氣飲子治心胸痞滿。膨脹嘔吐。面目四肢浮腫。二便閉塞。及憂思太過。郁結(jié)成疾。又治香港腳腫痛。上喘作脹。大便不通。及氣攻肩背胸脅。走注疼痛。
蘇葉青皮當歸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枳實(各一錢)甘草陳皮木香大腹皮檳榔防風枳殼(各五分)生姜、棗子。水煎服。
木香流氣飲(和劑)治清濁不分。膨脹浮腫。二便不利??诳嘌矢?。但此方藥味太多。似難執(zhí)定。用者因時制宜可也。
半夏(制二兩)青皮濃樸(制)紫蘇香附(炒)甘草(炙各二斤)陳皮(二斤)肉桂蓬術(shù)(煨)丁香檳榔麥門冬(去心)木香草果(各六兩)木通(八兩)藿香白芷赤苓白術(shù)木瓜人參石菖蒲(各四兩)大腹皮(制六兩)每服四錢。姜棗。水煎服。
四炒枳殼丸治氣血內(nèi)滯。胸腹膨脹。
枳殼一斤。分四分。以蒼術(shù)、茴香、萊菔子、干漆。各炒一分。令焦。揀去四味。止用枳殼。為末。將原四味煎汁。
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白湯下。
推氣散平肝降氣。
枳殼肉桂芍藥青皮燔蔥散(和劑)治冷氣不行。攻刺心腹。
延胡索(三兩)肉桂干姜(炮二兩)蒼術(shù)(炒八兩)甘草(炙八兩)砂仁丁皮檳榔(各四兩)三棱(煨)蓬術(shù)(煨)茯苓青皮(各六兩)為末。每服二錢。蔥白煎服。
鹽煎散治冷氣攻沖。胸脅刺痛。及脾胃虛冷。嘔吐瀉利。
砂仁甘草茯苓草果肉果川芎茴香澄茄麥芽檳榔良姜枳殼濃樸陳皮羌活蒼術(shù)入鹽少許。煎服。
梔子解郁方治氣有余便是火之癥。此藥能解五臟結(jié)氣。益少陰陰血。
梔子一味。炒黑為末。以姜汁入湯同煎。飲之。
凡郁熱癥藥中。加姜炒山梔。其義實出于此。
沉香化氣丸治氣郁久而成熱。便閉不通。用此潤下之。
堅大黃黃芩沉香人參白術(shù)為末。入竹瀝、姜汁少許。為丸。淡姜湯下一錢。
越鞠丸(丹溪)治氣郁久病。用此開郁清解。
茅山蒼術(shù)(米泔炒)撫芎香附(各二兩)山梔(炒)神曲(各一兩五錢)為末。滴水丸如綠豆大。白湯下百粒。
以上諸方。治氣家有余實癥。若虛弱者。以后法治之。
四君子湯治氣癥脾胃虛而食少瀉多。脈虛濡。不可克削破氣者。
六君子湯治氣癥脈虛。屬脾虛挾痰者。(二方俱見中風)生脈散治氣虛脈虛。(方見暑癥)歸脾湯治喜恐驚勞。氣散于內(nèi)。并治房勞后著氣。厥逆不省。少頃復醒。而脈虛細者。用此養(yǎng)元。不可服破氣藥。
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后著氣?;蚓貌『髿饽娌煌?。用此補氣而氣自行。(二方俱見中風)觀音應(yīng)夢散(夷堅志)治氣虛脈弱。喘呼不臥者。
人參(一寸)胡桃(二枚)水煎服。一方。加五味子、杏仁。
理中湯治中風虛寒。餒弱不振。虛脹虛瀉。胸腹脹滿。按之濡而不硬者。(方見中寒)八味丸治氣虛屬房勞傷腎。真火不能生脾土。因而腹脹足腫。腰痛溺短者。(方見中風)養(yǎng)正丹(和劑)治上盛下虛。氣升不降。元陽虧損。氣短身羸。及中風涎潮。不省人事。傷寒陰盛。自汗唇青。
婦人血氣久冷。
水銀黑錫(去渣凈秤與水銀結(jié)砂子)朱砂(研)硫黃(研各一兩)用鐵盞一只?;鹕先酆阢U成汁。下水銀。以柳條攪。次下朱砂攪。令不見星。放下少時。方入硫黃末。急攪成汁。和勻。如有焰起。以醋灑之。候冷取出。研極細。煮糯米糊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鹽湯棗湯任下。
血癥
大意
血者。水谷之精氣也。(玉機)飲食入胃。取汁變化。生于脾??偨y(tǒng)于心。藏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腎。(內(nèi)經(jīng))和調(diào)五臟。灑陳六腑。其入于脈也。源源而來。灌溉一身。(玉機)目得血而能視。耳得血而能聽。手得血而能攝。掌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臟得之而能液。腑得之而能氣。(內(nèi)經(jīng))是以出入升降之道。濡潤宣通者。皆血之使然也。生化旺則諸經(jīng)由此而長養(yǎng)。衰耗竭則百脈由此而空虛。(玉機)
內(nèi)因
天地之道。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故人身精血難成而易虧。(丹溪)女子二七而經(jīng)行。七七而經(jīng)斷。男子二八而精通。八八而精竭。(內(nèi)經(jīng))可見陰氣之成。止供三十年之運用。已先虧矣。況人之情欲無涯。(丹溪)喜怒不節(jié)。起居不時。飲食自倍。榮血亂行。內(nèi)停則為蓄血。外溢則為滲血。(匯補)
外候
妄行于上則吐衄。衰涸于內(nèi)則虛勞。流滲于下則便血。熱蓄膀胱則溺血。滲入腸間為痔血。陰虛陽搏為崩中。濕蒸熱瘀為血痢。熱極腐化為膿血。火極似水。色紫黑。熱勝于陰。為瘡瘍。濕滯于血。為癮疹。熱極沸騰。為發(fā)斑。蓄在上。令人喜忘。蓄在下。令人如狂。墮恐跌仆。則瘀惡凝結(jié)。內(nèi)滯痰污。則瘕積塊。(玉機)
血分經(jīng)來
從肺而溢于鼻者為衄。從胃而逆于口者為吐。從腎而夾于唾者為咯。從嗽而來于肺者為咳。又痰涎血出于脾。牙宣出于腎。舌衄出于心。(繩墨)肌衄出于心肺。血出于膀胱。(匯補)
血分輕重
大概血病于內(nèi)。瘀則易治。干則難醫(yī)。血走于外。下流為順。上溢為逆。凡血癥身無潮熱者輕。有潮熱者重。
如九竅出血。而兼身熱不能臥者死。惟婦人產(chǎn)后瘀血妄行。九竅出血。有用逐瘀之藥而生者。不可遽斷其必死。若無故卒然暴厥。九竅出血者。死。久病之人。忽然上下見血。亦死。所謂陽絡(luò)傷則血外溢。陰絡(luò)傷則血內(nèi)溢也。(匯補)
血癥脈法
脈者。血之府也。注于脈。少則澀。盛則滑。充則實。衰則虛。虛甚則微細。此其常也。若失血而脈反洪大中空者。即為芤脈。蓋陰血既虧。陽無所根據(jù)。浮散于外。故見此象。所以產(chǎn)后失血后。恒得芤大之脈。設(shè)不明辨。誤用寒涼則謬。(叔承)故崔氏曰。諸癥失血。皆見芤脈。隨其上下。以驗所出。又尺脈滑而疾者。亦為血虛。肝脈弦而緊。癥兼脅痛者。有瘀血。大凡失血脈滑小沉弱者生。實大急數(shù)者死。(脈經(jīng))
總治
血癥有四。曰虛。曰瘀。曰熱。曰寒。治血之法有五。曰補。曰下。曰破。曰涼。曰溫是也。血虛者。其癥朝涼暮熱。手足心熱。皮膚干澀甲錯。唇白。女子月事。前后不調(diào)。脈細無力。法宜補之。血瘀者。其癥在上則煩躁。漱水不咽。在下則如狂譫語。發(fā)黃。舌黑。小腹?jié)M。小便自長。大便黑而少。法宜下之。在女子則經(jīng)停腹痛。產(chǎn)后小腹脹痛。手不可按。法宜破之。血熱者。其癥吐衄咳咯溺血。午后發(fā)熱。女子月事先期而來。脈弦而數(shù)。法宜涼之。血寒者。其癥麻木疲軟。皮膚不澤。手足清冷。心腹怕寒。腹有塊痛。得熱則止。在女子則月事后期而痛。
脈細而緩。法宜溫之。又有吐衄便血。久而不止。因血不能附氣失于歸經(jīng)者。當溫脾腎二經(jīng)。脾虛不統(tǒng)攝者。用姜、附以溫中焦。腎虛不歸經(jīng)者。用桂、附以溫命門。皆溫之之法也。(六要)
調(diào)氣
氣血者。同出而異名也。故血隨氣行。氣行則行。氣止則止。氣溫則滑。氣寒則凝。凡涼血必先清氣。氣涼則血自歸經(jīng)。(入門)活血必先順氣。氣降而血自下行。溫血必先溫氣。氣暖而血自運動。養(yǎng)血必先養(yǎng)氣。氣旺而血自滋生。(匯補)
血虛補氣
陽生則陰長。血脫則益氣。(仲景)凡上下血溢。大出不止者。宜甘補之品。急補元氣。(三錫)蓋血病每以胃藥收功。胃氣一復。其血自止。(入門)昧者不知調(diào)理脾胃之法。概用滋陰。致食少瀉多。皆地黃純陰泥膈之故也。(三錫)
血氣所本
脾為后天之本。三陰之首也。脾氣健則元氣旺而陰自固。腎為先天之本。三陰之蒂也。腎水足則龍火潛而陰亦寧。故血癥有脾虛者。當補脾以統(tǒng)其血。有腎虛者。當壯水以制其陽。有腎中陽虛者。當益火以引其歸。能于三法而尋繹之。其調(diào)攝血門一道。思過半矣。(匯補)
血家禁戒
亡血家不可發(fā)汗。汗之則筋脈失養(yǎng)。變?yōu)榻钐枞狻I跽弑匕l(fā)。(仲景)宜養(yǎng)榮以救之。(匯補)
血癥用藥
常法。以四物湯為主。血瘀。加桃仁、紅花、蘇木、丹皮。血滯。加玄胡索、香附、蒲黃、牛膝。血溢。加藕節(jié)、柏葉、小薊汁、童便、茅花、京墨汁。血崩。加續(xù)斷、荊芥穗、阿膠、艾葉。便血。加地榆、槐角、阿膠。血痛在肢節(jié)。
加乳香、沒藥。在心腹。加蒲黃、五靈脂。血虛。加枸杞、蓯蓉。血燥。加乳酪、蜂蜜。血熱。加天冬、生地。血寒。
加干姜、肉桂?;钛?。加韭汁、牛膝。養(yǎng)血。加丹參、秦艽。其間審擇采用以為佐使。存乎其人。至于君主之方。當遵虛實大法。實熱者。犀角地黃湯。虛熱者。四生丸、生地黃散。虛寒者。建中湯、理中湯。細而分之。血癥肝虛者。逍遙散。肺虛者。麥冬飲子。腎虛者。地黃湯。心虛者。歸脾湯。脾虛者。異功散。若再進而五臟兼病者。又當推而互之。
腎虛而肺家有火者。地黃湯。加麥冬、山梔、貝母、沙參。腎虛而肺氣衰耗者。地黃湯加麥冬、五味。肺脈虛甚者。再加人參。腎虛而下焦寒冷者。地黃湯加肉桂、五味。脾虛而元氣下陷者。補中益氣湯。脾虛而榮衛(wèi)兩弱者。人參養(yǎng)榮湯。脾腎兩虛。上焦有熱者。清寧膏。脾腎兩虛。下焦陰寒者。八味丸。脾腎兩虛。中下二焦俱寒者。理中湯加肉桂、補骨脂。夫血癥而用炮姜、肉桂、附子、理中、建中、八味者。因外有假熱。內(nèi)有真寒。孤陽浮露。血不能藏。故用溫劑以吸血歸元。乃變病變法也。(匯補)
血癥選方
四物湯統(tǒng)治血癥。(方見中風)丹溪方治一切火載血而上升之癥。
四物湯加山梔、童便、姜汁?;蛴镁轮⑼?。相和服之。
犀角地黃湯(活人)治上焦實熱血溢之癥。
犀角白芍藥(各一錢)生地黃(四錢)丹皮(一錢半)水煎服。一方。有黃芩、黃連、大黃。無芍藥、丹皮。
四生丸治火癥上焦吐衄。
生荷葉生柏葉生艾葉生地黃(各等分)搗為丸。雞子大。每服一丸。水煎服。
生地黃飲子治虛熱血癥。
生地熟地黃芩地骨皮天門冬白芍藥甘草銀柴胡麥門冬黃(各等分)水煎。
理中湯治血癥久不止。屬中焦脾胃虛寒不能統(tǒng)血者。(方見中寒)建中湯(仲景)治脾虛肝旺。中氣衰餒而失血。癥屬虛寒者。
肉桂甘草(炙各一錢半)芍藥(三錢)大棗(二枚)膠飴(半合)生姜(一錢半)水煎服。加當歸、白術(shù)人參。以治血家虛寒癥。
逍遙散治肝虛內(nèi)熱血癥。(方見火癥)麥冬飲子治肺虛內(nèi)熱血癥。
麥冬黃當歸生地人參五味子阿膠挾痰。加貝母。
水煎服。
地黃湯治腎家陰虛血癥。
歸脾湯治勞心過度血癥。(二方俱見中風)異功散治脾虛血癥。食少瀉多者。
人參白術(shù)茯苓(各一錢半)甘草陳皮(各七分)姜(三片)棗(二枚)即六君子湯減去半夏。以血家忌用半夏也。
生脈散能養(yǎng)脾保肺。隨所見癥。或與地黃湯同用?;蚺c異功散合用。(方見暑癥)補中益氣湯治失血久而元氣下陷者。
人參養(yǎng)榮湯治血癥心肝脾三經(jīng)榮衛(wèi)兩虛者。(二方俱見中風)清寧膏治血家脾肺腎三經(jīng)俱虛。不可寒涼又不可溫燥者。
葳蕤橘紅百合貝母甘草桔梗龍眼薏苡仁麥門冬石斛生地白術(shù)河水煎膏??招?。滾湯化下五匙。此方亦可作煎劑服。如病患胸膈不寬。食少作脹者。減去生地。如咳痰不清。嗽甚見血者。減去白術(shù)。
八味丸治血病上熱下寒。兩足清冷。尺脈微細者。(方見中風)
痰癥
大意
痰屬濕。津液所化。(雜著)行則為液。聚則為痰。流則為津。止則為涎。(繩墨)百病中多有兼痰者。(丹溪)
內(nèi)因
人之氣道。貴乎清順。則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為風暑燥濕之侵。內(nèi)為驚怒憂思之擾。飲食勞倦。酒色無節(jié)。榮衛(wèi)不清。氣血濁敗。熏蒸津液。痰乃生焉。(匯補)
外候
痰之為物。隨氣升降。無處不到。為喘為嗽。為嘔為瀉。為眩暈心嘈。為怔忡驚悸。為寒熱腫痛。為痞滿膈塞。
或胸脅轆轆如雷鳴?;驕喩砹暳暼缦x行?;蛏碇薪Y(jié)核。不紅不腫?;蝾i項成塊。似非?;蛉谘屎?。狀若梅核?;虺鲇诳┩?。形若桃膠?;蛐匾荛g如有二氣交紐?;虮承闹谐W饕稽c冰冷。或皮間赤腫如火?;蛐南潞慈绫??;蛞恢[硬麻木?;蛎{梢癖積成形?;蚬枪?jié)刺痛無常?;蜓人岽虩o形?;蛲吕湎丫G水黑汁?;驂魺熁饎﹃獏采?。或大小便膿?;蜿P(guān)格不通?;蜃唏R喉痹?;螨X痛耳鳴。以至勞瘵癲癇。失音癱瘓。
婦人經(jīng)閉帶下。小兒驚風搐搦。甚或無端見鬼。似祟非祟。悉屬痰候。(王隱君)
痰分五臟
生于脾。多腹痛膨脹。或二便不通。名曰清痰?;蛩闹氲??;蚓脼a積垢?;蛄軡釒б?。名曰濕痰。若挾食積痰血。內(nèi)成窠囊癖塊。外為痞滿堅硬。又名食痰。留于胃脘。多吞酸嘈雜。嘔吐少食。噎膈噯氣。名曰郁痰?;蛏蠜_頭面烘熱?;蛎祭獗亲魍?。名曰火痰。若因飲酒。干嘔噯氣。腹痛作瀉。名曰酒痰。升于肺。則塞竅鼾睡。喘息有聲。名曰中痰。若略有感冒。便發(fā)哮嗽。呀呷有聲。名曰伏痰。若咽干鼻燥??人院硗?。名曰燥痰。久之凝結(jié)胸臆。稠粘難咯。名曰老痰。七情過多。痰滯咽喉??┲怀觥Q手幌?。胸脅痞滿。名曰氣痰。迷于心為心痛驚悸。怔忡恍惚。夢寐奇怪。妄言見祟。癲狂癇喑。名曰驚痰。動于肝。多眩暈頭風。眼目動。耳葉搔癢。左癱右瘓。麻木蜷跛。名曰風痰。停于膈上。一臂不遂。時復轉(zhuǎn)移一臂。蓄于脅下。脅痛干嘔。寒熱往來。名曰痰飲。聚于腎。多脛膝酸軟。腰背強痛。骨節(jié)冷痹。牽連隱痛。名曰寒痰。又名虛痰。(入門)
痰病分辨
痰癥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癥。久則停于脾肺。潮咳夜重。類內(nèi)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jié)疼痛。類風家痹癥。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入門)
痰癥察色
昔肥今瘦者。痰也。眼胞目下。如煙熏黑者。痰也。目睛微定。臨時轉(zhuǎn)動者。亦痰也。眼黑而行步呻吟。舉動艱難。遍身疼痛者。痰入骨也。眼黑而面帶土色。四肢痿痹。屈伸不便者。風濕痰也。(匯補)
痰分形色
新而輕者。形色清白稀薄。咯之易出。氣味亦淡。久而重者。黃濁稠粘??┲y出。漸成惡味。(入門)但傷風者。
痰必清薄而上有浮沫小泡。傷熱者。痰必濃濃而難化。內(nèi)虛者。痰亦清薄而易于化水。又味甜者屬脾熱。
味腥者屬肺熱。味咸者屬腎虛。味苦者屬膽熱。色青者屬肝風。色黑者屬腎水。大抵黑色為腎虛水泛。氣不歸元。色紅為火盛凌金。血不及變。所以紅痰必勞損病癥居多。最宜慎重。(匯補)
痰癥脈法
左右關(guān)上滑大者。膈上有痰。又關(guān)脈洪者。痰隨火動。關(guān)脈伏者。痰因氣滯。若痰癥得澀脈者。卒難得開。必費調(diào)理。有病患一臂不遂。時復轉(zhuǎn)移一臂。其脈沉細者。非風也。必有痰飲在上焦。
痰似雜癥
痰飲變生諸癥。形似種種雜病。不當為諸雜病牽掣作名。且以治痰為先。痰飲消則諸癥愈。如頭風眉棱角痛。累用風劑不效。投痰藥收功。如赤眼羞明澀痛。與以涼藥弗瘳。畀痰劑獲效。凡此之類。不一而足。散在各癥。不能繁引。智者悟之。(三錫)
痰癥總治
熱痰則清之。濕痰則燥之。風痰則散之。郁痰則開之。頑痰則軟之。食痰則消之。在胸臆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節(jié)齋)此為實人立法也。若肺虛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虛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腎虛有痰者。宜補腎以引其歸藏。(匯補)
痰兼火治
有因熱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熱者。故痰即有形之火?;鸺礋o形之痰。(繩山)然究而論之。痰之未病。即身中真陰也?;鹬床?。即身中真陽也。茍不能平調(diào)。六欲七情。交相為害。偏勝浮越。痰得火而沸騰。火得痰而煽熾?;蛏谛姆巍;蛄粲谄⑽浮;驖B于經(jīng)絡(luò)?;蛏⒂谒闹;驕谄つw?;蛞缬谘屎怼7N種不同。治者欲清痰之標。必先顧其本。欲辨火微甚。須明氣盛衰。蓋元氣盛者火必實。元氣虛者火必虛。能調(diào)元氣之盛衰。而痰火相安于無事矣。(匯補)
痰兼氣治
痰之在內(nèi)者。為涎為飲。為癖為積。攻沖脹痛。皆屬氣滯。(時珍)然有二種之分。痰隨氣升者。導痰先須順氣。
(嚴氏)積痰阻氣者。順氣須先逐痰。(玉機)可見逐痰理氣。各審先后。有理氣而痰自順者。治其微也。有逐痰而氣方暢者。治其甚也。(徐春甫)
痰分燥濕
痰之外出者。為咳為咯。皆屬于肺。為嗽為吐。皆屬于脾。亦有二者之分。從嗽吐來者為濕痰。因脾為濕土。
喜溫燥而惡寒濕。故二陳、二術(shù)為要藥。從咳咯來者為燥痰。因肺為燥金。喜清潤而惡溫燥。故二母、二冬、桔梗為要藥。二者易治。鮮不危殆。(匯補)
痰兼脾肺
脾肺二家。往往病則俱病者。因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臟氣恒相通也。故外癥既現(xiàn)咳嗽稠痰。喉干鼻燥之肺病。又現(xiàn)心嘈倒飽。食少瀉多之脾虛。此時若以燥藥補脾。則礙肺。以潤藥利肺。則礙脾。當斟酌于二者之中。揀去苦寒香燥。務(wù)以平調(diào)為主。澤及脾胃。而肺痰自平。不必專用清肺化痰諸藥。蓋脾有生肺之功。肺無扶脾之力也。(匯補)宜異功散。加苡仁、麥冬、石斛、桔梗、山藥、扁豆、蓮心之屬。
虛痰補脾
痰之動。出于脾。(丹溪)凡衰弱之人。脾虛不運。清濁停留。津液凝滯。變?yōu)樘碉嬚?。其痰清晨愈多。其色稀白?/span>
其味亦淡。宜實脾養(yǎng)胃。使脾胃調(diào)和。飲食運化。而痰自不生。故治痰不知理脾。失其治也。(匯補)
虛痰補腎
痰之源。出于腎。故勞損之人。腎中火衰。不能收攝邪水。冷痰上泛者。宜益火之原?;蚰I熱陰虛。不能配制陽火。咸痰上溢者。宜壯水之主。(匯補)
虛痰忌吐
痰之在身。如木之津。如魚之涎。遍身上下。無處不到。(節(jié)齋)故虛痰上溢者。宜補氣行痰。若過用吐藥。則無以滋養(yǎng)經(jīng)絡(luò)。變?yōu)槟I枯骨痿。(仲景)
虛痰忌下
虛弱之人。中焦有痰而生病者。胃氣亦賴所養(yǎng)。卒不可攻。攻盡則愈虛。(丹溪)所以治痰用利藥過多。中氣受傷。而痰反易生。(匯補)
痰癥用藥
主以二陳湯。取半夏燥脾濕。橘紅利滯氣。茯苓滲濕和中。甘草益胃緩中。蓋濕滲則脾健。氣利則中清。而痰自化也。后人不知古人精微。謬謂藥燥。而以貝母代之。殊失立法之義。夫貝母乃心肺二經(jīng)藥。性能療郁。亡血家肺中有郁火。及產(chǎn)乳余癥消渴。陰虛咳嗽之人。忌用燥劑。姑以貝母代之。非半夏所長。若風痰。
肝脈弦。面青。四肢滿悶。便溺秘澀。心多燥怒。水煮金花丸、川芎防風丸。熱痰。心脈洪。面赤燥熱。心痛。唇口干燥。多喜笑。小黃丸、小柴胡湯。加半夏。濕痰。脾脈緩。面黃。體倦沉重。嗜臥。腹脹食不消。白術(shù)丸、局方防己丸。氣痰。肺脈澀。面白。氣上喘促。灑淅寒熱。悲愁不樂。人參逍遙散、觀音應(yīng)夢散。食積痰。加山楂、神曲、麥芽、枳實。甚者必攻之。久病虛者。加參、術(shù)。兼補以運之。酒痰。用栝蔞、青黛。蜜丸噙化之。如酒積痰。白龍丸。脈滑數(shù)。或弦急。癥兼口干面赤。心煩嘈雜等火癥者。二陳加芩、連、山梔。便秘者。加玄明粉。不已者。滾痰丸。蓋痰火盛于上焦。非滾痰丸不可。脈濡緩。身體倦怠覺重者。屬濕痰。宜二陳、二術(shù)、羌活、防風。氣虛。加參、術(shù)。若多郁悒人胃中濕痰?;蛑苌碜咄?。飽悶惡心者。墜痰丸、小胃丹。脈沉滯?;蚧??;蚪Y(jié)澀。兼惡心飽悶。或刺痛。屬郁氣挾痰。宜開郁行氣。七氣湯、越鞠丸。脈浮滑。見于右關(guān)?;騼墒株P(guān)前浮大而實。時常惡心。吐清水。痞塞者。就欲吐時。以探吐之。后以小胃丹徐服。痰在膈上咽下。瀉亦不去。必用吐法。膠固稠濁。非吐不可也。又痰在經(jīng)絡(luò)中。亦有吐法。吐中有發(fā)散之意。須先升提其氣。后乃吐之。如防風、川芎、桔梗、芽茶、韭汁之類。其吐藥亦有數(shù)種。瓜蒂吐熱痰。蒜白吐寒痰。烏尖吐濕痰。萊菔子吐氣痰。藜蘆吐風痰。常山吐瘧痰。參蘆吐虛痰。必俟清明時。于不通風處。以布勒緊其肚。乃可吐之。若脈澀年高虛人。不可用吐法也。有人坐處。率吐痰滿地。其痰不甚稠粘。此氣虛不攝而吐沫也。不可用利藥。宜六君子加益智以攝之。若面有紅赤光者。乃陰火上炎。又當用滋陰藥。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凡人身中有塊。不癢不痛?;蜃髀槟?。乃敗痰失道。宜隨處用藥消之。外以生姜時擦之。亦不必治。若有痛處。按之無血色。堅硬如石。破之無膿?;虺銮逅;蛉缛橹4藢偬摪Y。急于益氣養(yǎng)榮湯中。加星、半以和氣血。則已成者。使化膿速破為良。其輕而未成者。必自內(nèi)消。切忌刀針之類。脾家濕熱生痰上逆者。治火為先。白術(shù)、枳實、黃芩、石膏之類。痰挾瘀血。結(jié)成窠囊。膈間脹悶。諸藥不效者。由濃味積熱。腸胃枯涸。又加怫郁。胃脘之血。為痰濁所滯。日積月累。漸成噎膈反胃。
若用燥劑。其結(jié)愈甚。惟竹瀝、姜汁、韭汁。可以治之。日進三五杯。后用養(yǎng)血健脾藥。一法。用神術(shù)丸。大效。痰在腸胃??上抡?。枳實、大黃、芒硝之屬。痰在脅下。非白芥子不能達。痰在四肢。非竹瀝、姜汁不能行。在皮里膜外。亦必用之二味。在陰虛有痰。大獲奇效。痰在膈上。顛狂健忘。噎膈反胃。陰虛勞嗽。半身不遂。必加竹瀝。蓋竹瀝能養(yǎng)血清金潤燥也。又痰陰流入四肢。令人肩背酸痛。兩手軟痹。醫(yī)誤以為風。則非矣。宜導痰湯加姜黃、木香。痰入經(jīng)絡(luò)成結(jié)核者。用夏枯草。人實者。用海藻、昆布。陰血不足。相火上炎。肺受火凌。津液凝滯。生痰不生血者。當潤劑中。加麥冬、地黃之屬滋其陰。使上逆之火得返其家。而痰自息。投以二陳。立見危殆。瘦人多此癥。有熱在肺經(jīng)而不在脾胃。致使咽喉干燥。稠痰凝結(jié)??┎怀?。咽不下。當用節(jié)齋化痰丸。滌痰潤燥。開結(jié)降火為上。但五液皆本于腎。腎虛無以制火。則火炎上。又當滋陰補腎以治本。嘗治老年男婦。一切燥痰噎膈不舒。大便干燥?;蛱到Y(jié)喉中咯不出。悉用清化膏以培腎壯水。兼噙化痰丸以治標。其效甚速。氣虛有痰飲。腎氣丸補而逐之。凡尺脈浮大。按之則澀。氣短有痰。小便赤澀。足跟作痛。皆腎虛不能行。濁氣泛上而為痰也。腎氣丸屢驗。若脈沉濡。清氣不升。致濁液不降成痰者。二陳湯加枳、術(shù)、升麻。若脈細滑兼緩。痰清薄。身倦怠。肢酸軟。此脾氣虛而不能運化有痰也。六君子加姜汁、木香。若脈浮濡。
易于傷風痰嗽。此肺氣虛不能清化而有痰也。六君子加桔梗。若脾經(jīng)氣滯而痰中有血者。異功散加麥冬、白芍藥。肝經(jīng)血熱而痰中有血者。加味逍遙散。肝腎陰虛而痰中有血者。六味丸。若過服寒涼之劑唾血者。四君子湯。
痰癥選方
二陳湯(和劑)統(tǒng)治痰飲之癥。謂其健脾燥濕?;瘹夂椭幸病?/span>
陳皮半夏(各五兩)白茯苓(三兩)甘草(一兩半)為劑。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五片。煎六分服。加南星、枳殼。名導痰湯。加南星、黃芩、黃連。名潤下丸。以鹽水拌煮諸藥。故名潤下。治痰熱癥。
新制潤下丸降痰極效。
陳皮(四兩以鹽水拌煮透曬干為末)炙甘草(一兩)水酒糊丸綠豆大。清茶下。
半夏丸治肺熱咳嗽生痰。
栝蔞仁熟半夏(等分)各為末。和勻。淡姜湯丸。
神術(shù)丸治膏粱郁結(jié)。胃槁腸燥。凝痰不順。將成噎膈者。
茅山蒼術(shù)(五錢)生芝麻(五錢水研)大棗(十五枚水煮)以術(shù)為末。搗二味為丸。加真廣皮五錢。更效。
四制化痰丸治肥人因醇酒濃味。肺胃上口有痰生火者。
半夏一斤。分作四分。一分用生姜、黃連煮。一分用知母、貝母煮。一分用人參、杏仁煮。一分用桔梗、桑皮煮。
各揀去余藥。單用半夏為末。水糊丸。
汝言化痰丸治肺家老痰在于喉中??┲怀?。咽之不下者。
栝蔞杏仁海粉桔梗連翹五倍子香附蛤粉瓦楞子風化硝以姜汁少許。和竹瀝搗入藥。加蜜丸。噙化?;蜃餍⊥?。清茶下。
抑痰丸治痰結(jié)胸喉。用此順降。功與化痰丸相似。而藥味簡要??烧爰鍎┲杏弥?。
栝蔞仁(一兩)貝母(六錢)半夏(三兩)以蒸餅丸如麻子大。每服百丸。淡姜湯下。
黃栝蔞丸治食積痰飲。胸膈脹悶。吐痰如膠?;蛭甯l(fā)咳之癥。
栝蔞半夏山楂神曲等分為末。以栝蔞水丸。竹瀝和淡姜湯下。
搜風化痰丸(丹溪)治風痰。半身不遂。歪斜蜷攣。顛狂眩暈之癥。
膽南星(二兩)僵蠶(一兩)白礬(一兩)天麻(一兩)荊芥(一兩)白附子陳皮辰砂(各五錢)半夏(一兩)上為末。姜汁丸。以辰砂為衣。每服四十丸。淡姜湯下。癱瘓癥。酒下。
稀涎散治風痰壅盛。不語。(方見中風)千緡湯(大全)半夏(七個)皂角(去弦皮)甘草(各一寸)生姜(如指大)水煎。
黃芩利膈丸治熱痰。眩暈。嘈雜。吞酸。嘔吐??┨登帱S色者。
生黃芩炒黃芩(各一兩)半夏澤瀉黃連(各五錢)南星枳殼陳皮(各三錢)白術(shù)(二錢)蒸餅丸。
星半蛤粉丸治濕痰。倦怠痿弱。瀉利腫脹。上為咳嗽。下為白濁之癥。
南星半夏蒼術(shù)(九蒸洗)白術(shù)(各一兩)蛤粉(二兩)橘皮(一兩半)神曲糊為丸。姜湯下。
中和丸治濕熱氣痰。
蒼術(shù)黃芩半夏香附姜桂丸(潔古)治寒痰。
南星半夏官桂(各三兩)為末。蒸餅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湯下。
枳術(shù)丸治脾虛食積生痰。(方見傷食)六君子湯治氣虛挾痰之癥。(方見中風)茯苓丸治中脘停痰伏飲。手臂一肢麻木不舉。不可作風癥虛癥治者。此方主之。
半夏(二兩)茯苓(一兩)風化硝(二錢五分)枳殼(五錢)姜汁、竹瀝和糊丸。
控涎丹治痰涎在心膈上下。使人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有似癱瘓者。
甘遂(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各等分)小胃丹上取胸膈之痰。下利腸胃之痰。胃弱者戒之。
甘遂(面裹水浸半日煮曬)大戟(長流水煮)芫花(醋拌瓦器內(nèi)炒各五錢)大黃(酒蒸拌一兩五錢)黃柏(炒三兩)粥丸。此方與墜痰丸。俱為脾家濕痰臌脹之劑??膳c沉香化氣丸相間服。則不傷元氣而脹漸平。
墜痰丸治濕痰在脾胃成脹滿者。用此下之。
黑牽牛枳實白礬樸硝枳殼牙皂蘿卜汁丸。每服五十丸。雞鳴時服。初則有糞。后則有痰。元氣實者。每日一服。元氣虛者。間一日服。以大腹和軟平復為度。
滾痰丸(王隱君)治一切壯實人痰滯腸胃。變成諸般奇怪之癥。
大黃(略蒸)黃芩(各八兩)青礞石(以焰硝同黃金色)沉香百藥煎(各五錢)上為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清晨白湯下。服后仰臥片時。使藥氣少停膈上。然后下行。妊婦忌用。
瓜蒂散痰在膈上。用此吐之。
瓜蒂(七枚)赤小豆(七粒)甘草(三分)為末。每服一錢?;蛭宸帧?招摹R札W汁或豆豉湯下。鵝翎探吐。令快為度。
潤字丸開結(jié)潤腸。通痰去垢。亦可為外感家秘結(jié)癥。代承氣湯功用。
橘紅(一兩)杏仁(二兩)牙皂(一兩)前胡天花粉枳實山楂肉(各二兩)甘草(三錢)檳榔(七錢)半夏(一兩)生地黃(十二兩)水發(fā)丸。空心。白滾湯下二三錢。
