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冬至日宜祭天
在古代,冬至日會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周禮·春官)中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逼淠康氖瞧砬蠛拖龂鴥?nèi)的疫疾,使荒年減少,人民遠離饑餓和死亡?!抖Y記·郊特牲》曰:“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庇纱丝梢?,在周朝時就有皇帝率百官至城郊迎冬祭天之禮。此后,歷朝沿襲這種風俗。《后漢書·禮儀》中說道:“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边€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演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
北宋時,皇帝于冬至日率領百官到汴京城南一里多的郊外舉行祭祀,祭拜昊天上帝和太祖皇帝;南宋時,皇帝在杭州城嘉會門外凈明院附近的郊壇舉行郊祀。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還有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jié),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jié)?!笨梢娔纤螘r對冬至日的重視。
元、明、清在北京南郊的天壇舉行郊祀,祭祀完畢回朝后還會舉辦宴會。清朝在冬至日舉行郊祀非常隆重。每到冬至日,由太常侍預先告知各個衙門,皇帝會親自到天壇南端的圜丘舉行郊祀。
冬至的前一天,皇帝在齋宮就寢,午夜時在祭壇上掛上藍色的帑幄。祭壇旁擺有三根高十丈的天燈竿,燈掛在七尺高的地方,燈內(nèi)還可以容納人。祭祀時,執(zhí)事者身穿青色衣服,王公大臣著貂蟒禮服。在舉行祭祀期間,正陽門旁的店鋪都懸掛彩旗,禁止附近的廟宇擂鼓
鳴鐘,居民也不可放鞭炮,以顯示祭祀活動的慎重與恭敬。
2.冬至日宜拜冬
拜冬又叫作“賀冬”,早在漢代時期就有此風俗。東漢崔定的〈四民月令〉記載:”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彼未糠甓寥眨藗儽銚Q上新衣,互相慶賀,就像過年一樣。
清代時“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顧祿〈清嘉錄〉)。”清人徐士宏《吳中竹枝詞》中還說道:“相傳冬至大如年,賀節(jié)紛紛衣帽鮮,畢竟勾吳風俗美,家家幼小拜尊前?!?/span>
民國以來人們?nèi)员A粲邪荻牧曀住_^去的上海人很看重冬至節(jié),在“冬至夜”即冬至的前一天,全家歡聚一堂,出嫁的女兒一定要帶女婿回娘家吃晚飯。在宴席上,要喝新釀的甜白酒,吃花糕、粳粉圓子,然后在盤中壘上肉塊去祭祖,有些人還將祖先的遺像懸掛出來。吃過晚飯,小輩要向長輩行拜禮。
3.冬至日宜拜圣
冬至也有“尊師節(jié)”、“拜圣節(jié)”之稱?!鞍菔ァ本褪羌腊荽蟪芍潦ハ葞熆鬃樱饕餍杏诒狈降貐^(qū)。有的也稱為“拜圣壽”,因為冬至如同過年,相當于增壽一年,所以要給孔圣人拜壽,舉行祭祀典禮。
冬至日,祭拜孔子要行“釋菜禮”。所謂“釋菜”,就是用芹藻之類的東西祭祀孔圣人。古時剛入學的人行“釋菜禮”,春秋時期二次祭孔則用“釋奠禮”。
直至民國前,我國仍有這種風俗。學校師生祭拜孔圣人,名日“拜圣”,學生的父兄則帶領子弟拜謝書塾老師。據(jù)河北《固安縣志》載:"冬至日,行祭先師禮,師生以次肅拜。”
4.冬至日宜隆師
“隆師”就是敬師、拜師。我國古代講究天、地、君、親、師,在中國倫理中有“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說法,可見師長擁有幾乎和親長等同的地位。
在陜北民間,冬至節(jié)舊時是敬先生的日子,這一天照例放假,可以視為最早的教師節(jié)。此日,學董和家長代表領上高年級學生,并帶上各家準備的雞、羊頭、白面禮饃和柴等禮品到書塾中拜謝先生,稱為“追節(jié)”。此時,學董、家長和先生寒暄,互道辛苦:學生打掃庭院、生火爐,寓意清潔和溫暖。這種風俗在陜西延長縣和黃陵縣最為盛行。
山西等地冬至節(jié)用豆腐拜師,因此又將冬至節(jié)稱為“豆腐節(jié)”。山西《虞鄉(xiāng)縣新志》中說道:“各村學校于是日拜獻先師,學生備豆腐來獻,獻畢群飲,俗稱為‘豆腐節(jié)’?!边@天,教書先生帶領學生敬拜孔子,然后學生由學董帶領拜謝先生,并宴請先生。在山東濰坊,家塾學生要在冬至日換上新衣,去拜謝老師。而在河北新河,鄉(xiāng)塾的學生拜謁老師還要帶上酒肉。在河南洛寧,家塾、私塾冬至日都要放假,先是祭拜孔子,然后中午設宴款待老師。
冬至這天也有老師設宴答謝學生的,如河北定興,“教授于家者,以此日宴飲弟子,答歲終之儀,多食餛飩”。
5.冬至日宜履長
所謂“履長”,就是在冬至日對長輩表示禮敬的習俗。〈太平預覽〉因崔浩的《婦儀》說道:“近古婦人,常以冬至日上履襪于舅姑,踐長至之義也?!本褪钦f媳婦在冬至日用新鞋、新襪孝敬公婆,這是最早的履長形式,表示給長者添壽。魏晉時期尤其盛行獻履襪的習俗,曹植的《冬至獻襪頌表》中都是一些“迎福踐長”之語,也是取平安吉祥之意。
6.冬至時節(jié)宜做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間還流行填九九消寒圖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圖通常是一幅雙鉤描紅書法,上有繁體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字,每字九畫,共八十一畫,從冬至開始每天按照筆畫順序填充一個筆畫,每過一九填充好一個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圖才算大功告成。填充每天的筆畫所用顏色根據(jù)當天的天氣決定,晴則為紅;陰則為藍;雨則為綠;風則為黃;落雪填白。
此外,還有采用圖畫版的九九消寒圖,又稱為“雅圖”,是在白紙上繪制九枝寒梅,每枝九朵,一枝對應一九,一朵對應一天,每天根據(jù)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一朵梅花。元朝楊允孚在〈灤京雜詠〉中記載:“試數(shù)窗間九九圖,余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余白,看到今朝是杏株?!?/span>