白龍丸治酒積有痰。
半夏滑石茯苓白礬(等分)神曲糊丸。
飲癥
大意
太陰所致為積飲。因而大飲則氣逆。形寒飲冷則傷肺。(內(nèi)經(jīng))
內(nèi)因
水者。陰物也。積水不散。留而為飲。有憤郁而停者。有困乏而停者。有思慮而停者。有痛飲而停者。有因熱而傷冷者。(子和)揆其所由。皆因氣郁中州。水漿入胃。不能運化。隨臟腑虛處而留著焉。(匯補)
外候
大抵停水則生濕。停酒則生熱。濕則成痞。熱則發(fā)躁。其變現(xiàn)也?;蛐魏嬂涠?。則類外感癥?;蚶Хn思而得。則似內(nèi)傷癥?;蛄饔谒闹?。則似風家痹癥。或流于關(guān)節(jié)。則似跌撲傷癥。其他五臟六腑所受。見癥各出。(匯補)
飲分各經(jīng)
在心則怔忡眩暈。在肺則喘急咳嗽。在脾則短氣痞悶。在肝則脅滿嚏痛。在腎則臍下悸動。(金匱)在上則面浮。在下則跗腫。在胃中則胸滿口渴。而水入即吐。在經(jīng)絡(luò)則一臂不遂。而復移一臂。在腸間則雷鳴泄瀉?;驗槟缃Y(jié)。與癃閉相似。在陽分不去。久則化氣。與黃腫相似。在陰分不去。久則成形。與積塊相似。在左脅者。形同肥氣。在右脅者。形同息賁。(匯補)
飲分六癥
夫飲一也。而分五飲六癥。皆因形而定名也。痰飲水停腸胃。轆轆有聲。令人暴肥暴瘦。懸飲水流脅下。咳唾引痛。懸懸思水。溢飲水流四肢。身體重痛。支飲水停膈上。KT逆倚息短氣。留飲水停心下。背冷如掌大。
或短氣怔忡。四肢歷節(jié)疼痛。脅痛引缺盆??人赞D(zhuǎn)甚。伏飲水停膈滿。嘔吐喘咳。發(fā)熱惡寒。腰背痛。身惕HT而淚出。(仲景)
飲與痰分
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腸胃之液。自內(nèi)而生。其初各別。其后同歸。故積飲不散。亦能變痰。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也。若其外出。則飲形清稀。痰形稠濁。又不同也。(匯補)
停飲脈法
脈偏弦者。飲也。又脈浮而細滑者。傷飲。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要略)
停飲總治
停飲之初。挾寒挾氣者俱多。故癥現(xiàn)寒熱者。汗之。在脅肋四肢者。分利之。在胸膈者。吐之。在腸胃者。下之。
(入門)若挾虛癥者。補之溫之。(匯補)
初宜分消
凡大飲之后。當風著寒。水氣凝結(jié)不運。外有表癥。內(nèi)有飲癥者。果當溫散。然或發(fā)汗太過。陽氣空虛。水飲仍未解散。致心下悸。頭眩筋惕。身動振振欲擗地者。又當溫之。不可再行分消也。(匯補)
次宜調(diào)養(yǎng)
若血氣虧乏之人。痰飲客于中焦。以致四肢百骸胸腹。發(fā)為諸病者。宜導去痰飲。隨即補元氣。不可專任汗吐滲下之法。(匯補)
虛宜溫中
更有脾虛之人。每遇飲后。即覺停滯于中。腸鳴于內(nèi)。甚或作瀉。屢用分利不效者。法當溫理中焦。(匯補)
久宜暖腎
久有腎虛不能納氣歸元。則積飲于外?;蚍河谏辖篂橄涯;蛲S谛南聻檎??;蛄粲谀毟?。筑筑然動氣者。均宜益火之劑。(匯補)
飲癥用藥
汗以香蘇飲。吐以二陳湯。分利以四苓散。下以蠲飲枳實丸。凡前五飲癥。元氣稍旺者。三花神佑丸、控涎丹逐之。元氣稍虛者。五飲湯。虛甚者。六君子湯。虛寒者。理中湯。下焦腎陰虛者。六味丸。腎家陽虛者。八味丸。外感夾飲。發(fā)汗過多致虛癥者。真武湯。
飲癥選方
香蘇飲治外感風寒。內(nèi)停水飲。用此發(fā)汗。(方見傷風)二陳湯治停飲胃口。惡心欲吐。怔忡口渴。服此探吐。(方見痰癥)四苓散凡飲停腸內(nèi)。或泄瀉?;蛐”悴焕?。以此滲利之。(方見濕癥)三花神佑丸一切濕熱。積成痰飲。變生體麻肢痹。走注疼痛。風痰涎嗽。氣壅不行。
甘遂大戟芫花(各五錢)黑牽牛(二兩)大黃(一兩)輕粉(一兩)滴水丸小豆大。先服三丸。后二丸。以利為度。
控涎丹治痰飲在膈。胸背手足頸項腰脅引痛。似風癥者。(方見痰癥)蠲飲枳實丸逐痰消飲。導滯清膈。
枳實半夏陳皮黑丑(各三兩)炊餅丸。姜湯下。
青木香丸治胸膈噎塞。氣滯不行。腸中水聲。嘔吐痰沫。不思飲食。服此寬中利膈。
黑牽牛(二十四兩取頭末十二兩)木香(三兩)補骨脂蓽澄茄(各四兩)檳榔(二兩)清水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茶湯下。氣滯濕痰留飲。大效。
十棗湯(仲景)治懸飲內(nèi)痛。直達水氣結(jié)聚之處。
芫花甘遂大戟為末。棗子十枚。煮湯去棗。調(diào)藥末。強壯者服五分。平旦服之。不下。加五分。以利為度。虛人勿服。
五飲湯(海藏)治五飲留滯心胸脅下。
旋復花人參陳皮枳實白術(shù)茯苓濃樸半夏澤瀉豬苓前胡桂心白芍藥炙甘草(各等分)生姜。水煎服。
澤瀉湯(仲景)治飲水太過。腸胃不能傳送。
澤瀉(五兩)白術(shù)(二兩)水煮服。
六君子湯治脾胃虛弱。遇飲停留。成脹滿吐嘔瀉利者。(見前中風)理中湯治脾家大虛。挾寒。停飲不化者。(方見中寒)真武湯(仲景)外寒挾水癥。發(fā)汗過多。心下悸。頭眩筋惕。身動振振欲擗地者。
茯苓(三錢)白術(shù)(二錢)芍藥生姜(各三錢)附子(八分)水煎。溫服。
八味丸治腎經(jīng)陽虛。不能制水。水飲停留。或泛為痰。或浸為腫?;騽訛榧隆#ǚ揭娭酗L)
傷食
大意
飲食自倍。腸胃乃傷。(內(nèi)經(jīng))一或有傷。脾胃便損。飲食減少。元氣漸憊。(雜著)
內(nèi)因
有過食生冷瓜果魚腥寒物者。有過食辛辣炙爆酒面熱物者。有壯實人恣食大嚼者。有虛弱人貪食不化者。(指掌)有飲食不調(diào)之后。加之勞力。勞力過度之后。繼以不調(diào)者。(安道)
外候
令人腹脹氣逆。胸膈痞塞。咽酸噫氣。如敗卵臭?;驀I逆惡心。欲吐不吐。惡聞食氣?;蛭缚谧魍础;蚴职锤固??;蛐篂a黃白而絞痛尤甚?;蛟骱畨褵犷^疼。似外感瘧疾。但外感則身多疼痛。左脈浮盛。傷食則身無疼痛。右脈滑大。(匯補)亦有舊谷未消。新谷遽入。脾氣虛弱。經(jīng)宿不化者。(巢氏)其有熱者。令人吞酸。其無熱者。令人噫臭。(吳)
脈法
氣口緊盛傷于食。(內(nèi)經(jīng))右關(guān)浮滑。或沉滑。按之有力者。宿食不消。(脈經(jīng))凡人上部有脈。下部無脈。當問其胸滿惡心欲吐欲嘔者。此食填胸中。氣不下降。故尺部無脈。乃天道不能下濟之象。探吐自愈。如胸中無食。又不欲吐。而尺無脈者。此根本已廢。短期迫矣。又停食脈沉滑。傷冷硬物。宜溫以克之。脈洪數(shù)。傷辛熱物。宜苦以勝之。脈緩滑。傷腥咸物。宜甘以勝之。脈弦緊。傷酸硬物。宜辛以勝之。脈洪滑。傷甜爛物。宜酸以勝之。脈微遲。傷冷物。且有積聚痰涎。宜溫劑和之。若見單伏者。主食不化。且有外寒凝滯。宜辛溫發(fā)之。(匯補)
治法
在上者。未入于胃。乃可吐之。在中者。消導之。在下者。已入于胃。宜下之。(玉冊)然皆不可過劑??謸p元氣也。
(匯補)
峻劑宜戒
腸胃為市。所傷食物。過在中焦。設(shè)用破氣之劑。徒損上焦清氣。峻烈之品。復傷下焦陰血。皆謂之誅伐無過。惟當順氣化痰。助脾腐化。更視元氣何如。所傷何物。徐徐消導。潤而去之。滯去之后。猶當補養(yǎng)脾胃。以復健運之常。若概用牽牛、巴、黃。損傷脾氣。潛耗津液。積聚轉(zhuǎn)固。而藥之余毒留于腸胃。漸變嘔吐腫泄痿黃。即或臨時痊可。而暗奪其紀者多矣。(匯補)
挾寒挾熱
其有身受寒氣。口傷生冷而暴病者。初時便宜辛溫開導。蓋食得寒則凝。得熱則化也。稍久寒郁成熱。當兼一二辛涼降火之味。(丹溪)所以傷食之人。腹痛日久。時作時止??诟纱皆?。小便短赤。大便干結(jié)。亦有泄瀉黃糜。肛門如火者。皆濕中生熱之癥。反以苦寒取效??梢妭骋嘤袙逗畳稛嶂?。猶之外感有寒實結(jié)胸熱實結(jié)胸之別。故凡臨癥之頃。大宜審察。(匯補)
傷食成痞
食傷之后。物滯雖消。元氣受損?;蛞呀?jīng)攻下而脾陰受傷。至高之氣乘虛下陷而為蓄滿痞塞者。宜理脾胃。和氣血。治以辛發(fā)升散之劑。則痞結(jié)自解。不可再用枳、樸等類。重損中州。(入門)
脾虛甘補
平人飲食入胃。脾能運之。故隨食隨化。病患飲食入胃。脾勿能運。則食反磨脾。故有食入即痛者。不可與傷食同治。致變不測。但補脾胃。其食自化。(匯補)
腎虛溫補
飲食雖入中焦。其變化精微。實賴少火上蒸。中年之后。大病之余。元陽虧損。不能熟腐。因而衰餒。易于停食。作痞作痛。為嘔為瀉。宜補火以生土。譬之鍋底加薪。水谷盡熟也。(玉機)
胃枯平補
又有專事清虛。素食粗。腸胃無以滋養(yǎng)。久久枯澀。易于停食。治者不求其本。喜攻速效。妄用辛香燥熱。
徒快一時。變生噎膈臌脹。背癰嗽膿等癥。若早知胃枯。但與平補。久而自效。(匯補)
用藥
食填上焦。宜單鹽湯?;蚨悳咏酃LJ吐之。吐后。以二陳加香砂和之。食停在中。保和丸主之。肉食傷。
加草果、山楂。面?zhèn)?。加神曲、萊菔。水果傷。加肉桂。豆粉傷。加杏仁。瓜傷。加糯米。糯米傷。加酒曲。飯食傷。
加陳六安茶。炙傷。加淡豆豉。外著暴寒。加蘇葉、干葛。內(nèi)傷生冷。加干姜、桂枝。挾氣滯。加木香、烏藥、枳殼、檳榔。挾寒濕。加蒼術(shù)、濃樸。久而挾郁熱。加姜汁炒山梔。郁熱便秘者。加大黃。挾熱便瀉者。加黃連炭。如初起自吐者。二陳加藿香、豆蔻、濃樸、砂仁。自瀉者。二陳加白芍、木香、木通、神曲。吐下未凈者。枳術(shù)丸消之。吐下已虛者。六君子補之。至于傷食感寒腹痛。有用備急丸攻下者。有用理中湯溫補者。虛實之間。最當詳辨。
久病不運化者。以六君子加谷芽、益智、砂仁之類。
凡傷食。必問所食何物。寒者熱者。是喜食而太過耶。當助脾消導?;虺损嚴Ф持?。當補中益氣。是氣惱后得食?;蚴澈笾鴼庖.斒鏆饨庥?。兼以消化。若病后。瘡潰后。產(chǎn)婦高年。凡有食滯。只宜補益消化。若概用攻下。立見傾危。凡左脈微弱。右脈弦滑。或弦大。形氣俱虛。又兼饑餒。驟得飲食。食而過節(jié)者。此不足中有余也。以受傷言不足。以停滯言有余也。故標本當審緩急。更有物停氣傷。宜消補兼行者。有物停氣不甚傷。當消導獨行者。有既停滯。不能自化。但須補脾使之營運。不必消導者。當臨時消息。不可一偏。
至如枳術(shù)丸。雖曰消導。固有補益之功存乎其間。和中最妙。其他如木香分氣丸、枳實消導丸、大枳殼丸。
雖無補益。然施于有余實癥。無不獲效。但不可視為常法。若所滯之物。非枳術(shù)丸等所能去者。安可泥常而不通變。則備急丸、煮黃丸、感應(yīng)丸、瓜蒂散等。東垣丹溪亦未常委之勿用也。(安常)
【附惡食】
惡食非止一端。有胸中痰滯者。宜導痰以助脾。有傷食惡食者。宜消化以助脾。有病久胃虛者。宜參術(shù)以健脾。(匯補)
【附不能食】
不能食有虛有實。實則心下痞滿。惡心口苦。宜消導。虛則倦怠。面色痿黃。必心下軟和。宜異功散加砂仁。
有虛痰者。六君子湯。用補脾不效者。宜二神丸。虛則補其母也。若善饑不能食。屬胃熱。脈洪而虛者。異功散加竹茹、黃連。脈洪而實者。人參白虎湯治之。(匯補)
傷食選方
保和丸(丹溪)治食積酒積。
山楂肉(二兩)半夏橘紅神曲大麥芽白茯苓(各二兩)黃連萊菔子連翹(各五錢)末之。滴水丸。白湯下。加白術(shù)。名大安丸。
枳術(shù)丸(潔古)消食強胃。治痞寬胸。
枳實(一兩)白術(shù)(二兩)末之。荷葉裹燒飯為丸。陳茶姜湯任下。
三黃枳實丸治食郁成熱。腹脹便秘壯實者。
大黃黃連黃芩白術(shù)陳皮枳實神曲各等分。末糊丸。姜湯下。以利為度。
枳實導滯丸行濕熱之物。去積滯悶痛。
大黃(十兩)神曲(五兩)枳實(五兩)茯苓黃芩白術(shù)黃連(各二兩半)甘草(一兩)澤瀉(二兩)炊飲丸。
和中丸治胃虛食滯。厭厭不食。大便或秘或溏。
濃樸(一兩)白術(shù)(一兩二錢)半夏(一兩)陳皮(八錢)木香(二錢半)甘草(三錢)枳實(三錢)姜汁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
備急丸治胃停生冷。心腹急痛。手不可按。右寸關(guān)脈緊盛者。
大黃干姜巴豆(各等分)末之。蜜丸如豆大。姜湯下三丸。得吐利為度。此方并治中惡客忤。心腹脹痛。卒如刀刺。氣急口噤卒死者。以暖水下?;虿幌?。捧起頭。得下咽。須臾便瘥。再與三丸。以腹中鳴轉(zhuǎn)。得吐下。即愈。
感應(yīng)丸化積化滯。不動臟腑。
丁香木香肉果干姜(各一兩)杏仁(一百四十粒)百草霜(二兩)巴豆(去皮膜七十粒)同研入藥內(nèi)和勻。加糯米糊。入藥杵千余下。丸如萊菔子大。每服十丸。食滯。陳皮湯。氣滯。茴香湯。嘔吐。
生姜湯下。
大枳殼丸治一切酒食傷胃。胸膈悶痛。飲食不下。兩脅刺痛。嘔逆惡心。
蓬術(shù)濃樸人參青皮黑牽牛枳殼茯苓木香(各一兩)大黃(二兩)陳皮白術(shù)(各一兩)檳榔半夏神曲(各三兩)三棱麥芽(各一兩)姜汁糊丸。
資生丸(繆仲淳)健脾開胃。消食止瀉。調(diào)和臟腑。醉飽之后服之。大能消食。
白術(shù)(三兩)人參(三兩)茯苓(一兩半)陳皮(二兩)山楂肉(二兩)神曲(二兩)黃連(姜汁炒)豆蔻澤瀉(各三錢)桔梗炙甘草藿香(各五錢)白扁豆(一兩)蓮肉(一兩)薏苡仁(三兩)山藥麥芽芡實(各一兩半)煉蜜為丸。每丸重二錢。每服一丸。醉飽后。細嚼。淡姜湯下。
大健脾丸白術(shù)(三兩)廣皮(一兩)黃連(八錢)木香(七錢半)人參(一兩半)山藥肉果(各一兩)甘草(七錢)山楂肉神曲砂仁谷芽(炒各一兩)茯苓(二兩)為末。蒸餅丸。如綠豆大??招?。午后陳皮湯下五十丸。
平胃散人參白虎湯(二方俱見暑癥)理中湯(方見中寒)二神丸補骨脂(炒四兩)肉果(二兩生用)為末。棗子五十枚。生姜四兩。同切片。煮爛。去姜取棗。剝?nèi)テず?。以肉研入藥。和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span>
二陳湯瓜蒂散(二方俱見痰癥)異功散(方見血癥)六君子湯(方見中風)
發(fā)熱
大意
經(jīng)曰。陰虛則發(fā)熱。此一端也。其他除外感客邪之外。有勞力勞色。氣郁火郁。傷食傷酒。挾瘀挾痰。瘡毒虛煩。皆能發(fā)熱。宜熟辨之。(匯補)
內(nèi)因
陰虛而陽氣偏勝則發(fā)熱。陽虛而下陷陰中亦發(fā)熱。(東垣)
外候
五臟發(fā)熱。各有其狀。以手捫之。輕舉則熱。重按不熱。是熱在皮毛血脈間也。重按則熱。輕舉不熱。是熱在筋骨間也。輕手重手俱不熱。不輕不重乃熱者。是熱在肌肉間也。肺熱者。熱在皮膚。日西尤甚。灑淅喘咳。
心熱者。熱在血脈。日中則甚。心煩掌熱。脾熱者。熱在肌肉。遇夜尤甚。倦怠嗜臥。肝熱者。熱在筋肉。寅卯則甚。筋緩善怒。腎熱者。熱蒸在骨。夜半尤甚。骨蒸如蘇。(東垣)
郁火發(fā)熱
郁火發(fā)熱。左關(guān)弦數(shù)有力。或緩弱有力。肌肉如火。筋骨如燒。捫之烙手?;驎円共粶p。或夜分即熱。天明暫緩。其熱必手足四肢更甚。緣脾主四末。熱伏地中故也。此癥亦有因血虛而得者。亦有胃虛過食生冷。陰覆乎陽。郁遏陽氣于脾土之中者。宜用火郁發(fā)之之法。火郁湯主之。(準繩)
陽郁發(fā)熱
陽郁發(fā)熱。由勞役饑飽失宜。其潮熱宛類瘵疾。日出氣暄則熱。天陰夜涼即緩。六脈弦數(shù)。宜補中益氣湯加地骨皮。或逍遙散。(匯補)
骨蒸發(fā)熱
四肢蒸灼如火者。必陰氣虛陽氣盛。四肢者。諸陽之本也。兩陽相搏而陰氣虛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而陽獨治。獨治者。不能生長也。獨勝則止耳。如炙如火者。當肉爍也。(素問)外候口干體瘦。食少懶倦。遇夜尤甚。
平旦不覺。宜秦艽鱉甲散主之。(匯補)
內(nèi)傷發(fā)熱
內(nèi)傷饑餓勞倦發(fā)熱。六脈微弱?;蛴沂执笕队谧笫?。按之無力。懶言自汗。渾身酸軟。甚至肌膚壯熱。目赤面紅。譫語煩渴。日夜不息。身不惡寒。為血虛發(fā)熱。雖像白虎湯癥。而脈不長實。宜當歸補血湯。(準繩)輕者頭眩倦惰。飲食無味。惡寒發(fā)熱。時作時止。下午乃發(fā)。手心熱而手背不熱。所謂陽虛下陷發(fā)熱也。輕者三發(fā)即止。南人呼為勞發(fā)者即此。又飲食失節(jié)。勞役過度。一切火癥。悉屬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故肚腹頻喜手按??谖防湮?。乃形氣病氣俱不足也。補中益氣湯大劑服之。甚者加附子。若因熱而汗下之。立危。(匯補)
陽虛發(fā)熱
有腎虛水冷?;鸩粴w經(jīng)。游行于外而發(fā)熱者。自汗。不任風寒。煩渴引飲。不能下咽。面目俱赤。舌生芒刺。兩唇黑裂。喉間如火。兩足如烙。痰涎壅盛。喘息不寧。脈浮洪大。按之微弱。宜用八味丸導龍入海。所謂踞其窟宅而招之。即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也。(匯補)
陰虛發(fā)熱
有勞心好色。內(nèi)傷真陰。陰血既傷。陽氣獨盛。發(fā)熱不止。向晚更甚?;蝻嬍橙绯!n^脹時作。脈洪數(shù)無力。視其舌。大而色赤者陰虛也。當滋真陰。宜地黃湯。若久而盜汗遺精??人悦?。宜三才丸補水以匹火。是亦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光之義耳。(匯補)
血虛發(fā)熱
一切吐衄便血。產(chǎn)后崩漏。血虛不能配陽。陽亢發(fā)熱者。治宜養(yǎng)血。然亦有陽虛而陰走者。不可徒事滋陰。
所以有脫血益氣。陽生陰長之法。使無形生出有形來。此千古傳心之法。嘗見庸流專執(zhí)四物以爭長。此未明大易之義也。(匯補)
痰癥發(fā)熱
痰癥發(fā)熱。向夜大作。天明漸止。必兼胸膈不快。惡心不食。肢倦體瘦。蓋痰滯中宮。阻礙升降。故惡心痞悶。
血無所滋。故夜分轉(zhuǎn)甚。津液不化而體瘦。氣血阻滯而倦怠。均宜健脾化痰。寬中清火。則痰利而熱除矣。
如果實痰為患。滾痰化痰二丸。皆可選用。(匯補)
傷食發(fā)熱
傷食發(fā)熱。必氣口緊盛?;虺练?。頭疼嘔惡。噫氣吞酸。胸口飽悶。或脹或痛。手不可按。蒸蒸然熱。明知其熱在內(nèi)也。消導則已。(指掌)若兼左脈弦急。又是傷食夾寒。先宜解表。然后消導。如不愈。后變口舌干燥心下硬痛等癥。當急攻之。大柴胡湯、枳術(shù)丸。(匯補)
瘀血發(fā)熱
瘀血發(fā)熱。必脈澀。漱水不咽?;蛱迪褔I惡?;騼勺阖世??;蛐孛{小腹急結(jié)?;蛲录t鼻衄。均宜桃仁承氣湯下之。(仁齋)
瘡毒發(fā)熱
瘡毒發(fā)熱。飲食如故。日晡寒熱。拘急倦怠。脈數(shù)而急。須問有無痛處。以驗其瘡毒之候。治先發(fā)散。然后和血。(六要)
作止分辨
夫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nèi)傷寒熱。間作不齊。此特論其常耳。(東垣)然外感初起似瘧狀。發(fā)亦作止不時。此邪氣尚淺。而未能混淆正氣。故乍離乍合。脈必至數(shù)有力。仍當解散。更有內(nèi)傷勞倦。似陽明白虎。發(fā)熱晝夜不減。此氣血兩虛。故亦齊作無間。脈必重按無力。仍當溫補。(匯補)
晝夜熱辨
晝則發(fā)熱。夜則安靜。是陽氣偏勝于陽分也。晝則安靜。夜則發(fā)熱。是陽氣下陷于陰中也。晝則發(fā)熱煩躁。
夜亦發(fā)熱煩躁。是重陽無陰也。(東垣)更有晝熱陽虛。口中無味。病責之胃。宜甘溫補氣。暮熱陰虛。口中有味。病責之腎。宜甘寒滋陰。(匯補)
三焦熱辨
熱在上焦。咽干口糜。熱在中焦。心煩口渴。熱在下焦。便閉溺赤。(入門)
虛實熱辨
胸悶而惡心引飲便實者。實熱也。胸爽而少食自汗短氣者。虛熱也。(入門)
表里熱辨
有表癥而身熱者。外感表熱也。無表癥而身熱者。內(nèi)傷里熱也。(匯補)
氣血熱辨
氣分虛熱者。用甘溫以除熱。蓋大熱在上。大寒必伏于內(nèi)。用甘溫以助地氣。使真氣旺而邪火自熄。血分虛熱者。用甘寒以勝熱。蓋陰火浮于外。必真陰竭于內(nèi)。用甘寒以補腎。使真水充而虛焰潛滅也。(匯補)
假熱有二
如大熱而甚。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熱去復來。晝見夜伏。夜見晝止。時節(jié)而動。是無火也。熱動復止。倏忽往來。時作時止。是無水也。當助其腎。又寒之不寒。責腎之虛。寒之不久。責腎之少。方有治熱以寒。寒之而谷食不入。此為氣不疏通。壅而為是也。(玄珠)有病熱脈數(shù)。按之不鼓擊于指下者。此陰盛格陽。內(nèi)真寒而外假熱。陰癥似陽也。病熱忽寒。手足俱冷。按之脈來鼓擊于指下有力者。此陽盛拒陰。外假寒而內(nèi)實熱。陽癥似陰也。(傷寒書)匯補曰。發(fā)熱真假。幽顯難明。茍不力辨。則剎那生死。能不畏哉。如上所說。深悉玄奧。真化工筆也。然究其參稽之力。非洞曉易義。不能道其只字。要知陰陽雖備于內(nèi)經(jīng)。而變化莫詳乎羲畫。若是則太少剛?cè)?。陰陽動靜。烏可不究乎哉。既明太少剛?cè)?。陰陽動靜。方知陽中有陰。陰中有陽。一切真假逆順。五臟幽顯。無難推測矣。故醫(yī)易曰。病治脈藥。須識動中有靜。聲色氣味。當知柔里藏剛。知剛?cè)彡庩栔\用。
而醫(yī)中之玄妙。思過及半矣。
脈法
浮大無力為虛熱。沉實有力為實熱。病熱有火者生。心脈洪大是也。無火者死。心脈細沉是也。脈盛。汗出不解者死。脈虛。身熱不止者死。身有熱。脈澀脈靜者。皆難治。
治法
小熱之氣。涼以和之。大熱之氣。寒以取之。實熱之氣。下以折之。虛熱之氣。溫以從之。郁熱之氣。因其勢而發(fā)之。假熱之氣。求其屬而衰之。(匯補)
用藥
內(nèi)傷勞役氣虛。補中益氣湯。肝經(jīng)郁火發(fā)熱。逍遙散。血虛發(fā)熱。四物湯。陰虛發(fā)熱。六味丸。陽虛發(fā)熱。八味丸。郁火發(fā)熱者?;鹩魷?。瘀血發(fā)熱者。當歸復元湯。傷食發(fā)熱者。平胃合二陳小柴胡湯。
發(fā)熱選方
補中益氣湯六味丸八味丸四物湯(四方俱見中風)逍遙散火郁湯(二方俱見火癥)秦艽鱉甲散(方見癆瘵)桃仁承氣湯(見血癥)二陳湯滾痰丸化痰丸(三方俱見痰癥)平胃散(方見暑癥)枳術(shù)丸(方見傷食)當歸補血湯黃(三錢)當歸(一錢)棗(二枚)當歸復元湯柴胡(八分)當歸穿山甲花粉(各一錢)甘草紅花(各七分)桃仁(錢半)酒浸大黃(三錢)加青皮(七分)小柴胡湯人參柴胡(各一錢)黃芩(五分)半夏(七分)甘草(七分)加姜、棗。
大柴胡湯即小柴胡湯加大黃、枳殼、濃樸。
白虎湯石膏(三錢)知母花粉(各一錢半)甘草(一錢)加竹葉。粳米。
惡寒
大意
發(fā)熱惡寒者。發(fā)于陽也。無熱惡寒者。發(fā)于陰也。(仲景)夜寒者。陰氣旺于陰分。晝寒者。陰氣上溢陽中。重陰者。晝夜俱寒。(東垣)
內(nèi)因
陽虛則外寒。陰盛則內(nèi)寒。(內(nèi)經(jīng))此第言陰陽正虛之病。他如風寒暑濕痰火郁瘀癰瘡。一切邪氣怫郁于表。表中之陽氣不能發(fā)越。皆令惡寒。(匯補)
外候
惡寒者。雖居密室?guī)恢小C突鸾鼰嶂?。仍覺憎寒拘急。甚則毫毛畢直。鼓頷戰(zhàn)栗。非若惡風之候。見風則凜凜畏懼。無風則坦然自適也。(匯補)
陽虛惡寒
陽虛惡寒。以陽氣能溫分肉而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闔辟。(內(nèi)經(jīng))內(nèi)傷房欲?;鹚汉?。即熱之不熱。是無火也。其癥必兼蜷臥足冷。自汗。兩尺沉細。(匯補)
勞倦惡寒
勞倦惡寒。脈必緩弱?;驓饪谔摯鬅o力。兼見倦怠。手心獨熱。此勞倦過度。脾胃不足。衛(wèi)陽下陷。宜補中益氣湯。甚加桂、附以行參、之力。(東垣)
肺火惡寒
肺受火克。毛竅常疏。不能固腠理而灑淅惡寒者。必兼咳嗽咽干。治宜清金潤肺。(匯補)
痰飲惡寒
痰飲惡寒。由痰滯上焦。榮衛(wèi)阻滯。抑遏清道。不能固密腠理而惡寒。肥人多有此癥。脈滑或沉。周身沉重。
胸滿食減。肌肉如故。(匯補)
傷酒惡寒
傷酒惡寒。因飲酒太過。熱郁在內(nèi)。不得宣越而惡寒者。癥兼口渴昏眩。(六要)
傷食惡寒
傷食惡寒。由飲食過度。宿食內(nèi)停?;蚴忱湮锼隆C}必沉滑。惡心頭痛。飽悶咽酸。宜從消導。食化而寒自已。(六要)
瘡毒惡寒
有背惡寒。脈弦數(shù)。寒熱兼作。乃瘡毒之候。審其有無痛處。隨部分經(jīng)用藥。大抵惡寒之候。除氣虛陽虛外。
均宜發(fā)越。以辛散之。(六要)
郁火惡寒
有素病虛熱。忽覺惡寒。須臾戰(zhàn)栗。如喪神守。此火郁清道。抑遏陽氣于脾土。不得外越。故手足厥冷。乃火極似水。熱極反兼水化。自覺其寒。非真寒也。外癥口苦溺赤脈數(shù)。宜升陽散火湯。(河間)
內(nèi)外惡寒辨
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nèi)傷惡寒。稍就溫暖即止。(東垣)
脈法
表虛者浮濡?;鹩粽叱翑?shù)。陽衰者細遲。痰飲者滑數(shù)。大抵脈來無力而惡寒者虛癥。脈來有力而惡寒者。
非外感。即內(nèi)郁也。以見癥參之。(匯補)
治法
陽虛者。益火之原。表虛者。固衛(wèi)之失。脾虛者。補其中?;鹩粽摺V纹鋬?nèi)。痰宜吐下。食宜消導。酒宜分越。(匯補)
用藥
衛(wèi)不和而惡寒者。調(diào)中益氣湯。脾胃弱。補中益氣湯。陽虛。四君子加黃、炮姜、肉桂、附子。表虛。黃建中湯。濁痰滯膈。先用姜茶探吐。后用通圣散加減。肺火。甘桔湯加酒芩、門冬、山梔。惡寒久不已。服諸藥不效者。亦宜解郁。大抵惡寒之癥。種種不同。然世人以背惡寒屬太陽經(jīng)。此經(jīng)氣郁而不行?;驖崽底铚?jīng)絡(luò)。
藥中必加羌活以散太陽之邪。
【附產(chǎn)后惡寒】
產(chǎn)后。氣血兩虛惡寒者。腹中不和。脈虛大無力。八珍湯。若小腹脹痛。是惡露。心下飽悶。是食滯。乳中脹痛。
是蒸乳。四者皆令惡寒。宜詳辨之。(匯補)
【附呻欠】
足陽明之脈。是動則病振振寒。善伸數(shù)欠。欠者陽引而上。陰引而下。陰陽相引。俗名呵欠。(匯補)
惡寒選方
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二方俱見中風)調(diào)中益氣湯黃建中湯(二方俱見勞倦)升陽散火湯(即火郁湯)防風通圣散(二方俱見火癥)升麻葛根湯(方見傷暑)甘桔湯治肺受火克。灑淅惡寒。
甘草桔梗加酒芩、山梔、麥冬、五味、棗仁。水煎。
黃葛根湯治酒郁。內(nèi)熱惡寒。
黃(一兩)葛根(五錢)煎服。大汗而愈。
如痰濕惡寒。宜苦參、赤小豆各一錢。為末。蜜水調(diào)服探吐。吐后。以蒼術(shù)、川芎、南星、黃芩糊丸。白湯下。冬月去芩加姜汁為丸。
汗病
大意
汗乃心液。在內(nèi)為血。在外為汗。腎復主液。在內(nèi)為液。在外亦為汗。故自汗必由心腎虛而得之。(醫(yī)圣)
內(nèi)因
自汗者。衛(wèi)氣不固。榮血滲泄。(醫(yī)鑒)飲食飽甚。汗出于胃。驚而奪精。汗出于心。持重遠行。汗出于腎。疾走恐懼。汗出于肝。搖體勞苦。汗出于脾。(素問)
外候
陽虛自汗必惡寒?;馃嶙院贡卦隉帷麧褡院?。困倦身重。天陰轉(zhuǎn)甚。聲如甕出。傷風自汗。頭疼身熱。咳嗽煩悶。鼻塞流涕。傷暑自汗。身熱口渴。煩躁面垢。痰癥自汗。頭眩嘔逆。胸滿吐痰。心虛自汗。怔忡恍惚。肝熱自汗??诳喽嗝摺DI虛自汗。潮熱咳嗽。脾虛自汗。倦怠少食。(匯補)
汗分冷熱
自汗有冷有熱。陰虛陽湊者。發(fā)熱自汗。汗出必熱。陽虛陰湊者。厥冷自汗。汗出必冷。然有火邪亢極。反兼水化而汗冷者。又有相火出于腎中。挾水化而汗冷者。不可不審。(匯補)
汗多亡陽
氣虛則外寒。雖見熱中。蒸蒸為汗。終傳大寒。(經(jīng)文)此因汗多亡陽。重虛其表。陽虛極矣。故為寒中。凡病甚虛極之人。多有頭面汗出淋漓。口鼻皆冷。手足青色。氣促不止。急欲溫補以追欲絕之陽。并外用撲法。亦有生者。遲則不及矣。(匯補)
脈法
浮而濡者為汗。在寸為自汗。在尺為盜汗。自汗之脈微而弱。為陽衰。盜汗之脈細而澀。為陰弱。(匯補)
治法
陽虛自汗。宜補肺。然有扶陽而不愈者。乃表虛汗無以外衛(wèi)也。當斂表以實之。心虛自汗。宜安神。然有補心而不愈者。乃血虛而汗無以退藏也。當養(yǎng)血以調(diào)之。汗出于脾。濕氣盛也。當燥之。然有補脾勝濕而不愈者。乃火氣蒸騰也。當先清其熱。汗出于腎。陽加陰也。當清之。然有涼血養(yǎng)血而不愈者。乃相火作汗也。
當滋其陰。肝主疏泄而自汗者。當調(diào)血清火。胃經(jīng)氣熱而自汗。宜導痰通滯。此治雜病自汗之法也。若夫傷風傷濕而汗者。當發(fā)汗以解外。溫病熱病而自汗者。當寒涼以清中。又非前法并論也。(匯補)
治分五臟
肺虛者。護其皮毛。脾虛者。壯其中氣。心虛者。益其血脈。肝虛者。禁其疏泄。腎虛者。固其封藏。五臟之內(nèi)。
酌其宜溫宜清宜燥宜潤而用之。惟存乎臨癥之頃也。(匯補)
死癥
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靈樞)凡汗出發(fā)潤。汗出如油。汗出如珠。汗多喘滿。汗雨淋漓。皆不治也。(匯補)
用藥
陽虛。用建中湯、參附湯。表虛。用桂枝加術(shù)湯。心虛。用歸脾湯。肝火。用逍遙散。腎虛。用地黃安腎丸。相火。用當歸六黃湯。濕勝。用羌活勝濕湯。痰病。用理氣降痰湯。凡虛癥服諸藥汗不止者。重加棗仁。有微熱者。
加石斛。勞役氣虛。寒熱倦怠。少食自汗。脈虛大。或沉細。補中益氣湯。去升、柴。加五味、麻黃根?;饸馍险?。胃濕作汗者。涼膈散。濕熱自汗。衛(wèi)氣虛弱。不任風寒者。調(diào)衛(wèi)湯。痰實膈滯。寒熱自汗。能食便秘。脈實者。大柴胡湯下之。大抵氣熱汗出。多是有余之癥。
【附盜汗】
盜汗者。睡則出汗。醒則漸收。因陰氣空虛。睡則衛(wèi)氣乘虛陷入陰中。表無護衛(wèi)。榮中之火。獨旺于外。蒸熱而汗。醒則氣周于表而汗止。此癥多見于虛勞之人。陰氣損傷。宜養(yǎng)榮清熱。若大病之后。新產(chǎn)之余。及久出盜汗不止。則陽氣亦虛。宜補氣固陽。固陽能生陰。氣為水母。甘溫化氣。陰液斯斂。若拘泥濟陰。烏能衛(wèi)外。故表而出之。(匯補)
【附頭汗】
頭汗者。以六陽之脈。上循于頭。三陰之經(jīng)。至頸而還。陰虛陽浮。故汗出頭頸。不能周身。有相火迫其腎水上行心之分野者。有陽氣失所根據(jù)附飛越于高巔者。有寒濕相搏者。有瘀血內(nèi)蓄者。若關(guān)格小便不通而頭汗者。難治。及陽脫唇舌口鼻清冷而頭汗者。亦不治。(醫(yī)統(tǒng))
【附飲食汗】
飲食汗者。因正氣空虛。反為飲食悍之氣所勝。故食入汗出。久不已。則心氣耗散。令人消渴偏枯。宜安胃湯斂之。(醫(yī)統(tǒng))又飲酒中風。頭面多汗。食則汗甚。常不可單衣。身常濡??诟缮瓶?。名曰漏風。蓋頭為諸陽之會。酒性亦陽。所以飲必見面。醉后陽氣升頭。毛竅亦開。當風坐臥。風邪入之。故多汗。宜實表。(匯補)
【附心汗】
心汗者。圓圓一片。只在心膛。因憂思驚恐以傷其心。宜斂神益氣。歸脾湯主之?;蛴秘i心一具。帶血破開。
入人參、當歸末一兩。煮熟。去藥食之。仍以艾煎湯。調(diào)茯苓末一錢服。
【附陰汗】
酒色過度。每多陰汗。用六味地黃湯。加山梔、柴胡。有房勞汗出中風。下體多汗。不能勞事。十味銼散。加黃柏。(匯補)
汗病選方
黃建中湯治陽虛自汗。
黃桂枝(各一錢半)白芍(三錢)甘草(一錢)生姜、飴。水煎。
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
當歸生地熟地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二錢)水煎。
玉屏風散治虛炎自汗。
防風黃(各一錢)白術(shù)(一錢)水煎。
實表散(澹寮)治腠虛冷汗。
附子(炮)肉蓯蓉細辛五味子(各一錢)與黃建中湯合用。加小麥。水煎。
羌活勝濕湯治濕勝自汗。
炙甘草(三錢)黃(一錢)生草(五分)黃芩(生)炒黃芩(各三分)人參(三錢)川芎本防風(各三分)獨活(二分)升麻柴胡(各五分)細辛蔓荊(各三分)薄荷(一分)水煎服。
理氣降痰湯治痰病自汗。
桔梗枳殼橘紅半夏茯苓香附貝母(各一錢二分)甘草桂枝(各五分)防己黃湯(仲景)防己(五分)黃(錢半)白術(shù)(七分)甘草(五分)姜、棗水煎。
安胃湯黃連五味子烏梅肉生甘草(各五分)熟甘草(三分)升麻梢(二分)水煎。
歸脾湯(方見中風)封臍法用五倍、明礬為末。津液調(diào)封臍中。一宿即止。女人津唾更佳。
撲粉法用牡蠣、白術(shù)、麥麩、麻黃根、本、糯米、防風、白芷等末。絹包。周身撲之。
快捷方式法用青桑葉一味。乘露采。焙干為末。二錢??招摹孛诇嬒?。
瘧疾
大意
夏傷于暑。秋成瘧。(經(jīng)文)者。瘧之總名也。因其有戰(zhàn)寒壯熱暴瘧酷瘧之義。故名。大抵無痰不成瘧。外感四氣。內(nèi)動七情。飲食饑飽。房室勞傷。皆能致之。其中氣凝滯。鼓動痰涎。則一也。(匯補)
內(nèi)因
夏時伏陰在內(nèi)。陽浮于外。真氣消爍。其汗大出。人多煩渴?;蜻^食生冷瓜果?;蜃P陰地取涼。致膚腠閉密。邪留于胃。聚而成痰。至秋陽氣收肅。陰氣下移。中州之痰氣愈加壅滯。胃氣行至其所。與之相遇。而寒熱作焉。陰陽之氣。更相勝負。故衛(wèi)氣行過。與邪暫離。故有時汗解。及邪衛(wèi)復集。病必再作。此陰陽之升降。
邪正之合離也。(匯補)
外候
其寒也。欠伸毛悚。鼓頷戰(zhàn)栗。湯火不能溫。其熱也。頭疼脊痛。煩躁飲冷。冰水不能寒?;蛳群鬅帷;蛳葻岷蠛??;蚝疅岫嗌佟;騿螣釂魏?。(大全)
三陽經(jīng)瘧
太陽之瘧。腰背頭項俱疼。先寒后熱。熱止汗出。陽明之瘧。目痛鼻干舌燥。寒甚乃熱。熱甚而汗出。喜見火日光。少陽之瘧??诳嗝{痛而嘔。寒熱往來。身體解。(入門)
三陰經(jīng)瘧
少陰之瘧。寒少熱多。嘔吐獨甚。舌干口燥。欲閉戶牖而處。太陰之瘧。慘然太息。腹?jié)M惡食。病至善嘔。嘔已乃衰。厥陰之瘧。腰痛小腹?jié)M。小便數(shù)而不利??謶植蛔恪8怪秀ㄣ?。(指掌)
風瘧
凡瘧皆生于風。風瘧者。因避暑乘涼。汗出當風。閉其毛孔。熱不得泄越而作。所謂夏暑汗不出。秋成風瘧。
其癥煩燥頭疼。惡寒自汗。先熱后寒。治宜發(fā)汗。(匯補)
寒瘧
納涼之風寒。沐浴之水寒。先伏于腠中。因秋風涼肅而發(fā)。其癥腰背頭項疼痛。先寒后熱。治當大汗。(匯補)
暑瘧
暑瘧者。其癥大汗大煩大喘大渴。靜則多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單熱微寒。宜清暑解表。(匯補)
濕瘧
外著雨露。內(nèi)停水濕。發(fā)則一身盡痛。手足沉重。嘔逆脹滿。名曰濕瘧。宜解表除濕。(匯補)
溫瘧
冬中風寒。藏于骨髓。及遇大暑。腠理發(fā)泄。邪氣與汗皆出。故先熱后寒。名曰溫瘧。宜和解。熱多小柴胡。寒多加桂枝。(匯補)
瘴瘧
瘴瘧者。山溪蒸毒。濕熱蒸熏。邪郁中焦。發(fā)時迷悶。甚則狂妄。乍寒乍熱。乍有乍無。一身沉重。不習水土者。
恒多患之。甚則血瘀于心。涎聚于脾。亦有口喑不能言者。宜先吐其痰。后利大腸。涼膈散。或小柴胡加大黃、木香。輕者藿香正氣散。(匯補)
疫瘧
一方長幼。病皆相似。此因天時寒熱不正。邪氣乘虛襲入所致。宜隨時令施治。此司天運氣之所宜考也。(匯補)
鬼瘧
鬼瘧因卒感尸疰客忤。寒熱日作。夢寐不詳。多生恐怖。言動異常。俗云。夜發(fā)為鬼瘧者非也。宜祛邪禁壓法?;蚱轿干?。加桃仁、雄黃。(方考)
癉瘧
癉瘧者。肺素有熱。腠理開發(fā)。風寒舍于皮膚之內(nèi)。分肉之間。發(fā)則陽氣盛。其氣不及于陰。故但熱而不寒。
(素問)今人素有火癥。復挾飲食與痰。每多熱而不寒。均宜消導清火。
痰瘧
痰瘧因夏月多食瓜果油面。郁結(jié)成痰。熱多寒少。頭疼肉跳。吐食嘔沫。甚則昏迷卒倒。寸口脈浮大者。吐之。關(guān)脈弦滑者?;?。若胸滿熱多。大便燥實。大柴胡湯下之。(匯補)
食瘧
食瘧一名胃瘧。因飲食失節(jié)。饑飽不常。谷氣乖亂。榮衛(wèi)失所。寒已復熱。熱已復寒。寒熱交并。噫氣惡食。食則吐逆。胸滿腹脹。食在膈上。探吐之。食停未化。消克之。食已消。疏解之。(匯補)
虛瘧
元氣本虛。感邪患瘧。飲食少進。四肢乏力。自汗不止。倦怠嗜臥。微有表癥者。人參養(yǎng)胃湯為主。久而不已。
但宜養(yǎng)正。六君子加柴胡、干葛。不可用劫奪法。轉(zhuǎn)成他癥。又有入房感寒成瘧者。晝則寒甚。夜則發(fā)熱。服藥不得汗者。用蒼、芎、桃、柳煎湯。浸足至膝。內(nèi)服補劑。其汗必行。又有虛極之人。瘧發(fā)之時。寒不成寒。熱不成熱。氣急神揚。精神恍惚。六脈豁大。此元氣衰脫。將有大汗昏暈之虞。宜防之。(匯補)
勞瘧
勞役過度。榮衛(wèi)空虛。其癥發(fā)熱惡寒。寒中有熱。熱中有寒?;虬l(fā)于晝?;虬l(fā)于夜。遇小勞便發(fā)。必氣虛多汗。
飲食少進。又血虛午后發(fā)熱至晚微汗乃解。此似瘧非瘧也。若誤投瘧治。必危。久而成瘵。舍補奚為。(匯補)
瘧母
凡瘧經(jīng)年不瘥。謂之老瘧。或食積痰涎瘀血結(jié)成痞塊。藏于腹脅。作脹且痛。令人多汗。乃瘧母也。此榮衛(wèi)虛損。邪氣留著。宜養(yǎng)正氣。終當自化。設(shè)誤為攻削。必至中滿。慎之。(匯補)
為熱為寒
人身之中。衛(wèi)氣居外。營血居內(nèi)。陽邪與榮爭。而邪火發(fā)于外。則為熱。陰邪與衛(wèi)爭。而正氣退于內(nèi)。則為寒。
表邪多則寒多。里邪多則熱多。表里相半。寒熱相爭。諸瘧惟勞傷食積痰火。則寒已復熱。熱已復寒。謂之寒熱相并。(入門)外有癉瘧。但熱不寒者。乃邪并于表。則陽盛陰虛。陰虛生內(nèi)熱。陽盛生外熱。而中外皆熱也。牝瘧。但寒不熱者。乃邪并于里。則陰盛陽虛。腸虛生外寒。陰盛生內(nèi)寒。而中外皆寒者。一定之則也。(匯補)
陽分陰分
大抵一日一發(fā)。及午后發(fā)者。邪在陽分。易已。間日發(fā)。及午后夜間發(fā)者。邪在陰分。難已。若間一日。連二日發(fā)?;蛉找垢饕话l(fā)者。為陰陽俱病。(雜著)陰分多而陽分少。則其發(fā)日遠。陽分多而陰分少。則其發(fā)日近。甚則內(nèi)外失守。真邪不分。休作無時也。(匯補)
連發(fā)間發(fā)
受病重者。邪氣內(nèi)薄于陰分。陰為臟。其邪深。橫連募原。募原者五臟空穴之總名。在背為陽為募。在腹為陰為原。其道遠。其氣深。邪內(nèi)居之。不能與正氣并行。故間日蓄積乃發(fā)。(入門)其有三日一發(fā)者。乃三陰經(jīng)瘧。其病更深。發(fā)于子午卯酉者。少陰經(jīng)也。辰戌丑未者。太陰經(jīng)也。寅申巳亥者。厥陰經(jīng)也。(丹溪)
日輕日重
時日支干之衰旺。每于人身有相關(guān)。蓋甲丙戊庚壬。天時之陽也。乙丁己辛癸。天時之陰也。瘧久食減。胃中之正氣已孤。而邪去未盡。是以值陽日助正。而邪不能勝正則輕。值陰日助邪。而正不能勝邪則重。(匯補)
日發(fā)夜發(fā)
受病輕者。邪氣外舍于陽分。陽為腑。其邪淺。客于腠理。與衛(wèi)氣并行。故一日一發(fā)。發(fā)有晝夜之殊。因衛(wèi)氣晝行于陽。夜行于陰。此氣得陽而外出。故發(fā)于日間。榮衛(wèi)晝行背與脊故也。得陰而內(nèi)薄。故發(fā)于暮夜。榮衛(wèi)夜行胸與腹也。
移早移晏
邪氣客于風府。循膂而下。衛(wèi)氣一日一夜。大會于風府。其明日下一節(jié)。故其作也晏。其出于風府。日下一節(jié)。二十五日下至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內(nèi)。注于伏膂之內(nèi)。其氣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氣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內(nèi)經(jīng))所以正氣勝而外出。則移早。為輕。邪氣勝而入內(nèi)。則移晚。為重。(匯補)
脈法
瘧脈自弦。弦數(shù)多熱。弦遲多寒。弦虛宜補。弦緊宜汗。弦而浮大可吐。弦而實緊可下。微弱為虛。代散則死。
如六脈遲緩者。將自愈。
治法
無汗須發(fā)汗。散邪為主。有汗當斂汗。扶正為先。(心法)邪瘧及新發(fā)者。可汗吐下。虛瘧及久病者。宜補氣血。
稍久而正虛邪滯者。宜一補一發(fā)。若深入于陰分者。宜先升后汗。至如邪乘虛入。則宜以發(fā)散祛其客邪。
然后扶培胃氣。痰食氣滯。則先以消導散其壅滯。然后漸補脾元。(匯補)
避其銳氣
方其盛時。必毀。因其衰也。事必大昌。(內(nèi)經(jīng))凡瘧方發(fā)之時。不可服藥。須于未發(fā)兩時之先。否則藥病交爭。
轉(zhuǎn)深為害。(匯補)
截宜權(quán)變
數(shù)發(fā)之后。曾經(jīng)汗解??缮探胤?。久則中氣愈虛。病邪愈深。設(shè)或脈尚緊盛。邪氣方銳。未可輕截??盅a住邪氣。變生他患。(匯補)
截后宜補
截而不愈。不可再截??謸p其氣。宜分晝發(fā)夜發(fā)。寒熱多少。以和解之。久則脾氣虛衰。須服養(yǎng)脾祛痰之藥。
脾氣一盛。自然平復。(大全)
瘧病死癥
凡瘧至吐瀉不食。腫脹歸腹者。不治。亦有峻補參、而獲生者。亦僅百中之一二也。(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合柴胡湯。因寒。加羌活、蘇葉。因暑。加黃連、香薷。因濕。加蒼術(shù)、濃樸。因瘴。加菖蒲、藿香。
因食。加山楂、麥芽。因痰。加枳實、膽星。頭疼。加川芎。胸滿。加枳殼。口渴。加知母。甚加石膏。去半夏。嘔吐。
加藿香。大抵外感寒多。非草果、濃樸不能溫散。熱多。非柴胡、黃芩不能清解。陽瘧無汗。須用蒼術(shù)、葛根。陰瘧無汗。須用升麻、柴胡。陽瘧多汗。斂以參、術(shù)、黃。陰瘧多汗。斂以歸、芍、烏梅。陽瘧三四發(fā)后不愈者。截以不二飲。陰瘧數(shù)十發(fā)不愈者。提以補中益氣湯。加白蔻仁以分邪正而瘧自止。脾虛多熱者。清脾飲。胃虛多寒者。人參養(yǎng)胃湯。其間日發(fā)。連兩日發(fā)者。八珍湯大補氣血。若微寒微熱不能遽除。是正氣已虛。邪氣亦盡。加柴胡、黃芩鱉甲。于補榮衛(wèi)藥中。尋當自愈。
瘧疾選方
清脾飲(簡易)治瘧疾熱多寒少??诳誓绯?。脈弦數(shù)者。脈滑有力。用蒼術(shù)。脈濡無力。用白術(shù)。
青皮濃樸(姜炒)草果柴胡黃芩茯苓半夏甘草(炙各七分)姜棗不二飲治瘧在陽分。三四發(fā)后。人壯可截者。
柴胡黃芩常山知母芍藥檳榔青皮甘草水酒各一碗煎。露一宿。五更時服。忌熱茶湯飯一日。
驅(qū)瘧散(和劑)治瘧疾熱少寒多。自汗肢冷。脈弦遲者。
前胡柴胡(各八分)桂心桔梗濃樸半夏(各六分)黃干葛甘草(各四分)姜棗人參養(yǎng)胃湯治虛瘧食少諸癥。
草果人參茯苓(各五分)甘草橘紅(各八分)濃樸蒼術(shù)半夏(各一錢)藿香(五分)寒多。加干姜、桂枝。熱多。加柴胡、黃芩、生姜、烏梅。水煎。
芎歸鱉甲湯治勞瘧表虛里損。真元未復。疾雖暫可。少勞復作。
川芎當歸鱉甲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等分)生姜、烏梅煎。
四獸飲即六君子湯加草果、烏梅、生姜、大棗。
黃鱉甲湯黃(中)鱉甲(下)何首烏(上)陳皮(下)柴胡養(yǎng)陰湯柴胡(上)當歸(中)陳皮(中)知母(下)瘧母丸青皮桃仁紅花神曲(各五錢)三棱蓬術(shù)海粉(各七錢)鱉甲(醋制一兩)香附(醋炒八錢)麥芽(五錢)神曲糊丸。以補藥送下。
小柴胡湯(仲景)治瘧往來寒熱。
柴胡黃芩半夏人參(各一錢)甘草(五分)姜棗煎。加丹皮、山梔。名加味小柴胡湯。加石膏、知母。名柴胡白虎湯。
藿香正氣散(方見似中風)補中益氣湯八珍湯六君子湯(三方俱見中風)平胃散(方見暑癥)
斑疹
大意
斑屬三焦無根之火。疹屬心脾濕熱之火。其上侵于肺。則一也。(入門)
內(nèi)因
熱則傷血。血熱不散。里實表虛。出于皮膚而為斑也。(明理論)
外候
斑勢掀發(fā)微腫。有色痕而無頭粒。小者如芝麻。大者如芡實。輕者如星布。重者如錦紋。其赤色者。胃熱也。
紫黑者。胃爛也。(例略)或有青藍色者。見則不治。要知赤斑。半死半生。黑斑。九死一生。(正傳)針頭稠密者兇。
喘促自汗者死。氣實足暖者易治。氣怯足冷者難醫(yī)。自胸腹散四肢者可治。自四肢入于腹者不治。將發(fā)之先。先自吐瀉者吉。既發(fā)之后。久瀉不止者兇。(匯補)
外感發(fā)斑
有傷寒發(fā)斑。有時氣發(fā)斑。有陽毒發(fā)斑。有溫毒發(fā)斑。四癥之中。溫毒為重。皆因熱邪在表。不當下而下之。
乘虛入胃?;驘嵝霸诶铩N笩岵恍?。二者皆能發(fā)斑也。(三因)初起。必有頭疼身熱之表癥。先宜辛涼徹其表。
后用寒涼清其中。(入門)
內(nèi)傷發(fā)斑
內(nèi)傷發(fā)斑。輕如蚊跡。多在手足。初起無頭疼身熱表癥。(入門)乃勞役過度。胃氣虛極。一身之火。游行于外。
或他癥汗吐下后。中氣虛乏。余邪無所歸附。散于肌表。宜補宜降。不可妄行涼藥。大建中湯。(指掌)
陰癥發(fā)斑
陰癥發(fā)斑。亦出胸背手足。但稀少而淡紅。如蚊跡之狀。此名陰斑。終不似陽斑之紅顯。因腎氣太虛。陰盛于下。迫其無根之火。聚于胸中。上熏肺分而為斑。若誤作熱癥而用涼藥者。非。宜調(diào)中湯溫胃。其火自降。
而斑自退。(指掌)
發(fā)疹內(nèi)因
疹屬熱與痰在肺。發(fā)則癢不仁。多兼風濕之殊。(心法)
發(fā)疹外候
疹有豆粒?;蛉缢诿??;蛉缥蜜E?;螂S出隨沒。或沒而又出。紅靨隱密皮膚。不透出者。為癮疹。顆粒顯透皮膚為痧疹。初起必兼鼻塞流涕。聲重咳嗽。頭疼胸悶。發(fā)熱自汗。更有風邪擁肺。氣急鼻煽??炔荒芘P。先用潤肺利邪之品。后變潮熱。而頭不疼。胸已快。惟咳嗽氣急如故。此因本氣素虛。肺邪雖解。而陰火乘旺也。
脈大者。宜滋陰清肺。斷不可誤投參、酸斂。以致不救。(匯補)
赤白癮疹
赤疹因熱。燥氣乘之。稍涼則消。白疹因寒。冷氣折之。稍暖則消。似白似赤。微黃隱于肌肉之間。四肢重著。
此脾經(jīng)風熱挾濕也。多因沐后感風。與汗出解衣而得。(入門)
脈法
斑疹郁熱?;蚍蚪^?;蚣毣蛏ⅰ0哒顭崾?。陽浮而數(shù)。陰實而大。大率洪數(shù)有力者生。沉小無力者死。
治法
疹宜涼解。斑宜清火。癢者祛風。痛者清熱。(繩墨)又斑疹并出者。不可純用風藥。恐變痰嗽渴嘔瘡瘍。(匯補)
用藥
外感斑勢未透。升麻玄參湯發(fā)之。已透。人參化斑湯清之。內(nèi)傷發(fā)斑。調(diào)中益氣湯斂之。風熱發(fā)疹。消風百解散散之。疹毒未解。鼠粘子湯清之。脾家風濕發(fā)疹。用黃瓜水調(diào)伏龍肝散服。
外治法
凡斑欲出未透。用干葛、蟬蛻、蘇葉煎湯揩之?;蚴[白擦?;蚪瓏?。使斑勢掀發(fā)為度。
又法痧疹發(fā)不出。氣急鼻煽者。用芫荽搗爛。同酒漿研勻。熱揩頭面胸背。蓋暖自愈。內(nèi)服西河柳。陰干。
大劑與之。名曰獨勝散。
斑疹選方
人參化斑湯治外感陽實發(fā)斑。勢如錦紋。
人參(一錢)知母(二錢)石膏(五錢)甘草(一錢)粳米(一撮)水煎。
升麻玄參湯治外感熱甚發(fā)斑。隱隱未透。
升麻玄參干葛甘草(等分)水煎。
調(diào)中益氣湯治內(nèi)傷胃氣虛而邪火為斑。
黃人參甘草當歸白術(shù)(各五分)白芍柴胡升麻(各三分)橘皮五味(三粒)水煎服。
調(diào)中湯治陰斑。
蒼術(shù)陳皮砂仁藿香甘草芍藥桔梗半夏(各八分)白芷羌活川芎麻黃桂枝枳殼(各七分)水姜煎。
大建中湯治陰虛陽氣衰而浮越為斑。
黃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附子(各五分)生姜棗子水煎。
消風百解散治風熱不散。郁于皮膚而為斑。
荊芥防風白芷羌活陳皮川芎蟬蛻蒼術(shù)柴胡甘草(各等分)生姜、蔥白。水煎。
鼠粘子湯治疹發(fā)不徹。無里癥者。
鼠粘子(上)荊芥穗(中)甘草(下)防風(下)防風通圣散治癮疹熱甚。狀如斑形。稠密不消。用此清表徹里。(方見火癥)
【附妊婦斑疹】
妊婦發(fā)斑。先用透解。次用清熱。不可泥胎孕。執(zhí)用養(yǎng)血。蓋血藥凝滯。斑毒不能外透。每致纏綿變癥。若已透而內(nèi)熱未消??譄崆痔ピ?。宜護胎涂臍法。(匯補)妊婦發(fā)疹。宜清肺透表。亦不可用血藥以治疹邪。亦不可用燥藥以助疹熱。(匯補)涂臍護胎法治妊婦外感發(fā)斑已透。熱未止??譄崛胱訉m。用此涂之。
以井底泥涂臍以下二寸余。以綿護之。良久再易。
眩暈
大意
諸脈皆系于目。臟腑筋骨之精。與脈并為系。上屬于腦。后出于項中。故邪氣中于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者。隨目系而入于腦。則腦轉(zhuǎn)。腦轉(zhuǎn)則引目系急而眩矣。(經(jīng)文)
內(nèi)因
諸風掉眩。皆屬肝木。(內(nèi)經(jīng))以肝上連目系而應(yīng)于風。故眩為肝風。然亦有因火。因痰。因虛。因暑。因濕者。(匯補)
外候
其狀目暗耳鳴。如立舟車之上。起則欲倒。不省人事。蓋眩者。言視物皆黑。暈者。言視物皆轉(zhuǎn)。二者兼有。方曰眩暈。若甚而良久方醒者。又名郁冒。謂如以物冒其首。不知人事也。(匯補)
眩分虛實
虛者。內(nèi)外之邪。乘虛入表而上攻。實者。內(nèi)外之邪。郁痰上結(jié)而下虛。(入門)
濕痰眩暈
肥白人濕痰滯于上。陰火起于下。痰挾虛火。上沖頭目。邪正相煽。故忽然眼黑生花。所謂無痰不作眩也。(丹溪)
肝火眩暈
黑瘦人腎水虧少。肝枯木動。復挾相火。上踞高巔而眩暈。謂風勝則地動?;鸬蔑L而旋焰也。(丹溪)
腎虛眩暈
人身陰陽。相抱而不離。故陽欲上脫。陰下吸之。若淫夢過度。腎家不能納氣歸原。使諸氣逆奔而上。此眩暈出于腎虛也。(直指)
血虛眩暈
血為氣配。氣之所麗。以血為榮。凡吐衄崩漏產(chǎn)后亡陰。肝家不能收攝榮氣。使諸血失道妄行。此眩暈生于血虛也。(直指)
脾虛眩暈
脾為中州。升騰心肺之陽。堤防腎肝之陰。若勞役過度。汗多亡陽。元氣下陷。清陽不升者。此眩暈出于中氣不足也。(劉純)
氣郁眩暈
七情所感。臟氣不平。郁而生涎。結(jié)而為飲。隨氣上逆。令人眩暈。必寸口脈沉。眉棱骨痛為異。若火動其痰。
必兼眩暈嘈雜。欲作吐狀。(匯補)
停飲眩暈
中氣不運。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敢下行。擾亂于上。頭目眩暈。怔忡心悸?;蛲孪涯?。宜瀉水利便。使心火下交。其眩自已。(匯補)
外感眩暈
外邪所感者。風則項強自汗。寒則拘攣掣痛。暑則煩悶口渴。濕則重著吐逆。此四氣乘虛而眩暈也。(心法)
晨昏眩暈
有早起眩暈。須臾自定。日以為常。謂之晨暈。此陽虛也。有日晡眩暈。得臥少可。謂之昏暈。此陰虛也。(繩墨)
死癥
凡眩暈言亂。汗多下利。時時自冒。臥亦旋轉(zhuǎn)者。虛極不治。(入門)
脈法
肝脈溢大必眩。若風浮寒緊。濕細暑虛。痰弦而滑。瘀芤而澀。數(shù)大火邪。濡大虛極。
治法
先理痰氣。次隨癥治。(舉要)外邪和解清痰火。內(nèi)虛本固標自移。(入門)
用藥
外邪痰火。主以二陳湯。加天麻、蔓荊等。挾風。加荊、防。挾寒。加本、細辛。挾暑。加香薷、藿香。挾濕。
加蒼術(shù)、濃樸。挾火。加山梔、黃芩。氣虛。主以四君子湯。氣陷。主以補中益氣湯。血虛。主以人參養(yǎng)榮湯。腎虛。
主以鹿茸腎氣丸。陽氣久虛。遇寒必冒者。桂附八味丸。相火妄動。遇勞必眩者。加減逍遙散。
丹藥禁用
世有所謂氣不歸源。而用丹藥鎮(zhèn)墜。沉香降氣。誤人極矣。蓋金石助火。香竄散氣。多致飛越之禍。豈能鎮(zhèn)其不歸之氣耶。
【附郁冒癥】
郁冒者。由腎氣大虧。每遇風寒。即發(fā)眩冒。不仁不省。冷汗時流。宜十全大補湯主之。
【附肝厥癥】
肝厥之癥。狀如癇疾。僵仆不醒。醒則嘔吐。頭眩發(fā)熱。宜二陳湯。加柴胡、枳殼、甘菊、鉤藤、干葛、山梔、生姜。
【附頭重癥】
濕氣在上。頭重如山。有似眩狀。宜紅豆散搐鼻內(nèi)。
眩暈選方
二陳湯統(tǒng)治頭眩。屬風寒濕痰。諸有余之疾。(方見痰癥)四君子湯治頭眩。屬脾弱氣虛。諸不足之癥。
補中益氣湯治頭眩。屬脾氣下陷。清湯不朝于巔頂。(二方俱見中風)人參養(yǎng)榮湯治頭眩。屬脾肝血虛。榮氣不充于三陰。
即十全大補湯。去川芎。加陳皮、遠志、五味子。
鹿茸腎氣丸治眩暈。屬腎氣衰弱。不能納氣歸原。
即六味丸加鹿茸、菟絲子、石斛、巴戟、龜板。
桂附八味丸治眩暈。屬陽氣孤浮。引火歸原。(方見中風)加減逍遙散治頭眩。屬氣血不足。肝腎相火兼郁者。
當歸白術(shù)白芍茯苓柴胡丹皮熟地黃柏炙甘草或加山梔、薄荷。舒郁尤捷。
頭痛
大意
頭為天象。六腑清陽之氣。五臟精華之血。皆會于此。惟經(jīng)氣上逆。干犯清道。不得營運。則壅遏為痛。(微論)
內(nèi)因
自外入者。風寒暑濕之邪。自內(nèi)發(fā)者。氣血痰郁之異。(玉機)或蔽覆其清明。或瘀塞其經(jīng)絡(luò)。與氣相搏。脈滿而痛。(匯補)
外候
頭腦痛連兩額屬太陽。頭額痛連目齒屬陽明。頭角痛連耳根屬少陽。太陽穴痛屬脾虛。巔頂痛屬腎。目系痛屬肝。(匯補)痛分內(nèi)外外感頭痛。如破如裂。無有休歇。內(nèi)傷頭痛。其勢稍緩。時作時止。(入門)
痛分諸因
因風痛者。抽掣惡風。因熱痛者。煩心惡熱。因濕痛者。頭重而天陰轉(zhuǎn)甚。因寒痛者。絀急而惡寒戰(zhàn)栗。因痰痛者。昏重而眩暈欲吐。因食痛者。噫酸發(fā)熱而惡食。氣虛痛者。九竅不利。惡勞動。其脈大。血虛痛者。魚尾上攻。惡驚惕。其脈芤。腎厥痛者。下虛上實。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氣逆痛者。心頭換痛。其癥胸腹脹滿。
嘔吐酸水。(匯補)
厥頭痛癥
厥頭痛者。所犯大寒。內(nèi)至骨髓。髓以腦為主。胸中寒邪。故厥逆而頭齒皆痛。
真頭痛癥
真頭痛者。引腦及巔。陷入泥丸大痛。手足青冷至節(jié)者。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用和)外灸百會穴。內(nèi)進參附湯。亦有生者。
脈法
寸口緊盛?;蚨袒蛳一蚋?。皆主頭痛。又浮弦為風。浮洪為火。細濡為濕?;鬄樘怠6虧瓰樘?。
治法
高巔之上。惟風可到。(東垣)古方治頭痛。每用風藥者。取其味輕。陰中之陽。自地升天者也。在風寒濕者。固為正用。即虛與熱者。亦可假此引經(jīng)。(必讀)
郁熱當清
頭痛多主于痰。甚必兼火。(丹溪)有久痛而感寒便發(fā)。外用重綿包裹者。此屬郁熱。蓋本熱而標寒也。因其本有郁熱。毛竅常開。風寒易入。束其內(nèi)火。閉逆為痛。惟瀉火涼血。佐以辛涼散表。(玉綸)
寒濕當取
濕熱頭痛。心煩重滯。病在隔中。過在手太陽少陰。寒濕頭痛。氣上而不下。頭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手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偏頭痛者。先取手少陽陽明。后取足少陽陽明。(準繩)
用藥
頭痛。若屬外邪痰火諸有余者。主以二陳湯。風。加羌活、防風。寒。加細辛、本。濕。加蒼術(shù)、白芷?;稹<由綏d、酒芩。郁熱。加酒浸大黃、細辛、芽茶。風熱。加天麻、蔓荊。又太陽加本。陽明加白芷。少陽加柴胡。太陰加蒼術(shù)。少陰加細辛。厥陰加吳萸。此六經(jīng)引經(jīng)藥也。若屬氣虛者。順氣和中湯。加天麻、川芎。血虛者。四物湯。加薄荷、甘菊。風熱。用清空膏。風痰。用玉壺丸。痰火。用石膏散。寒濕。用芎辛湯。痰厥。用白術(shù)半夏天麻湯。腎厥。
用玉真來復丹。肝虛。用生熟地黃丸。肝火。用逍遙散。
快捷方式法
治風虛半邊頭痛者。用白芷二錢。黃牛腦一個。川芎三錢。入瓷器內(nèi)。酒煮食之。任量一醉。睡后即愈。治寒濕頭痛。用白鳳仙一株搗爛?;鹁平?。露七夕。去渣。飲酒效。治血氣虛而頭痛。憎風惡寒。用鹽披草紙上。于痛處以熱熨斗熨之。冷即再熨。以平為度。熱郁腦中而痛者。以硝石為末。吹入鼻中。即止。氣郁偏頭痛。用蓖麻同乳香、食鹽搗。貼太陽穴。即止。凡外感頭目悶痛甚者。用蔥葉插入鼻內(nèi)一二寸。覺氣通。即減。
【附眉棱痛】
眉棱者。目系之所過。上屬于腦。外挾風寒。內(nèi)成郁熱。上攻頭腦。下注目睛。則眉骨作痛。又有肝火壅熱者。
有風痰上攻者。有濕氣內(nèi)郁者。(必讀)有肝經(jīng)血虛。見光則痛者。有肝經(jīng)傷飲。晝靜夜劇身重者。若婦人經(jīng)行將盡。不能安養(yǎng)?;蛞葬樦竸谏?。致令眉骨酸痛者。專以益陰養(yǎng)血。(匯補)
【附腦痛】
頭腦作痛。猶如刀劈。動輒眩暈。腦后抽掣跳動。舉發(fā)無時。此肝經(jīng)痰火。名曰厥疾。厥者。逆也。恚怒太過。氣與血俱逆于高巔。而膽穴又絡(luò)于腦。宜清痰降火。以芩、連、花粉、膽草、大黃、蘆薈、丹皮、赤芍之類。調(diào)豬膽汁服之。若虛弱人患此。宜逍遙散加川芎、生地主之。
用藥
肝虛。主以生熟地黃丸。血虛。主以加味逍遙散。濕痰。主以導痰湯。風熱。主以上清散。此癥失治。多致傷目。
或兩耳出膿。則危矣。
頭痛選方
二陳湯統(tǒng)治頭痛(方見痰癥)順氣和中湯治氣虛頭痛。
即補中益氣湯加芍藥、川芎、蔓荊、細辛。
加味四物湯治血虛頭痛。
即四物湯加甘菊、蔓荊。
清空膏治風熱頭痛。
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七錢)川芎(五錢)甘草(五錢)黃芩(酒炒三兩)黃連(炒二兩)末之。每服二錢。清茶下。
玉壺丸(和劑)治風痰頭痛。胸膈滿。食不下??人試I吐痰涎。
南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白面(三兩)水滴丸。每服三十丸。姜湯下。
石膏散治痰火頭痛。
川芎(下)石膏(上)黃芩(中)白芷(下)水煎。
芎辛散治寒濕頭痛。
川芎細辛(各一錢半)蒼術(shù)甘草干姜(各一錢)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治痰厥頭痛。
天麻白術(shù)半夏(各一錢)人參蒼術(shù)陳皮黃澤瀉茯苓(各五分)神曲麥芽(各七分)干姜(三分)黃柏(二分)水煎。
玉真丸(本事)治腎厥頭痛。
硫黃(二兩)石膏()半夏硝石(研各一兩)虛甚者。去石膏。加鐘乳粉一兩。生姜糊丸。姜湯下。外灸關(guān)元百壯。
來復丹(和劑)治上盛下虛。
硝石(同硫黃研)玄精石硫黃(各一兩)五靈脂(水澄去砂)青皮陳皮(各二兩)為末。醋糊丸。米飲下。
生熟地黃丸治肝虛頭痛。
生地熟地(上)天麻川芎茯苓(下)當歸白芍黑豆石斛玄參地骨皮(中)蜜丸。
祛風清上散(統(tǒng)旨)治風熱上攻。
酒芩(二錢)白芷(一錢半)防風柴胡川芎荊芥羌活(各一錢)甘草(五分)水煎。
黑錫丹(和劑)治真頭痛。
沉香附子葫蘆巴肉桂(各五錢)茴香破故紙金鈴子肉果木香(各一兩)黑錫硫黃(炒成珠各三兩)一方。有陽起石半兩。巴戟天一兩。酒煮。面糊丸。姜湯下。
羌活黑附湯(東垣)治寒厥頭痛。
麻黃羌活防風蒼術(shù)(各一錢)升麻(二分)甘草(二分)附子(一分)白芷(三分)水煎。
徹清膏蔓荊細辛薄荷川芎本甘草川芎茶調(diào)散(玄珠)薄荷(三錢)川芎(一兩)荊芥(四錢)白芷(五錢)細芽茶(三錢)黃芩(二兩酒炒)頭頂痛及腦痛。加細辛、本、蔓荊子各一錢。每服二三錢。清茶下。
面病
大意
頭面者。諸陽之會也。十二經(jīng)絡(luò)。皆上于面而走空竅。(經(jīng)文)所以面病俱屬三陽之經(jīng)。(匯補)
面痛
面痛皆屬于熱。但暴病多實。久病多虛。飲食妨礙。皆因膏粱風毒。食臥少安。無非胃虛有火。(匯補)
面腫
面腫曰風。(內(nèi)經(jīng))因食后冒風。風熱相搏。上攻頭面。能食者。為風虛。更兼麻木。不食者。為風熱。必見紅赤。
(入門)
面浮
勞力過度。飲食失節(jié)。脾氣輸化不及。肺金傳布失度。故眼下腫如臥蠶狀。將有水腫之虞。若脈浮虛無力。
是脾氣不足。宜培脾實土。沉實有力。是肺氣不順。當降氣瀉水。(匯補)
面熱面寒
手足陽明經(jīng)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入門)手足陽明經(jīng)氣虛。則身已前皆寒。(靈樞)故風熱上沖。則面獨熱。寒濕上逆。則面反不能耐寒。(入門)
面瘡
風漬皮膚。痰客臟腑。則面黯。脾受濕熱。肺受風邪。則面瘡瘍。或痛癢?;蚣t腫?;蛉缢诿??;蜃兾迳?。又有肺受火邪??人阅撗?。面生紅瘡者。乃腎水不升。肺火獨旺也。(匯補)
治法
高者抑之。客者散之。血熱者宜涼。氣虛者宜補。不可專任苦寒降火。若清火補氣而不效者。又當開郁。
用藥
胃火。清胃散。加黃芩、山梔。風邪。葛根湯。加薄荷、荊芥。調(diào)脾。六君子湯。加升麻、干葛。
【附頰】
如腫連齒根者。胃火也。腫及兩頤者。膽邪也。仍以能食為風虛。不食為風熱。(入門)若濕熱為腫。火盛為痛。
兩耳前后俱腫者。名曰發(fā)頤。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連翹、防風、黃芩、牛蒡主之。
面病選方
清胃散(方見火癥)六君子湯(方見中風)甘桔湯(方見惡寒)
頭風
大意
頭風。即首風也。新浴中風。即為首風。(內(nèi)經(jīng))頭風與頭痛無異。淺而近者名頭痛。深而遠者名頭風。(繩墨)
內(nèi)因
因風寒入于腦髓也。蓋頭為諸陽之會。必其人素有痰火。或櫛沐取涼?;蜃盹栄雠P。賊風入腦。致令郁熱悶痛。婦人多患此者。因無巾幘以遇風寒也。(入門)
外候
其狀頭汗惡風。當先一日則病甚。頭痛不可以出內(nèi)。至其風日則病稍愈。(內(nèi)經(jīng))有頭皮浮頑不自覺者。有口舌不知味者。或耳鳴?;蚰客??;蛎祭庵g。有一處不若吾體。皆其漸也。(入門)
頭風偏正
正頭風者。滿頭皆痛。甚則項強。身體拘急。常兼左右。偏頭風但在半邊。在左多血虛有火?;蝻L熱。在右多氣虛痰郁?;蝻L濕。(匯補)
頭風分辨
血虛者。朝輕夕重。氣虛者。朝重夕輕。風熱痛者。遇熱則發(fā)。風濕痛者。陰雨則甚。濕痰痛者。綿密無間。眩暈吐逆?;鹩敉凑?。喜暖畏光。面赤口渴。(匯補)
頭風瞎眼
木生于春。病在肝。目者肝之竅。肝風動則邪害孔竅也。故有年久頭風。便燥目赤眩暈者。乃肺金乘肝。氣郁血壅而然。宜清上徹下之法。(入門)世人不知此理。專行苦寒。使火無發(fā)越。上攻于目。或?qū)P行辽?。使血耗火炎。上瘀于目。宜乎頭風之必害眼也。(匯補)
治法
宜涼血瀉火為主。佐以辛溫散表從治。外感發(fā)者。散風而邪自去。內(nèi)傷發(fā)者。養(yǎng)血而風自除。(匯補)
用藥
痰主二陳湯。加蒼術(shù)、南星。熱。加酒芩、連、梔。血主四物。倍川芎、荊芥。風。加防風、甘菊。欲辛散。少加細辛、薄荷。以開上焦火郁。欲清徹。少加酒大黃。以清上利下。
【附雷頭風】
內(nèi)郁痰火。外束風熱。故頭痛而起核?;蚰X響如雷鳴。宜清震湯主之。蓋雷者震也。震仰盂。用青荷葉者。象震之形與色也。勢重者。先用探吐攻下之法。次用清痰降火之劑。(匯補)
【附大頭風】
冒天地不正之氣。邪伏經(jīng)絡(luò)。上攻清道。故頭大如斗。甚則潰裂出膿。治以消毒飲。更視三陽經(jīng)部分而分治之。俟大便結(jié)。然后議下。此先緩后急之法也。設(shè)或便未結(jié)而遽行之。未有不暗傷元氣。邪走內(nèi)地。而變端百出矣。(匯補)
頭風選方
二陳湯治頭風濕痰有余之癥。(方見痰癥)四物湯治頭風血虛不足之癥。(方見中風)透頂散治頭風腦寒。
細辛(三莖)瓜蒂(七枚)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麝(各豆大一粒)為末。隨左右頭風搐鼻內(nèi)。良久。出涎升許。即愈。
川芎散治頭風郁熱。
青黛(二錢五分)蔓荊川芎(各一錢二分)郁金芒硝(各一錢)石膏(一錢三分)細辛根(七分)薄荷(二錢)紅豆(一粒)上為末。搐病患鼻內(nèi)。
快捷方式法偏正頭風。用蓖麻子五錢。去殼。大棗十五枚。共打研如泥。用箸卷之。去箸納鼻中。良久取下。清濁涕即止。此治痰涎邪氣郁于頭而成病者。如火郁而成者。用萊菔汁。仰臥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又方。用白芥子五錢。蓖麻子五粒。川芎、白芷末各一錢。同搗成膏。貼患處。其痛即減。
清震方(保命)治雷頭風病。
升麻蒼術(shù)(各四兩)荷葉(一片)水煎。
新制方治雷頭風病。能清上導下。
半夏(一兩)大黃(二兩)天麻黃芩(各六錢)薄荷(三錢)甘草(三錢)水泛丸。臨臥。清茶吞二錢。以痰利為度。
消毒飲(東垣)治大頭風病。
黃芩黃連(各半兩)人參橘紅玄參甘草(各二錢)連翹大力子桔梗板藍根馬屁勃(各一錢)白僵蠶升麻防風薄荷當歸(各二錢)便閉。加大黃一錢微利之。
目疾
大意
諸脈皆屬于目。目得血而能視。又曰。五臟六腑之精。皆會于目而謂之睛。(內(nèi)經(jīng))太過則壅塞發(fā)痛。不及則耗竭失明。(子和)
內(nèi)因
(表因)風中腦戶。濕漬頭上。冷灌睛中。或久處煙火?;蜃砗笫д?。或飛冒砂塵。或撞刺撲損。皆傷目之標。(里因)過食炙爆生冷。五辛酒面。濕熱浸漬。或房室損精。勞役傷氣。泣涕傷血。極視傷神。郁怒動火。皆傷目之本。(入門)
外候
目不因火則不痛。如白輪變赤?;鸪朔我病H廨敵嗄[。火乘脾也。黑珠五色花翳。腎虛火也。神光青睛被翳。
肝虛火也。赤脈貫?zāi)繚?。心火自盛也。(子和)肝熱則多腫。心熱則多眵?;鹗t多痛。水化則多淚。血虛則多酸。氣虛則多澀。精竭則眼昏。神竭則眼黑。風勝則癢。熱勝則脹。濕勝則爛。(繩墨)
目分五輪
目之五輪。乃臟腑之精華。宗筋之所聚。(子和)其白屬肺。曰氣輪。烏珠屬肝。曰風輪。兩屬心。曰血輪。兩胞屬脾。曰肉輪。瞳神屬腎。曰水輪。(入門)
目分八廓
干為天廓。位兩邊白睛中間。震為雷廓。位白睛上截小。兌為澤廓。位白睛下截向大。坤為地廓。屬上下兩胞。離為火廓。位大小。巽為風廓。位烏珠。艮為白廓。位神光??矠樗N煌?。(入門)
目分經(jīng)絡(luò)
目之內(nèi)。太陽經(jīng)之所起。目之銳。少陽經(jīng)也。目之上綱。太陽經(jīng)也。目之下綱。陽明經(jīng)也。足厥陰經(jīng)。連于目系而已。(子和)
目分陰陽
瞳子黑眼法于陰。白眼赤脈法于陽。故陰陽合德而精明也。(內(nèi)經(jīng))小兒水在上?;鹪谙?。故目明。老人火在上。水在下。故目昏。(子和)
遠視近視
能遠視不能近視者。屬心虛。陽氣不足。陰氣有余也。能近視不能遠視者。屬腎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也。(匯補)
陰虛陽虛
肝血不足。眼昏生花。久視無力。腎水欠盈。神光短少。看一成二。俱屬陰虛。當壯水之主。以鎮(zhèn)陽光。脾胃不足。九竅不利。目生白翳。陰火不足。手足麻木。兩目緊小。俱屬陽虛。宜益火之原。以消陰翳。(匯補)
脈法
寸脈洪數(shù)。心火也。關(guān)脈弦數(shù)。肝實也。尺脈浮數(shù)。陰火也。若浮濡無力。為氣虛。微細無力。為陽虛。不可作火治。
治法
在腑為表。當除散風熱。在臟為里。當養(yǎng)血安神。暴發(fā)者。在表易治。久病者。在里難痊。(機要)
初宜發(fā)散
在內(nèi)湯藥。用平寒辛涼以散火。在外點洗。用辛熱辛涼以散邪。若泛用苦寒之藥以阻逆之。則郁火內(nèi)攻。
不得散矣。(玉綸)
久忌點洗
點藥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大溫。若久用之。致積熱入目而成昏暗障翳。又或妄用涼茶。冷水挹洗。致令眼瞎。(玉綸)
治分虛熱
實火氣有余者。散有余之火。在破氣。虛火血不足者。降不足之火。在養(yǎng)陰。(入門)
用藥
初起宜祛風散熱。四物加干葛、防風、甘菊、荊芥、膽草、山梔、芩、連、蒺藜、密蒙、連翹、蔓荊等。隨癥加減。
久病宜養(yǎng)血滋陰。四物加枸杞、石斛、五味、菟絲子、蒺藜、參、、山萸、山藥、丹皮、麥門冬等。隨病施治。又當以各經(jīng)報使之藥佐之。亦有過服寒涼。以致陽虛。其火轉(zhuǎn)甚。則當溫補從治。其火自降。目亦自明。此雖百中一二之癥。然亦宜諦審也。
【附偷針眼】
凡眼內(nèi)頭。忽結(jié)皮。三五日便生濃汁。俗呼為偷針。此由熱氣客于間。搏激津液所成。(巢氏)視其上。即有細紅瘡點。以針頭破之。即瘥。乃解太陽經(jīng)之客邪也。(醫(yī)統(tǒng))
【附雀目眼】
雀目乃肝虛之候。蓋水生于亥。旺于寅。絕于申。至于酉戌之時。木氣衰甚。遇亥始生。至日出于卯。木氣稍盛。是以晚暗而曉復明也。宜四物湯補肝腎之不足。否則多變黃脹而死。
一法。用蒼術(shù)入豬肝內(nèi)煮食即愈。
【附倒睫拳毛】
瞼屬脾。脾受風則拳毛倒睫。(醫(yī)統(tǒng))兩目緊急。皮縮之所致也。(東垣)用手扳出內(nèi)瞼向外。速以三棱針出血。
以左手爪甲迎其針鋒立愈?;蛴檬嘧右粚?。大者一雌一雄。磨水點搽眼內(nèi)。先以鑷子摘去拳毛。次用點藥。眼當以黃連水洗。
目疾選方
清風養(yǎng)血湯治眼目赤腫疼痛。屬外因邪實者。
荊芥蔓荊甘菊防風川芎連翹山梔當歸黃芩甘草益陰腎氣丸治目暗不明。屬肝腎虛衰。
即六味丸去澤瀉。加當歸、白芍、五味、枸杞、柴胡。
沖和養(yǎng)胃湯治內(nèi)障。元氣虛弱。心火與三焦俱盛。飲食失節(jié)。形體勞役。不得休息者。
黃(一錢半)人參炙草當歸(各一兩)白術(shù)(五錢)防風(五錢)黃連黃芩柴胡(各七錢)干姜(一錢)五味(二錢)白芍(酒炒六錢)茯苓(三錢)升麻葛根(各一兩)羌活(一兩五錢)上銼一兩。水煎。
羊肝丸治內(nèi)外障翳。青盲腫痛。肉侵睛。流淚羞明。
黃連(一兩)菊花當歸川芎防風荊芥羌活薄荷(各三錢)生地(五錢)白乳羊肝上為末。用生羊肝丸。每服三十丸。白湯下。
燥脾丸治兩眼弦爛。濕氣所淫。
蒼術(shù)防風半夏羌活甘草陳皮白芷柴胡升麻養(yǎng)肝丸治肝血不足。
當歸川芎車前子枳實白芍蕤仁(各等分)蜜丸。
明目地黃丸即地黃丸加當歸、川芎、石斛、麥冬。
快捷方式法治眼中云翳。
冬青葉(七個)五倍子(三錢)水煎一碗。乘熱將舌尖蘸入水中。良久其翳自落。
治兩目風濕燥痛弦爛者。用皮硝(一兩)銅綠明礬甘菊側(cè)柏(各三錢)桑白皮(五錢)水五碗。煎二碗。洗眼及眉棱骨兩太陽。涕出即爽。如肉侵睛。用臘月雄豬膽入馬牙硝于內(nèi)。將風吹干為末。入腦麝點之。
咳嗽
大意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內(nèi)經(jīng))而其要皆主于肺。蓋肺主氣而聲從此出。故咳之原。皆聚于胃而及于肺者。情關(guān)子母也。(匯補)
內(nèi)因
肺居至高。主持諸氣。體之至清至輕者也。外因六淫。內(nèi)因七情。肺金受傷??人灾钠澴饕?。(指掌)其火郁咳者。有聲無痰??缺剡B聲。濕痰咳者??葎佑刑?。痰出嗽止。食積痰嗽。面色青黃。五更轉(zhuǎn)甚。吐痰如膠。瘀血嗽者。胸中窒礙。喉間腥氣?;驇Ш谘?。胃火嗽者??诳噬起?。面赤臉熱。午前尤甚。陰虛嗽者。五心煩熱。氣從下升。午重夜甚。勞傷嗽者。干咳無痰。喉癢聲啞。痰中見血。停水嗽者。胸滿頭汗。怔忡吐涎。水逆不入。肺脹嗽者。喘急氣粗。或左或右。則眠不得。有嗽久而成肺癰肺痿者。必云門中府引痛。咯吐膿血。腥穢異常。
外因
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生痰也??人灾^有聲有痰。因傷肺氣復動脾濕也。(機要)但風傷肺者??葎t鼻塞聲重??诟珊戆W。語未竟而咳。寒傷肺者。咳則胸緊干啞。凄愴怯寒。
或遇寒則發(fā)。暑乘肺者??葎t口燥鼻干。面赤心煩。聲嘶吐沫。濕乘肺者。咳則身重首蒙。自汗溺澀。骨節(jié)煩疼。(入門)此皆暴病感邪。必兼頭疼身熱表癥。
五臟勞咳
疲極傷肝??榷竺{引痛。勞神傷心??榷矢煽┭诹???榷鴼舛虩o力。叫呼傷肺??榷鴩I吐白沫。
口燥聲嘶。房勞傷腎。咳而腰背引痛。寒熱夜發(fā)。(匯補)
脈法
咳必先審肺脈虛實。實者浮大有力。若沉而滑。則痰氣盛也。虛者弦大無力。若沉細帶數(shù)。則火郁極也。
(入門)久咳虛羸。脈弱者生。實牢大數(shù)者死。浮軟者生。沉緊匿者死。
治分肺脾
因咳而有痰者??葹橹?。治在肺。因痰而致嗽者。痰為重。治在脾。
治分內(nèi)外
治表者。藥不宜靜。靜則留連不解。變生他病。忌寒涼收斂。當以辛甘散邪。內(nèi)虛者。藥不宜動。動則虛火不寧。燥癢愈甚。忌辛香燥熱。當以甘寒潤肺。(必讀)
治分四時
春氣上升。潤肺抑肝。夏火炎上。清金降火。秋濕熱甚。清熱瀉濕。冬風寒重。解表行痰。(雜著)以上雖分四時。
臨癥又當從權(quán)。
治分新久
新咳有痰者。屬外感。隨時解散。無痰者。是火熱。只宜清之。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無痰者。清金降火。蓋外感久則郁熱。內(nèi)傷久則火炎。俱宜開郁潤燥。(入門)今人但知肺主皮毛。一遇外感風寒。疏散之外。牢不可破。殊不知久則傳里。變?yōu)橛艨?。遂成癆瘵。多由不分內(nèi)外所因新久之異。夫形寒飲冷。新咳痰稠。固宜溫寒散濕。若夫氣動火炎。久咳無痰。當清熱潤燥。而溫寒散濕之劑。又在所禁矣。常見癆癥之發(fā)。每由咳嗽。
治者不究其源。印定傷風。屢用辛溫。發(fā)熱自汗。食少便稠。卒成不救者有之。(匯補)
火忌發(fā)散
有肺伏火邪。腠理不閉。風邪易乘。遇感頻發(fā)者。當兼清火。若數(shù)行解散。則重亡津液。邪蘊而為肺疽肺癰。
不可不慎。(立齋)
邪忌補澀
肺為嬌臟。易寒易熱。雖參、、術(shù)、草。甘溫平補。惟氣虛最宜。若肺熱有火。及風寒初盛者。不可驟用。至于烏梅、栗殼、兜鈴、五倍。尤不可遽進。恐致纏綿不已。(匯補)
腎虛滋腎
咳嗽煩冤。腎氣之逆。以腎為藏氣之臟也。凡咳嗽動引百骸。自覺從臍下逆奔而上者。乃腎虛氣不歸原。
宜所服藥中。加補骨脂五味子以斂之。(入門)
脾虛補脾
脾為黃婆。交媾水火。會合金木者也。久咳曾經(jīng)瀉肺。及房勞饑飽。以致脾肺虛而飲食少者。只理脾而咳自止。(類經(jīng))
死候
咳嗽面白。咽瘡失音者死。上氣喘急。面腫抬肩。身熱不眠者危。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榷鴩I。腹?jié)M泄瀉。脈弦急欲絕者死。咳而脫形。身熱脈小堅急以疾為逆。嗽而加汗者死。嗽而下泄上喘者死。(匯補)
用藥
有余咳嗽。主以二陳湯。風。加羌活、防風、前胡、紫蘇。寒。加麻黃、杏仁、蔥白、金沸草。熱。加黃芩、山梔、桑皮。濕。加蒼術(shù)、防己、赤茯苓。食積嗽者。加山楂、枳殼。氣滯咳者。加蘇子、桔梗。不足咳嗽。主以二冬二母湯。
火咳。加款冬、玄參、黃芩。痰嗽。加栝蔞、桑皮、蘇子。郁。加苦梗、紫菀、枇杷葉。勞嗽。加參、、芍藥。見血。
加阿膠、紫菀。滋陰。加丹皮、黃柏。若夫脾泄者。以異功散。加石斛、五味、百合、苡仁。腎虛者。以六味湯。加麥冬、五味、枇杷葉。水寒射肺成咳者。五苓散。痰火入肺成咳。面浮者。粉黛散。肺中有蟲者。潤肺丸。大抵肺位最高。
針石不能及。藥餌不能到。惟桔梗能載諸藥入肺。須臨臥時細細咽下。方能入肺。
【附肺痿】
久嗽肺虛。寒熱往來。皮毛枯燥。聲音不清?;蛩匝€??谥杏袧嵬傧涯?。脈數(shù)而虛。為肺痿之病。因津液重亡。火炎金燥。如草木亢旱而枝葉萎落也。治宜養(yǎng)血潤肺。養(yǎng)氣清金。初用二地二冬湯以滋陰。后用門冬清肺飲以收功。(丹溪)
【附肺癰】
久咳不已。濁吐腥臭。咳則胸中隱隱痛??谥斜俦僭?。脈實滑數(shù)。大小便澀數(shù)。振寒吐沫。右脅拒按。為肺癰之病。因風寒內(nèi)郁。痰火上湊。邪氣結(jié)聚。蘊蓄成癰。若風邪內(nèi)結(jié)者。小青龍湯。火邪內(nèi)灼者。二冬湯。痰火郁結(jié)者。葶藶大棗瀉肺湯。潰后收斂瘡口。用團參飲子。若入風者。不治。面赤脈浮大者。亦不治。若覺胸膺有竅??谥兴饶撗?。與竅相應(yīng)而出者。當大補氣血。佐以排膿之品。(匯補)
【附肺脹】
肺脹者。動則喘滿。氣急息重?;蜃蠡蛴?。不得眠者是也。如痰挾瘀血礙氣。宜養(yǎng)血以流動乎氣。降火以清利其痰。用四物湯。加桃仁、枳殼、陳皮、栝蔞、竹瀝。又風寒郁于肺中。不得發(fā)越。喘嗽脹悶者。宜發(fā)汗以祛邪。
利肺以順氣。用麻黃越婢加半夏湯。有停水不化。肺氣不得下降者。其癥水入即吐。宜四苓散。加葶藶、桔梗、桑皮、石膏。有腎虛水枯。肺金不敢下降而脹者。其癥干咳煩冤。宜六味丸。加麥冬、五味。又有氣散而脹者。宜補肺。氣逆而脹者。宜降氣。當參虛實而施治。若肺脹壅遏。不得眠臥。喘急鼻煽者。難治。(匯補)
【附胸痹】
胸痹者。胸中痛引背。喘息咳唾。短氣。寸脈沉遲。關(guān)上緊數(shù)。宜栝蔞半夏薤白湯主之。(準繩)
【附痰火】
有好色作勞之人。相火熾盛。氣不歸元。騰空而上入于肺葉空隙之間。膜原之內(nèi)。聚痰湊沫。喘咳煩冤。日續(xù)一日。久久漸成熟路。只俟腎氣一動。喘嗽俱發(fā)。外癥咸痰稠濁。夜臥不眠。或兩頤紅赤。壘壘發(fā)塊。或胸背有瘡。如粟如米。皆其驗也。治宜清心靜養(yǎng)。保肺滋腎。若暴發(fā)而痰出如泉。聲響如鋸。面赤舌脹。喉硬目突者死。(喻嘉言)
咳嗽選方
二陳湯治風寒濕痰食積。氣滯咳嗽。(方見痰癥)粉黛散治痰火入肺。肺氣上逆。咳而不臥。面浮氣促。
真蚌粉新瓦上紅。入青黛少許。用淡水。滴麻油數(shù)點。調(diào)服二錢。
潤肺丸治肺中有蟲。久嗽不已。漸變癆瘵。
百部桑皮(各二兩)楝根(三兩五錢)明礬(一兩半)使君子(一兩)鶴虱(一兩)黃連(五錢)甘草(五錢)丸如黍米大。米飲下七八十丸。臨臥服。上半月用之。
瓊玉膏治肺虛久嗽。氣散失音。干咳無痰?;蛞娧€。(方見虛勞)清寧膏治咳嗽屬火炎熱郁。氣衰不足者。
生地麥冬(各十兩)龍眼肉薏苡仁(各八兩)橘紅(三兩)桔梗甘草貝母(各二兩)薄荷(五錢)煎成膏。將苡仁、貝母、簿荷為細末。調(diào)入膏中服。
異功散治咳嗽屬土不生金。病兼少食泄瀉者。(方見血癥)六味丸治咳嗽屬水衰火炎。病因房勞酒色者。(方見中風)加味二冬湯治咳嗽屬火盛水虧。痰涎腥穢。將成癰痿者。
天冬麥冬(各一錢半)生地熟地(各二錢)款冬桔梗貝母紫菀茯苓甘草沙參栝蔞霜(各一錢)水煎。
門冬清肺飲治勞傷氣虛。火旺咳嗽。
即生麥散加紫菀(一錢半)當歸(三分)黃白芍甘草(各一錢)水煎。
劫勞散治心腎俱虛。發(fā)咳二三聲。無痰。遇夜即熱。熱已即冷。時有盜汗。四肢倦怠。體瘦食少。夜臥恍惚。
或有血絲者。
白芍茯芩當歸貝母黃(各一錢)甘草(五分)熟地(二錢)棗仁(一錢半)阿膠(蛤粉炒一錢二分)合生脈散同煎。
團參飲子治久嗽肺虛。
紫團參紫菀茸(各三錢)款冬花(二錢)烏梅(一枚)水煎。
肺癰方治肺癰未成即消。已成即潰。已潰即愈。
桔梗金銀花黃白芨(各一錢)陳皮甘草(各一錢二分)苡仁(五錢)貝母(一錢半)甜葶藶(八分)水姜煎服。初起加防風。去黃。潰后加人參。久不斂。加合歡皮。
越婢加半夏湯治肺脹因感風寒。不能發(fā)散而成者。
麻黃(六兩)石膏(八兩)生姜(三兩)甘草(一兩)半夏(八兩)大棗(十五枚)水煎。去麻黃沫。后入諸藥。再煎服。
瀉白散(方見火癥)參蘇飲加減治冬寒咳嗽。屬風寒外束者。
橘紅半夏桔梗前胡(各一錢)枳殼杏仁蘇葉(各八分)身熱。加柴芩。痰多。加金沸草。
快捷方式方治久嗽不止。
款冬花二兩。于無風處燒之。以筆管吸煙咽下。即用美膳壓下。
劫嗽方治肺氣耗散。久咳失音。用此劫之。
訶子五味子風化硝五倍子(各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服。穩(wěn)臥。
喘病
大意
諸病喘滿。皆屬于熱。(內(nèi)經(jīng))故病寒則氣衰而息微。病熱則氣盛而息粗。(河間)盛則為喘。減則為枯。(華佗)盛者肺中之火邪盛也。減者肺中之元氣衰也。(匯補)
內(nèi)因
肺居五臟之上。升降往來。無過不及?;蛄咔橹鶄?。或食飽礙氣之為病。由是呼吸之氣。不得宣暢而生喘。(匯補)
外候
氣喘者。呼吸急促。無痰而有聲。痰喘者。喘動有痰而有聲?;鸫?。乍進乍退。得食則減。食已大發(fā)。水喘者。
轆轆有聲。怔忡浮腫。此有余之喘也。氣虛喘者。呼吸急促。不能接續(xù)。胃虛喘者。抬肩擷肚。飲食不進。陰虛喘者。氣從臍下直沖清道。此不足之喘也。(匯補)
喘分虛實
虛者。氣乏身涼。冷痰如冰。實者。氣壯胸滿。身熱便硬。(入門)
短氣分辨
若夫少氣不足以息。呼吸不相接續(xù)。出多入少。名曰氣短。氣短者。氣微力弱。非若喘癥之氣粗奔迫也。(匯補)
死候
發(fā)汗如油。汗出如珠。抬肩擷肚。直視譫語。鼻煽口開。及胸前高起。脈絡(luò)散張。手足厥冷。脈散及數(shù)者死。
(入門)
脈法
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脈宜浮遲。不宜急數(shù)。(脈經(jīng))上氣脈數(shù)。身熱不得臥者死。上氣面浮。脈浮大者死。右寸脈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脈沉伏者。并宜發(fā)散。則熱退喘止。(匯補)
治法
外邪則散之。氣郁則開之。痰則豁之?;饎t清之。停飲者吐之。脾虛者溫之。氣虛而火入于肺者。補氣為先。
陰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水寒火不歸經(jīng)者。導龍入海。腎虛水邪泛溢者。逐水下流。(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桔梗、枳殼、蘇子等。寒郁。加麻黃、杏仁。風痰。加南星?;鹛怠<狱S連、山梔。水氣。加豬苓、澤瀉。胃虛。四君子湯。腎經(jīng)陰虛。六味地黃湯。陽虛。安腎丸。婦人產(chǎn)后。及跌撲損傷。瘀血入肺喘者。二味參蘇飲。
脾腎兩虛。觀音應(yīng)夢散。或參胡湯、八味丸。凡喘盛。不可用苦寒。以火盛故也。
喘病選方
二陳湯統(tǒng)治喘病。為其能順氣和中化痰也。(方見痰癥)安腎丸治腎虛水涸。氣孤陽浮致喘者。
肉桂(五兩)破故紙山藥石斛白術(shù)茯苓肉蓯蓉萆巴戟蒺藜桃仁(各十五兩)川烏(炮去皮臍五兩)蜜丸??招?。溫酒或鹽湯服。
二味參蘇飲治產(chǎn)后瘀血入肺。咳嗽喘急。
人參(一兩)蘇木(二兩)若口鼻氣急黑色者。加附子救之。如愈后。即服六君子湯為妙。
三拗湯治風寒郁閉。喘促不得息。
麻黃(一錢)杏仁(七粒)甘草(五分)水煎。熱服取汗。
應(yīng)夢散治腎氣煩冤。喘促不得臥。
人參(一兩)胡桃肉(二枚連衣)生姜(五片)大棗(二枚)水煎。臨臥服。
千緡湯治風痰上喘。
半夏(七枚)皂莢(一寸)甘草(一寸)合導痰湯同煎更效。
蘇子降喘湯蘇子(炒搗碎)杏仁桑皮前胡橘皮半夏桔梗(各一錢)甘草(四分)水煎。
五味子湯治胃虛喘促。脈伏而數(shù)者。
五味子(二錢)人參麥冬杏仁陳皮(各二錢半)生姜(三片)大棗(三枚)水煎服。
四君子湯治胃虛氣弱。水氣上乘作喘。(方見中風)參胡湯治喘急隨絕者。余屢用之有效。功不可盡述。
人參(二錢)胡桃肉(二枚不去衣膈)水煎服。
八味丸(方見中風)越婢加半夏湯(方見咳嗽)華蓋散治風寒致哮。
麻黃紫蘇杏仁桑皮赤茯苓橘紅甘草加姜煎。
參蘇溫肺湯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陳皮半夏桑皮白術(shù)紫蘇(各五錢)茯苓(三分)冬月加麻黃。
劫法椒目研極細末。姜湯調(diào)下二錢。未效再服。俟喘止后。分痰分火治之。
哮病
大意
哮即痰喘之久而常發(fā)者。因內(nèi)有壅塞之氣。外有非時之感。膈有膠固之痰。三者相合。閉拒氣道。摶擊有聲。發(fā)為哮病。(匯補)
內(nèi)因
皮毛者。肺之合也。(內(nèi)經(jīng))肺經(jīng)素有火邪。毛竅常疏。故風邪易入。調(diào)之寒包熱。(玉冊)由痰火郁于內(nèi)。風寒束于外?;蛞蜃P寒濕。或因酸咸過度。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入。難以卒除。(介賓)
外候
哮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痰聲。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jié)喉間。與氣相擊故也。(必讀)
哮喘分辨
哮以聲響言。喘以氣息言。又喘促而喉中如水雞聲者。調(diào)之哮。氣促而連續(xù)不能以息者。謂之喘。(正傳)
治法
或溫散肺寒?;蚴枥鯚??;虬l(fā)汗祛邪?;蛱酵绿迪?。(匯補)避風寒。節(jié)濃味。禁用涼劑??诛L邪難解。禁用熱劑??痔祷鹨咨?。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也。(類經(jīng))
治分虛實
實邪為哮。固宜祛散。然亦有體弱質(zhì)薄之人。及曾經(jīng)發(fā)散。屢用攻劫。轉(zhuǎn)致脈虛形減者。治當調(diào)補之中。兼以清肺利氣。(匯補)
治分肺脾
哮雖肺病。而肺金以脾土為母。故肺中之濁痰。亦以脾中之濕熱為母。俾脾氣混濁。則上輸濁液。盡變稠痰。肺家安能清凈。所以清脾之法。尤要于清肺也。(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前胡、紫蘇、枳殼、桔梗、杏仁、桑皮。溫散用細辛。清火用石膏。發(fā)散加麻黃。探土用瓜蒂。發(fā)汗用華蓋散。
哮癥發(fā)于初冬者。有二癥。一屬中外皆寒。乃東垣參蘇溫肺湯。劫寒痰之捷法也。一屬寒包熱。乃仲景越婢半夏湯。發(fā)散之法是也。此癥古人有先于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湯下其蓄熱。至冬寒之時。無熱可包。而哮不作者。然第可施于北方壯實之人。如體虛屢劫。變?yōu)槊}虛不足者。六君子湯。加桑皮、桔梗。
哮病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癥)參蘇溫肺湯(方見喘病)越婢半夏湯(方見咳嗽)五虎湯痰哮用之如神。但為劫劑。不宜久服。虛人自汗。禁用。
麻黃杏仁石膏甘草桑皮細辛生姜白果湯治哮喘痰盛。
半夏麻黃款冬花桑皮甘草(各三錢)白果(二十一個)黃芩杏仁(各一錢五分)蘇子(二錢)御米殼(一錢)水煎。分二服。
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枳實濃樸(各等分)水煎。入硝。一二沸。去渣服。
快捷方式方
用蘿卜汁、生梨汁、藕汁、姜汁等分。入酒煮熟。埋土中。去火毒。不拘時服。
治小兒哮癥。用海螵蛸刮屑。研細末。以糖蘸吃立愈。服后發(fā)者再服。
治頑痰哮喘。用青皮一枚。劈開去穣。入江子一枚。麻線扎定。火上燒盡煙。存性為末。生姜汁和酒呷之。
治風痰致哮。用雞子略損殼。浸尿中三四日夜。煮食之。
治哮秘方
人言一錢絹包。和川黃連三錢。煮水干為度。后用石中黃三錢、鵝兒不食草三錢、江西淡豆豉一兩。研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丸。溫白滾湯下。
吐血
大意
心主血而不能藏。夜則復歸于肝。肝藏血而不能主。晝則聽命于心。心為君。肝為相。君火一動。相火從之。
相火一動。六經(jīng)之火從之?;饎觿t血隨以動?;鹕齽t血隨以升。(指掌)
內(nèi)因
或四氣傷于外。七情動于中。及飲食房欲。墜閃勞損。(三錫)六經(jīng)受傷。血液流并。聚于胸臆兩脅之間。乘火而升。(指掌)從胃脘而越出。(入門)其傷重者。夾背而上。如潮涌至。勢不可遏。(指掌)
外候
積熱肺胃者。必胸滿脈實。大怒氣逆者。必面青脈弦。陽虛而血外走。必虛冷惡寒。陰虛而火上亢。必喘咳哄熱。勞心不能主血。必煩心躁悶。勞力不能攝血。必自汗倦怠。郁結(jié)傷脾。憂恚少食。勞傷肺氣。久咳無痰。
氣虛不統(tǒng)者。其血散漫。積瘀停蓄者。其血成塊。熱郁在上者。血必紫。虛炎下起者。血必鮮。感寒泣血。血白黑點。肺生癰疽。血必兼膿。先痰帶血者。痰火積熱。先血兼痰者。陰虛火猖。飲食飽悶而吐血。必食傷胃脘而不運。飲酒過醉而吐血。必酒傷清道而妄行。(匯補)
血分浮沉
吐血水內(nèi)。浮者。肺血也。沉者。肝血也。半浮半沉者。心血也。色赤如太陽之紅者。腎血也。各隨見癥而參之。
(摘玄)
血分順逆
凡血上越為嘔吐者。皆逆。其治難。后變下行為惡利者。為順。其治易。(東垣)
血分陰陽
血癥身熱多渴。脈大者。是火邪勝也。其治難。身涼不渴。脈靜者。是正氣復也。其治易。
危癥
若心肺脈破。血如涌泉??诒蔷懔鳌獯俸估湔呶?。
脈法
脈得諸濡弱為亡血。芤為失血。澀為少血。牢為蓄血。大抵沉弱滑小者生。實大弦牢者死。關(guān)尺之脈弦細如循刀刃者死。
治血大法
凡血越上竅。皆陽盛陰虛。有升無降。俱宜補陰抑陽。氣降而血自歸經(jīng)。(纂要)
虛中實法
若大醉大飽大怒大勞之后。忽然吐血者。宜降氣。不宜降火。宜行血。不宜止血。宜補肝。不宜伐肝。(經(jīng)疏)
虛中虛法
如素有虛損病根。而時常見血者。宜甘寒涼血。辛平行氣。酸斂止塞其源。甘溫收補其后。(入門)
服童便法
凡血癥服寒涼藥。則百不一生。飲溲溺則百不一死。(褚澄)蓋溲溺降火滋陰。又能消瘀血而止吐衄也。
見黑止法
血熱則行冷則凝。見黑則止。理之必然。(神書)故止血之藥。必用炒黑。乃水能制火也。(匯補)
瘀血宜消
血不可單行單止。蓋血來未多。必有瘀于胸膈。當先消瘀。而佐以潤下之品。使敗血下行。乃服止血藥以固其根。用補血藥以還其元。(指掌)
血虛宜補
若吐久不止。當用溫補以健理脾胃。使脾和則能裹血也。若暴吐不止。當用參、術(shù)。以急固元陽。血脫益氣。
陽生陰長之理也。(醫(yī)貫)
勢急從治
凡吐血太甚。勢難遏止。此火性急速。如泛用涼藥。反增搏擊。宜辛味從治。用炒黑干姜末童便調(diào)服之。(六要)
血家治禁
勞傷誤用寒涼。則胸滿膈痛。血愈郁矣。陰火誤用燥熱。則血愈枯竭。癆瘵成矣。墜墮閃銼。氣逆氣郁。誤行補澀。則瘀蓄于胃。心下脹滿。食入即吐。名曰血逆。瘀蓄于脾。大腹膨脹。漸成鼓滿。名曰血蠱。(匯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去川芎。消瘀。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清熱。加玄參、黃芩、麥冬。降氣。加蘇子、枇杷葉。行血。加牛膝、丹參。止?jié)?。加蒲黃、牛膝、藕節(jié)。通導。加大黃、桃仁。此常法也。若暴吐不止。氣隨血脫者。則四物等湯所不及。當以獨參湯追其元陽。若真陰失守。血隨火沸。則參、附等藥。尤不相宜。當以地黃湯加五味子滋其化源。如腎中陽虛。下寒上熱。宜八味丸以引火歸源。此陰陽虛實之機。最宜審察。如久吐不止。加白芨末服之。古人亦有用豬羊肺蘸食之者。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于胃。吐行濁道。衄血出于經(jīng)。衄行清道。喉與咽二者不同也。蓋經(jīng)者走。經(jīng)之血走而不守。隨氣而行?;鹦约彼佟9孰S經(jīng)直犯清道而出于鼻。其不出于鼻者。則挾火凌金滲入肺竅。而出于咽為咳咯也。胃者守營之血。守而不走。存于胃中。胃氣有傷。不能攝血。故令人嘔吐。從喉而出于口也。(匯補)
【附衄血】
肺開竅于鼻。能為衄血。然肺經(jīng)多氣少血。惟沖任二脈。為血之海。附于陽明。陽明之經(jīng)。上交鼻額。又為多血少氣之鄉(xiāng)。所以火起沖任。血流陽明。此衄血又屬胃經(jīng)也。大抵勞傷元氣。陰虛火動。逆于肺而衄者。宜涼血散氣。逆于胃而衄者。宜清胃生脈。如六脈弦細而澀。面色枯白不澤者。此脫血大虛而挾寒。宜甘溫補血。如六脈洪大而虛。面赤心動善驚者。此心火上炎而血溢。宜甘寒涼血。有下虛上盛而衄者。當辛溫以補命門。有上焦積熱而衄者。當寒涼以瀉心肺。衄后眩暈者。十全大補湯。流而不止者。用百草霜。或人中末?;蛱グl(fā)灰?;蛉R菔汁?;蛏綏d末。或蔥汁吹滴鼻內(nèi)。再以韭根、蔥白。搗如棗核大。塞鼻中?;蛴妹└鶡裏熅拼孜鼩?。或用濕紙搭頂門。或用大蒜搗貼足心。皆法之驗而可試者。(匯補)
【附嘔血】
經(jīng)云。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宜抑怒以全陰。否則五志之火動極。不治。四物湯去川芎。加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郁金、山茶花治之。若六脈弦急。血菀于上。名曰薄厥。六郁湯治之。又有胸中氣塞。便吐紫黑血塊者。此為痰血。宜消瘀解毒。不可止?jié)W兩鷦e病。壯實者。用釜底抽薪法。(匯補)
【附咳血】
咳血者?;鸪私鹞?。肺絡(luò)受傷。(指掌)熱壅于肺則咳血。久嗽損肺。亦能咳血。壅于肺者易治。不過清之而已。
損于肺者難治。久成癆瘵。宜甘桔湯。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蛱扉T冬丸。
(匯補)
【附咯血】
咯血屬腎。或成疙瘩?;蛉缂t絲。在痰中唾中??瓤┒?。(東垣)多因心氣虛耗。不能主血。血不歸經(jīng)。停留于內(nèi)。得咯而出。其癥面色痿黃。五心煩熱。(立齋)此是肺腎有傷。治宜滋陰降火。生地黃散主之。(入門)
【附唾血】
唾中帶血。屬在腎經(jīng)。亦有瘀血內(nèi)積。肺氣壅遏。不能下降者。脈堅強者死。軟滑者生。清唾湯主之。(匯補)
【附痰涎血】
痰中帶血。多屬脾經(jīng)。須分痰血先后施治。先見血而后嗽痰者。此相火上炎。煎熬成痰。降火為主。若用消痰。則血溢而不止。其先痰嗽而后見血者。是積熱生痰。載血上行。清痰為要。若用血藥。則痰滯而不行。(匯補)
【附齒衄】
有血從齒縫牙齦中出者。名曰齒衄。屬陽明少陰二經(jīng)癥。從陽明者。齦肉腐爛。痛甚口臭。齒不動搖。由好飲及膏粱積熱所致。從少陰者。齒浮動脫落??诓怀簟S珊蒙鹜澦?。其屬陽明者。服清胃散。熱甚者。承氣湯。外敷石膏散。屬少陰者。六味丸。加黃柏、骨碎補。陽虛者。八味丸。外敷雄鼠骨散?;蚯帑}炒香附擦之。外治用燒鹽、釜墨二物研勻。臨臥擦牙漱口亦佳。(匯補)
【附肌衄】
有皮毛節(jié)次出血。少間不出。即皮脹如鼓??诒茄勰烤憬悦浐?。名曰脈溢。以姜汁和水。各一二盞飲之。(類案)
【附血】
有膝腕后委中穴。搔之血出不止。謂之血。此腎與膀胱虛熱也。
吐血選方
四物湯統(tǒng)治血癥。
歸脾湯收功調(diào)補者用之。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用之。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用之。(以上四方俱見中風)理中湯陽虛陰走者用之。(方見中寒)獨參湯血脫益氣者用之。
人參分量隨定。須揀上等者。清水濃煎頓服。
犀角地黃湯上病療下之方。
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一方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氣虛不能攝血。
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生地水煎。
生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天門冬丸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煉蜜丸。
四生丸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等分。搗爛。每服一錢。水煎。
清胃散治陽明胃火。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水煎。冷服。
三黃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方。
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清唾湯治唾中帶血。隨唾而出。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水煎。
又方用蘆根汁、藕節(jié)汁、梨汁和童便飲之。
呃逆
大意
內(nèi)經(jīng)有咳逆而無呃逆。大率由痰閉于上。火動于下。上注于肺。直沖清道而作聲也。有陰陽之分。虛實之別。寒熱之異。不可一概混治。要知胃實則噫。胃虛則噦。(匯補)
內(nèi)因
有久病胃虛者。有傷寒失下者。有痰結(jié)于上?;鹌鹩谙?。痰火相搏者。有胃弱陰虛。木挾火勢。上凌胃土者。
有過服寒涼。胃寒而得者。有水停食郁。氣逆而得者。有恚怒郁熱者。有單衣著寒者。(匯補)
外候
火呃。呃聲大響。乍發(fā)乍止。燥渴便難。脈數(shù)有力。寒呃。朝寬暮急。連續(xù)不已。手足清冷。脈遲無力。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聲。脈滑有力。虛呃。氣不接續(xù)。呃氣轉(zhuǎn)大。脈虛無力。瘀呃。心胸刺痛。水下即呃。脈芤沉澀。(匯補)
呃逆上下
中焦呃逆。其聲輕而短。水谷為病也。下焦呃逆。其聲惡而長。虛邪相搏也。(子昆)
呃逆虛實
不足因內(nèi)傷脾胃。及大病后胃弱。多面青肢冷便軟。有余因外感胃熱。及大怒大飽。多面紅肢熱便閉。虛者難治。實者易愈。如尋常無別癥。忽然發(fā)呃者。屬氣逆與痰滯。(入門)
呃逆危癥
傷寒及滯下后。老人。虛人。婦人產(chǎn)后。多有呃癥者。皆病深之候也。(三因)若額上出汗。連聲不絕者危。(醫(yī)鑒)
脈法
浮而緩者易治。大而散者難治。結(jié)促者可治。脈代者難治。又左關(guān)弦者為木乘土。右寸數(shù)者為火刑金。俱不治。
治法
治當降氣化痰和胃為主。隨其所感而用藥。氣逆者。疏導之。食停者。消化之。痰滯者。涌吐之。熱郁者。清下之。血瘀者。破導之。若汗吐下后。服涼藥過多者。當溫補。陰火上沖者。當平補。虛而挾熱者。當涼補。(匯補)
溫補宜審
局方概用丁、附、姜、桂。溫暖助火。不辨寒熱。其間氣實痰滯。當用開導者。若執(zhí)一治之。損不足而益有余。宜乎呃逆之必死也。(丹溪)
用藥
主以二陳湯。平人氣呃。加枳殼、萊菔子。食呃。加山楂、麥芽。痰火。加山梔、黃連。水氣。加豬苓、澤瀉。胃虛。加人參、白術(shù)。胃寒。加丁香、炮姜。傷寒失下。主以承氣湯。頑痰可吐。主以瓜蒂散。氣不歸原。主以八味丸。
古方用柿蒂者。取其苦溫能降滯氣也。
呃逆選方
陳皮湯治痰氣作呃。
陳皮(四錢)生姜(八錢)水煎服。
橘皮竹茹湯治虛熱痰呃。
陳皮竹茹(各二錢)大棗(三枚)生姜(八分)人參(一錢)甘草(一錢)柿錢散(潔古)治虛寒作呃。
柿蒂丁香人參(各等分)水煎。
丁香柿蒂散治寒氣作呃。
丁香蒂青皮陳皮(各等分)水煎。
木香調(diào)氣散治氣郁氣逆作呃。(方見反胃)理中湯治虛寒作呃(方見中寒)參附湯治大汗大吐大瀉后。厥冷呃忒腹痛。
人參(一兩)附子(炮五錢)姜棗煎。
大補陰丸大補丸治陰火上炎作呃。(二方俱見火癥)大柴胡湯(方見發(fā)熱)蘇子降氣湯(方見氣癥)涼膈散(方見火癥)三方皆治地道不通。因而呃逆。及火郁為患者。
外治法或以紙拈鼻嚏而止。或以詐冤盜賊而止。或鼻聞食香調(diào)氣而止。皆抑之駭之。而使氣下也。此治氣逆之法。若夫虛寒呃逆。用乳香、硫黃、艾葉各三錢為末。好酒一鐘。煎數(shù)沸。乘熱使病患鼻嗅其氣。
甚者灸期門穴于乳下動處。男左女右三七壯。再不止者。灸臍下丹田二三十壯。間有活者。
心痛
大意
心為君主。義不受邪。其厥心痛者。因內(nèi)外犯心之胞絡(luò)。或他臟邪犯心之支脈。非真心痛也。謂之厥者。諸痛皆氣逆上沖。又痛極則發(fā)厥。然厥痛亦甚少。今人所患。大半是胃脘作痛耳。(匯補)
內(nèi)因
其絡(luò)與府之受邪。皆因怵惕思慮。傷神耗血。是以受如持虛。而方論復分曰痰。曰食。曰熱。曰氣。曰血。曰悸。
曰蟲。曰疰。曰飲者。亦常見之候。均宜力辨。(匯補)
痰痛
肺郁痰火。憂恚則發(fā)。(入門)心膈大痛。攻走胸背。發(fā)厥嘔吐。(丹溪)嘈雜不寧。如饑如飽。怏怏欲吐。吐則稍寬。此皆痰火為患也。(指掌)
食痛
因氣而食。卒然發(fā)痛。心胸高起。按之愈痛。腹脹噯氣。不能飲食。(機要)痛時如有物阻礙。累累不得下。(指掌)大便或閉。久而注悶。(機要)
熱痛
縱酒嗜辛。蓄熱在胃。偶遇寒氣。熱郁而發(fā)。大便不通。面帶陽色。痛必作止不常。甚則躁渴吐酸。額上有汗。
(指掌)手足溫曖?;蛏黼m熱而手足寒。謂之熱厥。(匯補)
寒痛
如身受寒氣。口傷冷物。因而心痛。面冷唇白。口吐清水。手足厥逆。遍身冷汗。便溺清利??诤筒豢省馕⒘θ?。痛必綿綿不已。(機要)欲近暖處。得熱則緩。此因寒作痛也。(指掌)
氣痛
因惱怒而發(fā)。痛時隱隱悶結(jié)。胸臆相引。得噯覺寬。為憂郁所致。(指掌)甚則痛連脅肋。嘔逆惡心。吐不得出。
坐臥不安。奔走狂叫。均宜枳殼、木香。以開其氣。(匯補)
血痛
若跌撲損傷,或平日喜食熱物。以致死血留于胃口。時痛時止?;蝻嫓?。下咽即呃。(心法)痛時從上而下。
自聞唧唧有聲。搔抓無措。眠臥不穩(wěn)。心下如刮。上連胸臆。乃積血不消。為火所載。非蟲癥也。(指掌)又有婦人經(jīng)行未盡。偶觸恚怒。氣郁不行。血亦留積。上攻心痛而成薄厥者。輕則開導。重則攻下。(匯補)
悸痛
內(nèi)因七情。心氣耗散。心血不榮。輕則怔忡驚悸。似痛非痛。(入門)肢體懶怠。或欲揉按。(指掌)重則兩目赤黃。
手足青冷。亦真心痛之亞歟。(入門)
蟲痛
濕熱生蟲。上攻于心。痛發(fā)難當。痛定能食。饑則嘔沫。(入門)痛極如咬。時吐清水?;蚯帱S綠水涎沫。面清白而少光彩。(指掌)或乍青乍赤。(脈經(jīng))或兼見白斑。又有蛔蟲作痛。因胃氣虛寒。入膈攻心而吐蛔者。宜安蛔為主。用香油蔥汁呷之。或花椒、烏梅入藥同煎。
疰痛
卒感惡忤尸疰。素虛之人。挾腎經(jīng)陰氣上攻。神昏卒倒。痛則引背。傴僂素實之人。挾腎經(jīng)陰火上沖。心痛徹背。(入門)昏憒妄言。(匯補)
飲痛
水停心下。心火畏水。不能自安。惕惕然引痛?;蛉玑槾?。惡心煩悶。時吐黃水。按之有聲。(匯補)
死癥
有心痛者。卒然大痛。如有刀割。汗出不休。舌強難言。手足青至節(jié)。旦發(fā)夕死。夕發(fā)旦死。(醫(yī)統(tǒng))
心痛分辨
心痛在岐骨陷處。胸痛則橫滿胸間。胃脘痛在心之下。(準繩)
脈法
心痛者。脈必急。痛甚者。脈必伏。又熱則數(shù)。痰則滑。瘀則澀。虛則濡。外寒則緊。內(nèi)寒則遲。沉細者生。弦長者死。
大凡痛甚者。脈必伏。且有厥冷昏悶自汗寒熱之癥。切不可疑為虛寒。即投溫補。宜究病因而施治。方為無失。
治法
久病無寒。新病無熱。初病宜溫宜散。久痛宜補宜和。(機要)
治分寒熱
外因寒氣郁遏元陽。初宜溫散。久則寒郁成熱。治宜清解。內(nèi)因郁氣者。始終是熱。只宜苦寒瀉火。辛熱行氣為向?qū)б?。(入門)
治分虛實
心痛滿悶拒按便閉者。宜利。痛隨利減。所謂通則不痛也,如病后羸弱。食少體虛。因勞忍饑而發(fā)。手按痛緩者。治宜溫補。然喜按屬虛。拒按屬實。乃論其常耳。往往有陰寒凝結(jié)。亦令脹悶難按。必當溫散。無任寒涼。(匯補)
急救法
凡心腹痛。倉卒無藥。急以鹽置刀頭。燒紅。淬入水中。溫和飲之。探吐。若痛攻走腰背。欲嘔諸藥不效者。二陳加蒼術(shù)、川芎、山梔探吐之。或用明礬三錢為末。以生熟水調(diào)服。探吐痰涎。亦愈。(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痰加枳實、南星。食加山楂、麥芽。熱加黃連、山梔。寒加干姜、濃樸。氣加烏藥、木香、香附。瘀加韭汁、桃仁、延胡索。蟲加檳榔、楝根。疰加沉香、木香。虛加干姜、炒鹽。飲加豬苓、燈心。便閉久結(jié)。加玄明粉。
古方治九種心痛。痰用導痰湯。食用保和丸。熱用清中湯。寒用溫胃湯。氣用調(diào)氣湯。血用手拈散。悸用妙香散。蟲用萬應(yīng)丸。疰用蘇合香丸。屬虛者。加味歸脾湯。認證投之。無不捷效。
【附胃脘痛】
內(nèi)因胃之上口曰賁門。與心相連。故胃脘當心而痛。亦由清痰食積郁于中。七情九氣觸于內(nèi)。是以清陽不升。濁陰不降。妨礙道路而為痛耳。(正傳)
外候
或滿或脹?;驀I或吐?;蛞瓪??;蛲趟??;虿荒苁场;虼蟊汶y?;驗a痢不止?;蛎娓∶纥S。本病與客邪必參雜而見也。(必讀)
治法
大率氣食居多。不可驟用補劑。蓋補之則氣不通而痛愈甚。(醫(yī)鑒)若曾服攻擊之品。愈后復發(fā)。屢發(fā)屢攻。漸至脈來浮大空虛者。又當培補。蓋脾得補而氣自運。痛自緩。此虛實之分也。(匯補)用藥用藥與心痛相仿。但有食積滿痛者。用大柴胡湯攻下之。余參心痛用藥。如克伐過多而痛者。宜六君子湯加木香。(匯補)
【附胸痛】
胸中引脅下空痛者。肝虛也。引小腹病痛者。腎虛也。引背膊臂廉皆痛者。心火盛也。引脅肋髀外皆痛者。
膽木實也。有痰結(jié)者。有停飲者。有血瘀者。有氣滯者。此皆實癥也。惟作勞之人。胸痛引背。食少倦怠。遇勞頻發(fā)。此為脾肺俱虛。宜培補元氣。若夫怯弱咳嗽。引痛胸中云門中府者。須防肺癰之患。(匯補)
心痛選方
二陳湯統(tǒng)治心痛諸癥。(方見痰癥)導痰湯治痰痛心痛。
即二陳湯加枳實、膽星。
海蛤丸(丹溪)治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末。研極細。過數(shù)日?;鸲旧?。用之。栝蔞仁帶瓤同研。以蛤粉入栝蔞內(nèi)。干濕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
保和丸治食積心痛。(方見傷食)清中湯(統(tǒng)旨)治火癥心痛。
黃連山梔(各一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甘草(七分)草豆蔻(五分)生姜(一片)水煎。
術(shù)桂湯(東垣)治寒濕所客。身體沉重。胃脘心痛。面痿黃。
桂枝草豆蔻半夏炒曲(各五分)白術(shù)(八分)陳皮(一錢)炙甘草(二分)水煎服。
溫胃湯(東垣)治服寒藥過多。致脾胃虛弱。胃脘作痛。
白蔻仁(三分)益智仁砂仁濃樸甘草干姜姜黃(各二分)人參(三分)陳皮(七分)水煎服。
調(diào)氣湯治氣逆心痛。
香附(上)烏藥(中)陳皮(中)青皮(下)砂仁(下)甘草(下)木香(下)藿香(中)水煎服。
手拈散(奇效)治血瘀心痛。
延胡索五靈脂沒藥草果(等分)為末。每服三錢。熱酒調(diào)下。
失笑散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凈好者)蒲黃(等分)為末。每服二錢。用醋一勺熬成膏。再入水一盞。煎七分服。
妙香散(良方)治心虛悸痛。精神恍惚。
人參茯苓茯神山藥遠志黃(各一錢)桔梗甘草(各五分)木香(二分)辰砂(三分)麝香(一分)為末。每服。溫酒調(diào)下。
萬應(yīng)丸治蟲積心痛。
黑牽牛大黃檳榔(各八兩)雷丸木香(各一兩)沉香(五錢)糊丸。
蘇合香丸治疰心痛。(方見似中風)歸脾湯治虛心痛。(方見中風)大柴胡湯治心脾胃脘積熱。壅滯作痛而便閉者。
連理湯即理中湯加黃連。
一法。用香附醋炒為末。高良姜略炒為末。俱各收貯。因寒作痛者。用良姜二錢、香附一錢。因氣心痛者。香附二錢、良姜一錢。和勻。以熱米飲。和姜汁一匙。鹽一捻。調(diào)服即止。
治九種心疼(家秘)木香生礬胡椒(各一兩)共為末。搗黑棗肉為丸。每服一錢。姜湯下。地臘日合。
又方玄胡索荔枝核(等分)焙燥為末。每樣一錢二分。砂糖湯下。
腹痛
大意
腹痛有三部。大腹痛者。屬太陰脾。當臍痛者。屬少陰腎。小腹痛者。屬厥陰肝及沖任大小腸。各有五賊之變。七情之發(fā)。六氣之害。五運之邪。(必讀)
內(nèi)因
大腹痛。多食積寒邪。臍腹痛。多積熱痰火。小腹痛。多瘀血及溺澀。(入門)
外候
腹痛乃脾家受病?;蚴苡行味??;蚴軣o形而痛。蓋暴傷飲食。則胃脘先痛而后入腹。暴觸怒氣。則兩脅先痛而后入腹。血積上焦。脾火熏蒸。則痛從腹而攻上。血積下部。胃氣下陷。則痛從腹而下墜。傷于寒者。
痛無間斷。得熱則緩。傷于熱者。痛作有時。得寒則減。因饑而痛者。過饑即痛。得食則止。因食而痛者。多食則痛。得便乃安。吞酸腹痛。為痰郁中焦。痞悶腹痛。為氣搏中州?;鹜茨c內(nèi)雷鳴。沖斥無定。痛處覺熱。心煩口渴。蟲痛肚大青筋。饑即咬嚙。痛必吐水。痛定能食。氣虛痛者。痛必喜按。呼吸短淺。血虛痛者。痛如芒刺。
牽引不寧。(匯補)
腹痛分辨
痛而脹悶者多實。痛不脹悶者多虛。拒按者為實??砂凑邽樘?。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則甚者多實。
饑即悶者多虛。脈強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年壯者多實。久病年高者多虛。補而不效者多實。攻而愈劇者多虛。病在經(jīng)者脈多弦。大病在臟者脈多沉微。(必讀)
死候
臍下忽大痛。人中黑色者死。(丹溪)此中惡客忤也。(入門)
腹痛別癥
腸癰痛者。腹重而痛。身皮甲錯。繞臍生瘡。小便如淋。疝氣痛者。大腹脹。小腹急。下引睪丸。上沖而痛。痧癥痛者。或大吐?;虼鬄a。上下絞痛。厥冷轉(zhuǎn)筋。陰毒痛者。爪甲青。面唇黑。厥逆嘔吐。身冷欲絕。積聚痛者。有形可按。痢疾痛者。后重逼迫。至于婦人腹痛。多有關(guān)于經(jīng)水胎孕者。宜先審之。(匯補)
治法
凡痛多屬血澀氣滯。宜甘以緩之。寒宜辛溫消散。熱宜苦寒清解。虛宜甘溫調(diào)理。實宜辛寒推蕩。在上者吐之。在下者利之。隨其乘侮勝復。俱以開胃調(diào)脾為主。(匯補)
補法宜審
表虛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jīng)不可。里虛痛者。陰不足也。非養(yǎng)榮不可。上虛痛者。脾胃傷也。非調(diào)補中州不可。下虛痛者。肝腎敗也。非溫補命門不可。臨癥之頃。最宜審諦。(匯補)
急救法
或用炒鹽?;蚪;螓熎こ礋?。絹包熨痛處。冷則再炒再熨。以愈為度。或用吐法亦可。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香附、蘇梗等。寒加肉桂、木香。熱加黃連、芍藥。痰加枳實、蒼術(shù)。食加山楂、麥芽。血瘀加歸尾、玄胡索、桃仁、紅花。氣滯加濃樸、枳殼。蟲加檳榔、使君子。氣虛加人參、白術(shù),大實大滿者。以大黃、檳榔下之。大寒大虛者。以理中建中溫之。血虛痛者。炮姜、芍藥和之。
【附腹中窄狹】
腹屬坤土。位居中央。升心肺之陽。降腎肝之陰。情志不藥。濕熱交旺。腹中自覺窄狹。神昏性躁。飲食減少。
乃濕熱痰火橫格中州。以致升降失常者。比比然也。(匯補)肥人多濕痰。宜二陳湯加蒼術(shù)、香附。瘦人多濕火。宜二陳湯加黃連、蒼術(shù)。虛人氣血虛弱。宜六君子湯加芎、歸。
【附小腹痛】
小腹為至陰之位。厥陰所屬。有沉寒下虛。有積熱內(nèi)郁。或忿怒所至?;蚍縿趽p傷。俾中上二焦清純之氣。
下陷于至極之地。郁久不舒。痛連陰器。久則元氣愈虛。不能歸復本位。所以痛無止耳。然肝主疏泄。不利峻補??傄苏{(diào)和血氣為主。(匯補)氣滯用四磨湯。血瘀用手拈散。寒郁以二陳湯。加干姜、吳萸、蒼術(shù)、濃樸。熱郁以四逆散。加黃連、山梔、香附、黃芩。沉寒以理中湯。加附子、肉桂、吳茱、茴香。氣陷以二陳湯。加升麻、柴胡、干姜、當歸。若醉飽行房。小腹脹痛。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萸、甘草之類。
腹痛選方
二陳湯統(tǒng)治腹痛諸癥。(方見痰癥)大承氣湯治實滿腹痛。(方見發(fā)熱)理中湯治虛寒腹痛。(方見中寒)建中湯治腹痛喜按。(方見血癥)六君子湯治腹痛泄利。(方見中風)四逆散治熱郁腹痛。
柴胡枳殼芍藥(等分)甘草(減半)水煎服。
順氣散治氣郁腹痛。
香附(上)木香(下)檳榔(下)青皮(中)陳皮(中)濃樸(中)蒼術(shù)(上)枳殼(中)砂仁(上)甘草(下)生姜。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治酒積腹痛。以寬氣為主。
即平胃散加干葛、香附、木香、檳榔。
加味枳術(shù)丸(正傳)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作痛。及痞滿惡心。嘈雜噯氣。吞酸嘔吐。脾疼等癥。
白術(shù)(三兩土炒)枳實(麩炒)蒼術(shù)(米汁浸三宿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曲(炒黃)半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七錢)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干生姜(各五錢)陳皮香附栝簍仁濃樸(姜炒)檳榔(各二錢)木香甘草(各二錢)吞酸。加吳萸。(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虛者。加人參、扁豆、石蓮肉各五錢。時??谕虑逅<踊粌赡迪犖邋X。
上為末。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清飲下。
霍亂
大意
霍亂者。腹中卒痛。上下奔迫。(三因)手足抽掣而揮霍。眼目旋轉(zhuǎn)而撩亂也。(參黃)
內(nèi)因
蓋因飲食不節(jié)。寒溫不調(diào)。傷于中臟。停積胃脘。外為風寒暑濕相干。以致濁邪壅滯。脾土不運。陰陽反戾。
升降失宜而成此癥。(大全)
外候
心腹卒痛。嘔吐下利。憎寒壯熱。頭痛眩暈。先心痛則先吐。先腹痛則先瀉。心腹俱痛。吐瀉俱作。甚則轉(zhuǎn)筋。
入腹則斃。(三因)
寒癥
因寒腹痛者。腹痛吐瀉??诤筒豢省K闹鍥?。此癥發(fā)于秋后者較多。然當三伏時。亦有挾寒而病者。乃因暑求涼。過吞生冷。填塞至陰。抑遏肝氣故也。宜用辛溫芳香之品。(匯補)
暑癥
因暑霍亂者??诳市臒?。吐瀉清水。自汗面白。出言懶怯。此癥發(fā)于暑月者恒多。然在秋冬亦有之。因冒伏藏之暑而患者。宜甘寒清胃治之。(匯補)
吐瀉分別
邪在胃腑則吐。邪在脾臟則瀉。脾胃兩傷。吐瀉兼作。(巢氏)
轉(zhuǎn)筋
暴吐暴瀉。津液頓亡。宗筋失養(yǎng)。致令攣縮。輕者僅在手足。重者必及遍體。(三因)
寒熱分辨
因寒者。不煩少渴?;蛲吕蟆D艘姛┛?。以津液外亡也。因暑者。大煩大渴。吐利清水。未吐利前。預見煩渴。
以暑邪內(nèi)擾故也。(匯補)
禁與谷食
凡霍亂后。切不可即與谷食??种袣馕辞?。反助邪氣。必待吐瀉過一二時。饑甚。方可漸與米飲。若遽進飲食。下咽立斃矣。慎之。(匯補)
脈法
脈微而澀?;虼??;螂[而伏?;虼蠖??;蚪Y(jié)促代。皆不可斷為必死。大率脈來洪滑者生。微澀漸遲者死。(匯補)
治法
霍亂乃濕土兼風木為害。治宜疏風散寒。利濕降火。(入門)如邪氣實在上者。宜吐。已經(jīng)吐利而未透者。仍宜再吐以提其氣。惟吐利不止。元氣耗散。病勢危篤?;虼罂氏怖涠荒苎??;驉汉胬?。或發(fā)熱煩躁欲去衣被。此陰盛格陽。不可誤認熱癥。妄投涼藥。宜四逆理中湯冷服。(匯補)
干霍亂癥
干霍亂者。忽然心腹脹滿。絞刺疼痛。欲吐不吐。欲利不利。狀若神根據(jù)。頃刻之間。忽然悶絕。(三因)此由脾土郁極。不得發(fā)越。以致火熱內(nèi)擾。不可過攻以傷脾。過熱以助火。過寒以拒格。惟用反佐之法。然后郁可開。
火可散。古方用炒鹽調(diào)童便服之探吐。此降火行血。開郁疏利。均得之矣。(必讀)此癥俗云痧痛。用開口花椒七粒。或綠豆。陰陽水一盞吞服?;蛏\三錢研末。陰陽水調(diào)服碗許?;蚵槠ふ河凸伪鄄采?。或視膝腕內(nèi)有紅筋刺出紫血?;虼淌割^出血。立愈。若轉(zhuǎn)筋不止。用木瓜鹽湯頓煎飲之。外仍用熱湯浸足。(匯補)
死癥
濕霍亂病。大喘大渴大躁大汗。遺尿者死。舌卷囊縮。轉(zhuǎn)筋入腹者死。干霍亂病。上不得吐。下不得瀉。所傷之物不得出。壅閉正氣。關(guān)格陰陽者死。(匯補)
急救法
轉(zhuǎn)筋者。男子以手挽其陰。女子以手牽乳近兩旁。后以鹽填臍中。灸艾不計壯數(shù)。雖已死而胸中有熱氣者立蘇。研生蒜涂腳掌心。雖昏危入腹者亦效。再以大蓼一握。煎湯洗之。心腹卒痛。以鹽斤許炒熱。紙包紗護。頓其胸腹。頻以火熨。覺熱氣透入即蘇。(匯補)
用藥
主以藿香正氣散。挾暑。加香薷、扁豆。挾寒。加濃樸、官桂。挾食。加山楂、麥芽。挾氣。加蘇梗、枳殼。胸滿。
加枳實。轉(zhuǎn)筋。加木瓜。小便不利。合五苓散。煩渴不寧。調(diào)益元散加姜汁。此皆分利之法也。又當引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吐瀉未徹者。二陳湯加蒼術(shù)、防風探吐。以提其氣。如吐涌不止。二陳湯加木瓜、檳榔。以降其氣。不可純用涼藥??謧袣?。不可遽用補藥。閉塞邪氣。惟吐瀉既久。汗出肢冷脈脫者。用理中四逆等湯。冷香飲子之類。煎好冷服。
霍亂選方
藿香正氣散能分理中焦。治不服水土。吐瀉腹痛。惡心胸滿。
大腹皮白芷茯苓蘇梗藿香(各一錢)濃樸白術(shù)陳皮桔梗半夏(各五分)甘草(三分)水煎。加姜、棗服。
六和湯益元散(二方見暑癥)理中湯(方見中寒)人參湯治寒濕霍亂。吐瀉久而脈虛者。
人參濃樸廣皮(各一錢)木香干姜(各五分)加桂心、半夏。
加味建中湯治寒濕霍亂轉(zhuǎn)筋之癥。
桂枝白芍甘草柴胡木瓜飴糖生姜大棗水煎去渣。入飴二匙服。
吳茱萸湯治轉(zhuǎn)筋入腹。腹痛欲死。
吳茱萸木瓜食鹽(各一錢)先炒令極焦。水煎溫服。
冷香飲子治寒濕霍亂。因傷肉面瓜果停物而致者。
草果仁(三錢)附子橘紅(各一錢)甘草生姜水煎冷服。
人參白術(shù)散治霍亂后。飲食不入。
人參(七分)白術(shù)(一錢)茯苓(一錢)甘草木香(各四分)藿香(八分)干葛(五分)加姜汁。水煎。
暑霍亂癥。用絲瓜葉二片、霜梅一個。搗爛。和冷水服。仍以新汲水浸足。
積聚
大意
積聚瘕。皆太陰濕土之氣。名雖不同。大要不出痰與食積死血而已。氣則不能成形也。(玉冊)
內(nèi)因
積之始生。因起居不時。憂恚過度。飲食失節(jié)。脾胃虧損。邪正相搏。結(jié)于腹中。或因內(nèi)傷外感氣郁誤補而致。(匯補)
外候
或惡寒潮熱?;蚱M嘔吐?;蜃咦⑻弁??;蚋?jié)M泄瀉?;蜓炧须s。脅肋攻沖。(吳球)
左右有別
舊說以積塊在中為痰飲。在右為食積。在左為死血。此大概之論。不可拘執(zhí)也。常有胃家食積而病發(fā)于中者。亦有氣與食積相假而積留于左者。(匯補)
積聚不同
積屬陰。五臟所主。發(fā)有常處。痛不離部。聚屬陽。六腑所成。發(fā)無定所。痛無常處。(難經(jīng))
瘕各別
者。征也。以其有所征驗也。腹中堅硬。按之應(yīng)手。不能移動。瘕者。假也。假物而成蠢動之形。如血鱉之類。
中雖硬而聚散無常。且有活性。故或上或下?;蜃蠡蛴?。因傷食。瘕是血生。二癥多見于臍下。(匯補)
癖痞異
在腹內(nèi)。貼近臍旁。左右一條。筋脈急痛。有時而見。癖居兩肋。有時而痛。外不可見。痞居心下。滿悶壅塞。
按之不痛。而無形跡。(匯補)
脈法
大率實大堅強者生。虛弱沉細者死。又沉而附骨者積脈也。
積聚分治
食積。氣口緊盛?;蛳壹??;蛑谢蛴?。硬痛不移。嘔吐飽脹?;蜃骱疅嵘硗?。痰積。脈來沉滑。忽時眩暈麻木。惡心痞塞。嘈雜。蟲積??谕虑逅?。或時吐蟲。或偏嗜一物。脈來乍大乍小。面生白斑。唇紅能食。時痛時止。血積。
因打撲閃肭。血瘀成塊。或婦人產(chǎn)后不月。多有是癥。蓋月事正臨產(chǎn)后虛弱。適感寒氣。寒氣客于子門。血凝成塊。多在小腹。發(fā)則痛楚萬倍。面色不澤。(匯補)
五臟積名
肝積曰肥氣。在右脅下。如覆杯。有頭足。如龜鱉狀。久不愈。令人嘔逆。或胸脅痛引小腹。足寒轉(zhuǎn)筋。肺積曰息奔。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久不愈。令人灑灑寒熱。嘔逆喘咳。發(fā)肺癰。心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
久不已。令人煩心。身體脛股皆腫。環(huán)臍而痛。脾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fā)黃疸。飲食不為肌膚。心背徹痛。腎積曰奔豚。發(fā)于小腹。上至心。如豚奔走狀。久不愈。令人喘逆骨痿少氣。(匯補)
養(yǎng)正
壯實人無積。虛人則有之。皆因脾胃虛衰。氣血俱傷。七情悒郁。痰挾血液凝結(jié)而成。若徒用磨堅破積之藥。只損真氣。積雖去而體已備。雖或臨時通快。藥過依然。氣愈耗而積愈大。惟當漸磨熔化。攻補兼施。若去積及半。即宜純與甘溫調(diào)養(yǎng)。使脾土健運。則破殘余積。不攻自走。所謂養(yǎng)正積自除之謂也。(匯補)
治法
大法。咸以軟之。堅以削之。惟行氣開郁為主。或以所惡者攻之?;蛞运舱哒T之。則易愈。(匯補)
治分國中末
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則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則邪氣侵凌。
正氣消殘。則任受補。(潔古)又初起為寒。宜辛溫消導。久則郁熱。宜辛寒推蕩。(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隨癥加減。消痰。加南星、枳殼、海石。去食。加山楂、神曲、草果。追蟲。加檳榔、使君子、楝樹根、花椒。破瘀。加桃仁、紅花、赤芍、玄胡索、歸尾。導飲。加茯苓、澤瀉。順氣。加香附、砂仁。開郁。加木香、白豆蔻。溫散。加肉桂、沉香。削堅。加三棱、蓬術(shù)。滋陰。加鱉甲、知母。化熱。加黃連、山梔。平胃。加蒼術(shù)、濃樸。疏肝。加青皮、柴胡。補氣。加人參、白術(shù)。養(yǎng)血。加當歸、川芎。又積屬陰。參攻積丸。聚屬陽。兼行氣散結(jié)。
加麥芽、神曲、山楂、枳實、濃樸。瘕加川芎、當歸、丹皮、烏藥、玄胡、桃仁、紅花、海石。痞加黃連、枳實、濃樸、山楂、栝蔞。癖加肉桂、玄胡。若久病患虛。法須六君歸脾理中等湯大補。若在皮里膜外者。用撫芎、香附等開之。
仍須斷濃味。
積聚選方
新制陰陽攻積散治積聚瘕癖蠱血痰食。不問陰陽。皆效。
吳茱萸(泡)干姜(炒)官桂川烏(泡各一兩)黃連(炒)半夏橘紅茯苓檳榔濃樸枳實菖蒲玄胡索人參沉香琥珀(另研)桔梗(各八錢)巴霜(五錢另研)末之。皂角水煎汁泛丸綠豆大。每服八分。漸加一錢五分。姜湯送下。
遇仙丹治血積氣積痰癖。肢節(jié)腫痛。一切有余濕熱痰火。痰涎壅滯。脈滑實有力者。
白牽牛(頭末四兩半生牛炒)白檳榔(一兩)茵陳(六錢)蓬術(shù)三棱(各五錢俱醋炒)牙皂(五錢炙去皮弦)一方。加沉香一兩。末之。醋糊丸綠豆大。每服三錢。五更涼茶下。天明看所去之物。有積去積。
有蟲去蟲。小兒減半。孕婦勿服。
濟陰丸治經(jīng)候不調(diào)。癖積塊刺痛。
香附(一斤醋浸炒)莪術(shù)當歸(各四兩俱酒浸)末之。醋糊丸。醋湯下。
三圣膏貼積。
用未化鍛石十兩。篩過極細。炒紅。將好醋熬成膏。入大黃末一兩。再入肉桂末五錢。略炒。
攪勻。濃攤烘。
熱貼之。
琥珀膏用大黃、樸硝各一兩為末。以大蒜搗膏貼之。
黃蜀葵根煎湯治小腹有塊。曾服澀藥止經(jīng)。因而血滯成塊。入人參、白術(shù)、青皮、陳皮、甘草、牛膝煎膏。入研細桃仁、玄明粉少許。熱飲之。二服當見塊下。病重者。補接之后。加減調(diào)理?;蛟傩幸欢?。去塊一二次。
去葵根、玄明粉。
積塊用海石、三棱、莪術(shù)、香附。俱醋炒。桃仁、紅花、五靈脂之類為丸。石咸、白術(shù)湯下。
六君子湯歸脾湯(二方見中風)理中湯(方見中寒)
脹滿
大意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內(nèi)經(jīng))專主土敗木賊。濕留氣滯為病。(正傳)
內(nèi)因
由七情內(nèi)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jié)。房勞致虛。脾土之陰受傷。轉(zhuǎn)運之官失職。胃雖納谷。脾不運化。故陽自升而陰自降。乃成天地不交之否。清濁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不行。氣留血澀。濕氣內(nèi)停。遂成脹滿。(丹溪)
外候
夫脹者。皆在于臟腑之外。排臟腑而攻胸脅。脹皮膚。故命曰脹。(內(nèi)經(jīng))外雖堅滿。中空無物。有似于鼓。(格致余論)擊之有聲。按之有形。(繩墨)色蒼黃。腹筋起。心腹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內(nèi)經(jīng))
脹分新久
凡諸實癥?;蛄饪??;蝻嬍硟?nèi)傷。陽邪急速。其至必暴。每成于數(shù)日之間。若是虛癥。或情志多勞。或酒色過度。日積月累。其來有漸。每成于經(jīng)月之后。(必讀)
脹分虛實
腹脹堅硬。按之而痛者。為實。按之不堅不痛者。為虛。先脹于內(nèi)。而后腫于外者。為實。先腫于外。而后脹于內(nèi)者。為虛。小便黃赤。大便閉結(jié)。為實。小便清白。大便溏泄。為虛。脈滑數(shù)有力為實。弦浮微細為虛。色紅氣粗為實。色枯氣短為虛。(微論)
脹分朝暮
朝寬暮急為血虛。朝急暮寬為氣虛。朝暮皆急。氣血俱虛。(入門)
脹分臟腑
心脹煩心。肝脹脅痛。脾脹嘔噦。肺脹喘咳。腎脹腰痛。膽脹口苦。胃脹胃脘痛。大腸脹腸鳴飧泄。小腸脹小腹引腰痛。膀胱脹小便癃閉。三焦脹氣滿皮膚。(入門)
脹分諸癥
氣脹者。七情郁結(jié)。胸腹?jié)M悶。四肢多瘦。食脹者。谷食不化。痞滿醋心。不能暮食。蟲脹者。腹痛能食。善吃茶葉鹽土等物。積脹者。痞塊有形。心腹堅硬。水脹者。停飲腸鳴。怔忡喘息。瘀脹者。跌撲產(chǎn)后。大便黑色。虛脹者。腹柔軟而食入倒飽。更有單腹脹者。腹大而四肢極瘦。此由脹滿既久。氣血結(jié)聚。不能釋散。俗名曰蠱。
其病更重。(匯補)
脈法
關(guān)上脈弦為脹。又遲而滑。盛而緊。大堅以澀者。皆脹也。又虛為虛脹。牢為實脹。浮而大者易治。細而微者難治。(匯補)
治法
實者。下之消之。直清陽明。虛者。溫之升之。調(diào)補脾腎。其有不大滿不大虛者。先以清利疏導。繼以補中調(diào)攝。惟有標實而本虛者。瀉之不可。補之無益。最難調(diào)治。宜卻鹽味。以防助邪。斷妄想。以保母氣。(必讀)
寒脹宜溫
臟寒生脹滿。胃中寒則脹滿。(經(jīng)文)蓋脾為陰中之至陰。同濕土之化。運精微而制水谷者也。脾濕有余。無陽以化。聚而不散。因成脹滿者。宜以辛熱藥治之。(東垣)
熱脹宜清
諸腹脹大。皆屬于熱。(經(jīng)文)因濕熱之氣。不得施化。壅滯于中而成脹滿者。宜以苦寒藥治之。若脾氣不宣。
郁而成火。吞酸吐酸。漸成脹滿者。用藥宜剛中帶柔。連理湯主之。(喻嘉言)
實脹宜下
腹堅懼按。舌黃脈牢者。此實邪有余。法宜推蕩。所謂下之則脹已是也。(匯補)
虛脹宜補
脾虛之人。偶因氣滯。誤用克伐。致中氣散亂不收。故水氣橫決而作脹。此脾虛不能統(tǒng)攝。法宜補土理中。
濁陰自化。
肝脹宜調(diào)
肝旺而脹者。雖當伐肝。然本性太過。肝亦自傷。不可過用克伐。宜扶脾疏肝。兩法并用。使木性條達。不郁土中。則脹自已。(準繩)
腎虛宜溫
常見作勞好色之人。脾腎交虛。濁邪橫溢。外為腫脹者。當收攝腎氣。使水無泛濫之虞。此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金匱腎氣丸主之。(直齋)
治無速效
凡脹初起是氣。久則成水。治比水腫更難。蓋水腫飲食如常。鼓脹飲食減少。病根深固。三五年而后成。治腫惟補中行氣足矣。治脹必補中行濕。兼以消積。不責速效。乃可萬全。(入門)
脹當大補
俗云。氣無補法者。以痞悶壅塞。似難于補。不思正虛不運。邪著為病。不補其氣。則氣何由行。(凡溪)
治無峻攻
醫(yī)者不察。病起于虛。急于取效。病者苦于脹急。喜行利藥。以求一時之快。不知稍寬一日。脹愈甚。病愈增。
正愈傷。冀其再下。不可得矣。(丹溪)
死癥
腹脹不食者死。腹脹身熱者死。腹脹寒熱如瘧者死。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為逆。腹脹便血。脈大如絕者死。腹脹時喘。汗出厥逆者死。胸膛脹滿。臍關(guān)突出者死。(匯補)
用藥
主以二陳湯。加濃樸、木香、蘇梗、大腹皮。去甘草。肥人多濕。加蒼術(shù)、木通、瘦人多火。加芩、連、山梔。食積加山楂、神曲。蓄血加桃仁、莪術(shù)。郁氣加香附、撫芎。怒氣加柴胡、青皮。內(nèi)寒凝滯者。加木香、炮姜。外寒郁束者。加升、葛、蒼術(shù)。便閉實熱。加大黃。溺短濕結(jié)。加木香、澤瀉。凡腹脹初起。宜行氣疏導之劑。加木香、檳榔、陳皮、青皮、枳殼、濃樸等。久而挾虛。宜補脾調(diào)氣。如六君子加蘇梗、砂仁等。虛而挾寒。宜溫補。如理中湯加肉桂等。若脾腎俱虛。少火不能扶脾者。宜補腎。然補腎有兩法。能食而胸膈舒暢者。金匱腎氣丸。不食而胸膈滿悶者。復元丹主之。惟大實大滿堅硬而按之痛者。量其元氣下之。三花神佑丸、導氣丸等。下后仍宜調(diào)補脾胃。
【附蟲蠱脹】
蟲蠱由濕熱既久。血化為蟲。肚腹脹大。按之有塊。形如稍瓜。四肢削瘦。腹雖痛而唇色紅。能飲食。脈滑數(shù)者。乃為蠱癥。宜積塊丸下之。(準繩)
脹滿選方
六君子湯治氣虛中滿。(方見中風)連理湯治脾虛肝郁。吞酸腹脹。(方見泄瀉)胃苓湯治脾濕腹脹面黃。身浮溺澀。(方見暑癥)腎氣丸(金匱)治脾腎兩虛。腫脹。腹濡而胸不硬者。(方見濕癥)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調(diào)中湯(方見斑疹)復元丹(三因)治脾腎俱虛。發(fā)為腫脹。心腹堅滿。小便不通。兩目下腫。
附子(炮二兩)南木香(煨)茴香(炒)川椒(炒出汗)濃樸獨活白術(shù)(炒)陳皮桂心吳茱萸(炒各一兩)澤瀉(一兩半)肉豆蔻(煨)檳榔(各半兩)為末。糊丸。紫蘇湯下。
導氣丸治諸腹脹大。痞塞不通。大便虛秘。形氣病氣俱實者。
青皮(水蛭炒)莪術(shù)(虻蟲炒)三棱(干漆炒)檳榔(斑蝥炒)吳萸(牽牛炒)赤芍(川椒炒)菖蒲(桃仁炒)黃芩(大黃炒)濃樸(干姜炒)山楂肉(草果炒)以上同炒藥熟。去水蛭等不用。為末。酒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招摹W咸K湯下。
中滿分消丸(東垣)治中滿熱脹。
黃芩(炒)黃連(炒各五錢)姜黃白術(shù)人參炙甘草豬苓(各一錢)白茯苓干生姜砂仁(各二錢)枳實(炒)半夏(各五錢)濃樸(炒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百丸。
中滿分消湯(東垣)治寒脹。
吳茱萸濃樸草豆蔻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姜麻黃(不去節(jié))柴胡梢干姜川烏蓽澄茄(各二分)水煎。熱服。
廣術(shù)潰堅湯(東垣)治中滿腹脹有積。
濃樸(姜炒五分)升麻紅花甘草吳茱萸(湯泡各二分)黃芩益智草豆蔻當歸(各五分)黃連(三分)半夏(七分)廣術(shù)(煨三分)柴胡澤瀉陳皮神曲(炒)青皮(各三分)渴。加葛根四分。水煎。
保安丸治癥結(jié)內(nèi)積。上搶心痛。臍腹痛。
大黃(三兩)附子(五錢)干姜(一兩)鱉甲(一兩五錢)為末。先用醋一升。煮四五合。和藥丸??招姆?。取積為度。
雞矢醴(素問)治濕熱脹滿。
羯雞矢八合。炒微焦。無灰好酒二碗。煎至碗半,濾取汁。五更熱飲。則雞鳴辰巳時行二三次黑水。次日足有縐紋。又飲一次。漸縐至膝上而愈。
積塊丸京三棱莪術(shù)自然銅蛇含石雄黃(各二錢)蜈蚣(一錢一分)木香(一錢半)鐵粉辰砂沉香(八分)冰片(五分)蘆薈天竺黃阿魏全蝎(各四錢)煉豬膽汁為丸。每服八分。重者一錢。五更。酒送下。
腫滿外治法
用水蓼花、皮硝、牙皂、大黃各五錢。生姜十片。蔥、蒜各七枚。萊菔子三錢。梔子五錢。搗爛作一大膏藥。貼臍腹上。外用綿絮裹暖。
又法方士用商陸根打爛。入麝香少許。貼臍中。外以綿絮裹暖。引水下行。
又有用螻蛄搗碎服法,每稱神奇。
又法。以田螺、大蒜、車前草。和研為膏。作大餅敷于臍上。使從便旋出。
又法。用大戟、牽牛各一兩。大棗二升。入鍋內(nèi)煮。去藥食棗。即愈。
鋪臍藥餅真輕粉二錢、巴豆四兩、生硫黃一錢。研勻成餅。先以新綿鋪臍上。次鋪藥餅。外以帛緊束之。如人行十里許。即下水。待行三五度。即去藥。以溫粥補之。一餅可治十人。
痿
大意
肺熱葉焦。五臟因而受之。發(fā)為痿。(內(nèi)經(jīng))肺主諸氣。畏火者也。脾主四肢。畏木者也。嗜欲無節(jié)。則水失所養(yǎng)?;鸸延谖贰6晁鶆?。肺得火邪則熱矣。肺既受熱。則金失所養(yǎng)。木寡于畏。而侮所勝。脾得木邪而傷矣。
肺傷則不能管攝一身。脾傷則四肢不能為用。而諸痿作矣。(丹溪)
內(nèi)因
諸痿有皮脈筋肉骨五痿之名。應(yīng)乎五臟。肺主皮毛。脾主肌肉。心主血脈。肝主筋膜。腎主骨髓。惟喜怒勞色。五內(nèi)虛耗。使皮膚血脈肌肉筋膜骨髓。無以運養(yǎng)。故致痿。(匯補)
外候
皮痿者。色枯毛落。喘呼不已。肺受熱也。脈痿者。色赤脈溢。脛縱不任地。心受熱也。筋痿者。色蒼口苦。爪枯筋攣。肝受熱也。肉痿者。色黃肉。肌痹不仁。脾受熱也。骨痿者。色黑耳焦。腰膝難舉。腎受熱也。(匯補)
脈法
痿屬肺熱。傳于五臟。其脈多浮而大。或尺脈虛弱?;蚓彎o。(玄要)
痿挾標癥
內(nèi)熱成痿。此論病之本也。若有感發(fā)。必因所挾而致。有濕熱者。有濕痰者。有氣虛者。有血虛者。有陰虛者。
有死血者。有食積妨礙升降道路者。當明辨之。
濕熱痿
濕熱痿者。雨濕浸淫。邪氣蒸脾。流于四肢。自覺足脛逆氣上騰?;蛩闹彳浤[痛?;蜃阒嘎槟绢B養(yǎng)。小便赤澀。脈來沉濡而數(shù)。此皆濕熱在下之故。所謂濕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也。宜升陽燥濕。禁用填補之劑。(匯補)
濕痰痿
濕痰痿者。肥盛之人。血氣不能運動其痰。致濕痰內(nèi)停??陀诮?jīng)脈。使腰膝麻痹。四肢痿弱。脈來沉滑。此膏粱酒濕之故。所謂土太過。令人四肢不舉是也。宜燥脾行痰。(匯補)
氣虛痿
氣虛痿者。因饑餓勞倦。胃氣一虛。肺氣先絕。百骸溪谷。皆失所養(yǎng)。故宗筋弛縱。骨節(jié)空虛。凡人病后手足痿弱者。皆屬氣虛。所謂脾既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谷氣而不用也。宜補中益氣。(匯補)
血虛痿
血虛痿者。凡產(chǎn)后失血后。面色痿黃。手足無力。不能行動者也。宜滋養(yǎng)榮血。然血生于脾。往往用養(yǎng)血藥。
而痿如故者。脾虛不能生血也。能補其脾。則血自旺。而痿自愈矣。(匯補)
陰虛痿
陰虛痿者。酒色過度。下焦肝腎之火。燔灼筋骨。自覺兩足極熱。上沖腿膝。酸弱痿軟。行步艱難。不能久立。
脈來澀弱?;蜃竺}雖大。按之無力。宜峻補精血。以扶肝腎。(匯補)
血瘀痿
血瘀痿者。產(chǎn)后惡露未盡。流于腰膝?;虻鴵鋼p傷。積血不消。四肢痛而不能運動。致脈澀而芤者。宜養(yǎng)血行瘀。(匯補)
食積痿
食積痿者。飲食太過。妨礙道路。升降失常。脾氣不得運于四肢。手足軟弱?;蚋古蛎浲础;驉盒膰啔?。右手脈洪弦滑者。宜運脾消導。從食積治。俟食消積化。然后補脾。(匯補)
痢后痿
痢后腳軟脛疼。或膝腫者。此下多亡陰所致。宜補脾兼升舉之劑。若作風治。則反燥其陰而痿難愈。間有痢后兜澀太早。積瘀不清。下注隧道經(jīng)絡(luò)而成痿者。此又當行氣逐瘀。與前癥迥異矣。(匯補)
痿癥總辨
痿與柔風香港腳相似。但彼因邪實而痛。痿屬內(nèi)虛而不痛。(三因方)其痿癥亦有作痛者。必挾火挾痰挾濕挾瘀而起。切不可混同風治。(匯補)
治法
治痿獨取陽明。因陽明經(jīng)為水谷之海。主化津液。變氣血。以滲灌溪谷。而潤筋脈者也。況陽明之經(jīng)。合于宗筋。會于氣街。屬于帶脈。而絡(luò)于督脈。故陽明虛則五臟無所稟。不能行血氣。濡筋骨。利關(guān)節(jié)。則宗筋弛縱。帶脈不引而為痿。故古人治痿。首重陽明。此為氣虛者立法也。其專重腎肝。因腎主骨而藏精。肝主筋而藏血。故腎肝虛。則精血竭。精血竭。則內(nèi)火消爍筋骨為痿。治當補養(yǎng)腎肝。此為陰虛者立法也。善治者辨其孰為氣虛。孰為陰虛。合宜而用。至于七情六欲。所挾多端?;蛐刑叼觥;蚯鍧駸?。瀉實補虛。是在神而明之。(匯補)
肺熱禁溫劑
若肺金壅塞。陽氣不能下達。兩足畏冷。重綿裹蔽而外跗仍熱。小便澀數(shù)者。宜清肺和胃。若認陽虛。妄投剛劑。其痿必甚。(六要)
胃虛禁寒劑
至于食少肌瘦?;蛐篂a者。雖有內(nèi)熱血虛之癥。必以芳香甘溫之品。先復胃氣為主。蓋胃為萬物之母。資生氣血之鄉(xiāng)。飲食進而痿弱自健。若拘于瀉南補北之說。久任寒涼。則谷氣益衰。四末益枯矣。(匯補)
痰熱禁濃味
脾胃虛癥。誠宜藉五味以養(yǎng)之。若濕痰濕熱成痿者。必須嚴戒濃味。以免生痰。蓋天產(chǎn)屬陽。膏粱發(fā)熱。若不淡泊。難以安全??梢娞摪Y與實癥不同。非但用藥各別。即服食亦異也。(匯補)
死候
骨痿久臥。不能起于床者死。
用藥
血分虛者。主以四物湯。加牛膝、秦艽、杜仲、獨活。有火者。加黃柏、知母。有瘀血者。加桃仁、紅花、丹皮、牛膝、玄胡索等。氣虛者。用四君子湯。虛熱者。補氣和中湯。腎虛者。地黃丸?;虻はa陰丸。虛熱者?;撏琛L摵?。還少丹加鹿茸。食積成痿者。二陳湯。加神曲、山楂、麥芽、枳實。濕痰痿者。二陳二術(shù)。加竹瀝、姜汁。痰火痿者。二陳湯。加黃芩、山梔。或黃柏。竹瀝。濕熱痿者。東垣健步丸、清燥湯。膏粱壅熱者。承氣湯。
【附鶴膝風】
鶴膝風乃調(diào)攝失宜。虧損足三陰經(jīng)。風邪乘虛而入。以致肌肉日瘦。內(nèi)熱食減。肢體攣痛。久則膝大而腿細。若傷于脾胃者。補中益氣湯為主。傷于肝腎者。六味地黃湯為主。若欲作膿或潰后。十全大補湯為主。
皆佐以大防風湯。初起須用蔥熨??梢詢?nèi)消。若見癥口干頭暈。并用補中益氣湯。飲食少。胸膨脹。大便泄。
并用六君子湯。熱來復去。有時而動。膿水清稀。肌肉不生。并用八珍十全大補湯。臍腹冷疼。腳膝無力。頭暈吐痰。小便頻數(shù)。并用八味丸。(立齋)
【附陰痿】
腎乃坎象。水火具焉。陰陽交濟。伎巧生焉。故有房勞太甚。宗筋弛縱。發(fā)為陰痿者。乃命門火衰。譬之嚴冬。
百卉凋殘也。亦有思想無窮。氣郁心腎而為陰痿者。乃下焦火郁。譬如炎暑。而草木下垂也。火衰者。桂附八味丸?;鹩粽摺V亓锻?。如腎經(jīng)火郁而陰痿者。合服知柏清火堅腎之品。立見其效。須臨癥審察。不可偏認為火衰也。(匯補)
【附解】
解者。脊脈痛而少氣懶言。(內(nèi)經(jīng))形跡懈怠。筋脈弛解。坐行不任。尺脈緩澀。此即痿類也。(醫(yī)統(tǒng))
痿選方
虎潛丸龜板黃柏(各四兩)知母熟地(各二兩)牛膝(三兩半)白芍(一兩半)鎖陽(一兩)陳皮(七錢)當歸虎脛骨(各一兩)冬月加干姜五錢。末之。羊肉為丸。鹽湯下。加附子。治痿如神。
清燥湯(東垣)治濕熱成痿。
人參(三分)黃(一錢半)蒼術(shù)白術(shù)(各一錢)陳皮(五分)澤瀉(五分)茯苓升麻(各三分)當歸(一錢二分)生地黃柏柴胡麥門冬甘草神曲豬苓(各二分)黃連(一錢)水煎服。
補氣和中湯即補中益氣湯加蒼術(shù)、黃柏、白芍、茯苓。
東垣健步丸治濕熱痿癥。
羌活柴胡(各五錢)防風(三錢)川烏(一錢)滑石(炒半兩)澤瀉(三錢)防己(酒洗一兩)苦參(酒洗一錢)肉桂甘草(炙)栝蔞根(酒制各半兩)為末。酒糊丸。每服煎愈風湯下。
神龜滋陰丸治足痿。
龜板(四兩酒炙)黃柏知母(炒各二兩)枸杞子五味子鎖陽(各一兩)干姜(半兩)末之。豬脊髓為丸。
小丹(玄珠)去風釋冷。補勞益血。強筋壯骨。添精固髓。活血駐顏。安神益智。種子溫經(jīng)。延年益壽。
熟地肉蓯蓉(各六兩酒洗)五味子菟絲子(各五兩酒浸)柏子仁天門冬(去心)蛇床子(炒)覆盆子巴戟(酒浸去心)石斛(各三兩)續(xù)斷澤瀉人參山藥遠志(炒去心)山茱菖蒲桂心白茯苓杜仲(炒去絲各二兩)天雄(炮去皮臍一兩)煉蜜丸。溫酒下。
換骨丹治風癥。兼治鶴膝風。
防風牛膝當歸虎骨(酥炙各一兩)枸杞(二兩)羌活獨活龜板秦艽萆松節(jié)蠶砂(各一兩)茄根(洗二兩)蒼術(shù)(四兩)或酒浸。或為末。或酒糊丸。俱可服。
大防風湯治足三陰虛。外邪乘虛而入。成鶴膝風癥。或附骨疽腫痛或不痛者。
川芎(一錢半)肉桂黃(各五分)白芍附子牛膝(各一錢)白術(shù)羌活人參防風(各二錢)杜仲熟地炙甘草(各五分)水煎服。三五劑后。再服調(diào)補之藥。
愈風湯(方見中風)
疝氣
大意
疝本濕熱痰瘀。乘虛下流。復加外寒所束。經(jīng)脈收引。相摶而痛。丹溪專主于肝。與腎絕無干涉。以肝主筋下環(huán)陰器故也。然究竟腎主下焦。腎氣若旺??托盀跄芡9署薨Y必以腎虛為本。濕熱為標。至于外寒。
則稍末耳。(匯補)
內(nèi)因
因醉飽遠行。房勞忿怒。激發(fā)五志之火。或涉水處濕。沖風冒雨。外著陰冷之邪。濕熱得寒。內(nèi)收血隧?;虺颂撓戮?。流于肝經(jīng)。肝性急速?;饛捅┝?。郁極而發(fā)。(丹溪)揆其大端。有痰飲食積死血水氣郁結(jié)之實者。有氣虛血虛陰虛陷伏之虛者。(匯補)
外候
有痛在睪丸者。痛連小腹者。痛在五樞穴邊者?;驘o形?;驘o聲?;蛴行稳绻稀;蛴新暼缤堋#ǖは┗蚬ゴ萄{或游走胸腹。或繞臍痛。或搶心痛。(入門)小腹急疾。小便頻并。升于上。為嘔為吐。墜于下。為腫為脹。(繩墨)
疝分七種
七疝者。寒水筋氣血狐也。寒疝囊冷。結(jié)硬如石。陰莖不舉。脛痛引丸。此坐臥濕地。寒月涉水冒雨。或勞碌熱極。坐臥磚石。或風冷處使內(nèi)過勞而得。宜溫經(jīng)散寒。水疝腎囊腫痛。陰汗時出?;蚰[如水晶。或發(fā)癢而搔流黃水。或小腹按之作水聲。此醉酒行房?;蚝钩鲞^風。寒濕之氣。聚于囊中而得。宜利水除濕。筋疝陰囊腫脹。或潰或痛?;蚪羁s里急?;蛲v不收?;蚯o中痛極作養(yǎng)。或白物隨溲下流。此房術(shù)丹藥積郁不散所致。宜清火解毒。血疝狀如黃瓜。在小腹兩傍橫骨之端。俗云便毒?;虿G丸偏大。陰分作痛。甚則血溢氣聚。流入脬囊。結(jié)成癰腫。此醉飽入房。或撲損積怒。血流隧道所致。宜和血消瘀。氣疝上連腎俞。下及陰囊。遇恚怒悲哀。則氣滯而脹。脹罷則散?;騽谝圩R。摩擊睪丸。致令腫脹。此肝氣怫郁所致。宜散氣疏肝。
小兒每患此。俗名偏氣。因父精怯弱。強力入房。乃胎病。惟灸筑賓穴可消。狐疝狀如仰瓦。在小腹。立則出囊而腫脹疼痛。臥則歸腹而悶苦皆消。上下無定。如狐之晝出夜入。此脾氣下陷所致。宜升陽降陰。今人帶鉤鉗者是也。疝陰囊腫硬。如升如斗。不痛不癢。此感地氣卑濕所生。故江淮之間。湫溏之處。多有此疾。宜導濕利水。若暴發(fā)而疼痛者。必兼前六癥。宜參治之。又有得于有生之初。父子相傳。習以為常。此稟先天之氣。非三因所致之疾。不可治也。(子和)若在女子。則前陰突出。后陰痔核。亦皆疝類。但不名疝而名瘕。故經(jīng)云。任脈為病。男子內(nèi)結(jié)七疝。女子帶下瘕。(匯補)
疝病分辨
疝必睪丸先痛。次連小腹。次攻胸脅。有自下而上之象。若小腸氣者。臍傍釣痛。連及腰脊。膀胱氣者。腫脹溺澀。手按有聲。腎氣脹者。臍下繞身。撮急引痛?;蜻B胯內(nèi)。三癥之發(fā)。必從腹而下及睪丸。有自上而下之象。其偏墜木腎者。惟睪丸為病。而無攻沖諸癥。(匯補)
疝分寒熱
疝病本熱標寒。言熱者。言其本。言寒者。論其標。大要熱多者。遇熱即發(fā)。二便赤澀。小便肛門俱熱。外腎累垂。玉莖挺出。寒多者。遇寒即發(fā)。二便清利。小腹腰脅清冷。外腎緊縮。玉莖痿軟。(入門)又寒多則痛。熱多則腫。濕多重墜。然虛疝亦下墜。不可不知也。(匯補)
內(nèi)外虛實
大抵外遇寒邪。必兼頭疼寒熱。內(nèi)郁濕熱。必帶陰囊紅腫。勞傷肝脾者。兼下血黃瘦。勞傷肝腎者。必腰酸遺濁。上下而痛者。多邪氣之沖逆。下墜而痛者。多元氣之下陷。(匯補)
疝分左右
睪丸有兩。左屬水。水生肝木。木生心火。三部皆司血。統(tǒng)納左之血者肝也。右屬火?;鹕⑼痢M辽谓?。三部皆司氣。統(tǒng)納右之氣者肺也。故諸寒收引。則血泣而歸肝。下注于左丸。諸氣郁。則濕聚而歸肺。下注于右丸。其患左者。痛多腫少?;加艺摺M瓷倌[多。(準繩)
疝分氣積
疝痛無形。走注不定者。七情四氣內(nèi)搏而然。疝痛有形。不移其處者。痰瘀食積下聚而成。(匯補)
疝久成積
凡疝久則成積。盤附臍之上下左右。為為瘕。作痛不已。或變癖?;虬l(fā)奔豚。(匯補)
脈法
肝脈大急而沉為疝。寸脈弦緊為寒疝。趺陽脈虛遲。亦為寒疝。疝脈牢急者生。弱急者死。
治法
外寒束熱者。開散外寒。疏通內(nèi)熱。祛逐肝經(jīng)之濕熱。消導下焦之瘀血。以寒因熱用之法。立方處治。則邪易伏而病易除。(正傳)若寒積下焦者。非大熱之劑則不能愈。(謙甫)如熱郁肝經(jīng)者。非滲利之品則不能痊。
(匯補)
治禁預補
諸疝皆屬于肝。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此疾雖因虛而得。然不可虛而驟補。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留而不去。其病為實。故必先滌去所蓄之邪。然后議補。(本事方)
溫散
疝因陰邪湊腎。寒氣上攻。小腹結(jié)塊。下墜睪丸。堅緊如石。得暖漸消。得寒愈脹。其氣并入前后腰臍各道筋中。上攻入胃。則大嘔大吐。戰(zhàn)栗畏寒。此下焦地氣上沖。宜以參、附、姜、桂大劑。非尋常郁熱比也。(匯補)
補虛
有勞役而發(fā)者。其脈不甚沉緊。而豁大無力。其痛不甚猖獗。而重墜牽引。羸瘦少氣。嘔吐少食。瀉利胸滿。
灑淅寒熱者。當以參、術(shù)、桂、附為君。略以疏導藥佐之。若泛用克伐。必變攻胃沖心而死。(匯補)
危癥
疝久虛甚。上為吐逆。下有遺精者危。切牙戰(zhàn)栗。冷汗反張者兇。(入門)
用藥
主以二陳湯。寒疝。加肉桂、小茴、玄胡、香附、吳萸、川椒。水疝。豬苓、澤瀉、蒼術(shù)、防己。筋疝。
黃柏、山梔、赤芍、甘草、膽草、大豆。血疝。赤芍、玄胡、歸尾、香附、丹皮、牛膝。氣疝。青皮、香附、枳實、木香、烏藥、橘核、川楝。狐疝。柴胡、升麻、干葛、蒼術(shù)。疝。或得于胎元?;蚪?jīng)年久病者。不必治之。
如遇外感而發(fā)。痛甚者。參前六法治之。瘀加桃仁。痰加海石。郁加木香。虛加故紙。紅腫加山梔、赤芍。冰冷加吳茱、干姜。積濕過多。陰汗如雨。倍蒼術(shù)。加白芷。
濕郁成熟。皮寬燥癢。加木通、澤瀉。中焦虛疝脈濡者。四君子加川楝。下焦虛疝脈沉細者。八味茴香丸?;虬苏錅尤夤?。至于濕熱為病。俱宜瀉南補北。不可妄用剛劑。如烏頭、附子之類。
【附木腎】
木腎者。外腎堅硬頑痹。不痛不癢。陰莖不垂。常如麻木。便溺之時。悶脹不順。此腎家虛憊。陰陽不交。水火不濟。而沉細痼冷。凝滯其間。未可純用燥藥。當行溫散溫利以逐其邪。俾水火交媾。榮衛(wèi)流行。如寒回春谷。自然得愈。間有跌撲驚恐。痰氣瘀滯者。當消瘀行氣。佐以溫散之品(匯補)
【附偏墜】
睪丸墜腫。有大小左右不同。在左因怒氣傷肝。外寒內(nèi)郁。在右因腎氣虛損。濕痰食積。皆使真氣不升??托跋孪?。宜溫中行氣為君。升陽疏散為輔。不可泥引而竭之之法。(匯補)
【附白液】
有縱情酒色。而平素多火者。初起疝。服利濕降氣卻疝之藥。后每遇勞欲。疝必隨發(fā)。發(fā)必寒熱。小腹不仁。隱隱痛連腰脅。陰囊腫大。毫毛之間。俱出白液。如米泔水。大注而下。頭眩倦怠。靜臥則身熱漸緩。囊腫漸縮??s則干硬如荔枝狀。直至皺起白皮。揭去一層。方得和軟。若遇勞傷。其發(fā)如故。治宜六味丸。加柴胡、黃柏、白芍、當歸、山梔。(匯補)
【附陰挺】
陰莖挺縱不收。為強中之癥。由多服壯陽之品。或受金石丹毒。遂使陽旺陰衰。相火無制。得泄稍軟。殊不知愈泄而陰愈傷。愈傷而莖愈強。治宜助陰抑陽。地黃湯。加牛膝、知、柏之風。(匯補)
【附腎囊風】
是癥乃肝經(jīng)風濕。作癢不已。喜浴熱湯。甚則疙瘩頑麻。破流脂水。宜蛇床子湯熏洗?;騾擒镙菧睢#▍R補)
疝氣選方
蒺藜丸(寶鑒)蒺藜(炒去尖)烏頭(炮去臍)山梔(各等分)每服三錢。為末。水煎服。
論曰。疝由濕熱。因寒郁而作。故用梔子以降濕熱。烏頭以破滯氣。況二物皆下焦之藥。而烏頭為梔子所引。其性急速。不容胃中停留。直趨下焦故也。又按之痛止者屬虛。須加肉桂。以姜汁丸服。其效尤速。
三因燔蔥散治一切寒疝作痛。
川芎當歸枳殼濃樸官桂青皮干姜茴香茯苓川楝麥芽神曲三棱蓬術(shù)熟地白芍人參上細切。每服五錢。蔥白三莖。鹽少許。水煎。
沉香桂附丸(寶鑒)治中氣虛弱。真火不足。臟腑積冷。腹脅痛。手足冷。便利無度。喜熱物熨者。
沉香肉桂附子川烏(炮)良姜(炒)茱萸茴香(炒各一兩)為末。醋和丸。米飲下。
治疝不痛。如升斗。俗名氣胞者?;蚓拇蠖匮ā?/span>
蒼術(shù)神曲白芷山楂川芎梔子半夏南星入姜煎。或加海藻、昆布。必須斷酒薄味寡欲。
馬蘭花丸治七疝。及婦人陰。小兒偏墜。
馬蘭花(醋炒)川楝子橘核海藻海帶昆布(俱酒凈)桃仁(各一兩)濃樸枳實玄胡肉桂(各二錢)當歸四逆湯(寶鑒)治疝氣屬陰寒者。
當歸(七分)附子官桂茴香柴胡(各五分)芍藥(四分)玄胡川楝茯苓(各三分)澤瀉(二錢)水煎。
補腎湯治疝氣屬虛。遇勞即發(fā)者。
沉香(三分)人參茯苓附子黃白術(shù)木瓜(各一錢半)川芎甘草(各三分)羌活蘇葉(各一錢)姜、棗。嘔吐。加半夏。
濟生葵子湯治膀胱濕熱。腹脹溺澀者。
赤苓豬苓葵子枳實瞿麥車前木通黃芩滑石甘草(各等分)姜煎。
五苓散治疝氣卒痛。小便澀。
即五苓加川楝。
疝痛急救方氣上沖。心下如有筑塞。痛甚欲死。手足冷者。
用硫黃不拘多少。溶化投水中。去毒。研細。入荔枝核炒黃。陳皮為末。各等分。飯丸桐子大。每服四五丸。
酒下。其痛立止。甚者。不過六丸。不可多服。
偏墜初起。用穿山甲、茴香為末。酒調(diào)下。以干物壓之。外用牡蠣、良姜末。唾津調(diào)涂患處。須臾如火熱。痛即安。睪丸痛甚。用荔枝核、乳香、沒藥為細末。調(diào)入順氣治疝藥中?;蛄碛瞄L流水調(diào)服。
腎氣方
茴香破故紙吳萸胡蘆巴萊菔子汁丸。鹽湯下。
食積下流疝枳實山楂青皮茱萸茴香香附姜汁死血下流疝玄胡桃仁山楂歸尾川芎梔子姜汁寒濕下流疝肉桂吳萸小茴羌活紫蘇濃樸青皮柴胡痰飲下流疝蒼術(shù)南星半夏海石山梔山楂橘核青皮姜汁濕熱下流疝楝實澤瀉豬苓木通滑石山梔橘核黃柏青皮虛人疝人參白術(shù)補骨脂肉桂附子當歸川芎黃柴胡
快捷方式方
寒疝自汗欲死。用丹參末一兩。熱酒調(diào)下二錢。
又方用仙人對坐草、青木香搗汁。和酒少許服之。
又方治塊物上沖者。用牡蠣六兩。鹽泥封固。火二兩。干姜一兩焙為末。和勻。水調(diào)敷患處。小水大利。即緩。
外治法
治疝氣陰囊如斗者。
木鱉子七粒。皂角二條煨黃。玄胡五錢。川椒一合去目炒。共為末。以燒酒調(diào)如稀粥。涂在腎囊上。外以綿紙包裹。再以布包縛。隨縮隨收。一時即愈。
秘法外洗經(jīng)霜楮樹葉半斤。水煮滾。置闊口大壇內(nèi)。乘熱坐熏其囊。溫則傾出洗之。每日三次。其效甚速。
五葉湯洗疝痛。
枇杷葉野紫蘇椒葉蒼耳葉水晶葡萄葉煎湯熏洗。
香港腳
大意
傷于濕者。下先受之。(經(jīng)文)故香港腳之疾。實水濕所為也。(發(fā)明)然有挾痰挾火氣虛血虛之不同。(匯補)
內(nèi)因
由脾腎虛弱。勞碌犯房。為風寒暑濕所侵?;蛉槔掖季?。飲食濃味。損傷脾胃。濕熱下注腎肝而成。(醫(yī)鑒)
外候
初起其勢甚微。惟先從氣沖穴隱核痛起。及兩足屈弱。轉(zhuǎn)筋掣急?;蚓徔v不隨?;蛳ツ溈蓍??;蜃忝劶t腫。
其上升也。小腹不仁。心煩胸悶。痰壅氣逆。聞食即嘔?;驗a或閉。胸中忡悸。不欲見光。錯亂妄語。精神昏憒。
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狀若傷寒。但初起必先足脛掀赤紅腫。膝臏軟弱頑麻為異。平復之后?;蛞谎虬朐?。復作如故。足脛腫大。腳如蟲行。上走腰背心腹。(匯補)
病分南北
北方地高。陵居土燥。多酒面酪。濕從內(nèi)生。南方地卑。川澤土潤。多山嵐瘴氣。邪從外感。然北方雖無卑地。亦有踐雨冒露之外顯。南方縱無酪。亦有魚腥瓜果之內(nèi)濕??梢妰?nèi)外之濕。南北俱有。宜隨癥而辨。
不可以地限之也。(匯補)
病分干濕
濕香港腳者。筋脈弛而浮腫?;蛏徶悺5[重而不上升。此屬濕勝。宜利濕疏風。干香港腳者。筋脈蜷縮。
枯細不腫。因他病而發(fā)。有時上沖。此以熱勝。宜涼血清火。(匯補)
病分寒熱
感濕熱而發(fā)。必四肢俱熱。感寒濕而發(fā)。必四肢俱寒。(匯補)
人分肥瘦
肥人多濕痰生熱。瘦人多血虛有火。必先有內(nèi)因。然后邪從外入。故化痰清熱。因人而施。(匯補)
病分表里
濕熱上干三陽。則寒熱頭痛。嘔惡不食。身痛且重。濕熱流注三陰。則胸滿怔忡。遍身轉(zhuǎn)筋。二便閉澀。(入門)
脈癥總辨
自汗走注。脈浮弦為風勝。無汗攣急。脈沉澀為寒勝。腫滿重著。脈濡細為濕勝。煩渴便赤。脈洪數(shù)為暑勝。
膏粱之火下乘者。頑痹不仁。脈沉有力。腎肝之陰不充者。軟緩少力。脈亦空虛。(三因方)
香港腳死癥
凡香港腳致上攻胸膈。嘔吐不止。喘急抬肩。自汗淋漓。乍寒乍熱。脈短促者死。入心則兼恍惚謬妄。眠臥不安。小腹痹脹。左寸乍大乍小乍有乍無者死。入腎則腰腳皆腫。小便不通。呻吟額黑。氣沖胸滿。左尺絕者死。若見癥雖危。脈未絕者。宜分虛實救之。虛者四物湯加黃柏。以附子末津調(diào)涂涌泉穴。若氣實者。用五子五皮散、薏苡仁散?;蛴脵壚颇┤X童便調(diào)下。如上氣喘促。初起有表邪者。疏散之。小青龍湯加檳榔。
實者五子五皮飲?;蛴锰K葉、桑皮、前胡、杏仁、生姜。若已經(jīng)攻泄分利。致不得眠。及上氣喘促者。屬虛。八味湯大劑冷服。脾胃虛者。參、術(shù)補之。初起攻胃嘔逆。二陳平胃湯加木瓜。小便不通。實者五苓加木瓜。虛者八味丸加車前、牛膝。(匯補)
香港腳病戒
恚怒則煩心。大語則傷肺??v欲則傷腎。醉飽則傷脾。犯之均使病發(fā)。古稱壅疾。宜疏通氣道為先。凡甘濕補劑。及藥湯淋洗??中叭虢?jīng)絡(luò)。皆在所禁。(匯補)
治分諸癥
濕多宜利濕。熱多宜清熱。上升者兼降。下陷者兼升。表癥兼發(fā)散。里癥兼攻下。不可太過。亦不可不及。太過則損脾。不及則病不去。(匯補)
用藥
香港腳俱屬濕熱。初宜辛涼發(fā)散。繼宜分利二便。與濕同治。用二術(shù)以祛濕。知、柏、芩、梔以清熱。歸、芍以調(diào)血。
木瓜、檳榔以行氣。羌獨活以利關(guān)節(jié)。兼散風濕。木通、防己、牛膝以引藥下行。且消腫除濕。氣虛肥白者。用養(yǎng)氣。瘦人血燥者。用滋陰。若濕痰濕熱瘀血。壅滯經(jīng)絡(luò)者。非肉桂、草烏、附子辛溫。不能開結(jié)行經(jīng)。但不可單用多用。須以黃柏辛涼佐之可耳。大率氣在下。用蒼術(shù)、防風、升麻、羌活。以提其濕。沖上。用黃柏、獨活、防己、木瓜。以降其熱。赤腫為血熱。用赤芍、苦參、黃芩、萆清之。黃白為寒濕。用干姜、肉桂、濃樸、蒼術(shù)溫之。實熱便閉者。大黃、檳榔微下之。食積下注者。神曲、麥芽、蒼術(shù)、半夏消之。脾虛滑泄。山藥、苡仁補之。至于表癥宜汗。麻黃左經(jīng)湯。里癥宜下。澤瀉散。表里雙解。大黃左經(jīng)湯。理氣。大腹皮散。調(diào)血。薏苡仁酒。入腎欲死。牛膝散加大黃救之。入心欲死。八味丸救之。外用附子末。津調(diào)涂涌泉穴。引勢下行。故治分先后。不可初起遽補。久虛反攻。以致實實虛虛。
【附濕火】
有腎火挾濕。溢于皮肉。紅腫如云痕在足脛之間。按之熱且痛者。濕火也。甚則紅勢自足而起。漸行至股上。而入腹升心者不治。宜預防之。二妙丸。有外感瘟疫癥患腳痛者。俗呼絕足傷寒。(匯補)
【附附骨疽】
環(huán)跳穴(在胯眼)及腿根徹痛不已。外皮如故。脈沉數(shù)滑者。防生附骨疽。乃毒瓦斯著骨。人多誤為濕熱。及至膿成。氣血大虧。已不可救。不知鶴膝風與附骨疽。惟腎虛者多患之。因真氣虛弱。邪得深入。若真氣壯實。外邪焉能為害。前人用附子以溫腎。又能行藥勢散寒邪也。亦有體虛之人。夏秋露臥。為冷氣所襲。寒熱伏結(jié)。多成此癥。不能轉(zhuǎn)動。乍寒乍熱而無汗。按之痛應(yīng)骨者是也。若經(jīng)久不消。陰極生陽。寒化為熱。則為膿潰。若被賊風所傷?;继幉簧鯚岫鵀缾汉?。不時汗出。熨之痛少止。須大防風湯及火龍膏貼之。設(shè)用寒涼。必成廢疾?;驍伹?。或痿弱不起。堅硬如石為石疽。皮肉俱腐為緩疽。大抵下部道遠。非桂、附不能直達。況腎主骨。而臀以下俱屬腎。舍桂、附不可。(薛氏)
【附腳心痛】
腳心痛多屬虛勞。不可用克藥。宜大圣散補養(yǎng)氣血。
香港腳選方
大圣散川芎當歸人參黃麥冬炙甘草茯苓木香入木瓜末一錢。酒調(diào)服。仍用草烏、川椒、白芷煎湯洗。
麻黃左經(jīng)湯治香港腳初起。有表癥??砂l(fā)散者。
麻黃干葛細辛蒼術(shù)茯苓防己桂枝羌活防風甘草加味澤瀉湯治香港腳傳里。有實癥。可攻者。
澤瀉赤苓(中)枳殼木通(上)豬苓檳榔牽牛加赤芍、陳皮。水煎。
大黃左經(jīng)湯治香港腳兼表里者。
大黃細辛茯苓防己羌活黃芩前胡枳殼濃樸甘草杏仁姜棗大腹皮散治香港腳上沖。胸腹?jié)M悶。肢節(jié)心煩。
腹皮蘇梗木通桑皮烏藥木瓜半夏赤芍青皮獨活枳殼姜蔥薏苡仁酒治香港腳虛軟無力。時常頑木作痛。
薏仁牛滕海桐皮五加皮防風萆當歸杜仲白芍地骨皮靈仙牛膝散治香港腳入腎。小便悶痛。氣喘面黑欲絕者。
牛膝(二兩)桂心(八錢)當歸(一兩)樸硝(五錢)小茴木瓜(各七錢)八味丸治腎氣入心。小腹不仁。上沖喘急。嘔吐自汗之危癥。(方見中風)大防風湯健步丸(二方見痿癥)杉木湯治香港腳入肝。左脅有塊。痞塞欲絕者。
杉木節(jié)(一升)橘葉(一升或皮)檳榔(七枚)童便(三升)共煮一升。分二服。得快利。停后服。
二妙丸蒼術(shù)黃柏加牛膝。名潛行散。
火龍膏生姜(八兩取汁)乳香沒藥(各五錢)麝香(一錢)牛膠(二兩切片)先將姜汁、牛膠溶化。方下乳香、沒藥調(diào)勻。待少溫。下麝香。即成膏矣。
羌活導滯湯治香港腳初發(fā)。一身盡痛?;蛑?jié)腫痛。便溺阻隔。先以此湯導之。后用當歸拈痛湯。
羌活獨活防己歸尾枳實大黃當歸拈痛湯當歸白術(shù)蒼術(shù)黃芩羌活防風澤瀉豬苓茵陳干葛苦參人參知母升麻甘草
治濕熱香港腳方
紫蘇黃柏芍藥木瓜澤瀉木通枳殼檳榔蒼術(shù)甘草香附羌活防己痛。加木香。腫甚。加腹皮。發(fā)熱。加大黃、黃芩。
簡便方治香港腳上沖。腹脹滿悶。
用威靈仙末。酒調(diào)下二錢。痛減一分。則藥亦減一分,或灸風市肩曲池三穴。或七壯?;蛭迨畨选I躜?。
又方用甘遂末。調(diào)敷紅腫處。內(nèi)服濃甘草湯。即散。又方用蓖麻葉蒸搗裹之。一日二三易。即消。
洗法川椒蔥頭生姜煎湯洗之。單治濕熱而成者。
厥癥
大意
世以卒然昏冒。不省人事為厥。方書以手足厥冷為厥。厥者。氣逆也。凡移熱移寒?;蚍鼰嵘疃鴳?zhàn)栗?;蛱摵醵l(fā)躁。皆謂之厥。不獨手足厥冷而已也。(匯補)
內(nèi)因
人身氣血。灌注經(jīng)脈??炭塘餍?。綿綿不絕。凡一晝夜。當五十營于身?;蛲庖蛄?。內(nèi)因七情。氣血痰食。皆能阻遏營運之機。致陰陽二氣不相接續(xù)。而厥作焉。(匯補)
外候
卒然仆倒。手足冰冷。面色不澤?;蚧杳安恢?。牙關(guān)緊閉。或六脈沉伏。狀若中風。而無痰聲搐搦之異。(匯補)
陽厥
陽厥者。外感六淫。初起頭疼身熱??诟擅}數(shù)。后變四肢乍冷乍涼。有似陰癥。但寒不過肘膝。冷不過一時。
大便閉結(jié)。目溺俱赤。此熱邪入里。氣血不得宣通。所謂陽極發(fā)厥?;饦O似水也。宜清涼攻下之劑。不可誤作陰癥治。四逆散主之。(匯補)
陰厥
陰厥者。素有內(nèi)寒。或食涼物?;蛑泻??;蛞虿『鬂窭?。自汗變出。身寒厥冷。蜷臥不渴。面青溺白。脈沉細遲。忽然煩躁不寧。欲坐臥泥水井中。此陰極發(fā)躁。陰癥似陽也。宜溫經(jīng)散寒。四逆湯主之。(匯補)
熱厥
陰氣衰于下。則為熱厥。(內(nèi)經(jīng))因數(shù)醉入房。濕熱下陷。酒氣悍。腎水日衰。陽氣獨盛。陰水漸涸。令人發(fā)厥。
宜壯水之主。亦有平人手足常熱。冬不加綿。非壯也。乃三陰交虛。急斷酒色。培養(yǎng)真陰。不爾成痿。酒客輩有此者。防生癰疽。(匯補)
寒厥
陽氣衰于下。則為寒厥。(內(nèi)經(jīng))因多欲奪精。元陽虧損。不能充沛經(jīng)絡(luò)。陽氣損衰。陰氣獨在。陽衰于下。令人手足厥冷。(入門)宜益火之原。若久病及平昔真陽虛憊。脈沉細不鼓而肢冷者。此非純寒。乃虛極也。(匯補)
煎厥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內(nèi)經(jīng))夫陽氣者。所以衛(wèi)外而為固也。夏月勞役犯房。擾亂陽氣。水虧火亢。孤陽浮越。熱氣并逼。如煎如熬。故視聽俱失。乃腎膀胱并損也。宜滋腎保肺。(匯補)
薄厥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內(nèi)經(jīng))夫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氣血順利。因恚怒動氣。
載血上行。積于心胸。謂之薄厥。言陰陽相薄。氣血奔迫。宜消瘀降氣。(入門)
痰厥
不因恚怒。忽然氣悶痰升。肢冷吐涎。喉中有聲。為之痰厥。脈必沉滑。宜導痰順氣。又氣實多怒之人。忽大吐發(fā)厥者。乃痰閉于上?;鹌鹩谙隆O刃刑酵?。后用導痰。(匯補)
食厥
因飲食醉飽后。或感風寒。或著氣惱。食填胸中。胃氣不行。忽然厥逆??诓荒苎?。肢不能舉。若作中風中氣治之必危。宜先以姜鹽湯探吐。后以和中理氣化痰藥調(diào)之。(雜著)
氣厥
經(jīng)云。暴怒傷陰。暴喜傷陽。憂愁不已。氣多厥逆。卒爾倒仆。手足冰冷。口無涎沫。但出冷氣。氣不相續(xù)。其脈沉弦或伏。為中氣癥。與中風身溫多痰涎者大。異。宜順氣和中。如烏藥順氣散、木香流氣飲之類。(許學士)
血厥
有平素無痰。忽然如尸。目閉口噤?;蛭⒅耸?。惡聞人聲。狀如眩暈。移時方醒。此汗多亡陽。陰血衰少。陽并于上。名曰血郁。(醫(yī)貫)宜養(yǎng)血調(diào)脾。又曰郁冒。凡婦人經(jīng)后。虛人房勞。多有此癥。又有吐血過多。上渴下厥。冷過腰膝。入腹即死。或狂言錯語。皆陽氣妄行。陰無所根據(jù)。氣血相離之故。須大蒜搗爛。于腳心?;驘崾诸l擦涌泉穴。須用八珍湯加肉桂。(匯補)
尸厥
尸厥即中惡。因冒犯不正之氣。如登冢入廟。吊死問喪。飛尸鬼擊。卒厥客忤之類。忽然手足厥冷。肌膚栗起。頭面青黑。精神不守?;蝈e言妄語。牙口俱噤。昏暈不知。(丹溪)此正虛邪入之癥。用韭汁灌鼻中?;蛱K合香丸同姜汁調(diào)灌。或醋炭熏法。然后用藥。(匯補)
蛔厥
蛔厥者。其人素有食蛔在胃。又犯寒傷胃?;蝠嚥坏檬??;浊笫扯瞎??;蛲飧邪Y不應(yīng)發(fā)汗而妄發(fā)其汗。
以致胃氣虛寒。蟲上入膈。舌干口燥。漱水不咽。煩躁昏亂。手足逆冷。不醒人事。甚至吐蛔。宜理中安蛔湯。
勿用甘草。勿食甜物。蓋蛔得甘則動。得苦則安。得酸則靜。亦有食填太陰。往往痛而吐蛔者。以溫中化滯丸主之。(匯補)
厥分虛實
厥有多端。須分陰陽虛實。如未厥前吐瀉不渴。身涼蜷臥。及已發(fā)而脈遲??诔鱿涯摺j庁室?。如未厥前便秘溺澀??诳噬頍釤┰?。及已發(fā)而脈數(shù)大??谥蟹锤稍镎?。陽厥也。若厥而口噤牙閉者。實厥也。厥而口張自汗者。虛厥也。(匯補)
死癥
厥癥身溫汗出。入腑者吉。身冷唇青。入臟者兇。如手冷過肘。足冷過膝者死。指甲青黑者死。(繩墨)或醒或未醒?;虺醪』蚓貌 :鐾鲁鲎霞t色者死。如口開手撒。五臟絕癥已見一二。惟大劑參、附。兼灸氣海丹田。
間有活者。(匯補)
脈法
寸脈沉大而滑。為痰氣食厥諸有余之癥。微濡而弦。為陰陽虛厥諸不足之癥。大小無常。為尸厥。沉細無力。為蛔厥。(匯補)
治法
治當降痰益氣。溫中健脾。熱厥補陰。寒厥補陽。(匯補)
用藥
熱厥。地黃湯。寒厥。桂附八味丸。煎厥。黃人參湯加麥冬、五味。或地黃湯。薄厥。八味順氣散加減。痰厥。
溫膽湯加竹瀝、姜汁。尸厥。平胃散加木香、檀香。食厥。二陳湯加山楂、麥芽、砂仁、枳實。在上者吐之?;棕?。理中湯加烏梅、花椒。氣厥。烏藥順氣散。血厥。加味八珍湯。陽厥。四逆散、白虎湯。陰厥。四逆湯、五味子湯。
【附急救法】
男女涎潮于心。卒然中倒。當扶入暖室。正東端坐。作醋炭熏之。令醋氣入鼻。其涎自退。輕者即醒。重者亦知人事。惟不可一點湯水入喉。使痰系心包。必成廢人。初厥用生半夏末。或細辛、皂角、石菖蒲末。吹鼻取嚏。有嚏可治。(匯補)
【附暴死總斷】
按暴死者。卒然而倒。其因甚多。詳于諸癥。今復類舉者。欲倉卒之際。辨癥顯然耳。如暴仆口噤。吐涎身溫體暖脈虛者。中風也。二陳湯加天麻、鉤藤。如腹痛額黑。手足收引。脈來沉遲。無氣以息。中寒也。理中四逆湯。更灸開元。有本于陰虛。復遇暑途饑困勞役。暴仆昏絕者。此暑邪乘虛而犯神明之府。生脈散加香薷。
如有痰聲者。名曰痰厥。此虛陽載痰上升也。四君子如竹瀝、姜汁。切不可用二陳燥痰之劑。如行立之間。
暴眩仆絕。喉無痰聲。身無邪熱者。此陰虛而陽暴絕也。獨參湯。如暴怒卒倒。身冷無涎污者。名曰氣厥。六磨湯。如食后著寒著氣而暴死者。名曰食厥。二陳湯探吐之。小兒多有此癥。有大怒載血。瘀于心胸而暴死者。名曰血升。宜逐瘀行血。婦人產(chǎn)后經(jīng)行。偶著恚怒多有之。如感臭穢瘴毒暴死者。名曰中惡。宜醋炭熏鼻。候醒。以藿香正氣散調(diào)之。
或探喪入廟?;驘o人之室?;蛟焯斓貕瘓鰵w來。暴絕面赤不語者。名曰尸厥。進藥即死者。宜移患人東首。焚香北面禮拜。更行醋炭熏鼻。有傷寒新瘥。與婦人交。忽患小腹急痛。外腎搐縮面黑喘急冷汗自出名曰脫元有因大吐大瀉后。卒然四肢厥冷。不省人事。名曰脫陽。俱宜急以蔥白緊縛。切去兩頭。先用一頭燒熱放臍上。以熨斗熨之。使熱氣入腹。
后以參、附、姜湯救之。汗止喘息為可治。遲則無及矣。有男女交接而死。男子名走陽。女子名脫陰。男雖死。陽事猶然不倒。女雖死。陰戶猶然不閉。有夢中脫泄死者。其陽必舉。陰必泄。尸容尚帶喜笑。為可證也。皆在不救。(匯補)
厥癥選方
五味子湯即生脈散加杏仁、陳皮、姜棗。
黃人參湯黃人參白術(shù)陳皮甘草當歸麥冬五味生地黃柏熟地天冬八味順氣散即四君子湯加青皮、烏藥、陳皮、香附。去白芷。
加味溫膽湯即二陳湯加竹茹、枳實、山梔、黃芩。
加味平胃散即平胃散加木香、檀香、烏藥、砂仁。
泄瀉
大意
濕勝則濡瀉。(內(nèi)經(jīng))脾土受濕。不能滲化。致傷闌門元氣。不能分別水谷。并入大腸而泄瀉。(指掌)泄者。大便溏薄。瀉者。大便直下。略分輕重??倢倨⑻摗#▍R補)
內(nèi)因
胃氣和平。飲食入胃。精氣則輸于脾。歸于肺。行于百脈而成營衛(wèi)。若飲食起居內(nèi)外之邪。傷于脾胃。傳化失節(jié)。清濁不分。上升精華之氣。反下降而為泄瀉矣。(機要)
外候
泄分五種。如脾泄。飲食不和。色黃。胃泄。腹脹注下。食則嘔吐。大腸泄。食已窘迫。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
溲澀。便膿血。小腹痛。大瘕泄。里急后重。數(shù)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難經(jīng))又有飧泄、腸垢、鴨溏、濡泄、滑泄之名。
飧泄者。濕兼風也。故惡風自汗。完谷不化。腸鳴脈弦。腸垢者。濕兼暑也,故稠粘垢穢。小水赤澀。煩渴脈數(shù)。
鴨溏者。濕兼寒也。故澄徹清冷。儼如鴨糞。溺白脈遲。濡泄者。濕邪自甚也。故瀉多清水。腸鳴身重。溺短脈沉?;拐?。濕勝氣虛也。故所下不禁。大孔如竹筒。直出不止。又食積泄者。瀉下腐臭。噫氣作酸也。痰泄者。
或多或少。胸悶瀉沫。火泄者。暴注下迫。焦黃穢臭。氣泄者。腹常痞滿。去不通泰。虛瀉者。困倦無力。食減微溏。必兼體瘦。瀉者。停蓄飲食。數(shù)日一瀉。必兼腹脹。腎泄者。五更腹痛。微響乃泄。必兼足冷。肝泄者。忿怒所傷。厥而面青。必兼脅滿。交腸瀉者。大小便易位而出。直腸瀉者。飲食入口。少頃即瀉。(匯補)
瀉分久暴
暴注下迫。食不及化。是無水也。溏泄日久。止發(fā)無恒。是無火也。(太仆)
腹痛分辨
瀉不腹痛者。濕也。瀉白腹痛者。寒也。痛一陣。瀉一陣。泄復澀滯者?;鹨病M匆魂?。瀉一陣。瀉后痛減者。食也。腹中脹痛。瀉不減者。肝氣也。腹中絞痛。暴瀉煩渴者?;魜y也。腹中絞痛。下無休時。去如蟹渤者。氣食交并也。腹中覺冷。隱隱微痛。下如稠飲者。痰也。(戴氏)
寒熱分辨
熱者。小便赤澀。煩渴。肛門熱。谷食腐化?;螂m不化。而色變焦黃。身能動作。手足溫曖。寒者。小便清白。不渴。腹中冷。完谷不化。色亦不變。變亦白色。身懶動作。飲食不下。手足清冷。(河間)
腸鳴分辨
濕多成五瀉。腸走若雷奔。此寒濕之患。然亦有火勢攻沖。摶擊水氣而鳴者。必兼腹痛。暴注下迫。肛門澀滯。小水色黃。非若濕癥之腹不痛也。(匯補)
完谷分辨
完谷不化。其因有四。曰氣虛。曰胃寒。曰胃火。曰胃風。夫氣虛胃寒。固不能傳化矣?;鹫??;鹦约彼?。傳運失常。即邪熱不殺谷也。至于胃風者。肝風傳脾。脾受其克。不能變化。名為飧泄。乃五泄之一也。(醫(yī)統(tǒng))
泄瀉死癥
脈細。皮寒。少氣。泄利前后。飲食不入。是謂五虛者死。其漿粥入胃。泄注止。則虛者活。(素問)
脈法
瀉脈自沉。沉遲寒侵。沉數(shù)火熱。沉緩濕邪。沉虛滑脫。凡泄注沉緩弱小者生。浮大弦數(shù)者死。(匯補)
治法
凡瀉皆兼濕。初宜分理中焦。次則分利下焦。繼以風藥燥濕。久則升舉元氣?;摬唤H缓鬂?。其間風勝。兼以解表。寒勝。兼以溫中。虛弱補益。食積消導。濕則淡滲?;饎t清涼。痰則涌吐。陷則升提。隨癥而用。不拘次序。(匯補)
治審虛實
下積如稠膿者。消化為上。去薄而小便短少者。利水為捷。若小便如常。不必再利。惟燥脾而已。如兼口渴。
則利水與燥脾。皆不可用。但審溺赤為有熱。如溺短而色不變。則補益無疑也。(匯補)
郁結(jié)當開
憂思太過。脾氣結(jié)而不能升舉。陷入下焦而泄瀉者。宜開郁結(jié)。使氣升而谷自化。(匯補)
郁熱當清
有肺熱閉錮??人孕貪M。誤服參、術(shù)。使肺中之熱?;乇即竽c而瀉者。當先清肺金。然后和脾。(匯補)
泄瀉忌用
補虛不可純用甘溫。太甘則生濕。清熱不可純用苦寒。太苦則傷脾。兜澀不可太早??至魷嘈?。淡滲不可太多??纸蚩蓐栂荨#ū刈x)
用藥
主以茯苓、白術(shù)。加陳皮、半夏。濕加豬苓、澤瀉?;鸺狱S連、白芍。寒加炮姜、益智。風加防風、蒼術(shù)。食加枳實、濃樸。食積加楂肉、麥芽。氣虛加人參、黃。氣陷加升麻、柴胡。泄久脾虛。飲食難化。加參、、神曲、麥芽、干姜。泄久腸滑。加肉果、訶子、木香。有夏月暴注水泄。用香薷散、益元散。有腎脾兩虛。每朝五更洞瀉。用四神丸、漿水散。有經(jīng)年脾瀉。用桂香丸、椒附丸。有痰積肺中。魄門不禁。用二陳加防風、桔梗探吐。有肺熱移腸。下為腸癖。用黃芩、地骨皮、阿膠、百合、兜鈴、甘草。有酒積作瀉者。五更腹鳴作痛。瀉下黃赤。此酒濕入臟所致。非腎虛者比也。宜四苓、葛花?;蚪饏T澤瀉湯加萆之類。凡煎瀉藥。用甘瀾水者。取其不助濕而益脾胃也。
(匯補)
泄瀉選方
白術(shù)茯苓湯統(tǒng)治泄瀉。
白術(shù)茯苓甘草胃苓湯即五苓合平胃散益元散(方見暑癥)理中湯(方見中寒)香薷飲治夏月暑瀉(方見暑癥)四苓散治清濁不分。因作泄瀉。
茯苓豬苓白術(shù)澤瀉加桂。名五苓散。
白術(shù)散白術(shù)芍藥(各三錢)炮姜(五錢)甘草(二兩)每服二錢。水煎。
桂枝湯桂枝白芍白術(shù)(各五錢)炙草(二錢)每服五錢。水煎。
術(shù)附湯白術(shù)附子甘草連理湯即理中加茯苓、黃連。
五味子散治腎虛人感陰氣。而每泄于五更者。
五味(二兩)吳萸(五錢)炒研末。每服二錢。陳米飲下。加補骨、肉果。名四神丸。
參附湯人參(一兩)附子(五錢)每服五錢。加姜十片煎。
二神丸治脾腎虛泄。五更腸鳴。
補骨脂(四兩)肉豆蔻(二兩)加五味子二兩。吳茱萸五錢。名四神丸。
四柱散濟生治臟腑虛冷。真陽耗散。臍腹冷痛泄瀉。
茯苓附子人參木香(各一兩)每服三錢。姜五片。加肉果、訶子。名六柱散。活人方有白術(shù)。無訶子。
漿水散(潔古)治脾土陰寒。水瀉清冷。
半夏(二兩)良姜(二錢半)干姜肉桂甘草附子(各五錢)為末。每服三錢。
椒樸丸(魏氏)益智川椒(炒)濃樸陳皮白姜茴香(炒各等分)上用青鹽。于銀石器內(nèi)。以水浸干藥。用火煮干。焙燥為末。酒糊丸。鹽湯下。
椒附丸治腎臟虛寒。大便久瀉。
椒紅(炒)熟附鹿茸(焙)桑螵蛸(炙)山藥山萸龍骨()桂香丸(三因)治臟腑虛寒。為風寒所迫。冷滑注下。老人虛人。危篤。累效。
附子肉豆蔻茯苓(各一兩)桂心干姜木香(各半兩)丁香(二錢半)為末。面糊丸。米飲下五十丸。
戊己丸(和劑)治脾胃不足。濕熱下乘而泄。
黃連吳萸白芍(各等分)為末。面糊丸。如梧子大。米飲下。
溫六丸(丹溪)治濕熱氣滯。用為向?qū)?。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span>
六一散(七兩)干姜(一兩)末之。粥丸。一方。去干姜。加吳萸二兩。名參萸丸。
節(jié)齋泄利方
白術(shù)茯苓半夏陳皮甘草砂仁神曲麥芽
痢疾
大意
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陰受之則入五臟。閉塞滯下。為飧泄腸癖。(內(nèi)經(jīng))滯下者。謂氣食滯于下焦。腸癖者。謂濕熱積于腸中。即今之痢疾也。(匯補)故曰。無積不成痢。痢乃濕熱食積三者。(雜著)
內(nèi)因
生冷油膩。留滯于內(nèi)。濕蒸熱瘀。伏而不作。偶為調(diào)攝失宜。風寒暑濕。干觸穢濁。故為此疾。(指掌)其多發(fā)于夏秋者。因脾主長夏。脾感酷暑。肺金亦病。至秋陽氣收斂?;饸庀陆?。肺傳大腸。并迫而為病也。(醫(yī)統(tǒng))
外候
或膿或血?;蚰撗嚯s?;蚣兡c垢?;驘o糟粕?;蛟闫上嚯s。雖有痛不痛大痛之分。然皆里急后重。逼迫惱人。(丹溪)若初起有惡寒發(fā)熱。頭疼身痛者。帶表癥也。初起有心煩口渴。腹痛嘔吐者。里實癥也。(匯補)
分寒熱
痢起夏秋。濕熱交蒸。本乎天也。因熱求涼。過吞生冷。由于人也。氣壯而傷于天者。郁熱為多。氣弱而傷于人者。陰寒為甚。濕土寄旺四時?;驈幕鸹?。則陽土有余。而濕熱為病?;驈乃?。則陰土不足。而寒濕為病。(必讀)
辨虛實
脹滿惡食。急痛懼按者。實也。煩渴引飲。喜冷畏熱者。熱也。脈強而實者。實也。脈數(shù)而滑者。熱也。外此無非虛寒矣。其相似之際。最當審察。如口渴而喜冷者。為熱??诳识矡嵴摺楹?。腹痛而脹悶者。為實。腹痛而喜按者。為虛。溺短而赤澀者。為熱。溺短而清白者。為寒。后重而新病為實。后重而久病為虛。脈大而沉實為實。脈大而浮洪亦虛。(必讀)
辨五色
濕熱之積。干于血分則赤。干于氣分則白。赤白兼見。氣血俱病也。純下清血者。傷風也。色如豆汁者。傷濕也。淡黃挾白者。食積也。微紅焦黃者。熱毒也。紫黑血絲者。瘀血也。雜下散血者。損傷也。如魚腦者。脾失運而陳積不腐也。如凍膠者。腸胃冷而真液下脫也。如白膿者。虛而挾熱。津液努責而結(jié)也。如屋漏水塵腐色者。元氣弱極也。如雞肝色者。百脈皆傷也。(匯補)
辨寒熱
世俗多以白為寒。赤為熱。似矣。然白色亦有屬熱者。如谷食腐熟而成膿也。赤色赤有屬寒者。因血瘀凝泣而入腸也。不可以赤白為準。但當以脈辨之。(醫(yī)統(tǒng))
積分新舊
舊積者。濕熱食積也。當推蕩。新積者。下后又生也。當調(diào)補。不可輕攻。脾運而積自化。若因虛而痢。雖舊積亦不可下。虛回而痢自止。丹溪有先用參術(shù)。補完胃氣而后下者。亦一時之權(quán)宜也。(匯補)
邪分逆順
先水瀉。后便膿。此脾傳腎之賊邪。為逆。難愈。先膿血。后水瀉。此腎傳脾之微邪。為順。易愈。(丹溪)
里急分辨
里急而不及更衣者?;鹨?。火性急速。能燥物也。里急而頻見更衣者。虛也。元氣滑脫。不禁固也。(匯補)
后重分辨
邪迫而后重者。至圊積減。未幾復作。此大腸經(jīng)積滯。不能宣通也。虛滑而復重者。至圊不減。后反加甚。此肺脾氣降。不能發(fā)升也。(醫(yī)統(tǒng))
身熱分辨
初痢身熱脈浮者??山獗?。初痢身熱脈沉者??晒ハ隆>昧∩頍崦}虛者。正虛可治。久痢身熱脈大者。邪盛難醫(yī)。(匯補)
腹痛分辨
痢疾腹痛。乃肺金之氣郁在大腸。宜苦梗開之。丹溪后隨癥用藥。因積滯者。腹必脹滿。血虛者。痛必喜按。
又有虛寒作痛者。必久痢見之。(匯補)
色黑分辨
下痢色黑有三。黑而焦色者。熱極反見水化也。黑而有光如漆者。瘀血也。黑如塵腐者。乃死癥耳。(匯補)
嘔逆分辨
痢而嘔者。胃氣不和也。心法有胃中火逆而嘔者。有毒瓦斯上攻而嘔者。有胃虛而嘔者。有肝旺而嘔者。大率久痢見之為逆。(匯補)
氣滯痢
七情乖亂。氣不宣通。郁滯腸間。觸發(fā)積物。去如蟹渤。拘急獨甚。必兼胸宇不寬。首宜化氣。(匯補)
食積痢
飲食過多。脾胃不運。生冷失調(diào)。濕熱乃成。痢下黃色?;蛉玺~腦。腹痛脹滿。不嗜飲食。宜消導。(匯補)
時疫痢
有一方一家之內(nèi)。上下傳染。長幼相似。是疫毒痢也。
當察運氣之相勝。以發(fā)散疫邪。(大全)不可用克導攻下之劑。
瘀血痢
凡飽食疾走。極力叫號。跌仆受傷。郁怒不泄。以及婦人經(jīng)行產(chǎn)后。誤吞生冷。惡血不行。凝滯于內(nèi)。侵入腸間而成痢疾。純下紫黑惡血。脈現(xiàn)芤細結(jié)促。治當祛瘀。(匯補)
噤口痢
痢而能食。知胃未病。有脾家濕熱。熏蒸清道而成噤口者。亦有脾胃素虛者。亦有誤服利藥。犯其胃氣者。
亦有服澀劑太早者。如胃弱氣陷。絕不思食。則難治矣。如大虛大熱者。以人參同姜炒黃連煎湯。時時呷之?;騿斡檬徣獬聪慵宸M庥锰锫輷v爛。入麝一分。納入臍中。引熱下行。(匯補)
休息痢
屢止屢發(fā)。經(jīng)年不愈。名曰休息。多因兜澀太早。積熱未清所致。亦有調(diào)理失宜。亦有過服寒涼。亦有元氣下陷。亦有腎虛不固。均能患此。(醫(yī)統(tǒng))
虛滑痢
勞役過度。中州衰損。四肢困倦。谷食難化。下痢糟粕。腹中微痛。但有虛坐。并無努責。六脈沉伏。或應(yīng)指模糊。治宜調(diào)補。不可以常例治之。亦有痢久不愈而變成者。治法相同。如再用寒涼行氣。則惡寒厥逆自汗昏沉等癥立見矣。須大劑辛溫之品補之。
陰虛痢
有素患陰虛。偶感寒邪。腹痛下痢。里急后重。赤白稠濁?;蛞娂t水。發(fā)熱夜甚。煩渴不寧。胸中似饑。得食則脹。治以清解熱邪。兼滋陰血。庶可保全。設(shè)用涼血攻積補氣破氣治之。必死。如白芍、生地、丹皮、山藥、甘、桔、阿膠、石蓮、赤苓、陳皮、風、米、澤瀉之類。(寓意草)
蟯蟲痢
胃弱腸虛。則蟯蟲下乘。或痛或癢。從谷道中出。其形極細。乃九蟲之一也。宜清熱殺蟲。(醫(yī)統(tǒng))
蟲疰痢
痢下黑色。形如雞肝??谠锎罂?。五內(nèi)切痛。由服金石湯丸。逼損真陰。其血自百脈經(jīng)絡(luò)而來。難治。(醫(yī)統(tǒng))
痢分輕重
凡痢身不熱者輕。身熱者重。能食者輕。不能食者重。絕不食者死。(匯補)
瘧痢前后
瘧痢二癥。同因暑邪飲食失宜。致有瘧后發(fā)痢者。由汗多亡陽。元氣下陷。后重里急。似痢非痢也。亦有痢后發(fā)瘧者。因下多亡陰。榮衛(wèi)失調(diào)。寒熱交爭。似瘧非瘧也。俱不可純用攻劑。若瘧痢兼發(fā)者。內(nèi)有積滯。外受風寒??呻p解之。(醫(yī)統(tǒng))
死癥
下痢純血者死。如塵腐色者死。如屋漏水者死。如魚腦如豬肝者。半死半生。氣短呃逆者死。唇若涂朱者死。大孔如竹筒者死。身熱脈弦者。半生半死。脈細。皮寒。氣少。泄痢前后。飲食不入。五虛者死。直腸自下者死。久痢。忽大下結(jié)糞者死。小兒出痘。即發(fā)痢者死。婦人新產(chǎn)。即發(fā)痢者亦死。(匯補)
脈法
腸癖下膿血脈沉小滑利者吉。浮洪弦數(shù)者兇。又洪弦者重。浮大者未止。微弱者自愈。雖發(fā)熱不死。惟弦急者難治。(匯補)
治法
和血則便膿自愈。行氣則后重自除。(內(nèi)經(jīng))后重則宜下。腹痛則宜和。身重則除濕。脈弦則祛風。(東垣)因于濕熱者。去其濕熱。因于積滯者。去其積滯。因于氣者調(diào)之。因于血者和之。新感而實者。可以通因通用。久病而虛者??梢匀蛉?。(必讀)
初痢忌澀
初痢之法。化滯清熱。直候積消毒散。脾胃已和。氣血將復。方可調(diào)補。不可遽用肉蔻、訶子、白術(shù)輩。以補住濕熱。不可妄投粟殼、龍骨、烏梅等。以秘澀腸胃??中暗醚a而愈甚。腹痛欲死。變癥百出。日久延遷而未已也。
(心法)
久痢忌攻
氣本下陷。而再行其氣。后重不益甚乎。中本虛衰。而復攻其積。元氣不愈竭乎。濕熱傷血者。自宜調(diào)血。若過行推蕩。血不轉(zhuǎn)傷乎。津亡作渴者。自宜止泄。若但與滲利。津不轉(zhuǎn)耗乎。(必讀)
痢有汗法
初起發(fā)熱惡寒。頭疼身痛。表癥見者。即宜發(fā)散。所謂風邪內(nèi)結(jié)者。汗之是也。(醫(yī)統(tǒng))
痢有補法
脈來微弱者可補。形色虛薄者可補。病后而痢者可補。因攻而劇者可補。(必讀)
痢久補脾
久痢體虛氣弱滑脫。徒知止?jié)?。竟難奏效。殊不知元氣下陷。當用升提補氣。如參、、白術(shù)、升麻之屬。自能漸愈。甚者灸氣海天樞百會穴。(醫(yī)統(tǒng))如食少者。專調(diào)脾胃。飲食進而氣血和。蓋痢以胃氣為本也。(入門)
痢久補腎
腎為胃關(guān)。開竅于二陰。未有久痢而腎不虛。故治痢不知補腎。非其治也。蓋病在火衰。土位無母。設(shè)非桂、附大補命門。以復腎中之陽。以救脾家之母。則門戶何由而固。真元何由而復。(士材)
用藥
主以保和丸。赤痢。加川芎、當歸。白痢。加蒼術(shù)。腹痛。加當歸、芍藥。后重。倍檳榔、枳殼。小水赤澀。加茯苓、木通。肛門熱痛。加大黃、樸硝。此通導之法。凡實熱者用之。若赤痢久而血虛者。四物湯。加阿膠、陳皮、白術(shù)、甘草。白痢久而氣虛者。四君子湯。加黃、扁豆、木香、砂仁。痢久而后重不去。此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痢久而積滯不化。為脾氣不運。六君子湯。中焦寒者。理中湯。下焦虛者。四神丸。此溫補之法。凡虛寒者用之。若血瘀痢者。用當歸、桃仁、赤芍、枳殼、甘草、黃芩、香附、陳皮、肉桂。若食積痢者。用化滯湯。加山楂、枳殼、木香、砂仁。此疏利之法。凡內(nèi)傷氣食者宜之。若時疫痢者。用防風湯。加羌活、白芷、柴胡、川芎。此發(fā)散之例。凡外感風寒者用之。若噤口痢者。香連丸。同石蓮肉、竹茹、枇杷葉、蒼術(shù)。徐徐呷下。此清解之例。凡虛熱者宜之。若穢盡氣虛。用芍藥湯。加參、、苓、術(shù)、訶黎、粟殼、烏梅、肉果、香椿皮。此兜澀之劑。凡滑脫者宜之。若陽邪陷入陰中。脈沉數(shù)有力。肌膚晦黑者。初則升散。用人參敗毒散。后則升補。用補中益氣湯。服藥時外宜坐殿肛門。
努力忍便。直待藥勢已行。皮間汗?jié)櫠埂?wù)使內(nèi)陷之邪。提之轉(zhuǎn)從表出。所以挽其不趨之勢也。凡初痢腹痛。不可驟用參術(shù)。雖胃氣虛弱。亦當禁之。
痢疾選方
保和丸(方見傷食)理中湯(方見中寒)芍藥湯治下痢膿血。里急后重諸癥。
芍藥(二兩)當歸黃連黃芩(各半兩)大黃(三錢)肉桂(二錢五分)檳榔甘草(各三錢)木香(一錢)每服五錢。水煎。加枳殼。名導氣湯。
化滯湯治下痢因于食積氣滯者。
青皮陳皮濃樸枳實黃芩黃連當歸芍藥(各二錢)木香(五分)檳榔(八分)滑石(三分)甘草(四分)加味平胃散治下痢因于濕蒸熱郁者。
蒼術(shù)陳皮甘草黃芩黃連檳榔茯苓木香澤瀉木通加味防風湯治下痢困于風邪時疫者。必有表癥。乃可用之。
麻黃防風蒼術(shù)川芎本羌活白芷桔梗芍藥甘草香連丸(直指)統(tǒng)治痢疾初起。乃和平之劑。
黃連(十兩)木香(四兩)末之。醋糊丸。淡姜湯下。(隨癥加入)芩術(shù)湯統(tǒng)治痢疾積去調(diào)理之劑。
白術(shù)(一兩)黃芩(七錢)甘草(三錢)每服三錢。水煎。
黃芩湯。
黃芩(二錢)芍藥(一錢半)甘草(五分)真人養(yǎng)臟湯(和劑)治痢久脾腎俱虛。腸胃不固。經(jīng)年不愈者。
人參白術(shù)當歸(各六錢)白芍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果(半兩)粟殼(蜜炙三兩半)訶子(一兩二錢)每服四錢。水煎。久病。加附子。
四神丸治下焦不固。下痢不止。(方見泄瀉)衛(wèi)生湯即異功散加山藥、苡仁、澤瀉、黃連。
錢氏白術(shù)散治脾虛泄痢肌熱。
即四君子加木香藿香、干葛。
四君子湯治白痢久而不愈。屬氣虛者。
六君子湯治痢久而積滯不減。脾氣不運者。
補中益氣湯治痢久而后重不去。屬脾氣下陷者。(方俱見中風)胃風湯治中焦虛寒。下痢不止。
人參白術(shù)茯苓當歸芍藥川芎(各等分)肉桂(減半)水煎。一方。加干葛。
四物湯治赤痢久而不愈。屬血虛者。(方見中風)
便血
大意
結(jié)陰者。便血一升。再結(jié)二升。三結(jié)三升。(內(nèi)經(jīng))蓋因邪犯五臟。內(nèi)傷三陰?;蜓?jīng)之陽血。阻結(jié)不和。漏泄于外?;蚓咏j(luò)之陰血。著留不運。僻裂而出。(準繩)
內(nèi)因
皆由七情六淫。飲食不節(jié)。起居不時。或坐臥濕地。或醉飽行房?;蛏渫:?。或酒面積熱。觸動臟腑。以致榮血失道。滲入大腸。(入門)
外候
純下清血者。風也。色如煙塵者。濕也。色黯者。寒也。鮮紅者。熱也。糟粕相混者。食積也。遇勞頻發(fā)者。內(nèi)傷元氣也。后重便減者。濕毒蘊滯也。后重便增者。脾元下陷也。跌傷便黑者。瘀也。先吐后便者。順也。(匯補)
糞前糞后
先血后便。此近血。也由手陽明隨經(jīng)入腸滲透而出也。先便后血。此遠血也。由足陽明隨經(jīng)入胃。淫溢而下也。(準繩)
挾寒挾熱
富貴之人。酒色濃味。藜藿之人。勞役憂思。均致熱積于中。風生于內(nèi)。血溢流走。盡屬于熱。惟病久真氣漸虛?;蜻^服涼藥。脾胃傷損。然后可用溫補。(原病式)
脈法
尺脈芤澀。關(guān)脈微緩。俱為便血。脈小留連者生。數(shù)疾浮大者死。右關(guān)沉緊。是飲食傷脾。不能攝血而下走也。右寸浮洪。是積熱肺經(jīng)。下傳大腸而便血也。(匯補)
治法
大要初起當清解腸胃之濕熱。久則調(diào)和中焦之氣血。服涼藥不愈者。必佐以辛味。服辛味不愈者。必治以溫中。(醫(yī)統(tǒng))下陷既久。升提可用。(匯補)益精氣血氣。皆生于谷氣。胃氣一復。血自循軌。(入門)
用藥
主以四物湯。風加荊芥、防風。濕加蒼術(shù)、秦艽。熱加槐角、芩、連。寒加木香、干姜。氣加香附、枳殼。瘀加桃仁、韭汁。久虛者。加參、、術(shù)、草。下陷者。加升麻、柴胡。虛熱者。加阿膠、生地。虛寒者。加附子、炮姜。古方。陰結(jié)用平胃地榆湯。(匯補)
【附腸風】
腸風者。自外感而得。邪氣內(nèi)客。隨感隨見。(戴氏)屬足陽明經(jīng)。(卮言)或外風從腸胃經(jīng)絡(luò)而入客?;騼?nèi)風因肝木過旺而下乘。故曰腸風。風有以動之也。外癥腹中有痛。所下清血純血。當先解腸胃之風邪。次分內(nèi)外以調(diào)理。內(nèi)風用胃風湯。外風用槐角丸。(準繩)
【附臟毒】
臟毒者。自內(nèi)傷而得。蘊積毒瓦斯。血色濁黯。久而始見。(戴氏)屬大腸經(jīng)積熱。久而生濕。濕從而下流也。(卮言)外癥腹內(nèi)略疼。濁血兼膿。或肛門腫脹?;蚰c頭突出?;虼蟊汶y通。先以拔毒疏利之劑。逐出惡血。然后以涼血祛風之劑。兼助胃氣。(準繩)二黃柏葉主之?;蛴酶墒翢?。每朝米飲調(diào)下。以其能消宿血。解熱毒。且健脾斂肺故也。(匯補)
【附腸癖】
腸癖者。原因胃風飧泄。久則濕熱成癖。注于大腸。傳于少陰。名曰腸癖。俗呼血箭。因其便血唧出。有似于箭也。又有如節(jié)。四散漏下。(入門)有恒發(fā)于長夏者。因濕熱令行。客氣盛而主氣弱。故腸癖之病甚也。宜升陽防風湯。加炒柏、酒芩、當歸、陳皮主之。(準繩)
【附蠱毒】
臟腑敗壞。下血如豬肝。如爛肉。心腹絞痛。涎唾沉水。嚼豆不腥者。中盅也。(準繩)在膈者。以膽礬溶化。升麻煎湯探吐。在下者。以郁金為末。米飲調(diào)下。取瀉后。以平胃散將養(yǎng)之。(入門)
【附血痔】
血痔者。濕毒留于臟腑。注于大腸。既有病根。復遇勞思飲酒。后即下血。由內(nèi)熱而妄行也。宜四物湯。加芩、柏、槐花治之。如年高氣弱。或誤用攻下。血來不止者。四君子主之。勞役即發(fā)。覺重墜者。補中益氣。加黃芩、槐花。又有膿汁濁液化生蟲物。蠹食肛門。傍生小竅。滴血淋瀝。射如血線。當以蕪荑、艾葉、楝根等物化蟲可耳。外以血竭末敷之?;蛞增狌幑?。燒煙熏亦效。(匯補)
便血選方
胃風湯(方見痢疾)黃連湯(潔古)黃連當歸(各五錢)炙草(二錢半)每服五錢。水煎加大黃一錢。芍藥五錢。淡桂五分。名芍藥黃連湯。水煎。調(diào)木香、檳榔末五錢。
膠艾湯(和劑)即四物湯加阿膠、艾葉、甘草。
平胃地榆湯(謙甫)治陰結(jié)便血。
即異功散加炮姜、附子、蒼術(shù)、濃樸、神曲、益智、升麻、干葛、當歸、白芍、姜、棗。
槐花丸治腸風痔血。
槐角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加秦艽、升麻。
黃連阿膠丸黃連(三兩)阿膠(一兩)茯苓(二兩)以連、苓為末。水煮阿膠膏為丸??招拿罪嬒?。
黃土湯(金匱)甘草白術(shù)黃芩阿膠熟地附子(炮各二兩)伏龍肝半升煮。分服。
三黃補血湯黃(一錢半)生地(二錢)熟地川芎(各一錢)芍藥丹皮柴胡升麻(各五分)柏葉散治臟毒。
側(cè)柏葉(二兩)黃芩(一兩半)大黃(五錢)米飲下。
升陽防風湯(東垣)治腸風。
蒼術(shù)(酒浸炒四錢)白術(shù)茯苓芍藥(各一錢)防風(二錢)理物湯即理中四物湯合用。
四物湯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四方俱見中風)理中湯(方見中寒)棕灰散敗棕存性。每服二錢?;蚓苹蛎罪嬒?。
溺血
大意
胞移熱于膀胱。則溺血。(內(nèi)經(jīng))是溺血未有不本于熱者。但有各藏虛實之不同耳。(匯補)
內(nèi)因
或肺氣有傷。妄行之血。隨氣化而下降。胞中或脾經(jīng)濕熱內(nèi)陷之邪。乘所勝而下傳水府。或肝傷血枯?;蚰I虛火動?;蛩紤]勞心。或勞力傷脾?;蛐∧c結(jié)熱。或心胞伏暑。俱使熱乘下焦。血隨火溢。(匯補)
外候
全無疼痛。血從精竅而出。非若血淋莖痛。血隨溺竅而出也。(匯補)
治法
暴熱實火。宜甘寒清火。房勞虛損。宜滋陰補腎。此病日久中枯。非清心靜養(yǎng)。不可治也。(匯補)
用藥
實熱。用導赤散。加山梔、黃芩、淡竹葉、赤苓。煎成調(diào)滑石末飲之。虛熱。宜四物湯。加生地、茯苓、山梔、牛膝、麥冬。煎成調(diào)發(fā)灰飲之。久不止者。膠艾四物湯。虛甚者。鹿角秋石丸。阻塞不通。加冬葵子、生蒲黃以化之。
(匯補)
溺血選方
導赤散生地木通甘草膠艾湯(方見便血)小薊飲小薊山梔當歸生地滑石甘草蒲黃通草淡竹葉加冬葵子鹿角膠丸鹿角熟地發(fā)灰茅根汁為丸。鹽湯下。
便濁
大意
水液混濁。皆屬于熱。(內(nèi)經(jīng))故赤白濁。皆因濕熱濁氣。滲入膀胱而為病。(入門)
內(nèi)因
其因有二。肥人多濕熱。瘦人多腎虛。(丹溪)腎虛者。因思想過度。嗜欲無節(jié)。腎水虛少。膀胱火盛。小便去澀。
所以成濁。(醫(yī)鑒)濕熱者。因脾胃濕熱。中焦不清。下流膀胱。故便溲混濁。(正傳)又有思慮勞心者。房欲傷腎者。脾虛下陷者。脾移熱于腎者。下元虛冷者。濕痰流注者。有屬虛勞者。有因伏暑者。(匯補)
外候
小溺濁澀。莖中大痛。其狀漩面如油。光彩不定。漩腳下澄。凝如膏糊。(心法)若初起先有消渴善飲。而后下便見濁者。即下消癥也。(匯補)
濁分氣血
血虛而熱甚者。則為赤濁。心與小腸主之。氣虛熱微者。則為白濁。肺與大腸主之。(正傳)
濁分虛實
大約竅端結(jié)蓋者。為多火。不結(jié)蓋者。為兼濕。小水赤澀而痛?;驖釒С嗌?。為小腸濕熱。小水不澀不痛。
而所下色白。或滲利轉(zhuǎn)甚者。為脾氣下陷。莖中痛癢。而發(fā)寒熱?;蛴薪Y(jié)痛者。為毒邪所侵。(匯補)
濁分精溺
要知濁出精竅。淋出溺道。由敗精瘀腐者。十常六七。由濕熱流注。與脾虛而下陷者。十中二三。(匯補)
脈法
兩尺洪數(shù)。為陰火不寧。左寸短小。為心虛不攝。右脈大而澀。按之無力?;蛭⒓??;虺辆o而澀。皆為虛。尺脈虛浮。急疾者難治。遲者易治。(匯補)
治法
赤者當清心瀉火。白者當滋陰補腎。使水火既濟。陰陽葉和。精氣自固。(正傳)若屬濕痰者。宜燥中宮之濕。
屬虛滑者。宜提下陷之氣。甚有色欲太過。陽虛生寒者。當壯火鎖陽。此雖僅見。亦宜審也。(匯補)
治禁
不可純用寒涼傷血。不可純用熱藥助火。蓋寒則堅凝。熱則流通。均非當理。但宜清上固下。(入門)其必佐以甘淡者。以甘能化氣。淡能利竅。若用澀劑。則邪無從出。反增脹悶。(匯補)
用藥
陰虛火動。主以地黃湯。去山萸。加萆、黃柏。心虛火動。主以清心蓮子飲。濕痰下注。主以蒼白二陳湯。濕熱不清。主以四苓散。中氣下陷。主以補中益氣湯。下元虛冷。主以八味地黃湯。若暑月冒熱便濁者。辰砂六一散。
【附精濁】
精濁者。因敗精流于溺竅。滯而難出。故注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膿目眵。淋漓不斷。與便溺絕不相混。此心腎二經(jīng)火起精溢。故敗精流出。而為白濁。虛滑者。血不及變。而為赤濁。宜滋陰藥中。如牛膝、冬葵子、萆。去其敗精。然后分治。挾寒者。脈遲無力。溺色清白。挾熱者??诳时泓S。脈滑數(shù)有力。寒者。萆厘清飲。熱者。清心蓮子飲。
便濁選方
地黃加減湯治陰虛火動便濁。
即地黃湯加知母、黃柏、麥冬。
清心蓮子飲治心虛便濁有熱。
茯苓黃石蓮子(各七錢半)地骨皮麥冬人參(各一錢半)遠志菖蒲車前黃芩炙草(各一錢)水煎。加辰砂調(diào)服。
蒼白二陳湯治濕痰下注便濁。
蒼術(shù)白術(shù)半夏茯苓陳皮(各八分)甘草(四分)一方。加升、柴各三分。
加味四苓散治濕熱不清便濁。
茯苓白術(shù)豬苓澤瀉(各等分)加山梔、麥冬、木通、黃芩。水煎。
加減八味丸治下元虛冷便濁。
即桂附八味丸。去茯苓、澤瀉。加菟絲、五味子。
萆厘清飲萆菖蒲益智烏藥(各等分)每服四錢。水煎。入鹽一捻服。
珍珠粉丸治陰虛火旺而白濁。
真蛤粉(四兩)黃柏(四兩)水丸。酒下。
小菟絲丸治虛勞遺濁。
石蓮肉山藥(各二兩)茯苓(一兩)菟絲(五兩)為末。山藥糊丸。鹽酒下。
辰砂六一散(方見暑癥)水陸二仙丹(方見遺精)補中益氣湯(方見中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